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9756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四年级上册.docx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四年级上册

 

昌吉市小学科学集体备课教案汇编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昌吉市小学科学(自然)学会

二00七年九月

 

全书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空气的性质市二小

第二课热空气和冷空气

第三课空气中有什么市一小

第四课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第二单元冷和热市三小

第一课冷热与温度

第二课热的传递

第三课加热和冷却

第四课吸热和散热

第五课加热和冷却后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市十小

第一课声音的产生

第二课声音的传播

第三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四课不同的声音

第五课快乐的小乐队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市八小

第一课我们吃什么

第二课怎样搭配食物

第三课食物的消化

第四课我们吃的食物安全吗

第五单元分类和排序市九小

第一课排序

第二课分类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的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饮料瓶、气球、玻璃杯、乒乓球、细绳、长棍、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题。

2、你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砖、粉笔、塑料袋……)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观察实验,思考活动中发生的现象。

(1)杯里的纸会不会湿:

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最好选用见水褪色的纸,现象更明显)。

教师提问:

纸会湿吗?

为什么会这样?

让学生预测并说出理由。

(2)学生试验:

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

教师提问:

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3)学生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2、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有质量。

(1)提问:

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3)学生汇报,并记录。

3、引导学生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出示充气气球、救生圈、空气枕头……

提问:

用手压有什么感觉,松开后有什么现象?

(2)学生试着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3)实验观察:

注射器内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有什么不同,手压活塞时感觉是什么?

松开后看到什么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与压不动时空气所占的空间,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4)学生汇报、记录

(5)教师小结:

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叫做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分析比较

(1)与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性质。

(2)学生讨论。

(3)汇报、记录

三、拓展

1、利用压缩空气做玩具(提示学生不要对着人)。

2、先做空气抢。

四、总结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教案的看法:

 

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活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2、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经人类带来的好处。

教具准备:

蜡烛、火柴、风的形成演示箱、大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在平常情况下,会向四面八方流动。

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怎样流动呢?

二、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感觉一下热空气在哪里。

(1)点燃蜡烛,体验蜡烛四周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2)说说自己的看法。

2、借助纸蛇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

(2)学生探究。

3、做纸袋实验:

将两个纸盒分别绑在小棍的两端,使小棍平衡。

烤热一端纸盒的空气,观察发生的现象。

(1)学生讨论、汇报。

(2)记录。

4、教师小结:

热空气轻,会上升。

三、引导学生探究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

1、思考:

为什么冬季人们不喜欢睡地铺?

为什么夏季夜间要开窗,而冬天要关窗?

2、学生预测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

冷空气重,会下降。

四、阅读资料,并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热空气用途的资料。

五、引导探究空气流动的路径。

1、思考: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风是什么?

风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演示:

观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路径,为什么会这样流动?

4、学生预测记录。

5、推想: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学生设想。

(2)教师小结: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各地的地形又多种多样,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得到太阳的光和热就各不相同。

冷热程度也不一样冷空气总要向热的地方流动,这样就形成了风。

六、拓展:

利用身边材料,做一只热气球(注意安全)。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教案的看法:

 

3、空气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后,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后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

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不同后两只玻璃、火柴、澄清后石灰水。

2、分组材料:

水槽、玻璃杯、蜡烛、玻璃片、约色的水、火柴、平底烧瓶小苏打、醋、集气瓶两只,带乳胶管的橡皮塞、玻璃片。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这有3只蜡烛,我们对这3只蜡烛进行一次燃烧比赛,点燃蜡烛,分别用大小不同的两只玻璃杯分别罩住两只燃烧的蜡烛,另一只燃烧的蜡烛置于空气中,同学们猜一猜,哪一只蜡烛燃烧的最久,哪只蜡烛最先熄灭。

2、师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测。

3、讨论:

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讲述:

到底杯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蜡烛究竟为什么会灭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空气后成分。

A、燃烧只用去了部分空气

(1)讲述:

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内倒入红色的水,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芯。

②不点燃蜡烛,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杯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4)讨论:

为什么水不能进入杯子?

(因为杯内后空间被空气)

(5)讲述:

接着实验,把杯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心)点燃蜡烛,再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有什么现象?

(6)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杯子)

(8)讨论:

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9)师小结: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蜡烛燃烧一会后熄灭,瓶内的水上升了一截,说明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气体。

B、认识瓶内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讲述:

杯内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呢?

火在这些气体中能不能燃烧呢?

为了解决定些问题,我们再接着做实验,实验的步骤是。

①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按住杯子,倒过来放在桌子。

②点燃火柴,招杯口的玻璃片掀开一个小缝儿,将燃烧着的火柴伸进杯子量,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4)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了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②进而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

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5)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只有这种气体存在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C、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

1、打开书第10页,齐读空气的组成。

2、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能进一步知道些什么?

3、分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师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燃烧用去的是氧气,剩下的主要是氧气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

2、指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把带有玻璃管的塞子紧塞在瓶口,并通过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

①学生动手实验制取二氧化碳。

②观察瓶内的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

③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④师小结:

二氧化碳是无色透明的气体。

(2)做说明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实验

①讲解、演示、为了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来做个实验,在烧杯里放两根点燃的蜡烛,一高一矮,将一瓶二氧化碳,像例水一样沿烧杯壁慢慢往烧杯里倒,注意不要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

A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内,燃烧的蜡烛熄灭了这说明了什么。

B矮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你怎样解释。

C倒二氧化碳前,烧杯内除蜡烛外,还有什么物体?

D杯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而能把二氧化碳倒进去,并且把空气挤走,这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你是怎样想的?

