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1542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科学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

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

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

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

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

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科学探究:

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知道高空中的气温更低。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学习知道雾和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做人造雾的实验。

【教学准备】

量筒(500 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识别云和雾

1.播放视频:

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2.师:

同学们,视频中的地方美吗?

美在哪里?

生:

美!

美在云雾缭绕。

3.师:

云雾缭绕?

你们见过雾吗?

雾是什么样子的?

生:

雾是一团团的白气,飘浮在空气中,一吹就散,湿漉漉的。

4.师:

你遇到过大雾吗?

生:

冬天的早上,可以遇到大雾。

5.播放视频:

大雾笼罩。

师:

你遇到的雾像这样吗?

6.师:

云和雾有什么不同?

请看教材38页,为什么山脚下的人说看到的是云,山腰上的人看到的是雾?

生:

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

7.师:

同学们,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

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

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8.展示几张云和雾的图片。

[设计意图:

利用不同登山者的视角呈现山腰上的云雾,能够更好地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与地表的距离不同。

]

二、人造雾实验

1.师:

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吧!

孙悟空腾云驾雾,是真的上天了吗?

生:

没有。

师:

那云雾是怎么来的?

生:

人工制造的。

师:

在一些舞台表演时,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云雾效果。

你们想制造云雾吗?

生:

想。

2.师:

请阅读教材39页,学习人造雾。

3.师:

老师先来演示一遍,同学们观察。

(1)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2)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

(3)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

4.师:

观察到雾了吗?

生:

看到了。

师: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吧!

5.师:

这个实验中,放入线香的目的是什么?

生: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6.师:

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生:

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7.师:

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

加热水或是冷水行不行?

生: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设计意图:

利用实验室简单的常规设备进行人造雾的活动,将大自然的现象搬到课堂,直观形象,同时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

三、结合模型,解释云的成因

1.师:

刚刚我们模拟了雾的形成,那么大自然中的云雾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

是大自然中的水蒸气受冷形成的。

2.师:

那么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哪里呢?

生:

大自然中的水蒸气来自于海洋、湖泊、河流中水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

3.师:

高空处的水蒸气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云呢?

同学们,你们有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经历吗?

高山登山者为什么总是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呢?

资料阅读:

科学家经过研究和测量,发现一般情况下气温会随着海拔的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

生:

高空的温度比低空温度低。

4.师:

能根据实验和模型,说说自然界中云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5.播放视频:

云是怎么形成的。

6.师: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设计意图:

高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技能。

建构模型以及解读模型是高阶的思维能力,示意图是很好的中介。

科学课应该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13.云和雾

云雾

高空低空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黑B.红C.黄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

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2.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探测地球的深度只能够达到()千米。

A.14B.20C.24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科学家早就想通过钻孔来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但目前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达到14千米,所以科学家的想法无法实现。

3.小孔成像利用了光的()现象。

A.直线行进B.反射C.折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做小孔成像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的像是与实物相符,但像是倒立的。

根据对小孔成像实验的认识,小孔成像是倒立的,证明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因为()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物体。

A.眼睛发出了光B.物体发射了光C.物体反射了光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眼睛能看到物体,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传递和视觉过程。

在看物体时,由所看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

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够反射光。

5.以下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是()。

A.海市蜃楼B.小孔成像C.彩虹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产生;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滤光现象是光的吸收与反射现象。

以上选项B符合题意。

6.下列物品需要平面镜制作的是()。

A.眼镜片B.潜望镜C.望远镜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镜中的像和镜外的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平面镜还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给出的物品中利用平面镜的是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眼镜片和望远镜都是采用曲面镜来实现的,比如凸透镜、凹透镜等。

7.小红距镜子2米,镜子里的像和小红相距()。

A.2米B.4米C.5米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小红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2m+2m=4m,所以B符合题意。

