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中期报告.docx
《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中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中期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中期报告
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中期报告
阳谷一中王丽丽张成旺王凤丽欧金臣谷丽霞蒋莉莉
摘要:
高中阶段,很多学生数学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从而影响物理化学的学习。
本文中的“学困生”指在寄宿制高中中,在没有家长的监督下,未能养成学习数学良好的习惯和态度,未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的学生。
分析了形成原因:
(1)被动学习,
(2)学不得法,(3)不重视基础,(4)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心理素质不强。
形成了转化措施:
1、加强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指导学习方法.让学困生得法,3、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多用激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组建学习型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5、遵循数学学科特点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化措施
本文中的数学“学困生”指在寄宿制高中中,在没有家长的监督下,未能养成学习数学良好的习惯和态度,未能掌握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未能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的高中学生。
数学“学困生”在各个年级普遍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有效地转化他们,使其尽快脱“困”,一直是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
现行的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
“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题小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转化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1)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
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不积极思考,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经常有学生生把板书全抄下来,但完全不懂板书表示什么。
课后不复习整理,家长不督促时不做作业,遇到不懂之处不主动问,而是等着老师去讲。
(2)学不得法。
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可是学生不注重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只注重结果,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课后不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比如我们在讲等比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推导时,非常注重错位相减法,但很多学生只记求和公式,根本不在意公式如何得到的。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比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计算,以为知道方法就可以,真正让他解决一道题目时,他不能完全解决,算不出来,头脑中一片混乱。
(4)学习兴趣缺乏。
数学成绩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一般数学成绩也是比较差的。
因为不喜欢数学,所以数学学习的热情不高,求知欲不强,数学作业放最后做或者不做,投入数学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够,难以形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吸收,最后容易导致数学学习的困难。
(5)学习心理素质不强。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关头.即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交叉口,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有明显不稳定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成功的可能性。
数学学困生普遍具有盲目、厌学、焦虑、疏远、逆反性的心理特点,他们情绪波动很大,这些特点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加强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列宁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困生的感情交流,从内心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信任他们,热情辅导,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经常抽时间与学生谈谈天,聊一聊生活,谈一谈数学,讲一讲学习数学的方法,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困生”“亲其师,信其道”,进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我班有个女生数学学习兴趣不大,数学作业向来放最后一个做,为使她不掉队,我会经常询问她学习情况,主动帮她讲解难点,每天中午让她问问题或者让她做几道基础题,周末回家时提醒她要注意整理归纳,现在考试都能及格,订正不能及时完成时也会跟我约定完成的时间。
2、指导学习方法,让学困生得法。
我告诉学困生课前一定要预习,即使花10分钟时间浏览一下第二天上课的内容,上课时效果也能好一点,因为这样心理比较有底,上课不会紧张。
我们班有几个女生按照我说的去做,反馈下来结果不错,不预习时总觉得上课太快,跟不上,预习完再上课就好多了。
课堂上我告诉他们一定要跟上节奏,不要听一点漏一点,而且最主要的是听懂,积极思考,适当地记笔记,上课不要只做笔记而不思考。
课后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做不来的可以空着,还有不要对答案,不要一碰到问题就开始讨论,讨论之前一定要自己先思考。
这学期我注意到女生做作业时会频繁讨论,而且对答案,有几位女生平时作业很好,但是第一阶段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了解下来就是对答案,做作业都是问的,没有自己独立思考,考试结束之后我跟她们交流,告诉她们要独立思考,要相信自己,期中考试几个人都有进步。
