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0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310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310 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310过秦论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题】
① ,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③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研读第5自然段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质疑探究】
一、学习研读第5段。
1、解释字词
崤函之固: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序八州而朝同列:
致万乘之势:
百有余年矣:
2、翻译重点句子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二、问题探究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
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2)诵读、背诵第五自然节。
三、综合探究
(1)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
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2)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背诵课文最后三自然节。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蒙恬(tián)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2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天下云集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会盟而谋弱秦 弱:
使……弱
B.天下云合而响应 云:
像云一样
C.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
控制,统治
D.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
对……斗争
6、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C.以致天下之士 D.沛公引兵之薛
7、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8、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
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译文:
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
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译文:
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文:
(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呜呼!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
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贾谊论》)
9、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张)衡少善属文B.属于作文以记之
C.贵阳以东属于(孙)权 D.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10、“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
A.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B.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C.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D.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11、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B.颇似楚汉时
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D.颇思投笔去
第三课时
【预习自测题】
①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质疑探究】一、学习研读第5段。
1、解释字词:
崤函之固:
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
两句话译为:
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致万乘之势:
“致”达到。
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2、(l)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2)就因为不实行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3、本段大意:
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4、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二、
(1)使用两方面的对比:
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
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
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
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
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 或者这样答: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
(2)本文的语言特色。
1.对偶排比句式的广泛运用: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2、铺陈排比手法。
写赋是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需要铺张和夸大的,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3.全篇对比论证到底。
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
课后训练
1、选C(A项中的“崤”应读“xiá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i”,此处应念“dí”。
D项中的“赢”应为yínɡ。
)
2、选D 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对古今异义词语的理解。
A项中“明智”古义:
有见识有智谋;今义:
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等。
B项中“以为”古义:
句中是两个词,中间省略了“之”,意思是“把它作为”;今义:
认为。
C项“迁徙”古义:
被征发;今义:
迁移。
3、选B。
A.“从”通“纵”,“举”通“与”;C.“衡”通“横”;D.“弊”通“敝”。
4、选C。
①②⑤⑥为名词作状语,③④⑦为使动用法,⑧为名词作动词。
5、选D。
使动用法,使……争斗。
6、选B。
B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
A.代词,代指秦孝公;C.助词,的;D.动词,到。
7、选D。
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
8、选E。
A项中“御宇内”理解为“驾驭整个天下”较贴切。
B项中“敲”和“扑”不宜理解过实,应泛指各种严酷的刑罚。
C项中的“藩篱”应取比喻义。
D项中的“兵”应指“兵器”。
8.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①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致天下的贤士,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彼此结交成为一体。
②秦国没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
③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他们并(乘着他们的)困顿来制服他们,追击逃兵败将。
9、答案:
A(A、B两项均读“zhǔ”,A项意为“连缀”,与例句同,B项意为“嘱咐”。
C、D两项均读“shǔ”,C项意为“归属”,D项意为“属类”。
)
10、答案:
C(可通过语法分析得知。
)
11、答案:
C(C项为“还”的意思,其余三项均为“很、相当”的意思。
)
12、答案:
A(注意“其”指代谁。
)
13、答案:
B(把握“为”“发”的理解。
)
14、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16。
答案:
D(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作用。
)17答案:
D(准确把握中心。
)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