⑤师小结: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有两个性质,一是二氧化碳支持燃烧,二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3)观察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1讲述:

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摇晃

几下,观察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②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③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④师小结:

实验结果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说明可用这种方法来识别二氧化碳。

3、指导学生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1)讲解:

根据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说一说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小结。

(三)、巩固:

1、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2、支持燃烧的是什么气体?

不支持燃烧是什么气体?

3、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教案的看法: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二、教学准备

1、空气污染原因和危害的多煤体课件或挂图。

2、考察空气污染的记录表。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空气?

(二)、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1)、师: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憋气比赛,我来看时间,时间定为1分钟。

(2)、进行憋气比赛。

(3)、让学生描述憋气时感觉怎么样?

为什么难受?

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再举出一些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例子师进行讲评,并板书课题。

2、认识空气的污染与危害

(1)、我们前面讲过空气的成分,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空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师:

当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受到了污染,空气污染严重时,会时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产生危害。

(3)、师:

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影响空气的质量?

(4)、学生:

交流

(5)、汇报交流情况

(6)、师:

小结

3、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1)、师:

下面,我们出去观察一下,我们校园的空气质量怎样?

污染源是什么?

请把调查情况写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出去进行调查(师强调安全)

(3)、回教室进行交流汇报

(4)、师:

简单小结

4、指导学生认识怎样防止空气的污染

(1)指导学生观察P14页插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2)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师小结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针对我们昌吉地区空气质量的状况,请大家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向我州或市环保局提出合理的建议。

(以书信方式)

五、布置作业

调查自己家里的空气质量情况(调查内容有家里有多少家用电器?

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会造成什么污染,家里附近有什么污染源?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教案的看法:

 

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冷和热》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一杯热水放在桌上会慢慢变凉,勺子放在热汤中,勺柄会慢慢变烫;四季更迭,使孩子们对“火热”、“冰冷”、“清凉”、“和暖”这些不同的气温都有过切身的感受。

而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也时常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本单元就将带领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了解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对应的课标条目如下: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

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

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标准

敢于大胆想象。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

建立温度概念,学会测量水温。

在学生掌握了测量水温的方法后,教材安排了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过程的实验,这是一个将技能训练与科学探究融为一体的极好活动。

通过预测、实验、收集数据和作曲线图,孩子们将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并能从中领悟到身边平常的小事里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问题和科学奥秘。

第二部分:

热传递的方向和方式。

孩子们将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固体的主要传热方式是传导,气体和液体的传热方式是对流,热还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辐射出去。

第三部分:

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物体受热和冷却后会发生很多变化,本单元重点带领学生探究的是物体形态和体积的变化。

教材中设计了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极其有趣的活动,孩子们将通过实验、交流和阅读资料来认识冷热变化对物体的影响及人们对这些规律的利用。

第四部分:

吸热和散热。

不同物质及同质不同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一样的。

孩子们将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和画曲线图,了解沙和水吸热、散热的特点,及颜色深浅不同的纸袋吸热散热的性能。

孩子们还将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第五部分:

了解自然界中水体的不同存在形式,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在第三课中,孩子们已对温度变化对物体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将集中带领学生探究最常见的物质——水的三态变化条件,并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实验,了解自然界中云、雨、雪、霜的成因。

 

单元主要概念关系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的概念;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难点:

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建立温度的概念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

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

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共同的体验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

二、形成温度概念

学生试着对观察的体验做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感受到:

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

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

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教师可以适当创设一些错误情景,认学生分析。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学生有使用温度计的经验,但缺乏科学性。

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造成误差的原因,并判断哪些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这个环节是今年新增添的。

第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测水的温度变化

提问:

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

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

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

(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3)温度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二、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讨论:

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

(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

(2)需要观察什么?

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

从什么时候开始记?

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

(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

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三、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

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

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

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

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

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也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曲线图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曲线图的作用,如股市大盘的曲线图。

作业设计

1、再次预测:

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

会降到多少呢?

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

2、如果有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然后给凉水加热,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

两项作业可以选其一。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教案的看法: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

3、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热在金属中是沿着金属传递的,在水中则是由下向上,进行冷热对流。

4、难点:

想到借助有形有色的物体来帮助观察水的对流。

     从水的对流联想到空气的对流。

教学准备:

试管夹,涂了蜡的铝片、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讲述:

今天,我们手冷的时候,爹妈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

这说明热可以传递。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

二、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演示烤铝片的方法。

要求:

注意别烫到手;

可以从铝片任何一个位置开始烤;

铝片不要离蜡烛太近;

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学生分组烤一烤涂了蜡的铝片,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图(书68页)中表示。

展示交流:

蜡油熔化的规律?

小结:

固体传热――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提问:

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

   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

提问:

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烧杯里的水是如何全部变热的?

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

领取材料进行尝试,感受哪种方案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水的流动。

再用有效方案进行一次实验(有效方案有很多种,鼓励小组间选择不同的方案),观察水变热的过程,并画在记录(书68页)上。

展示交流:

水变热的规律?

小结:

液体传热――对流。

我把本环节的重点放在“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水如何变热”。

让学生在提出的方案通过尝试选择有效方案,也有助于学生观察到有管借助是何种物体,观察到的水流动都是相同的――对流。

 

第2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拓展到空气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传热方式。

观看教学VCD

利用教学VCD处理难点。

二、了解辐射

  学生自学19页“辐射”。

三、应用并区分热传递三种方式

分析图(第19页)中热的传递方式,

注意,另外用纸画书上的图,但不要有箭头,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己加上箭头。

  直接看书,学生利用箭头很容易分析出热传递方式。

去掉箭头,学生有能力自己去表示热传递的过程。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教案的看法:

 

3、加热和冷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