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4313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

《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docx

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

稻盛和夫: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

日本航空会长稻盛和夫

  承蒙刚才主持人的介绍,我是稻盛。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日本航空公司,向长久以来给予我们大力协助的首都机场集团的各位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

接下来,我还要对这次邀请我的首都机场总经理董志毅先生,表示诚挚的感谢!

董先生对我的经营哲学、经营管理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和强烈的共鸣。

  大家知道,我在快满八十岁的时候。

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出任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长,从去年二月开始,正式担负起重建日航的任务。

  迄今为止,我创建了京瓷和KDDI这两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这两家合计,销售额已逼近五万亿日元。

我虽然有带领这两家企业成长发展的经验,但对于航空运输事业来说,我却完全是一个门外汉。

  到底该不该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呢?

我征求了许多人的意见,但是没有一个人赞同。

几乎所有的人都劝我:

“你已经如此高龄了,不要再接受这种挑战了”。

  但是,一方面由于日本政府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拯救日航或许可以促使低迷的日本经济好转。

相反,如果日航二次破产,将会给日本经济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另外,在重建日航的过程中,不得不辞退部分员工,但应该保住留任的多数员工的饭碗,这种侠义心在我头脑里占了上风,促使我不顾高龄和外行的身份,不自量力,接受重建日航的使命,毅然就任董事长,这是去年二月的事。

  刚才提到,有关航空运输业的经验和知识我一点儿都没有,当然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重建日航,我能带去的只有“哲学”和“阿米巴经营”。

  就是说,我在心里作了决定,要用我的“经营哲学”和“经营管理体制”来重建日航,而这个“哲学”和“体制”,可以说就是我打造京瓷这个企业的“原点”。

我与京瓷的两位董事一起来到日航。

  一开始做的工作,就是用“哲学”来转变日航干部员工的意识。

我把企业干部们召集起来,连续由我亲自给他们讲课,还给他们播放我过去讲话的DVD,请他们集中地学习我的经营哲学。

  这种以企业干部为对象的研修会在集中实施的过程中,开始时日航干部们对我的经管哲学有一种陌生甚至抵触的感觉,但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他们逐步加深了对哲学的理解。

  经营哲学在向日航干部渗透的同时,为了扩大这种哲学的影响,我开始对普通员工进行教育。

考虑到在工作现场第一线为客人服务的员工,他们的意识如不改变,公司还是搞不好,因此,我亲临现场,直接与员工们交谈。

  通过经营哲学的教育来谋求整个公司的“意识改革”。

这样做的结果,员工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随着员工们的进步,公司的业绩也获得了飞跃性的增长。

  今年3月底日航的年度决算,虽然是破产后第一年,但销售额达到了13,622亿日元,营业利润达到了1,884亿日元,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好的业绩。

  我认为,我们在成绩面前一点都不能自满,今后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经营体质。

为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引进由我创造的所谓“阿米巴经营”的经营管理方法,就是分部门的独立核算制度。

  根据我长期的经营经验,建立详细并及时了解经营实绩的体制,让全体员工以这种实绩数字为基础、思考如何改善经营,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聪明才智,这对经营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从今年4月开始,引进了这样的管理会计系统,能够把航空业的收入来源、即各条航线的核算及时搞清楚。

  也就是说,这种体制能让我们在第二天早晨就能掌握昨日每条航线,乃至每个航班的收支状况。

确定每条航线的负责人,以他为中心,在分析这些数据的同时,动脑袋想办法,千方百计为提高各航线的收益做出改进。

  特别是现在,受到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乘客大幅度减少,在如此严峻的考验当中,我们就是要通过导入“阿米巴经营”这一管理会计系统,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经营体质,逆流而上,争取早日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实现日航的重新上市。

为达到这个目的,今年我仍要继续努力,哪怕拼上老命、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今天受董总经理之托,我想讲一讲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企业经营者应该持有的哲学,应该与员工们共同拥有的哲学。

