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2114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

《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与课改共成长.docx

我与课改共成长

我与课改共成长

作者:

侯美静   来源: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2007-5-28

 

新的课程改革推行了四年,我从事改革后的地理教学也有一个轮回,回首课改路,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与课改共成长。

初识课改——茫然不知所措

课改前,我也参加了培训学习,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但都很肤浅。

由于学校工作安排,我拿到教材已经是六年级下册。

打开课本一看,着实吃了一惊:

新的教材,增加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大篇幅的活动题,可正文却少了许多,以往“划下重点背”,现在根本找不到文字!

第一节是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

亚洲周围的洲或洋是完全在图上出现;亚洲的地形则以“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开篇,配以亚洲的地形图,只在最后出现“亚洲地势中部高耸,四周低下”的文字……

翻着新教材,我茫然不知所措。

走进课改——边走边学,我恍然大悟

手拿课本,我真正触摸到课改的气息,容不得多想,我走进教室……好不容易上完一节课,我一身冷汗:

拿的是新课本,可授课体系仍停留在旧教材中,“穿新鞋,走老路”学生听得也是一头雾水。

回到办公室,我以最快的速度找出《地理新课标》。

带着困惑,带着需求,这次的翻阅目的更加明确,那就是“课改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改精神?

”逐渐的,“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些理念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使我改变了以往机械记忆的授课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由关心考试分数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这些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我的课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日本》的学习,我将内容划分为“日本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中日交往”、“日本的文化”等几部分,学生分组找寻相关材料,在课堂上展现给同学们。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布置下去,没想到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我的预想:

日本的位置、日本的自然环境、国花、国鸟、日本地震频发、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甚至还有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对日本国民的影响……我恍然大悟:

原来地理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这课堂本应属于学生!

深入课改——一路走来,我一路收获

开放式的课堂,对话式的教学,使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成为我课堂的主导,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究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在展示中变得更加自信。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日益提高,我也一路走来,一路收获。

七年级下册是初中地理的最后一册,主要了解中国各地区间的地理差异及各自特点。

有了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事物的成因,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见解,加之平日的探究学习,在本册的教学中,我把内容完全放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我的角色也发生转变,由原来喋喋不休的讲解者变为一个安静的学习者,看着学生们眉飞色舞的讲解、群情激昂的辩论,脸红脖子粗的争论,我深切感受到:

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同时,学生们给我的惊喜也不断涌现:

学习港澳地区时,王涛同学给同学们讲解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回归道路,俨然一个小小的历史家、政治家;讲新疆葡萄丰收后老农的烦恼时,同学们就葡萄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做了规划,尤其是要组成葡萄种植协会,使生产形成规模,并运用网络平台,寻找市场,统一销售,同时要积极发展相关产业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见解,我也自叹不如,这时,用经济学家来形容他们一点都不过分……

每堂课都有令我激动的精彩瞬间,每个学生都有令我难忘的上佳表现,这就是我今天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反思课改——得失兼之,任重而道远!

回顾我的课改之路,新的理念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教学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过程,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反思课改,我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看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热热闹闹的课堂过于形式化:

“将课改理念融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授课老师想着,听课老师也惦记者,于是课堂上各种花样层出不穷。

很多时候,我们舍本求末,只注重形式,课堂是热闹了,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人意;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不扎实;更为严重的是开放的教学空间助长了学生涣散、松懈的纪律观,这对教学和学生管理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万丈高楼平地起”。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场所,在关注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加固知识的基石部位,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它们“是知识屋宇的顶梁柱,是塑造高素质人才的根本”。

2、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过于泛滥:

“积极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基本理念,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我采用。

但在运用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突出突出课改理念,对环节的设计和问题的难易把握不准,过于简单不需要合作,过于深奥,学生解决不了,这些都没有合作的必要;有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活跃,但学习效果低微,或交流后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我们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合作要集思广益,优势互补。

但开展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的一种,我们不能把合作学习当作每节课的首要选择,而应当慎重选择,一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不断吸收新思路,更新观念,努力正确把握课改方向,扎实开展教学工作,伴随着课改逐渐走向成熟,我与课改共成长!

我与课改共成长

来源:

未知      点击数:

3819       时间:

2005-11-3

 

  能参与首批新课改工作,我深感荣幸。

近两年来的工作,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只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希望能和同行们分享。

  一、压力与动力并存

  2003年8月新学期开始,校长亲自找我谈话,让我任一年课改实验班语文科教学,虽然我已知道了课改的有关信息,但从校长郑重的语气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改的重要性,心里还暗自有些得意:

领导信任我,所以才委以重任,自己一定能做好。

至于难度有多大心里连想都没想过,于是欣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

但当我真正接触了新课程后,喜悦和自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压力。

因为新课程下的语文与以前截然不同,他需要教师更高的素质,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

我能胜任这一重要角色吗?

