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50807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

《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docx

汽车混合储能中英文

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简述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五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

新能源汽车对于电机控制系统的要求更加严苛。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电机控制不仅关系着整车性能,还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

高性能电机控制系统对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和安全特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已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则》强调说明: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发展

《2013-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

201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55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2411辆。

即使以今后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的销量也不过是10万辆左右,与国家规划相差40万辆左右,与各个地方规划之和的差距就更大了。

新能源汽车的规划销量与实际销量的巨大差距充分说明,相关部门都希望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都希望把它做好做大,都知道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好处:

节能减排。

这也符合我国经济长远发展需要,但现实确实如此惨不忍睹。

其实消费者也知道新能源汽车节能,能省下不少油钱,能节能省钱。

但是为什么消费者始终没有实际购买的冲动呢?

前瞻网认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汽车行业中的后起之秀,其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产品体系、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被确定为我国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下述特点非常值得摩托车行业借鉴,即:

正确的行业规划布局;扎实的基础工作;高效的产业结构;完善的标准体系建设;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第一,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规划布局,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确立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阶段目标。

通过一系列目标明确的规划方案,确立了以“纯电动汽车”作为产业转型战略方向,以“三纵三横”作为技术创新主战略,依据行业实际和全球发展动态制定了不同阶段的产品发展目标和技术发展目标。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

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

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

优点:

1、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

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

2、因为有了电池,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

3、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

4、有了内燃机可以十分方便地解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

5、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

6、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缺点:

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

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

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由于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获得,如煤、核能、水力、风力、光、热等,解除人们对石油资源日见枯竭的担心。

电动汽车还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

有关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正是这些优点,使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

有专家认为,对于电动车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价格影响了产业化的进程,与混合动力相比,电动车更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而这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需要各企业联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建设,才会有大规模推广的机会。

优点:

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

缺点:

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还因电动车的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较贵,至于使用成本,有些试用结果比汽车贵,有些结果仅为汽车的1/3,这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寿命及当地的油、电价格。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

其电池的能

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或的。

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

近几年来,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世界著名汽车制造厂,如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丰田和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宣布,计划在2004年以前将燃料电池汽车投向市场。

燃料电池轿车的样车正在进行试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运输大客车在北美的几个城市中正在进行示范项目。

在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性挑战,如燃料电池组的一体化,提高商业化电动汽车燃料处理器和辅助部汽车制造厂都在朝着集成部件和减少部件成本的方向努力,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与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以下优点:

1、零排放或近似零排放。

2、减少了机油泄露带来的水污染。

3、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4、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5、提高了发动机燃烧效率。

6、运行平稳、无噪声。

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

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

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优点:

排放物是纯水,行驶时不产生任何污染物。

缺点:

氢燃料电池成本过高,而且氢燃料的存储和运输按照技术条件来说非常困难,因为氢分子非常小,极易透过储藏装置的外壳逃逸。

另外最致命的问题,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者利用天然气,如此一来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除非使用核电来提取,否则无法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

燃气成分单一、纯度较高、能与空气均匀混合并燃烧完全,CO和微粒的排放量较低,发动机在低温时的启动和运转性能较好。

其缺点是其运输性能比液体燃料差、发动机的容积效率低、着火延迟较长及动力性有所降低。

这类汽车多采用双燃料系统,即一个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系统和一个汽油或柴油燃烧系统,能容易地从一个系统过渡到另一个系统,此种汽车主要用于城市公交汽车。

发展状况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5]始于21世纪初。

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

“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

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示范布局。

2008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已呈全面出击之势。

2008年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

2008年1-12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主要是乘用车的增长,1-12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899台,同比增长117%,而商用车的新能源车共销售1536台,1-12月同比下滑17%。

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

虽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比重依然微乎其微,但它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上的增长潜力已开始释放。

2009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61.96%,至310辆。

2009年1-11月,新能源商用车——主要是液化石油气客车、液化天然气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等——销量同比增长178.98%,至4034辆。