我以“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为题,来论述这个哲学的一个侧面。

如果我的讲话能对诸位在机场的经营管理方面有所启示的话,我将感到非常荣幸。

  从年轻时起,在认真生活、专心工作、亲身创业的过程中,我想出了一个人生和工作结果的方程式,即人生?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也就是说人生和工作的结果,用上述三要素的乘积表示。

  观察许多人的人生,每个人都走着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有人幸福,有人痛苦。

“为何人生境遇差别如此之大”我感到不可思议。

企业经营亦是如此,有人做得风生水起,有人却怎么也不见起色。

如此大的差别究竟从何而来?

我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结果想出了上述这个方程式。

  人们一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取决于个人能力的不同。

包括智商、体能等,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成败。

可是,果真如此的话,只有生下来就头脑发达,四肢强健的人才能取得成功,那上天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事实并非如此。

人的能力或许占了很大的比重,可这个人所持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似乎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我在青年时期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毕业于日本的地方大学,绝对不是才能出众的人。

为了鼓励自己奋发图强,我不相信只靠能力就能决定人生或经营的成败。

不管能力是否出众,只要竭尽全力、一丝不苟地去生活,充满热忱地去生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一定会收获好的结果。

或许是为了自我激励,青年时代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可是,今年我已经79岁了,回首近80年的人生之路,回顾自创业至今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对于这一点,我已经深信不疑。

在人生和经营中,“能力”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即使在能力上没有过人之处,只要一丝不苟、拼命工作,认真生活,充满热情,那么,人生和工作的结果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我坚信这个道理。

  公式中的几个要素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

仅仅是能力和热情相乘,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差别。

  举例来说,在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器制造商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只念过小学。

他的人生是从在自行车行当学徒工开始的,吃尽了各种苦头。

可是松下先生却给人生和经营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他所创造的成绩和普通人相比,存在着几何级数的差距。

正因为热情和能力这两个要素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才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差距。

  至关重要的是,热情和能力的乘积,还要与“思维方式”相乘。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哲学,也可以叫人生观、判断基准、人心中抱有的思想、人所持有的价值观。

这些说法综合起来,就是我所说的“思维方式”。

  说到思维方式,从恶的“思维方式”到善的“思维方式”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幅度。

比如说,偏激地看社会,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就索性做小偷、做强盗。

那么这个人越是有能力、越是有热情,就越会成为大恶巨恶。

所谓黑社会头子,就是如此。

  持有的“思维方式”不同,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就会迥然不同。

就是说,“能力”、“热情”的幅度都是从0分到100分,而思维方式的范围是从负100分到正100分。

  也许有人会想,“有一丁点负面的想法没关系吧”。

可事实是,哪怕只有一点消极的想法,结果全部变成负值。

因为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乘的关系,所以“思维方式”哪怕只是负的1分,结果都变成负值。

并且越是热情足、能力强,就越会造成大的负面结果。

  另外,如果是带领众多下属的领导人或经营者,那么造成的负面结果,就不仅把自己,也把周围的人带入不幸。

  所以,通过这个“人生方程式”,我产生以下一些想法。

  我没有杰出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我才必须具备超出常人的热情,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正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所以才要加倍于人地勤奋工作。

同时,掌握比常人更优秀的“思维方式”。

优秀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优秀的哲学、卓越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观、或者正确的判断标准。

  为此,我努力学习孔子、孟子、阳明哲学等中国古代典籍,同时钻研佛陀教诲的宗教的精华,努力把这些圣贤们的哲学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我们在生活和经营中,需要作出各种各样的判断。

这个时候我们会对照自己持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进行判断。

这样的话,作为判断基准的“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正确与否,卓越与否,结果将大相径庭。

  越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就越容易忽视自身所持的“思想”、“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但是,创造现代文明的不是别的,却正是人类的“思想”。

  自人类诞生在地球开始,有几十万年的时间我们一直过着狩猎采撷的生活。

和其他的生物一起生活,靠采集山野间的食物、捕猎野兽而生存。

可是,由于那种生活非常受制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终于人类开始转向畜牧农耕生活。