我心里产生了疑问。

但随着新课程培训的深入,慢慢打消了我的顾虑,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开拓创新,新课改一定会落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培训的时间里我亲身感受到领导的重视程度,定期的知识补偿性学习,多次培训准备都是那样细致入微。

大型研讨活动为教师展示教学成果、同行交流、学习经验提供了平台。

教研员深人学校听课,与一线教师座谈,收集反馈信息,指导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每次我参加学习,看到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如孩子汲取知识般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强烈的责任感包围着我,感染了我。

研讨会上观摩了同行的研讨课后,除了学习经验,更多的是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查找自身不足,争取早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行也是我的老师,他们教会我坚持永不放弃。

我没有感到苦和累,反而是一种满足。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品德课给教师带来更大的难度和压力,但是我想说:

有压力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新课改带给我们更多是挑战,它激励着我们冲破难关,挖掘自身潜能,更充分展示自我,拥有更多的自信。

  二、更新观念需先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前的改革,由于新课改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赶不上发展的步伐,要摸索出更适合课改需要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自然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吸纳国内外优秀教学理论,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谈到更新教育观念,还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他们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思想上已占主导地位,一时之间转变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学中存在很多顾虑。

比如,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控制课堂的难度增大等等;放不开手脚,课堂活跃不起来,效果当然不理想。

一次一名学生对我说"……我对语文课可感兴趣了,因为老师上课绘声绘色,安排很多活动,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大家每天都很高兴,特别是我得到老师的信任每天都盼望语文课到来……"听了学生的真心表述,我受到极大的震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还是不能放弃传统教育思想,岂不伤害了孩子们纯真的心!

我下定决心要彻底抛弃那些束缚学生头脑和手脚的教育思想,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跃起来。

我利用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尽量让学生自读自演,自品自悟,引导他们求知。

课堂上改变传统的说教,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自己得出答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实践,我感受到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启发、指导得当,每个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掘。

这样做虽然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增大,但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的兴奋时间就会延长,学习效果就相对好些。

事实告诉我,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就是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三、和学生共同成长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程,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要求教师能把知识整合在一起。

为此,我除了认真参加中心小学组织的知识补偿性学习外,更多地靠自己在平时学习和积累。

此时,我和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想领跑,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未必不如师",现在的低年级学生,你别看他们年纪不大,懂的事情可真不少,小脑袋中不时会想出一些问题摆在你面前,作为教师,若知之甚少或不知道,时间长了会丧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所以更要发愤弥补不足。

  除了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我还钻研教材,阅读相关的书籍、查资料、上网,了解最新信息。

时常就一个问题,和学生共同课后收集。

查找资料,课上进行交流。

你会发现,学生或许比你查到的资料还要详细。

当我们从对方获得自己不曾知道的问题答案时,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这时,没有老师和学生的明确界限,而是朋友间、求知者间的切磋和交流。

  参加课改已近两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是一条常流常新,源源不断的小溪。

与学生平等参与、平等交流,因为有了课改的浇灌,我正与学生在共同成长。

老婆是语文教师,让写我与课改共成长一文。

下边是素材,仅供参考哈。

教学二年级语文,我真切地感受到课改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紧紧把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教师不光要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一、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北京版课改版教材系统性强、具科学性并且形式活泼。

其中的语言不仅体现了与孩子们平等交流的特点,还富于激励性。

这些特点都深深吸引了学生,能不断的从中体验到新鲜感。

因此,我们要抓住契机,更新教法,使他们喜爱语文学习。

例如,《冬天到雪花飘》一课,课文的插图让人感到冰雪的美丽,在教学中又适时出示雪花图片和冬天的景象,并且正赶上下雪,便让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冬天的景象。

充分读朗朗上口的韵文,并鼓励他们模仿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对冬天的感悟。

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语文,可以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长知识,从而产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二、课堂上时刻吸引学生注意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能达到上课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例如:

学习《动手试一试》一课时我先拿了一杯水和一个有金鱼的鱼缸,然后提出质疑。

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提起来了。

 

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

比如在上口语交际课“扮演一种小动物,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本领。

”时,我就事先布置学生在家里画一幅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动物的画,带到学校贴在教室四周,把教室装扮成“动物园”。

然后让全班学生自由参观每一幅画,再介绍本领。

最后由全班学生评出最好的几幅画和最佳扮演者给予表扬和鼓励。

采取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愿望,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何保护并进一步激发这种意识呢?

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发明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

 

四、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去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观察、比较、议论、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探究知识,发现规律,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智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

 

五、及时有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我与课改共成长-语文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

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学习活动中。

 

要创设成功情境,还要正确地评价学生。

观念的不同,所形成的评价当然也有很大的差异。

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不只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要用表扬和肯定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表扬和肯定要有针对性。

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应给予肯定,在旁人的帮助后,再请他表述一遍也给予赞许,使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

批改学生的作业时,错题不打叉,划出错的地方,让学生订正后,仍然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另一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树立自信心,不断努力进取。

 

一个学期的教学在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中,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并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取得了许多经验,但也在教学中发现了很多不足。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Tags:

文书收集  

发布:

admin|分类:

毫不相干|评论:

0|引用:

