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
主备人: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四、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有研究证明三、四年级学生掌握水平方向(东、南、西、北等)依赖于他们在地图上区分基本空间方向的能力。
①所以,教材把有关东、南、西、北等方位知识的认识安排在本册,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
儿童学会辨认地图上的东西南北方位和他们掌握空间方位知觉是有联系的。
最初,应当根据儿童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西南北方位的技能,然后,再把这些方位和地图方位联系起来,例如说,上面是北方、右面是东方等等。
②因此,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技能。
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2.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
五、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5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第2~12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一的第1~4题及练习二的第1~6题。
本单元共安排了5个例题。
1.例1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早晨太阳在什么方向。
“早晨,太阳在东方(从东方升起)”这句话学生十分熟悉,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再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这四个方向。
让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2.例2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种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在教学例1时,已经让学生观察了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在教学本例题时,只要求学生绘制出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物就可以了,但需注意提醒学生要标明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另外,教师对绘制校园示意图的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绘制校园示意图的方法可能有很多,有的学生可能将每一个建筑物的所在方向都标明,有的学生可能只标出一个方向;有的学生可能将东边的建筑物画在纸的上部,有的学生也可能将北边的建筑物画在纸的上部。
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记录方式,比较各种方式并说一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再告诉学生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引导学生按绘制地图通常所用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3.例3教科书呈现了在某一街区“学生问路”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时,既可以利用此图也可以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先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再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例4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
目的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四个方向。
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首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教学楼、图书馆、大门和体育馆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复习已经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接着,再组织学生讨论多功能厅和食堂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在学生思考之后,可提供指南针帮助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
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这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还可以让学生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5.例5教科书呈现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时,既可以利用此图也可以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先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说一说动物园内各场馆的位置。
再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六、课时安排:
五课时
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估算的方法,灵活运用估算
2.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学会试商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编排结构如下表:
本单元从例题到习题都十分注重估算意识的培养。
(1)在口算和笔算的编排中,融入估算。
如教科书第16页的例2、第22页的例3,通过口算和估算、笔算和估算的同步教学,使不同的算法、算理和谐地统一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看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感受到估算在解题中的优势和不足。
(2)加大练习的分量,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本单元的七个练习中,有五个练习安排了估算。
这些内容从生活的不同角度,提供丰富的估算素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技能和估算习惯,进而形成估算意识。
五、教学设计:
1.口算除法
(1)例1的三道小题(60÷3,600÷3,240÷3)中,重点放在第
(1)、(3)题。
第
(2)题可由第
(1)题类推出来。
第
(1)题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教学时,应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果,以体现算法多样化。
当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算出结果以后,应开展交流活动。
第(3)题可引导学生在独立口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得出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2)应给学生足够的独立口算时间,使每个学生经历口算算理的探究过程。
例2.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
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
(1)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如把124看作120,124÷3的估算结果是40;如果124先分成120+4,先算120÷3=40,再算4÷3,最后结果是41。
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个更精确些。
(2)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配合使用。
如上面第二种策略,既用到了估算,又进行了精确计算。
2.笔算除法
本单元有七个例题,以例1、例2为重点,在学好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例3,即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此基础上,再解决笔算除法中的难点,即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例1的教学过程。
①引导学生利用“40÷2=20”的旧知来学习“42÷2”的新知。
②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让每个学生经历将4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堆的过程。
③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笔算竖式结合起来。
教学例2.
(1)充分利用主题图中提供的情境资源,让学生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笔算除法的知识。
(2)尊重学生间的思维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52÷2的笔算算理。
教学时,既突出用直观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又满足不需借助直观,只用口算就能得出结果的学生的需求。
如,有学生这样想:
40÷2=20,12÷2=6,20+6=26,也应该鼓励。
这个过程和直观操作的程序是一致的,只是脱离了直观,应用已有的口算经验来解决它。
(3)应注意使学生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方法:
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
教学例3突出238÷6的笔算过程的教学。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以下问题:
①
,先用6去除几?
②当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该怎么办?
③23个十除以6,商应写在哪位上?
六、课时安排:
1.口算除法-------------------3课时
2.笔算除法-------------------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三单元统计
二、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五、教学设计:
1.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1教学时,可以直接出示教材上的横向条形统计图(空白),让学生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自行完成统计图。
也可以在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之前,先提供一个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此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是很开放的,例如,有的学生只是把纵向条形统计图进行90度旋转,得到的横向统计图横轴与纵轴的方向始终与规范的统计图不一致(其实,这些“统计图”也同样反映这些数据的状况,只是不够规范而已)。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让学生讨论一下:
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应该少进些?
