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76934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docx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强化训练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强化训练

(一)《答谢中书书》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

3夕日欲颓。

()

4沉鳞竞跃。

()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6五色交辉。

()

2.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本文写了哪一个地方的优美景色?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用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中哪句总领全文?

本文是从哪三方面去写山川之美的?

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法?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二)《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⑤解衣欲睡。

()⑥遂至承天寺()⑦庭下如积水空明。

()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②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作者为什么去找张怀民?

(用原文回答)。

 

3.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品析文中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妙处。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二句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8.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它有什么言外之意?

 

9.本文的写作思路先是写夜游的缘起,接着是写(),最后写(),采用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和()。

10.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10.写出二句关于描写月色的诗词。

 

(三)《湖心亭看雪》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

()()()②上下一白。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⑤拥毳衣炉火,。

()

2.翻译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赏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妙处。

5.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6.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6.作者为什么以舟子的话结束?

 

(四)《爱莲说》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3不蔓不枝。

()()

4香远益清。

()()

5亭亭净植。

()()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7陶后鲜有闻。

()

8宜乎众矣。

()

2.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花之君子者也。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说说文中作者对菊、牡丹和莲的态度,还有用菊、牡丹衬托莲有什么用意?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比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的语句();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句子()。

6.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备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8.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五)《核舟记》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能以径寸之木。

()

2尝贻余核舟一。

()()

3盖大苏泛赤壁云。

()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5如有所语。

()

6其两膝相比者。

()

7绝类弥勒。

()()

8神情与苏、黄不属。

()

9诎右臂支船。

()

10珠可历历数也。

()

11左手倚一衡木。

()

12其船背稍夷。

()

1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14曾不盈寸。

()()

1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般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嘻,技亦灵怪矣哉!

 

3.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是哪句?

点明中心的是哪一句?

 

4.作者写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名句刻在船舱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本文是一篇()的说明文。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按()顺序来写的,先是写核舟的(),而这一部分是从()写到(),再写到();最后写它的()。

6.文中在写船头三个时,为什么先写苏东坡,再写另二个呢?

 

7.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两种的说明方法?

这样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六)《大道之行》

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选贤与能()②故人不独亲其亲()()③男有分,女有归()()④货恶其弃于地也()⑤是故谋闭而不兴()()⑥讲信修睦()⑦盗窃乱贼而不作()

2.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文中阐述“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4.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6.“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七)《观潮》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天下之伟观也。

()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为火所焚。

()

4皆披发文身()

5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6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7而僦赁看幕。

()

8方其远出海门。

()

9仅如银线。

()

10吞天沃日。

()

2.翻译句子。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5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3.文中描绘了哪几幅观潮图?

 

4.“淅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中哪一句最能表现出吴儿弄潮时技术高超?

 

6.最后一段写了观潮之盛,目的是什么?

他从哪方面描写?

 

7.试概括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

 

(八)《陋室铭》

1.解释红色有字词。

1有龙则灵。

()

2有仙则名。

()

3惟吾德馨。

()

4淡笑有鸿儒。

()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6无丝竹之乱耳。

()()()

7无案牍之劳形。

()()()

8何陋之有?

()

2.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3.通晓文意。

①文中开头采用()的手法,引出本文的主旨()。

②“山”和“水”比喻();“仙”和“龙”暗喻()。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4.赏析语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本文寻陋室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6.“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怎样手法?

为什么要这样写?

 

7.“孔子云:

何陋之有?

”采用了什么写法来写?

有何作用?

 

8.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

请举例。

 

9.请概括出本文的主旨。

10.学了本文后,联系实际,说说你有什么启示?

 

(九)《三峡》

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略无阙处。

()②自非亭午认分。

()()③至于夏水襄陵。

()④沿溯阻绝。

()()⑤或王命急宣。

()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⑦则素湍绿潭。

()⑧良多趣味。

()⑨属引凄异。

()()⑩哀转久绝。

()

2.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见,不以疾也。

4荣峻茂,良多趣味。

5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从文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语句,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一首诗,请默写出来。

4.通晓文意:

第一段先正面描写三峡的山的()特点,然后又从()写出山的()特点;第二段,写出夏季三峡的水()特点,第三段,写出春冬三峡水()特点。

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

突出了什么气氛?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说说文末一段引述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8为什么三峡春冬季节的水会如此的清澈呢?

 

9学过本文,请简要说说三峡的风光如何?

 

(十)《桃花源记》

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

()⑵落英缤纷。

()⑶渔人甚异之。

()⑷屋舍俨然。

()⑸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⑹阡陌交通。

()⑺黄发垂髫。

()⑻便要还家。

()⑼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⑽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⑾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⑿不足为外人道也。

()()⒀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⒁及郡下,诣太守。

()()⒂寻向所志。

()⒃遂迷,不复得路。

()⒄欣然规往。

()⒅未果,寻病终。

()()⒆后遂无问津者。

()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2.翻译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6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依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准确所在地在哪?

 

4.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中人”都说了些什么呢?

 

5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呢?

