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576272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docx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

XX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研究

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结构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XX县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积累了一些突出问题。

回顾我县经济发展历程,更有利于把握我县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结合实际对其进行适当而有效地调整,更有效促进经济健康而快速的发展。

一、回顾我县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一)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十五”之前,全县未完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期间,自给自足的农副食品(含粮油、食品加工、罐头、软饮料等)加工业,以化肥、橡胶、塑料、水泵、农机具为主的农资生产企业,以XX水泥厂为标志的建材业,以XX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针纺业曾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

期间,乡镇企业的发展经历了10多年,到了9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优势开始慢慢减弱,大量乡镇企业开始转制,一些传统产业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绝大多数老企业相继退出市场舞台。

(二)资本的快速积累阶段。

进入“十五”以后,县域经济增长较快,“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三个五年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5%、12.4%和14.2%。

总的来说,过去10多年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追赶阶段,通过资本积累迅速扩大了产能和资本存量,资本形成的速度很快。

“十五”时期,我县成为华北地区纺织服装强县,工业支柱行业实力增强,服装、矿冶、建材、轻工、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行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0%,经济结构由被动应对型转变为主动适应性调整;“十一五”时期,形成了针纺服装、酿酒、造纸、冶金、建材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十二五”时期,形成了新型矿业、食品饮料业、建材业、服装业、以机械电子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等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经济调整完善阶段。

“十二五”中后期,全县经历行政区划调整、支柱企业破产重整等各种挑战,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取向不断的调整,人口素质、职业技能、教育水平、创新能力、管理理念、企业家的成长以及面对市场变化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应对能力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效率的主要因素,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和瓶颈增多,全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十三五”时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县、产业富民、以城带乡、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建设经济强县、建设中等城市”两大目标,确定了“一核两城五大功能区”的战略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悄然兴起,新兴矿业、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经济调整的力度不断增强。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第九个五年规划以来年全县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较好,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适应大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发展,是实现经济跨越的必然选择。

全县三大产业结构占比从十五之前的以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40.6:

24.5:

34.9转变到十三五之初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22.6:

50.1:

27.3,期间,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例不断进行调整,我们不难看出:

一是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十五前后变化尤为突出,由2000年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40.6%,仅隔五年时间下降到23.2%,下降幅度较大,十五之后所占比例基本趋于平稳;二是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24.5%到2016年的50.1%,翻了一番有余,上升幅度较大。

三是三个五年规划期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以波动升降发展,十一五期间下降明显,十二五期间虽有小幅回升,但随后又呈下降趋势。

三大产业所占比例比较表

产业年份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2016年

第一产业

40.6

23.2

27.8

22.2

22.6

第二产业

24.5

41.7

45.8

48.8

50.1

第三产业

34.9

35.1

26.4

29

27.3

从总量来看,十五以来,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逐渐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体现出以第二产业缓步增长为主基调的格局比较稳定,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虽持续下降,但其重要性和基础地位没有改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所以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一是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徘徊在30%~40%之间。

目前,我县第三产业主要是商业餐饮、房地产、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休闲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育迟缓。

二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县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部门投资的增长,尤其是会带来房地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将日益增大;生产社会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继续影响国民的预期和消费支出,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将不断增加。

这些因素都将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我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企业技改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虽有部分提升,但整体滞后;工业产品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初级化问题,工业产品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较少。

工业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

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依然落后,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有59家,缺乏一定数量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作支撑。

同时,企业生产孤立,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带动相关产业。

 

二是农业经济仍显薄弱,效益农业水平不高。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不足,抗灾能力不强。

由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等原因,农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

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幅度不大,传统品种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原始或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产品少。

农业内部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特别是林业产值和效益严重偏低,与我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严重不相称。

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发展不高,农民收入增幅不大。

 

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

我县第三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很不稳定,与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明显滞后。

2016年我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7.3%%,增加值增长%,比GDP增幅低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两者对比第三产业低了个百分点。

从内部结构来分析,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

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旅游业未找准突破口,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欠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

房地产业受中心城区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可开发的土地有限,发展空间狭窄。

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滞后,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四是产业规划实施缓慢,区域发展不协调。

