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二三选择题训练DOC.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二三选择题训练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二三选择题训练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二三选择题训练DOC
必修一、二、三选择题训练
1、“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自然包括、甚至可以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先行的转变,即通常所谓“启蒙”,在种种启蒙的观念转变中,最重要的当属‘国家’观念的转变。
”中国真正使国家观念变化开始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维新运动D.辛亥革命
2、2012年4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七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以维护上合组织及其周边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毒品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完善上合组织应对威胁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事态的机制为主要议题,研究讨论执法安全合作长远规划和目标,进一步健全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加强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建设,扩大执法安全合作的参与范围等问题。
这说明该组织
A.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结盟B.正朝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C.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安全的威胁D.是新建立的区域经济组织
3、《西方文明史》中记载:
“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
”但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有的人却感到“革命胜利的曙光喷薄欲出”,这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共的诞生,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②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兴起,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迎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A.①②④B.①②C.①④D.②③④
4、下表反映的是1931年以后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对此变迁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时间
1931年11月
1935年11月
1936年6月
1937年1月
1947年春
1949年3月
驻地
江西瑞金
陕北瓦窑堡
陕西保安
陕西延安
河北西柏坡
北平
A.见证了国共两党对峙一合作—对峙的历程
B.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
C.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胜利
D.中共作了两次重大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5、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
在这届博览会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①西门子发电机②福特汽车③贝尔的电话机④莱特兄弟的飞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
6、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7、有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
“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行迹。
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
所谓坐而言,能起而行之者也。
”可见康有为()
A.反对儒学,注重培养实用人才B.注重培养科技人才
C.注重言行一致D.注重培养维新变法的政治人才
8、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9、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的一个特点是人口的台阶式“跃迁”。
见下表:
时期
战国中期
从汉到唐
北宋后期起
清代乾隆初年开始
人口数
两千五百万到三千万
六七千万
一亿左右
增到四亿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
①农业生产率提高;②封建生产关系随着生产率提高而发生局部变化;③工业化的开始;④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的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力量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1、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
“……有些人逃进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这是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里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2、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掀起了开发大后方的热潮。
其中,西南这块“战前几乎无工业可言的”地区,至1944年,工厂总数占国统区的88.63%。
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有:
①东、西部差距缩小;②西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加快;③导致经济重心西移;④独立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
13、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4、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15、2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说:
“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皇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B.罗马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C.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法律在古罗马起的作用不大
16、“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17、下列民主政体下的政治活动,其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有:
①美国大选期间,美国公民积极投票;②英国议会议员就国家事务进行辩论;③中国全国人大会议的代表对国家事务举手表决;④韩国宪法法院驳回国会通过的总统弹劾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下列图片的内容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A.探索救国之路B.推翻清朝统治C.从事民主革命D.反抗外来侵略
19、《美国宪政历程: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中说,历史经验证明,宪法的重要性在于民众对它的信任,而民众的信任完全建立在宪法能否约束官府、约束代表民意多数的议会以及维护民众的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的基础上。
美国宪法取得民众“信任”的主要方式是()
A.分权制衡B.人民主权C.联邦制D.选举总统和议员
20、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21、古希腊著名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一剧里,描绘了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的领袖克里昂的职位,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时期
A.自由民从业自由B.经商环境宽松
C.民主制度的缺陷D.公民参政积极
22、1912年12月孙中山把“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铁路国有”和“教育普及”列为民生主义的四大纲。
他认为,只要实行这四大纲,“我中华民国之国家就一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孙中山的这种认识
A.表达了他希望中国富强的迫切愿望
B.说明了他已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C.反映了他对中国当时的政局心灰意冷
D.印证了当时中国实行民生主义的良好内外环境
23、二战时期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曾公正地评价某次军事行动:
“只要装备齐全.训练有素.指挥得当,中国军队比得上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军队。
”这次行动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远征军入缅作战 D.百团大战
2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A.实施行省制度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立内阁D.增设军机处
25、我国某旅行社导游在解说某旅游景点时说道: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
26、下图是古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B.主张重罪轻罚C.纵容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
27、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
“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9、下列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中,对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
C.建立陪审法庭制度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30、2008年12月10日,庆祝“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成立75周年的场面令众多媒体大为惊叹。
舆论认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实体经济危机初露端倪的情况下,西方“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激情耐人寻味。
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金融危机的发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这种现象说明金融危机下的西方社会普遍向往社会主义
C.这种现象说明西方社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阻止金融危机的出现
D.这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关注
31、下面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的一副讽制慈禧太后的对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