  食物短缺、漂泊不定,这样不稳定的生活养不起部落,些许的气候变化就会招致饥饿。

因此人类通过开伐森林、畜牧农耕来确保得到足够的食粮。

  自从踏入畜牧农耕的生活,“想再多收获一点”,人类的这种想法,这种欲望日趋强烈,于是钻研创新,培育出新技术,人类源源不断的进化。

比如说,“好想飞上天空”这种强烈的“愿望”,最终促使人们研制成功飞机。

  也就是说,首先有了想要更多、想要更丰盛这种“想法”,才带来了技术的进步、促成了人类的发展。

现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全部都是人类梦想成真的写照。

  “想法”、“思想”这种东西是如此的重要,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却总是轻视它,认为只有知识和技术才是重要的。

这个问题无论在人生中,还是在经营企业中,都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我不仅向日本,而且向全世界强调“思想”,或者说哲学的重要性、必要性。

  是否持有优秀的“思维方式”、“思想”,这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经营也一样,企业业绩乃至企业寿命全部取决于是否具有出色的“思维方式”。

  当然能力也是必要的。

近年来日本有这样的例子,某位年轻的企业家,他发挥了杰出的能力和才智,也具备充沛的热情,加上借助IT技术,他的公司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但由于这位企业家最初所持的“思维方式”就是扭曲的,所以不久他本人和他的公司都受到社会的谴责,走向没落。

我想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也有吧。

  也就是说,能力是重要的要素,但是仅靠能力并不能保证成功,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即使靠能力成功的人,归根结底不过是昙花一现,仅靠能力决不可能维持长期的繁荣,因为那人所抱有的“思维方式”有缺陷。

  那么,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

  世间的伟人、圣人们倡导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和哲学。

我认为,这些伟人、圣人们,他们自己的心灵处于何种阶段,决定了他们所倡导的哲学的水准。

  经营者持有的哲学亦是如此。

不同的经营者,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

在京瓷、KDDI的经营中,在日航的重建中,我都反复倡导被称为“philosophy”的我的“思维方式”、经营哲学。

我的这种哲学,是约束自身行为的规范,是非常克己的信念。

  比如说,“贯彻完美主义”、“持续脚踏实地的努力”、“把自己逼入绝境”、“有言实行”、“持有渗入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认为已经不行时才是工作的开端”、“成功之前不言放弃”等等,都要求严格自律的生活态度。

  为什么我要在企业内强调如此严格的哲学呢?

  这里面有一个究竟要把自己的企业引向什么高度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不谋求大的发展,觉得企业规模“差不多”就行的话,那么有一个宽松的哲学就可以了。

但如果目标是进入世界优秀企业之列,那么,就不能不具备带有克己主义色彩的严格的企业哲学。

  我曾作过这样的比喻:

首先要决定我们“想要攀登什么样的山?

  学校为郊游而组织的登山,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同样叫登山,性质完全不同。

瞄准的目标不同,所需要的准备也截然不同。

要爬上附近的小山,轻装就可以。

如果要攀登世界最高峰,就必须备齐相应的重型装备,经过严格的训练、做好万全的准备。

这里所说的攀登世界最高峰所需的装备、训练、准备,对于经营企业而言,就是严格的企业哲学。

  这样对员工做解释,当经营者号召员工共有这种严格律己的哲学时,可能仍会招致员工的抵触:

“为什么要强迫接受如此严格的哲学?