学困生一般不在乎作业的订正,往往是只改答案,不会追根究底,我会要求他们当天订正好给我检查,不会订正的再给他们讲一遍,订正一道题胜过再做十道题。
3、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多用激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学困生学习自信心差,我会创设机会,小步子、多台阶,培养他们的成功意识。
课堂上我会特别关注他们,首先培养他们的听讲习惯,稍有走神,我会轻轻地走到他们身边用肢体语言提醒他们,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
“老师时时刻刻在注意着我,我必须认真听”.其次在课堂上为他们专门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鼓励他们回答.若回答正确,大力表扬,若回答错误,不全盘否定,挖出正确的一面进行肯定,激励并启发他去修正错误,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一点点地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一点进步,放大这点进步,在班级里表扬。
比如我们班有位学困生,在我的鼓励下他准备了本数学整理本,每天把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不懂的就问我,我就在班会上表扬了这一做法,之后他学数学更有积极性了。
4、组建学习型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这学期我们班组建了两个数学学习小组,每组有两位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四位数学学困生组成,每周会有活动时间,让他们互相交流一周的学习体会,平时学困生有不懂之处让她们问组长。
周四活动课时有一个数学小组活动,我安排他们一起讨论周练和周日练习。
平时学生遇到问题时,当一个问完之后,其他同学再来问时我会让他们去问那位同学,让他们互相交流。
平时作业来不及讲评的,我会张贴全对的学生的作业,让其他同学向他请教,这样班级学习数学的氛围很好,对于学困生来说心理负担也不重,因为他们觉得问同学比问老师轻松。
5、遵循数学学科特点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这学期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差异性较大,有个班级整体数学基础较薄弱,我采用低起点、低密度的教学方法,特别讲解新概念时会放时间让他们记忆,多做基本题,巩固基础。
有时一个公式要反复讲反复练,一道题目也会慢讲,讲完立马练习同类型题目。
课后作业也是基础题的练习,批完后都细致讲评。
课外耐心辅导他们,个别没听懂的晚自修时个别辅导,周末个别多做几个题目,让他们逐步提高。
6、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利用家访、电访等方法争取他们的合作,利用亲情的力量教育和督促学困生在家时也能认真温习功课、完成作业,周末会告诉家长做哪些作业,特别要让学困生做好整理复习工作。
每次阶段考试之后与家长交流,当有进步时让家长也表扬他们,没进步时,让家长鼓励他们,要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不懈。
附录:
案例1:
合作学习促进进步
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班总有一些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
对于这些学困生该怎么办呢?
我想了个办法,把教学班中的十几位学困生,按自由组合地方式,以2至4人为一组,分成6个数学学习小组,定时组织小组学习活动。
现在以组A为例,简要介绍学生是怎样开展合作学习的。
在学完数列这一章节后,我给组A布置这样一个问题:
在等比数列
中,已知
,且共有2n项。
若其奇数项之和为85,偶数项之和为170。
求公比q及项数。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只见他们一个个都动起笔来。
经过一些尝试后,苏同学很得意地说:
“我知道了!
先设
的公比为q,则由题意得
……”还没等她说完,孙同学急着说:
“这个求和公式是要条件的,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要讨论
和
,所以这道题目需要分类讨论。
”孙同学若有所思地“噢”了一下。
“不对,这里q不可能为1。
”袁同学不慌不忙地说。
徐同学还是不太了解,一脸疑惑,苏同学忙着补充:
“如果
,那么
=
,
而现在
,
,所以显然
。
”“徐同学,你明白了吗?
”我转向她。
“明白了,但是我觉得这样还是有问题。
”她转向其他三位朋友,“你们觉得呢?
”只见四个女孩子又陷入沉思。
过了几分钟,徐同学抬起头来,欣喜地说:
“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的公比为q,所以奇数项所成数列和偶数项所成数列的公比应为
,所以方程组应该为
,然后把数字代进去,得
,把两式相除,得q=2。
”其他三位同学也频频点头。
袁同学说:
“我有更简单的方法,令
…
…
…
…
…
…)
所以
,再由
,可得n=4,所以项数为4。
”“项数为8,4是偶数项和奇数项的分别的项数”其他三位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所以做题时要细心。
”我乘机补上一句。
[评析]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着重对全体学生强调:
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会学生怎样科学地进行学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是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法指导,对于提高数学成绩,转化后进生,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组的这四位同学在期中考试中的成绩都不太理想,而且她们四个是好朋友,所以我把她们分成一组。
基本上每星期组织一次活动,平时他们可以自己讨论讨论。
对于这样的学困生,可能没有研究题目的习惯,只是依赖于老师或好同学的讲解,习惯于接受性学习。
显然,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低效的,而采用小组学习制,可以给这些学生更多的空间,老师在其中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错了也不怕,因为小组内其他成员都是自己的好朋友。
这是一道数列的典型题,也是学生易错的题目。
对于学困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所以在选题时要选难度低、入手快、计算简单的,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古语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兴趣在学习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利用小组学习制,经过单独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已成功解决这个问题,还想到了2种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等比数列的三要素及求和公式的注意点,学生都一一提及并且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学能力。
组A成员每一位都有“质的飞跃”,在期终考试中,袁同学由56分升至80分,孙同学由38分升至67分,苏同学由26分升至60分,徐同学由48分升至78分。
