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3759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新人教版选修1

(测试时间:

90分钟 评价分值:

100分 考查范围:

第5~7单元)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3·松江区模拟)基督教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两次大分裂。

第一次是11世纪时东西教会大分裂,第二次是15世纪新旧教会大分裂。

第二次大分裂发生于(  )

A.德意志B.法兰西C.英吉利D.罗马

解析:

该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兴起,16世纪宗教改革兴起的标志是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

答案:

A

2.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许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因这种回归而陷于困境的思想理念是(  )

A.人文主义B.因行称义

C.因信称义D.先定论

解析:

根据所学,A项显然不合题意。

B项因行称义,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C项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D项先定论是加尔文提出的,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分析材料本题选B项。

答案:

B

3.(2014·济宁模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

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

A.创造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解析:

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被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是指两者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由此可以得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也推动欧洲的近代化,宗教改革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A、C项虽然与宗教改革有关,但不是其主要意义,故A、C项排除;“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4·惠州模拟)“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回报上帝。

”此言最可能出自于(  )

A.罗马教皇B.伏尔泰C.马丁·路德D.达尔文

解析: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等其他任何手段,体现了他“因信称义”的思想,故C项正确;罗马教皇主张“因行称义”,盲从教会说教,与材料观点相反,故A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达尔文宣扬“进化论”学说,与材料观点无关,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5.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宗教改革,其斗争的矛头都是罗马教皇,因此④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

B

6.(2014·佛山一模)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说:

“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

A.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B.反对宗教信仰

C.认为教皇无权阅读《圣经》D.支持废除基督教

解析:

材料考查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主张,A项符合题意;马丁·路德不反对宗教信仰;C、D两项显然不符合马丁·路德新教主张。

答案:

A

7.(2014·

广东六校联考)刘祚昌教授认为:

“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下列不能印证材料主旨的是(  )

A.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理论

B.宗教改革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开始

C.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D.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

解析:

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之一就是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

发展的障碍,宗教改革的实行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导致资本主义时代开始。

故B项理解错误。

宗教改革中出现的“因信称义”、“先定论”等理论,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由此可见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答案:

B

8.(2014·丰台区模拟)马丁·路德、加尔文、伊丽莎白一世宗教改革的共同点是主张(  )

A.信仰得救和《圣经》权威B.是否得救早已由上帝预定

C.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D.神职人员须宣誓效忠国王

解析:

三者宗教改革都反对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教徒直接阅读圣经,与上帝沟通得到拯救,故A项正确;是否得救早已由上帝预定符合加尔文的先定论,他还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故B、C项是加尔文的观点不

符合题意;神职人员须宣誓效忠国王,符合伊丽莎白一世宗教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3·深圳模拟)马丁·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

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

他说的“外物”包括(  )

①神职人员 ②苦修行善 ③阅读《圣经》 ④购买“赎罪券”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神职人员、苦修行善、购买赎罪券等其他外物。

答案:

C

10.

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农民处于苦难的深渊之中,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奥斯曼帝国的搜刮B.马木路克的巧取豪夺

C.英法的侵略、掠夺D.连年的对外扩张战争

解析:

当时埃及农民深受包税制带来的痛苦,而包税人就是马木路克势力。

答案:

B

11.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执政后,陆续颁布一系列法令,首先对包税人采取的措施是(  )

A.取消了他们的免税地

B.没收了他们的土地

C.将他们的包税余额全部上缴政府

D.将他们的土地分配给王公贵族

答案:

A

12.为促进文化知识的普及,阿里采取的措施有(  )

①鼓励外国人接管埃及的教育 ②提高教育普及的程度 ③建立印刷厂,刊印埃及的书籍 ④创办新闻报纸,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阿里的教育改革是为其政治经济改革服务的,他学习西方的教育,但不允许外国人接管埃及的教育,因此排除带①的选项。

答案:

B

1

3.19世纪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曾说:

“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

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  )

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不符合英国的殖民利益 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④穆罕默德·阿里才艺过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

解析:

从材料中“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及时间“19世纪”可看出,阿里的改革不利于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愿意与土耳其打交道说明此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已经衰落,这对英国是有利的,故①②正确。