”。

  每当这个时候,经营者就要堂堂正正地说服大家:

“我不想把我们的公司办成平庸的企业,而要办成值得大家自豪的世界一流的企业。

因此,我才会在企业里推行严肃的、克己的哲学,与大家共同实践这种哲学。

”如果不做这样的说明,相信员工们很难接受这种哲学。

  在我还是30几岁的时候,我就形成了上述的思想,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哲学,对自己讲,也对企业里的员工们讲。

  我听过一位着名的企业家的一番高论。

这位先生比我年长5、6岁,早于我在京都创业,从事高密度分析仪器的研究。

此人头脑聪明、人很洒脱,事业也干得有声有色,也喜欢玩乐。

  这位先生信奉的人生观是“快乐有趣”,他甚至把“快乐有趣”作为企业的社训。

他公开宣扬,要努力工作,但工作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享乐人生。

有很多人附和他的观点。

  有一次他说,“不应该向稻盛君那样,老是宣扬那些严肃的教条。

人生要过得潇潇洒洒,不然这辈子就亏了。

这话也传到了我的耳朵里。

  别人不理解我的思想,我感到很遗憾。

同时,我也难免烦恼:

我的人生态度真的有点顽固吗,是不是过于偏执。

但是,我终究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我坚持原封不动地贯彻了自己的人生观。

  结果是,我们登上了各自全然不同的山峰。

那位先生比我早创业,我创业时他的公司已经上市。

但是现在他的企业规模不到京瓷的十分之一。

奉行快乐有趣的人生信条,企业也就只能停留在那样的水平。

  所以说,如果想把企业办成优秀企业,比如说要办成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企业,那么,这个“思维方式”、企业哲学就不能不是严格而克己的。

  通过以上的演讲,对于在企业经营中,思维方式和哲学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企业哲学,我想大家已经有所理解。

接下来,在经营者自己心中抱有的“想法”应该是怎样的。

我想就这个话题继续我的讲演。

  人生下来就带有本能。

本能是自然界赐予我们的,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

本能之中最强有力的就是“欲望”。

比如,食欲、性欲等,正是因为有这些欲望存在,我们才得以维持生命、繁衍子孙。

从这个意义上讲,欲望是不应该被否定的。

  除了欲望,还有“愤怒”。

要在敌人的攻击面前保护自己,要与对手抗争,“愤怒”也是必须的。

此外,还有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要向对方和周围发泄不平不满,这叫做“愚痴”。

  释迦牟尼教诲我们,“欲望”、“愤怒、“愚痴”这三种本能,是人所有的烦恼中最难驾驭的,称之为“三毒”,应该努力戒除。

  人的心中抱有怎样的想法,这非常重要。

如果对自己的思想放任不管,人心就会被这“三毒”占满。

必须做出努力,哪怕能在心中根植一点善念、一点善心。

  20世纪初活跃在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詹姆斯艾伦,对此有如下表述:

  人的心灵像庭园。

  这庭园,既可理智地耕耘,也可放任它荒芜,

  无论是耕耘还是荒芜,庭园不会空白。

  如果自己的庭园里没有播种美丽的花草,

  那么无数杂草的种子必将飞落,

  茂盛的杂草将占满你的庭园。

  出色的园艺师会翻耕庭园,除去杂草,

  播种美丽的草花,不断培育。

  同样,如果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们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园,将不纯的思想一扫而光,

  然后栽上清纯的、正确的思想,

  并将它培育下去。

  如果你想在自己的心中播种美丽的花草,你就要翻耕自己心灵的庭院。

如果放任不管,就会有杂草的种子飘落,就会杂草丛生,满庭荒芜。

  詹姆斯·艾伦如此说。

  拔除自己心灵庭院中的杂草,耕耘这个庭院,播种自己希望的、美丽花草的种子,精心地浇灌,施肥,管理。

  所谓美丽花草的种子,就是善念、就是好的思维方式,就是哲学。

而所谓精心地浇灌、施肥,就是不断学习好的思想和好的思维方式。

  接着,詹姆斯?