 

6.本文按渔人进出桃花源的()为线索,以()为顺序。

先是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又写()。

7.写出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10.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11.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郭沫若的“天上街市”,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一)《答谢中书书》

附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四季。

②消散。

③坠落。

④鱼。

⑤欣赏奇丽的景色。

⑥交相辉映。

9.翻译句子。

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③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3.写了江南山水的优美景色。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用意在于表明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水的妙处,而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感和希望与谢公比美之意。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从三方面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

写法:

①动静结合。

②正面和侧面描写结合。

6.语言精练且生动,举例略。

(二)《记承天寺夜游》

附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2考虑,想到。

②共同、一起到。

③原来是。

④只清闲的人。

⑤脱下。

⑥于是,就⑦形容水的清澈

2.翻译句子。

3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念无与为乐者。

4.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如真如幻的美妙境界。

6.如:

怀民亦未寝。

理由: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

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言外之意:

那些在官场上追名逐利的人是领略不到这种情趣的。

8.夜游的所见夜游的所思叙事描写抒情

9.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11.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明月松间照。

带月荷锄归。

烟笼寒水月笼纱。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湖心亭看雪》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这完了,结束撑,划②全③哪能还④痛快酒杯⑤鸟兽的细毛

2.翻译句子。

①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②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③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④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3.“独”字展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这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5.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孤傲自赏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

(四)《爱莲说》

附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通“繁”,多。

②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③动词,长枝蔓长枝节④远播更加⑤耸立的样子立⑥亲近而不庄重⑦少⑧应当

2.翻译句子。

1我则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4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3.评菊花,抑牡丹,赞莲花;使莲花高洁品格和美好可爱的形象更丰满突出。

4.表达作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鄙弃。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6.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不慕名利,洁身自爱,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正直,美名远扬,庄重,令人敬爱,不慕名利等。

8.提示:

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都可以,但必须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

如抗战时,一些共产党员深入到日军内部,获取重要情报,他们丹心报国,出淤泥而不染。

(五)《核舟记》

附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用

2曾经赠

3原来是,应当是

4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零数

5说话

6靠近

7极像

8类似

9通“屈”,弯曲

10分明可数的样子

11同“横”

12平

13通“父”,男子的美称

14竟然满

15原来是,大概是挑选

2.翻译句子。

1全都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使之)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小船从头到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3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大概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5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3.总分总;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嘻,技亦灵怪矣哉!

4.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的赤壁景色。

5.事物说明文空间正面中间部分船头船尾船背。

6.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7.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8.列数字和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高超,巧夺天工。

(六)《大道之行》

附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通“举”,选拔。

②因此以…为亲。

③职业、职守女子出嫁④憎恶⑤发生⑥培养⑦害人

2.翻译句子。

①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②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③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④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3.行大道(推行“大道”)

4.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5.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6.“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得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七)《观潮》

附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景象。

2.农历十六是

3.被

4.画着文彩,动词

5.一点凭着

6.高

7.租用

8.当……时

9.几乎,将近

10.用水淋洗

2.翻译句子。

1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

2(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3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4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的价格加倍的高。

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5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画着文彩。

3.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4.①揭示描写对象。

②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5.而旗尾略不沾湿。

6.目的是为了从侧面衬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

从“溢目”、“塞途”、“物价高”、“席地不容闲也”四个方面来写。

7.本文写了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讴歌了祖国河山的壮美。

(八)《陋室铭》

附答案:

1.解释红色字词。

1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②动词,出名。

③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④大⑤不加装饰的 佛经。

⑥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使…扰乱⑦官府的公文 使…劳累 身体⑧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翻译句子。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搅扰两耳,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4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3.①比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陋室 品德高尚的人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本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

突出陋室的恬静和雅致。

6.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引用典故和反问。

强调陋室不陋。

8.如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9.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0.现在,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我们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这样才会有高的生活质量。

(九)《三峡》

附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通“缺”,中断。

②如果正午。

③漫上。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有时。

⑥即使飞奔的马快⑦急流⑧实在⑨连接延长⑩消失

2.翻译句子。

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光。

5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见,也不如它快。

6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的趣味。

7所以渔夫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连绵不断侧面烘托高峻浩大湍急清幽

5.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6.从山和水的角度来写的,先总写了三峡的山,然后又按照夏、春冬和秋的顺序写了三峡水的不同特点,赞美了三峡的美丽壮观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对三峡渔民贫苦生活的同情。

7.引用歌谣是为了侧面烘托三峡秋天寒肃凄哀的气氛,反映了渔者的悲惨生活。

8.原因是春冬时节,雨水减少,三峡水流不再是浊浪滔天,水中泥沙含量减少所致的。

9.雄伟奇险,清幽秀丽,山高水险等。

(十)《桃花源记》

附答案:

1.解释红色的字词。

1作为。

⑵繁多的样子。

⑶以…为异,感到奇怪。

⑷整齐的样子。

5类。

⑹交错相通。

⑺指小孩。

⑻通“邀”,邀请。

⑼妻子和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⑽竟 更不必说。

⑾邀请。

⑿值得 对,向。

⒀沿,顺着 从前的、旧的 作标记。

⒁到了 到,拜访⒂先前做的标记⒃于是⒄计划⒅实现 不久

19访求、探求⒇详细

2.翻译句子。

①这时土地平坦宽广,房屋规则整齐,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这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外界人一样。

③(他们)自己说(当年)祖先(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④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事情)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⑤(他)寻找以前所做的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3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4.①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朝以后的变迁。

②讲桃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残酷剥削和压迫。

5.①忽逢桃花林。

②渔人甚异之。

③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行踪 时间先后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后再寻桃花源。

7.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8.寄托了没有战乱,没有贫穷,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幸福美满生活的社会理想。

9.都是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憎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