0本文原创,如转载请留本站版权

语文教师怎样在新课改中立足、成长、奋进

字数:

2445字号:

【大中小】

  摘要:

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从在变化中立足、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奋进三个方面,着力阐述了教师的成长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新课改教师成长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占据三尺讲台三十年的我,常感愧对“语文教师”的光荣称号。

面对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反复告诫自己:

不可误人子弟。

然而,仅此小小的要求,有时也实难做到。

  今天,随着新课程改革层层推进,语文教师正可凭借好风,如小树般与山河同呼吸,吸万物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经风雨傲雪霜,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1.敢于在变化中立足

  新课程理念强调: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凌驾于学生之上,成为语文知识的输送者,学生则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于是,语文课堂上就出现了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学习的现象。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学过程只有重视启发,强调独立思考,强调创造精神,具有民主性、开放性、生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

教师只有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管理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才能在新课改中立于不败之地。

  2.善于在学习中成长

  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语文课充满吸引力,作为语文教师,光凭“一张嘴”和“一本书”就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学校分科教学制,使各学科教师禁锢于本学科壁垒之中,如语文教师就很少涉猎历史、地理、政治等社科类书籍,至于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就更不会去光顾。

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比如讲古诗时,如果语文教师对水墨山水画知识一窍不通,那他怎么能明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怎么去揣摩“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教师不但不能满足于“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更应当善于寻找并引入知识的“活水源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

  2.1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如今是一个画面图像冲击语言文字的时代。

随着大量的信息交流不可逆转地由文本阅读转化为图像展示,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依靠形象而不是文字来和世界沟通。

枯坐书斋、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对文字的崇敬、对语言的敏感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

  可是,纵观全国,不少名人仍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特级教师赵谦翔说他“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高级中学校长、名师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不见得他们都把读书当成享受,但他们都把读书当作是一件必须做的事。

我想,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能使教师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在世俗琐事中迷失自己。

虽然,我所能做到的远不及赵谦翔、高万祥两位老师,但我以他们为榜样,让读书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来提升自我。

  2.2涉猎生活,为我所用。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要让学生恰到好处地领悟“语言和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教师就应努力使自己成为“生活的杂家”。

在忙碌的人生中,教师应留心生活的不同层面,体验生活的不同滋味,记录生活中的每一份真诚与感动。

如:

在春寒料峭、广袤原野的一株新绿中震撼生命的顽强与伟大;在茫茫宇宙、浩瀚星空中感悟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灵魂就会因此而高尚,情感就会因此而丰富,思想就会因此而深刻,生命就会因此而充实与昂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学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已是生活的主流,作为语文教师,虽没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但起码应该掌握“关于信息的信息”,听懂学生在讲演或在作文中提到的“博客”、“微笑圈”和“五月天”。

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习现代化、形象化的如应用图画、音像、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气度与魄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接受社会和生活对语文教师的挑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只有在终生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多媒体”,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壮大起来。

  3.勇于在反思中奋进

  众所周知,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教师无论怎样勤勉努力地学习,都成不了百科全书,当然,也没有必要去成为百科全书。

但是教师绝不能没有思考,绝不能疏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正是强调了思考的特殊地位。

可见,做一个思考型的教师,特别是反思型的教师,无疑是时代的呼唤。

  教师到底反思什么呢?

我认为一方面要反思学生典型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

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实现自己,把育人和育己看成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每天都学习一点、反思一点、落实一点、改进一点,才能在反思中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

  总之,教师只有在变化中立足,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奋进,才能在语文新课改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让“语文课堂”在“课改”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姓名:

崔英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误区一:

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好课的标志。

误区二: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标志。

策略一:

课堂中适时使用信息技术。

如:

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如:

在写字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有针对的进行展示,逐一笔画的进行指导,学生既能清楚的认识到错在那里,也能明白的知道如何去改正。

策略二:

课堂中高效的使用信息技术。

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这时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适当地展示有关图片、录像,或用动画制作模拟显示,便可使之形象具体真切可感。

 

主 题 词:

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误区对策                   

 

 

   现在信息技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大量使用的时候,就使得整个语文教学变了样。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

而语文素养又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要实施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

信息技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接踵而至的是一个怎样恰到好处地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适度、优质、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如何整合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此,本文将浅谈一下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常出现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

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好课的标志

有的教师认为,一节课能不能“上档次”,关键看课堂上是否使用了电教媒体,一定要做到“不怕胡用,只怕不用”,不顾教学内容,滥用多媒体。

制作的课件可随之而来的是制作课件,搜集素材时烦琐细致的工作,有时甚至搜集素材的工夫比制作一个课件还要费时多,浪费地时间和精力往往要比备课多得多,于是兴致大减,热闹劲一过完全弃之不用。

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优化整合的大忌。

误区二: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标志

有的教师认为,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自己制作的“繁琐”课件,是自己高素质的标志,课件中展示了教师精巧的制作水平,各种动画、光鲜的图片、色彩斑斓的文字充斥着学生的各种感官神经,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击,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学生随着屏幕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