虽然我们不能以几次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全部,但是我想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将由数学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而学习应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为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适合各个学生的指导方法,使学生能喜欢数学、学好数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确保课改的成功。
案例2:
全方位帮助促进进步
基本情况:
学生A,我们班数学学困生之一,统招生,进入高中后数学学习成绩十分不理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1、自信心不足,比较自卑,中考时发挥得较好才考进重点中学的,面对身边都很优秀的同学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学好。
2、刚开始寄宿制生活,晚上总是休息不好,第二天上课时昏昏沉沉的,听不进课。
3、性格内向,不愿意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周末作业不做,不太重视学习。
我采取以下措施帮助他提高数学成绩。
1、建立起他的自信心,在班会上一再强调能考进重点中学的学生能力都差不多,大家考进来的分数相差不了几分,只要认真学都能学好的,暂时的落后问题不大,要有信心、毅力去学,例举之前毕业的学生在高一刚开始时数学也没学好,但是一直坚持着,到高三时数学也考了130多分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上课时,每次遇到简单的题目,觉得他能回答的就让他作答,答对了大力表扬,让他觉得自己还是有能力的。
2、学法指导。
告诉他每次上课前花10分钟预习一下,课上认真听讲,听不懂也要坚持,课后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不会做的空着不要紧,可以问,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及时订正,准备个整理本,整理每次做错的题目,周末回家多复习整理。
3、课间与他多交流,告诉他不懂的可以来问我,帮他安排个数学成绩较好的同桌,让他一有不懂就可以很快解决。
每天中午让他及时订正作业,不懂的为他仔细讲解。
每次大考结束,跟他一起分析数学试卷,指出哪些是概念不清、计算出错的,哪些是可以暂时放一放的,根据考试情况指出进步还是原地踏步,鼓励继续努力,并制定下一次考试的目标。
4、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助他。
高一第一次阶段考试结束后,我就去家访了,与他父母一起交流他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
指出他周末作业完成得不好,还得父母多督促,他自控力不强,周末要父母陪着他一起学习。
隔两周就会跟他父母电话交流,让父母多鼓励他。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学期的作业正确率有所提高,特别能及时订正,每天晚上他会花一节课的时间整理数学不懂的知识点,每天中午会问我几个题目。
现在他的数学成绩基本能达到平均分,信心也有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
课题研究小组近半年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三、阶段性成果
通过对高中数学学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最大程度地提高及格率,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1、学困生成因问卷调查表:
从每个学困生问卷调查表明,造成学习困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智力因素(基础知识薄弱)占60%;
(2)学习技能占20%;
(3)(3)环境影响占20%。
从此点来看,主要在课堂上要提高学困生的听课效率。
2、学困生转化调查表:
教师能对每一个学困生作总体情况分析(分析学习成绩水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兴趣、背景、纪律等),然后再对相应学困生采取具体辅导措施。
从此点来看,教师能对每个学困生有了进一步了解。
3、学困生制定目标表:
在教师指导下,每个学困生制定自己合理的成绩目标。
从此点来看,学生在目标动力下,能勇于接受挑战,争取更好的成绩。
4、数学教师召开“关爱学困生”主题班队会:
每个班级数学教师都召开了以“关爱学困生”为主题的班队会。
班队会使学困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体学生达成共识:
不能鄙视学困生、要鼓励和帮助学困生、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5、学困生阶段成绩跟踪:
每名学困生都有一张阶段成绩跟踪表,教师对学生的每次成绩(单元)测试都进行跟踪并进行分析(进步或落后的原因、养成习惯的培养)。
分析后,对学生能够查找到学习薄弱的环节,以便在往后的教学中更好的转化学困生。
6、创新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教师帮困能力。
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除了以上所采取的方法外,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还向数学教师提出了学困生转化“六个一”的要求:
每周教师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数学教师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最好是家访),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禁止侮辱性绰号等)。
7、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六位教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本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近一年的时间里六位教师承担了部分公开课任务,均获得了好评。
四、问题思考。
1、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
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但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是非常无奈的。
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2、限于研究者都是一线的数学教师,因此,对课题理论构建相对显得薄弱;加之,应试教育阴影难以摆脱,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尚有许多问题还需继续研究和探讨下去。
3、数学学科的独特性使数学学习需要具有观察、认识、思维、想象、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较高水平,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个性差异造成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很大,导致了数学学习水平仍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