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6940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1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

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①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

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

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

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

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

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

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

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

以故陈和尚系狱。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奏上,久不能决。

未几,斜烈卒。

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

“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

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

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

”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

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

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

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

六年,有卫州之胜。

八年,有倒回谷之胜。

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

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

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

“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

”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

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

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

【注释】①北兵:

蒙古兵。

②宣宗:

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

1234年金朝灭亡。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B.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C.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D.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B. 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 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

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读书人。

D. 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

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

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 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

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

C. 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

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 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

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②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答案】

(1)B

(2)C

(3)C

(4)①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②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解析】【分析】

(1)本题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夺马奉其母南奔”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南奔”做状语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

根据理解原文文句,“载以鹿角车”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可以排除D。

故答案选B。

(2)选项C,“白衣”“布衣”“乌衣”三者内涵同中有异。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借指平民:

鸟衣,黑色衣服,古代贫贱者之服,借指穿黑衣的差役。

故答案选C。

(3)选项C,“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理解错误,原文是“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故答案选C。

(4)此题中的①“疑”怀疑;“倚”依仗;“之”结构助词,的;“横恣”横行恣肆;“以”介词。

②“已”已经;“易衣”换了衣服;“若”好像;“然”的样子;“擐”披挂;“顾”回头看。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C;

⑷①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②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完颜陈和尚,是丰州人。

出身于萧王的孙子辈。

贞祐年间,陈和尚二十多岁,被蒙古兵掳掠,蒙古军大帅很喜爱他,将他安置在军帐中。

当时陈和尚的母亲留在丰州,堂兄安平都尉完颜斜烈侍奉她很恭敬。

陈和尚在北方一年多,假托要探视母亲,乞求回家。

大帅派士兵监视他来到丰州,他就与完颜斜烈劫持杀死了监视的士兵。

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大军发觉后,集合骑兵追赶他们,(他们因为)走其他的道路得以逃脱。

不久又丧失了马,母亲年老不能行走,(他们)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兄弟两人共同拉着,向南渡过黄河。

宣宗感到很惊奇。

陈和尚天资聪慧,一向爱好文史,人们把他看着是优秀的人才。

正大二年,完颜斜烈被罢去元帅之职,按规定改任总领,屯驻在方城。

陈和尚跟随他前往,凡是堂兄军中的事务他都参与并了解内情。

完颜斜烈当时正患病,军队中李太和与方城镇防军军士葛宣翁相殴斗,向陈和尚申诉,葛宜翁的事理有亏,陈和尚就参酌军令笞打了他。

葛宜翁一向凶横强悍,以输理受杖刑为耻辱,竟然忧郁苦闷而死去,(他)留话告诉妻子,一定要报复陈和尚。

宜翁的妻子控告陈和尚因为私人愤恨侵犯官吏职权,有意谋杀地的丈夫,向御史台申诉。

因为这个缘故,陈和尚被关在狱中。

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奏章呈递上去,很长时间不能决断。

不久,完颜斜烈去世。

皇帝听到消息,才立即赦免了陈和尚,说:

“主管部门上奏你因为私人愤恨杀人。

现在因为你兄长去世(的缘故),我违背法令放免你,天下一定会有议论我的人。

你发奋努力,建立功名,天下人才会认为我不是随意救免你的。

”陈和尚边哭边行拜礼,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

(他)于是以平民百姓身份接受紫微军都统的职务,过了一年调任忠孝军提控官。

正大五年,蒙古军进攻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总帅平章政事完颜合达问谁可为前锋,陈和尚应声而出。

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这一天,他率领四百名骑兵打败了蒙古兵八千之众,名声震动天下。

正大六年,取得卫州之战的胜利,正大八年,取得倒回谷之战的胜利。

正大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战战败,(他)跑到钧州。

钧州城被攻破,蒙古大军入城,(陈和尚)就任由士兵在街巷中作战。

陈和尚躲藏在偏僻隐蔽的地方,等到军队杀我掳掠稍微结束才出来,自己声称:

“我是金国大将,要见大帅禀告事情。

”兵士们用几个骑兵将他夹在中间,来到行营军帐前面。

当时蒙古军想叫他归降,他被砍去脚折断胫骨也不屈服,嘴被割开,创口一直连到耳朵边,他仍然喷血呼喊,喊声到死也不停止,当时他年龄是四十一岁。

这年六月,(哀宗)下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刻石立碑纪念他忠烈的事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

