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50392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 30 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语文30诗词五首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30诗词五首_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

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

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 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   烈士   暮年   不已   盈缩之期   养怡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 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

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

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

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

表现厂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

诗人写这诗时53岁。

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他认为统—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明确:

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

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

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不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

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

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

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 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   前致词   新战死   长已矣   无完裙   逾墙走   语声绝   泣幽咽   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

指导学生看注释⑦。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妪”、“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

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

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

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 煜

  一、解题:

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

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

“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

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

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 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

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

“寂莫”者,非梧桐深院。

乃人也:

被“锁”。

非“深秋”。

亦入也。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

如何能锁住!

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

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

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

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

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

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

以“剪不断。

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

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涌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清平乐

  辛弃疾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

壮志难酬。

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范读课文。

  三、指名口述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明确:

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

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

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

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

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

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语文教案-30诗词五首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

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                    2课时

.写作—— 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              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

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 搜集、整理

2指导语:

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3指导语:

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

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

明确任务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

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

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

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社戏》

(一)

学习目标: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

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课前学习情况检查汇报成果

2指导语:

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

自读

3组织交流、检测检测、发表见解

4创设情境:

结合标题,看看文中一共回忆了哪些事情,这些事件,为何要安排的有详有略?

再读文章、思考、交流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

发表见解

第二块:

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结合文章的标题“社戏”,按事件的发展进程可将本文分为哪几部分?

”同桌交流、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3指导语:

通过想像,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写的生动画面画出来,并对作者描写的画面作点评。

明确目标

4巡视、参与、讨论小小组交流、讨论、绘画

5组织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

 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3课时 《社戏》

(二)

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

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

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组织学生阅读划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点拨和评价阅读并阐述理由

第二块:

语文活动:

辩论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都说城里的孩子可玩的没有乡下的孩子多,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是城里的孩子还是乡下的孩子。

发表见解

2将学生按城乡分成两组交流趣事

4组织辩论:

                正方:

城里的生活更有趣    反方:

乡下的生活更有趣开展辩论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课后学习:

平桥村的事情可谓是趣味无穷,但不知道平桥村的人有没有给我们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思考平桥村人的性格特点。

你喜欢文中哪一个人物形象呢?

第4课时 《社戏》(三)

学习目标:

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

完成上堂课的思考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阅读、交流、归纳、.总结

2组织交流,小结人物性格小组代表发言,补充、评价

3指导语:

你较喜欢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

组织交流,鼓励、评价发表见解,谈感受

第二块:

拓展质疑,领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讨论:

豆和戏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

讨论

2组织交流 发表见解

3设置情境: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作者的经历吗?

思考、.写作

4指导语:

对文章本身还有可质疑的地方吗?

思考、质疑

5解疑、小结自我小结

教学反思

课  后  学  习  推  荐  资  源

图书

资源《鲁迅全集》(1938年版  作者:

鲁迅  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选集》(上下册) (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传》 (作者:

王晓明)

网络

资源:

8080/novels/luxun/luxun.html

http:

//www.white-

第5课时 《端午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3、开展一次探讨“端午习俗”的研究活动,了解更多的“端午习俗”;

课前学习:

1、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查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熟悉作者自我检测

2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端午日这天湖南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

(巡视)阅读、思考

3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第二块:

语文活动——模拟记者采访,呈现湘西端午习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

文中是怎样介绍端午日赛龙舟和捉鸭子的场面的。

再次阅读,圈点勾画

2创设情境:

模拟记者采访,(强调记者采访注意事项)巡视、参与、指导男女生明确任务,合作、揣摩角色,再次阅读文章

3组织模拟记者采访男女生角色扮演

4鼓励、评价自评、互评

第三

教学目的

一、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有生动活泼描绘,所以,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五、课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

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

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生字词

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

2、思考问题:

(1)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2)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讨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明确:

(1)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

第1段第2~5段第6段

结构:

由总到分

(3)松鼠的特征:

漂亮(第2段)

驯良(第3段)讨人喜欢

乖巧(第4~5段)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提问: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

(提示:

结合课文内容,确定自己的思路)

明确:

先介绍自己的“漂亮”,

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有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美丽

坐姿和吃相坐着、用前爪送吃

接着介绍自己的“驯良”,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的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主要的食物杏仁、榛子等(不伤害人畜)

最后介绍自己的“乖巧”,

过水方法尾巴当帆舵

警觉性强跑、躲、逃

跑跳敏捷善于爬树

选址干净暖和

建造宽广坚实

居住舒适安全

盖子充满灵性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欣赏《松鼠》电影片段,思考问题:

“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

五、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生动,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别说明。

语言准确:

例: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触动”这个动词前又加了一个“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语言生动:

例:

“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中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

六、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从“漂亮”“驯良”“乖巧”这三个特点介绍身边的某一小动物。

《松鼠》教学设计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

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

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

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

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

回答:

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

③发现问题,回答:

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

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

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

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

“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

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

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

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

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

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

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

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

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