我县目前“一核两城五大功能区”的区域产业分工规划初步建立,但各乡镇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

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结合各乡镇实际,大力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方面力度不足、方向不明确,乡镇间的经济互补不足,削弱了乡镇间的经济联系,不能发挥比较优势,乡镇间的经济发展因而欠缺足够的聚合力。

 

三、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结构调整的侧重点。

围绕北京“扩散”效应及市县“同城”趋势,结合XX市“5+2”现代产业体系及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产业定位,在正确把握县情特点及国内外产业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我县产业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

建议坚持当前增长与长远发展并重、存量提升和增量带动并举的原则,确定“2+4”现代产业体系(即在做大做强新型矿业、食品饮料业两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发展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产业聚集区为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和结构高端化。

(二)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

逐步改变当前铁选冶金业发展占用要素过多而导致其他产业要素供给不足的现状,进一步改变原有要素投入方式和结构,更注重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及其使用效率的作用,合理利用不同资源,为不同类型的产业成长创造相应的条件。

随着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等投入在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中相对比重逐渐增加,产业结构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因此,建议将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和金融创新等政策性资源优先向现代旅游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使其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

(三)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方向性、示范性和导向性,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领跑者,可以带动相同、相近和相关产业发展。

结合我县实际,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支持XX酒业、XX矿业、长江集团、XX水泥等一批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做大做强。

政府要创造条件,建立县内企业对接的长效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提高龙头企业的县内配套率,如以中电投集团带动电池板与其它配件供应,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并通过多种形式鼓励龙头企业与业务往来频繁的配套企业相互参股,以股权为纽带,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圈。

(四)注重招商引资针对性、实效性。

制定兑现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坚持把以商招商作为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的主攻方向。

在主动营造一个亲商富商的发展环境前提下,充分发挥现有各行业龙头企业在开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借助企业现有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总部影响力吸引处于该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来我县投资发展。

同时,积极开展立体式招商。

与各大城市招商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扩大开放范围和客户群体;建立专业化招商队伍,重点与央企、京企、省企等实力公司直接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逐步建立企业招商、链条招商、园区招商、驻外机构招商等多层次、立体化招商网络,确保招商效果最大化。

(五)打造高端化产业发展平台。

从企业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聚集区服务功能,为企业可以配备各层次产业人才、便捷的物流渠道以及生产要素支撑,形成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

同时,积极研究央企、京企及大型骨干企业投资动态,围绕聚集区产业发展定位,扩大开放效果,以现有企业为支撑,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关联产业共生耦合,做到以主导产业兴园区,以产业扩张增实力,提升产业聚集区档次和品味。

同时,积极探索适应聚集区发展需要的新型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增强聚集区开发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六)充分发挥项目引擎作用。

坚定不移地将项目建设作为转型升级、做大经济总量的根本点和着力点。

重点关注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项目,紧紧抓住其它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机遇,主攻龙头企业,集中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通过抓重大项目来推动转型升级。

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坚持“六个一”包保责任制,加大重点项目调度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手续审批、土地征占、电力供应、施工建设等方面遇到的难题,积极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同时,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对阻碍项目建设的违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为项目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

(七)加快产城互融相促发展。

以市县“同城化”发展为重点,以“两个新城”建设为载体,要充分发挥城镇化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促进空间融合,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开发效力和效益,增强集聚和创新功能。

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扩镇并乡、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措施,提高城市化水平。

优化主城区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统筹考虑六沟镇、下板城镇“1+2”新老城区组团式发展,实现聚集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辐射力度;平台镇、海东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与就业岗位增加,聚集人口;对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东明乡实施“改乡建镇”战略,提高城镇人口规模。

(八)强化节能减排调控力度。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深入推进余压余热利用、工业锅(窑)炉改造、电机变频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

实施新型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建设、清洁生产等循环工程。

大力开展环境整治,通过开展损毁山体修复、水资源综合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改善生态环境。

进一步完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工作,确保按时完成县城污水处理二期扩建和乡镇污水处理建设项目。

积极发展绿色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环保产业,走出一条新型能源发展特色之路,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