8.服装店的试衣镜可以让顾客穿衣显瘦,让新衣服更好卖。

下面的解释合理的是()。

A.因为试衣镜很窄

B.因为试衣镜很宽

C.因为试衣镜镜面不平

D.因为店里很亮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服装店的试衣镜可以让顾客穿衣显瘦,让新衣服更好卖。

通过观察可知,试衣镜大都是细长型,镜面很窄。

9.在灯光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手势,在墙上形成手影,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电灯靠近时,在墙上的手影将会(   )。

A.变小B.变大

C.不变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距离光源越近,影子的大小就越大。

10.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等七种颜色的光。

A.黄、绿、蓝、紫B.红、白、绿、蓝C.红、橙、黄、白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阳光是复色光,是白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分解的光中没有白光。

11.下列不属于七色光的是()。

A.红色B.黑色C.绿色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根据对太阳光组成的认识,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其中没有黑色。

12.下列不是地球内部结构的是()。

A.地壳B.地皮C.地幔D.地核

【答案】B

【详解】

13.太阳光透过什么镜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

这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4.小明在西藏某地旅游时,导游告诉他:

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小明的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远古人类曾把贝壳带上高原

B.这里曾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C.贝壳原来生活在高山上,后来环境巨变,才退到水中生活

【答案】B

【详解】

小明在西藏某地旅游时,导游告诉他:

当地山体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贝壳化石,小明的以下推理合理的是这里曾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15.七色光混合后成()。

A.黄色B.红色C.白色D.紫色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16.色彩的三基色是指()。

A.黑白金B.红绿蓝C.白绿紫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色彩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其它颜色都是根据这三种色彩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

17.下列不属于光源的是()。

A.十五的月亮B.闪电C.点燃的蜡烛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源是指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闪电、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是反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形成月光,所以月亮不属于光源,符合题意。

18.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A.光沿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人类最早记载光的直线传播的是“小孔成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翟。

19.把一根铅笔斜着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不正确。

A.铅笔向上折B.铅笔向下折C.铅笔变细了D.铅笔变长了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由于光的折射,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从侧面看铅笔向下折。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铅笔变细、变长了。

20.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

A.蜡烛B.镜子C.白色塑料板D.黑色小孔板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以上小孔成像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器材是镜子。

21.下列物体中,()属于是自然光源。

A.激光B.篝火C.萤火虫

答案:

C

解析:

C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

激光、篝火是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

22.人类不会改变地表的活动是_______。

A.拦河筑坝B.种植庄稼C.开采矿石D.围海造田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拦河筑坝、开采矿石、围海造田都会对地表造成巨大的破坏,只有种植庄稼是人类不会改变地表的活动。

23.()不能给科学家提供地球内部的信息。

A.火山B.风C.地热D.地震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科学家不但从火山、地震、地热等地表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而且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从而正确地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B不能给科学家提供地球内部信息。

24.在地球的许多地方都有温泉,通过这个地表现象,说明地球内部()。

A.有热水B.温度高

C.有水D.温度低

答案:

B

解析:

B

【详解】

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越深温度会不断升高,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温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25.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红B.白C.绿

答案:

A

解析:

A

【详解】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

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26.下列不属于神经中枢的是()。

A.脊髓B.中枢神经C.大脑

【答案】B

【详解】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B不属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27.下列不属于火山喷发物的是()。

A.浓烟B.卵石C.岩浆

【答案】B

【详解】

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

火山喷发时有浓烟、火山灰、炽热的岩浆,卵石是水流搬运摩擦形成的。

28.我们在完成实验《火山喷发的实验》时,我们首先做的是()。

A.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B.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C.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答案】A

【分析】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

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

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详解】

我们在完成实验《火山喷发的实验》时,我们首先做的是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

实验时我们会看到:

有热气冒出,土豆层开始微微震动,然后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

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

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

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29.下列现象与地壳运动无关的是()。

A.火山喷发B.四季的形成

C.地表的变迁D.地震

【答案】B

【详解】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火山活动、地表的变迁和地壳运动有关,四季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