相比在乘用车市场的冷遇,“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商用车市场已开始迅猛增长。

2010年,我国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2010年6月1日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2010年7月,国家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

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

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

“十三五”期间即2016-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2012年5月,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项目每年将获10-20亿元资金支持。

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8],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要以纯电驱动为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

“十二五”期间,零部件企业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进行战略投资,把节能汽车零部件作为重点投资对象。

随着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落实,汽车电机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预计2012年~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的市场容量将会在500亿元以上。

  电机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也是目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之一。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汽车动力面临电控化和电气化两大技术变革。

三大瓶颈

政府的准确引导

据了解,在“十五”期间曾经“火热”的纯电动车研究已开始淡出企业的研究视野。

而近两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风头正劲的乙醇燃料汽车由于“作为原料的玉米要保证粮食食用需求”突遭国家发展改革委叫停。

此外,北京等部分城市曾投入资金推广使用的天然气公交汽车,也随着天然气价格上涨面临窘境。

大量投入之后又突然中止,让不少企业对于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因此,政府应尽快制定新能源汽车的中长期战略,有序指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应加强配套建设

中国政府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应当适当调整思路,从单一项目的科技攻关走向产业攻关,其力量应该首先集中于公共服务领域,先行搭建一个新的产业服务链条。

制订出台更多鼓励性措施

要改变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使消费者逐步接受认可新能源汽车主要有两个主要途径:

一是标准。

从各个国家的经验来看,完善的汽车节能标准和环保标准是推进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前提。

尽管我国已经于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了汽车燃油消耗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但这项标准仅是限制性标准,不是激励性标准。

一方面要择机出台各类燃油经济性标准,以及混合动力、气体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标准;另一方面,增加机动车节能性等级标准制定、认证和分类管理工作,符合高节能标准的机动车可以赋予节能等级标识。

二是投入。

刚进入市场导入期的新能源汽车,由于其生产成本短期内难以大幅度下降,消费者一次性支出很大,且在短期内难以通过节油来回收投资,单纯依靠消费者自身的节能环保意识来推广昂贵的“绿色汽车”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应建立有系统的财税激励政策,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大众消费。

在购置环节,通过购置税、一次性购买补贴的财税激励政策,来鼓励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

1)新能源汽车可使我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

虽然当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有关汽车公司均在加紧研发此种新型汽车技术并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而言,我国仍基本上与之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差距不过只有3—5年,并不像传统内燃机技术一样存在20年的巨大差距。

在商用化和产业化方面更是如此,某些方面我们还有一定优势。

2)新能源汽车可继续开辟我国的汽车市场。

我国的汽车产业刚刚发展起来,汽车普及率低,因而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战略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阻力也会小得多。

发展规划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2—2020年。

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

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

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

但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

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

(一)技术路线。

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二)主要目标。

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

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

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

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

管理制度较为完善。

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

主要任务

(一)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电动化附件的研发。

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究。

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

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度达到2.5千瓦/公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千瓦以下。

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

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

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支持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技术研究。

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

引导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

重点开展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既要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

统筹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产业政策要求,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

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时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

积极推进动力电池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3家骨干生产企业。

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

鼓励有关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

(三)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

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采用标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

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

在大中型城市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重点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城市集中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的综合评价。

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

继续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

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

建立完善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促进混合动力等各类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推广普及节能汽车。

出台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为基础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逐步对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产、进口汽车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切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至2020年汽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

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

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

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减少车用燃油消耗的必要补充。

积极开展车用替代燃料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替代燃料汽车。

探索其他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应用途径,促进车用能源多元化发展。

(四)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

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各类适用技术发展,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

在产业发展初期,重点在试点城市建设充电设施。

试点城市应按集约化利用土地、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选址分布,适度超前建设,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

通过总结试点经验,确定符合区域实际和新能源汽车特点的充电设施发展方向。

开展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究。

加快制定充电设施设计、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充电设施接网、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