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

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

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

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出知松江府。

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

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

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

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

黄河为患,民多流移。

莹巡振,全活甚众。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

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

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

岁余,以疾乞休。

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

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

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还进刑部尚书。

武宗践阼,致仕归。

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

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

莹素贫,至是益窘。

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

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

“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

”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1)选出与文中例句“莹巡振,全活甚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 沛公军霸上。

     

B.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素善留侯张良。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C. 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D. 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

比喻登上帝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

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B. 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C. 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

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 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

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答案】

(1)B

(2)C

(3)B

(4)B

(5)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解析】【分析】

(1)本题题干,“莹巡振,全活甚众”意思是,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全活”,动词活用作名词,保全存活的人。

A项,沛公军霸上,意思是,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军”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B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意思是,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

C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

“活”,使动,使……活。

D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故选B。

(2)这段话翻译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曰”的主语是“莹”,要连在一起,前面“众难之”是说众人认为有困难,句意完整,应断句,排除AB;“属莹部吏”的目的是“钩考”,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C。

(3)B项,“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表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职责。

故选B。

(4)B项,“由于百姓运粮辛苦”分析有误,据原文“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

可知,是运粮民夫苦于运输中的耗损。

故选B。

(5)关键词有:

①“按”,巡按;“氓”,百姓;“驰”,迅速传送;“檄”,檄文;“寝”,停止,制止。

②“乃”,原来是;“官帑”,国库里的钱财;“因”,借;“晦冥”,阴暗;“罪”,作动词,给……定罪。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B;⑷B;

⑸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该题重点考查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

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

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年,考中进士,称病归家休养。

过了很长时间,授予他“行人”,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建造“却金亭”来纪念他。

   成化八年,升任御史。

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命捕获了贼人的首领。

到江北整顿军队,上奏的条文多被定为例规。

改调巡按云南,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出任松江府知府。

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以此来优待他们。

赋税徭役按照周忱的旧法,稍加变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缓解。

服丧归家,后来起用为平阳知府。

   弘治初年,皇帝诏令大臣举荐地方长官。

侍郎黄孔昭推荐樊莹,尚书王恕也器重他,升任河南按察使。

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

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四年升任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上奏相互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

樊莹奉命追查审讯此事,最初好像没有查出什么,蒋琮非常高兴。

然后樊莹上奏说他破坏孝陵龙脉的事,蒋琮于是被捕入狱,发配到净军。

   七年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的贼人勾结两广的瑶人、僮人作乱,樊莹告谕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

过了一年多,因病请求退休。

樊莹在家赋闲七年,朝廷内外交相推荐,起用任原官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连续七天白天昏暗,宜良地震声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也多有灾害异常,皇帝命令樊莹巡视。

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

访察得知景东的变乱,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樊莹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书。

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

刘瑾以联合核查隆平侯争夺袭爵之事,牵连到樊莹,削除他的名籍。

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的事获罪,罚米五百石运输到边疆。

樊莹一向贫困,到这时更加窘迫。

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刘瑾失势后,恢复原官,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清简。

   樊莹性情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行走于田间,他说:

“不单是看庄稼,而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

”他的后人遵从教导,大多朴实敦厚勤奋学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

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

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

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

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

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

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

“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

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

”孝文曰:

“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

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

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朕岂自谓能?

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

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伯:

称霸                    

B. 遂执不移等哉              等:

同样

C. 刑罚不可捐於国            捐:

捐献                       

D. 朕常为动心伤痛            动心:

不安

(2)下列各组词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 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乃有所不得已也

C. 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 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 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 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②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答案】

(1)C

(2)A

(3)C

(4)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①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②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解析】【分析】

(1)C项,“捐”解释为“捐献”有误,应解释为“舍弃、抛弃”,句子翻译为:

国家不可抛弃刑罚。

C错误。

故选C。

(2)A项,两个“则”都是表对举,可译为“就……就”。

B项,第一个“乃”副词,表“就”;第二个“乃”,判断动词,“就是”。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C项,第一个“因”介词,依照、顺着;第二个“因”,介词,通过、经由。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D项,第一个“所”,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