埃伦又说道:

  我们选择正确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

  我们就能升华为高尚的人。

  我们选择错误的思想,并让它在头脑里扎根,

  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

  播种在心灵中的一切思想的种子,

  只会生长出同类的东西,

  或迟或早,它们必将开出行为之花,结出环境之果。

  好思想结善果,坏思想结恶果。

  詹姆斯·艾伦告诉我们,人生全部取决于心中所抱的想法。

我想出了“人生?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能力×热情”这一方程式。

我认为思维方式决定一切,我坚信这一点并并付诸实践。

而詹姆斯艾伦用他的语言表述了我的信念。

  同时,他还说过以下一段话。

  心灵是创造的大师。

我们就是用“心灵”、用“思想”这个工具塑造了自己的人生,这过程中,生出各式各样的喜悦或悲伤。

  我们会成为自己心中想象的那个自己。

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过是反映真实自我的一面镜子。

  我们心中怎样思考,我们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围绕着我们的环境,不过是映衬出真实自我的一面镜子。

  把这句话放在企业经营中,企业周围的环境,正是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的心灵的写照。

  詹姆斯·艾伦这段话的意思是:

如果企业受到社会的谴责,或者破产,那是包括企业历代经营者在内的相关人员错误的思维方式招致的、造成的。

  他还有以下的表述。

  人是“思想”的主人,人格的创造者,自己环境和命运的设计者。

  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灵可以创造一切。

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他敲响了警钟。

  在心里种下美丽的花草的种子,精心照料,就可以结出丰硕的成果。

反之如果疏忽了照料,就会招致杂草丛生的结果。

因此,“心中想什么不是自己的自由吗”,这种说法不对。

一定要把心灵打扫干净、把自己的思想变得纯洁。

这不是为了任何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和经营。

詹姆斯艾伦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他说得太好了。

  我在青年时期,就创建了做人的正确的哲学,与员工们共有这种哲学,由此来打造优秀的企业,让大家都获得幸福。

我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这就是播下美好的种子并培育它成长。

  然后,作为判断基准,就要用好哲学。

我不断向员工们强调。

  人既有善良之心也有邪恶之心。

所谓善良之心,就是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旁,而祈愿周围人幸福的、充满着温情的利他之心。

另一方面,所谓邪恶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

在人的心中,同居着这善良之心和邪恶之心。

  所以尽量抑制只要自己好就行的这种利己的想法,而让善良的利他之心更多地占据我们的心灵。

这就是做修行、修养,就是塑造人格。

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帮助我们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当了经营者或企业的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就需要对各种事情做出判断。

此时如果放任自己,人就会不以善恶,而以得失来做出判断。

考虑得失,属于本能,就是凭算计损益,自己赚还是不赚,由此做出判断。

  不仅如此。

还有感情用事,以自己是否受到侮辱来做出判断,或者以无谓的虚荣心来做出判断。

要以一颗善良之心做判断,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否则就很难做到。

  我在青年时期,从自我戒勉的角度,经常对干部和部下这么说:

  “发生了问题,需要对事情做出判断时,瞬间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几乎都出自于本能。

因此,不可以用刚刚冒头的想法立即对事情做出判断。

“稍等一下!

”先把这个判断暂时搁置,然后运用理性进行思考,或者用善恶来衡量。

不是看对自己是否有利,也不从感情出发进行判断,而是动用理性,用善恶去判断。

暂且放入一个“缓冲器”,待考虑好以后再下决断,这一点很重要。

  “除非是真正的圣人君子,一般人做不到凭直觉就马上能用善恶来判断事物。

通常,人都会用本能去判断。

正因为如此,碰到问题我们不要匆促得出结论,而是把最初浮现的判断搁置一旁,转而去弄明白问题的本质,然后用善恶的尺度去衡量,修正自己最初的想法。

这样设置一个缓冲器,应该能够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我一直以来就是用这些话来教育干部员工的。

对于自己亦是如此。

不知有多少次,我意识到最初浮现在脑中的判断是错误的,故而重新思考,从而避免了失败。

  在我的哲学中,有“作为人何为正确?