③④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14.(2014·东城区模拟)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了实现近代

化而进行的,下列属于二者区别的是(  )

A.制定宪法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这道题要求我们熟知两个改革的基本内容,学会用比较法去记忆史实。

阿里改革没有制定宪法而日本制定了1889年宪法,故选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两个改革的共同点,故排除。

答案:

A

15.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

“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使人们认识到俄国(  )

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

解析:

克里米亚

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腐朽的农奴制度抵御不了英法先进的工业文明。

答案:

B

16.(2014·徐汇区模拟)1861年俄国改革前,工业资本家雇佣的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

这些现象反映了农奴制度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影响是(  )

A.自由劳动力缺乏与国内市场狭小

B.自由劳动力与国内资金的缺乏

C.国内资金缺乏与科学技术的落后

D.国内资金缺乏与国内市场狭小

解析:

从题干获取信息:

工业资本家雇佣的工人三分之一是农奴身份,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缺乏;农奴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反映了农奴生活贫困,俄国国内市场狭小。

答案:

A

17.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解析:

题目中是讲阶级矛盾尖锐,为此给农奴人身自由。

答案:

D

18.(2014·成都高三摸底)

右图为2011年俄罗斯发行的“斩断身上的锁链”纪念金币。

此处的“锁链”是指(  )

A.沙皇专制制度B.农奴制度

C.“村社”制度D.黑人奴隶制度

解析: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保留了“村社”制度。

答案:

B

19.“二一九法令”指出:

“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

”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解析:

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交付的远远高于当时地价的赎金,据此,排除A、C两项;1861年的改革法令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宣布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可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题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的。

答案:

D

20.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作用是(  )

①造成资本的集中 ②扩大了国内市场 ③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解析: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了国内市场和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小题,共40分)

21.(2014·淄博模拟)(14分)德国是宗教改革的故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

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符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

《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

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

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6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8分)

解析:

(1)问,从材料“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符其实的皇权”和所学概述;

(2)问,“平衡自己”从材料“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可以理解为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立时钟声大响”指引发了西欧宗教改革;条件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因信称义;简化圣礼;反对教皇对德国的掠夺;主张

世俗王权统治。

(6分)

(2)理解: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改革。

(3分)

条件:

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

制与经济掠夺;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人文主义的影响。

(3分)

2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

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

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马克思

材料四 10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家对穆罕默德·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有的认为他是“异族统治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暴君”……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辈确实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3分)

(2)通过阅读材料再结合教材,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

(8分)

(3)提到穆罕默德·阿里,你首先想到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材料的能力。

(1)问主要结合材料一回答;

(2)问要从材料和教材两方面入手,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第(3)问要用辩证观点分析,侧重于进步性。

答案:

(1)实现埃及的富强,维护埃及的独立。

(3分)

(2)经济上,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保护民族工业,使埃及民族工业获得很大发展;(2分)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镇压马木路克势力,整顿社会治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分)军事上,改革使埃及维护了民族独立。

(2分)但改革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人民的反对,改革失败。

(3)冒险家、暴君、穷兵黩武,民族国家的缔造者,开启埃及近代化第一人,现代埃及奠基者,东方拿破仑等。

(从正反两方面各写一词即可)。

(4分)

23.(2014·徐州模拟)(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 “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

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 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

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XX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 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

(3分)

(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

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

方案是什么?

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

些变法措施上?

(4分)

(3)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

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4分)

解析:

(1)相同点在于战争都引发俄国和日本的社会改革;不同点在于分析克里米亚战争和黑船事件的不同性质。

(2)第一小问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第二小问日本新领导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殖产兴业,建立新军队,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文明开化推动了社会转型。

(3)列举中国古代、近代战争推动社会改革的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同:

俄日改革均因战争压力而引起。

(1分)

异:

前者因争霸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者因美国入侵(黑船事件)而引起。

(2分)

(2)方案:

二一九法令;(2分)

措施: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

(任答2点,给2分)

(3)证明:

甲午中日战争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引发戊戌变法;(2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兼并战争证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2分)(其他合理说法亦可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