并说明理由。
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例2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统计表思考:
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很开放,如一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5个单位、10个单位、20个单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几个典型的空白统计图,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实际画一画,并比较这些统计图。
学生可以发现:
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再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说出这个统计图和以前见过的有什么不同,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再让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完成统计图以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
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
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然后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完成该统计图。
然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如可以发现谁最高,谁最矮,谁最胖,比较两名学生身高、体重相差多少。
再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强锻炼)。
开始时,学生可能是用数值进行比较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
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
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2.平均数
例1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指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常遇到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和平均高度等问题,再让学生说一说平时在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
然后出示例1的情境,先用统计表给出四个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让学生思考怎样求这四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使学生理解:
要求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就是指如果每人收集的数量一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然后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想办法在统计图上把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变成同样多,这个数量就是四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
接下来,可以启发学生想:
这个平均数量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实际数量吗?
为什么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而有的比这个数量少?
怎样直接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
它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很容易列出算式。
例2教学时,先出示两支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这一统计量进行比较。
学生在例1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
通过计算使学生看到: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由此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六、课时安排: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2.平均数----------------------------2课时
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四单元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是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是:
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项名称;学会列除法竖式,并会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设计:
(1)例1。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投影片出示年历,让学生学着看年历,教师加以引导。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年历,或者教师准备一些。
这里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如“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等等,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
对于“一年有多少天?
”,教师不必过多的探讨计算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直接由生活经验说出这里一年有365天,让学生初步感受年、月、日的关系。
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可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
如“做一做”中提出的:
“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能用彩笔把它圈出来吗?
”等等。
这里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相关的活动,加强学生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
(2)例2。
教材这里分别给出了2004年和2005年的二月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二月的天数并不都是一样的,然后说明:
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然后让学生探讨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教师可以将例2和下面的“做一做”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
“二月是不是每年都是28天?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察2004年和2005年的二月月历,找出2004年的二月是29天,2005年的二月是28天。
接下来学生再观察“做一做”中1993~2004年二月的月历,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都发现了什么,对有困难的教师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让每个小组说一说观察的结果。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
“我观察到最后一行的二月都是29天。
”还有的说:
“我发现每4年中二月是28天的有3年,二月是29天的只有一年。
”对学生的发言,只要是有道理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然后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说明:
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并简要的介绍闰年的判断方法。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计算闰年全年的天数,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然后再讨论哪种计算方法简便以及平年和闰年全年的天数有什么关系。
(3)例3。
通过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来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由于这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计时法,这里首先出示了这两个时刻对应的钟面图。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数出经过时间,还可以通过观察钟面下的线段图来理解。
在这里着重让学生观察钟面和线段图,把两个时刻化为24时计时法的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由于这里出现的时刻都不是整时,都含有复名数,列式计算比较困难,所以不要求列式,只要学生能直接从线段图中口算出经过的时间就行了。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先独立探索,然后小组交流。
交流时学生会出现疑惑:
这两个时刻的计时法不一样,怎么办呢?
这时,教师可以借助钟面教具,让学生根据题意同时在两个钟面上都拨出出发时刻,让学生说出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然后采用演示的方法在第2个钟面上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动分针到到达时刻,让学生直观观察并口算得出经过的时间。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两个钟面上分别拨出出发和到达时刻,拨的时候要注意两种计时法的不同。
然后让学生思考:
从北京到石家庄要花多长时间?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发言后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让学生观察线段图,并结合钟面口算出结果。
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经过的时间。
六、课时安排:
1.认识年、月、日------------------------------2课时
2.24时计时法-----------------------------------2课时
3.制作年历---------------------------------------1课时
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
主备人: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
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五、教学设计:
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材呈现一幅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境图,把乘法口算的教学置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图下面先出现解决“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的实际问题,并显示出学生自主探讨的计算方法。
接着,提出“要送多少封信?
”的问题。
教学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例1情境图,并给学生描述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
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请全班同学解决,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2,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材呈现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解决“有350个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的问题。
情境图下面呈现不同的估算方法:
①把两个因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②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积的范围。
教学时,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解决小朋友提出的问题。
在列出22×18(或18×22)之后,请学生完成估算。
此时,既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估算方法,也允许学生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圆满完成估算。
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加深学生对估算过程的了解。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独立运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之后,组织学生交流。
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在“说”的活动中取长补短,加深对估算过程的理解,有效地完成“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让学生在“说”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六、课时安排:
1.口算乘法-----------------------------------------3课时
2.笔算乘法-----------------------------------------4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
主备人: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六单元面积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出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面积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