30.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活动B.地壳运动C.地球内部高温

【答案】B

【详解】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所以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31.()不会风化岩石。

A.观察猜测B.风吹日晒C.雨水冲刷D.生物破坏

【答案】A

【详解】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观察猜测不会风化岩石。

32.大脑和脊髓合称为()。

A.神经中枢B.脑神经C.脊神经

【答案】A

【详解】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大脑的平均质量约为1400千克

B.人大脑的表面是十分光滑的

C.嗅觉和味觉是密切相关的

【答案】C

【分析】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感觉活动,思维和情绪,语言能力和运动技能,都是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大脑对人体至关重要。

【详解】

A人大脑的平均质量约为1400千克。

有的人重一些,可达2000克以上,有的人则轻一些,只有1000克左右。

说法错误,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B人大脑的表面是十分光滑的说法错误。

C嗅觉和味觉是密切相关的。

当你在进食的时候,嗅觉增强了你的味觉,所以吃东西的时候你会感觉格外的香。

说法正确。

【点睛】

掌握人体感觉器官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左脑负责()。

A.音乐、绘画、幻想、梦想B.数学、逻辑、语言、写字C.语言、写字、幻想、梦想

【答案】B

【详解】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个交叉管理。

人类的左脑倾向于逻辑思维、语言、逻辑分析、推理、抽象等,右脑倾向于音乐、艺术、绘画、情感等,所以B符合题意。

35.脑的表面是()的。

A.平整B.有沟纹C.光滑D.块状

【答案】B

【详解】

人类的脑大致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个部分。

其中最大的部分就是大脑,约占脑部总重量的80%。

大脑呈半球状,分为两半。

由上往下看,就会十分清楚,左右脑几乎是对称的。

大脑的特征之一,就是表面有无数的沟槽,就是俗称的褶皱。

脑的表面是灰质,即大脑皮层,其隆起的部分为脑回,凹陷的部分称沟裂。

脑的表面是有沟纹,所以B符合题意。

36.我们大脑的软硬程度与()差不多。

A.面包B.豆腐C.西瓜

【答案】B

【详解】

人的整个大脑看上去就像一团核桃仁,软硬像豆腐,非常柔软。

故选:

B

37.1864年凡尔的小说《地心游记》激起了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想象。

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能在地面乘坐某一工具通向地心,由地面直达地心的旅程中,将依次穿过()

A.地壳-地核-地幔B.地幔-地壳-地核

C.地核-地幔--地壳D.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D

【详解】

根据题干,由地面直达内心的旅程要依次穿过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故选D。

 

38.不属于神经中枢的是()。

A.大脑B.心脏C.脊髓

【答案】B

【详解】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道,又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心脏不属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39.地震和火山是地球的___________引起的。

A.外部运动B.人类活动C.内部运动

【答案】C

【详解】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震和火山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包括岩浆活动和板块运动等。

40.地球上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因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B.喜马拉雅山C.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B

【详解】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喜马拉雅山是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41.许多科学家认为东非大裂谷是()而形成的断裂谷。

A.两个板块碰B.两个板块拉伸C.火山和地震

【答案】B

【分析】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详解】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时,可能会有炽热的岩浆从地壳里冲到几千米的高空。

B.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裂缝,使地形发生变化。

C.没有地震、火山喷发时,地壳是非常平静的。

D.温泉利用的是地热资源。

【答案】C

【详解】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发生强烈地震时,地壳会发生裂缝,使地形发生变化。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火山喷发时,可能会有炽热的岩浆从地壳里冲到几千米的高空,温泉利用的是地热资源,AB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没有地震、火山喷发时,地壳也是不断运动的。

43.地壳深处和地幔中的物体大多是________。

A.低温固体状B.高温粥状C.高温气体状

【答案】C

【详解】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球的地幔部分有一个液态层,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44.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外层的是()

A.大气层B.地壳C.地幔D.地核

【答案】B

【详解】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