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
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必疆无。
与对联中“何时再到古长安”和“六十割台湾”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的签订B.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D.八国联军侵华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
“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的“改变”主要是指()
A.“建立了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其扩展至每一个乡村、城镇和家庭”
B.“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33、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在《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中说道: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34、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但两者在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
下列事实中属于这种差异的是()
A.地处地中海沿岸地区,海岸曲折B.积极向外拓展,寻求新生存空间
C.建立政治上独立的城邦D.在文明发展中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35、在唐代,观世音改称“观音”、民部改称“户部”。
这一变化是因为()
A.适应佛教中国化的需要B.君主为适应时代进行创新
C.维护等级制度尊严的需要D.统治者加强对户籍的管理
36、“上谕以永禁设或入与诸国(即列强)仇敌之会,违者皆宰。
”这项规定出自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7、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38、《剑桥中华民国史》说:
“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39、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虽还在一些地方进行战争,但一纸开科取士的诏令却发到了许多周县。
时人云:
“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
”在当时一些人看来,清朝进行科举考试主要是着眼于()
A.扩大官吏的来源B.缓和社会矛盾C.配合统一战争D.继承前朝制度
40、据史载:
当满洲入主中原时,明将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坚持抗清,并收复台湾;郑经经营台湾大有发展,后参与三藩之乱;郑克塽遣使诸军前请降,台陆统一。
对以上四人所为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郑芝龙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降清有勇有谋;②郑成功维护了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民族英雄;③郑经发展台湾,分裂祖国,有功有过;④郑克塽毅然回归,顺应历史,有功于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1、新华社在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42、1912年6月9号上海《民立报》的《东省之暗昧人物》一文载:
“自国体解决,奉省营统张作霖虽亦悬树国旗,剪除发辫,似于共和亦颇赞成,及详细调查,知实因东督赵尔巽迫使之使然。
故常怏怏不乐。
在奉举动每出入必带壮丁五十名,皆蟠辫于顶,作前清兵勇之状。
张自己虽剪去长辫,而帽后犹露短尾,以示不忘旧义云。
”这段材料本质反映了当时
A.张作霖虽剪辫仍不忘前清旧义B.兵丁蓄辫是反对共和
C.发辫成为政治立场的重要标志D.东督赵尔巽赞成共和
43、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君主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法辨识国家问题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中国自古以天朝上国自居,缺乏民族意识与爱国意识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造成人民彼此隔阂疏离
4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
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4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46、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
“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
‘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47、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以后
B.解放战争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48、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
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
”材料表明
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49、美国是机器标准化的生产的创始国。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波特曾对此表示:
“欧洲激进思想倾向要求剥夺有产者自己的马车和漂亮衣服,相反,美国的激进思想可能主张赋予普通人大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和原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他揭示的机器标准化生产所体现的政治理念在于
A.自由B.民主C.平等D.博爱
50、下列三幅图片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51、罗马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法律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罗马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过程是()
A.习惯-习惯法-法B.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习惯法D.习惯法—习惯-法
52、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
“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
”这场革命是指()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巴黎公社起义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俄国二月革命
53、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跃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
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制定和“依法治国”被载入《九九宪法》
B.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十五大确立为政治制度改革的重点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54、据说德黑兰会议期间,在一天例会开始前,丘吉尔说:
“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
”罗斯福说:
“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
斯大林元帅,您梦见了什么?
”斯大林说:
“我梦见,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的主宰,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的主宰!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 )
A.苏联实力最强B.罗斯福野心最大
C.美苏矛盾是主要的矛盾D.三国争霸的意图显现
55、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③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达;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D.②④
56、“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C.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D.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57、“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
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选自易中天《我们的反思》)材料中的“精巧的设计”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58、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中国产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参加的历届博览会中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中国产品在这次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后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②北洋军阀政府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③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④北洋军阀政府重视开辟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9、《春秋繁录》中道:
“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
”反映的是
A.春秋时,道家思想B.战国时,法家思想
C.汉初时,黄老学说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
60、1925年毛泽东《沁园春·雪》: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其中“谁主沉浮“揭示了作者当时思考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问题是
A、建立政党,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问题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的问题
C、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归属问题D、应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组建革命队伍的问题
61、下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④理学对民族理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2、章炳麟,原字枚叔,因敬慕顾炎武(名绛)、黄宗羲(字太冲),改名为绛,号太炎。
胡汉民原名衍鸿,参加革命后改名汉民,表示自己是堂堂大汉之民。
蔡元培本字鹤卿,后改字孑民,表示为炎黄的孑遗之民。
这些辛亥革命志士的改名情况反映了当时的思潮之一是
A.排满兴汉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自由平等
63、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
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