正确的事物要正确地贯彻”这个条目。

我时常将这样的问题抛给自己,为维持正确的判断基准而不懈努力。

  所以说,我的哲学既作为企业经营的判断基准,同时也是自己生活的规范。

  企业经营中,往往会有不体面的事件或者丑闻发生。

人员多了,其中难免会有思想错误的人,因一时冲动而使坏的人。

为了不让这些人走向错误的道路,企业需要有规范,这就是哲学。

在企业内确立这样的规范,成为人们的共识,就能将坏事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前年在中国,乳制品巨头三鹿集团因发生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这个事件在日本也有报道。

  这样的事例,起因都是企业忽视了经营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则。

企业舞弊丑闻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企业没有明确确立自己的“哲学”,或者说这种“哲学”没有在企业里面渗透。

  在多数企业里,首先就没有经营者会向员工们提出“作为人,何谓正确?

”这个问题。

而我思考的所谓“哲学”却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同时,这也是孩童时代父母老师所教导的做人的最朴实的原则,例如“要正直,不要骗人,不能撒谎”等等。

  “这么起码的东西还需要在企业里讲吗?

”或许有人感到惊奇。

但是正因为不遵守上述理所当然的做人的原则,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企业丑闻。

  例如,为了获利,“这种程度的违规没有关系吧”,将公司内的规范规则稍稍扭曲,结果行通了。

于是“稍进一步的违规也没问题吧”,规范规则更抛在一边。

这样企业或者产品就会发生问题,如果将问题公开,企业可能蒙受巨大损失。

于是采取“不如实公布,沉默以对”的态度。

而由于内部告发、问题暴露时,企业又出面掩饰,做假报告等等。

结果与论谴责企业说谎骗人、掩盖真相,事态越加复杂,最终导致企业崩溃。

  这就是出身于一流大学、挤身于一流企业领导人岗位的经营干部做出的事情。

与这些企业精英们讲什么“要正直,不要骗人,不能撒谎”,似乎太幼稚太愚蠢了,他们会一笑了之。

然而,这么简单幼稚的道理他们却不能实行,这就是导致企业崩溃的根本原因。

  这么单纯的哲学,企业的干部们却没有将它变成日常生活中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

换句话说,没有将依据哲学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当作自己日常生活的指针、当作经营判断的基准。

  我认为,正因为缺乏这种朴实哲学的人成了大企业的领导者,才招致今天世界上许多大企业丑闻频发。

而其结果是造成了整个社会陷入极度的混乱。

  所幸的是,因为我缺乏经营的经验和知识,有关企业经营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仅仅从“作为人,何谓正确?

”这一句话中引伸出来,并用它来说服员工。

  “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虽然是极为简朴的判断甚准,但正因为遵循由此得出的结论去做,京瓷从创立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经营之舵从未偏离正确的方向。

后来京瓷进军海外,这样的判断基准更成为全世界普遍适用的哲学。

我想这种哲学同样适用于日航。

  最后,指引我们做出正确判断的,是我们的正确的心态。

在这里我想引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

这首诗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人内心的状态。

  我只身来到神的面前。

  可是,那里已经站着另一个我。

  那个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谁呢?

  为了避开他,我躲进岔道,

  但是,我无法摆脱他。

  他公然在大道上迈步,卷起地面的沙尘,

  我谦恭地私语,他高声地复述。

  他是我身上的卑微的小我,就是自我。

  主啊,他不知耻辱。

  我却深感羞愧。

  伴随这卑贱的小我,

  请容许我站在您的门前。

  泰戈尔知道,在自己的心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人。

来到神的面前的时候,已经有另一个自己在那里了。

在暗黑中的那个我到底是谁。

我因为不喜欢那个人,故躲进岔道试图躲避他,他却在大道上阔步前行,卷起沙尘,气势张扬。

,我轻声地自言自语:

“我很想要那个”,他却高声吼叫:

“快把它给我!

那就是我的!

”他就是居住在我心中的那个卑贱的小我【自我】。

“因为伴随着这样一个卑贱的小我,我感到耻辱”。

这就是泰戈尔想要表达的主题。

  也就是说,善良的利他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