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9454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 ADPCM编译码实验.docx

通信报告111180147王雨PCMADPCM编译码实验

PCM/ADPCM编译码实验报告

111180147通信工程王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语音编码的原理,验证PCM/ADPCM编译码原理;

2、比较A律和μ律编码,掌握两者的编码特点;

3、对比PCM和ADPCM编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实验仪器

1、JH5001(Ⅲ)通信原理基础实验箱一台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

三、实验原理

实际语音通话中通过将语音信号抽样、量化、编码之后再通过信道传输。

本实验利用MC145540集成电路完成PCM/ADPCM编译码功能,通过对试验箱上各点波形的观测,对比PCM和ADPCM两者在抽样时钟、编码数据和输入输出时钟等方面的区别。

实验电路框如下图所示:

实验中将不同开关置于不同位置、示波器探头测量不同测试点以得到不同观测波形,对这些波形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相应结论。

四、实验内容及分析

1.准备工作:

加电后,将复接解复接模块中的跳线开关KB03置于左端PCM编码位置,此时MC145540工作在PCM编码状态。

将跳线开关K501设置在右边。

2.PCM/ADPCM编码信号输出时钟和抽样时钟信号观测

a、输出时钟和抽样时钟即帧同步时隙信号观测: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输出时钟信号(TP503),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

测量、分析和掌握PCM编码抽样时钟信号与输出时钟的频率、占空比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等。

★实际测得PCM编码抽样时钟与输出时钟的波形如图二所示,其中黄色代表抽样时钟信号(TP504),蓝色代表编码输出时钟信号(TP503)。

分析:

由对上图的测量可以看出:

编码抽样时钟信号频率为8KHz,脉冲宽度约为32us,可以算出编码抽样时钟信号的占空比约为

;而编码输出信号的频率为256KHz,占空比约为

而且,在抽样脉冲的高电平部分,编码输出时钟有8个脉冲,即进行了PCM编码,且为8bit/s。

所以PCM的传输速率为8KHz*8bit=64Kbps。

如下图三为在芯片MC14550x的pdf上截取的时序图(如下),与实际测量的出的关系一致。

b、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

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

★实际测得PCM抽样时钟信号与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的波形如图四所示。

其中黄色代表抽样时钟信号(TP504),蓝色代表编码输出数据信号(TP502)。

分析:

图中抽样时钟信号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的脉冲宽度是一样的。

而由图三我们可以知道,一个抽样脉冲的宽度与8bit的采样编码数据的宽度是一样的,这里之所以没有编码数据的输出,是因为信号输入端还没有输入信号,故最后输出的数据均为全1。

当有信号输入时,PCM量化编码后输出的是“0”、“1”的数字信号,这些信号可根据A律或u律将其恢复成原来的电平,再经过抽样、滤波恢复原始的波形。

c、将复接解复接模块中的跳线开关KB03置于右端ADPCM编码位置,此时MC145540工作在ADPCM编码状态。

重复上述步骤,比较PCM编码和ADPCM编码时序,码元传送速率上的区别。

ADPCM输出时钟和抽样时钟即帧同步时隙信号

★实际测得ADPCM编码抽样时钟与输出时钟的波形如图五所示,其中黄色代表抽样时钟信号(TP504),蓝色代表编码输出时钟信号(TP503)。

分析:

由对上图的测量可以看出,编码抽样时钟信号频率为8KHz,脉冲宽度约为15us,可以算出编码抽样时钟信号的占空比约为

,而编码输出信号的频率为256KHz,占空比约为

而且,在抽样脉冲的高电平部分,编码输出时钟有4个脉冲,即进行了ADPCM编码,且为4bit/s。

所以ADPCM的传输速率为8KHz*4bit=32Kbps。

这个结果是与理论值相符的。

抽样时钟信号与ADPCM编码数据测量

★实际测得ADPCM抽样时钟信号与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的波形如图六所示。

其中黄色代表抽样时钟信号(TP504),蓝色代表编码输出数据信号(TP502)。

分析:

与PCM编码相同,抽样时钟脉冲宽度与编码输出数据宽度相同,但每一个输出数据只包含了4bit的信息,这是与PCM编码不同的地方。

这也造成了PCM和ADPCM在编码速率上的差别,PCM是64Kbps,而ADPCM是32Kbps。

3、PCM编码

将跳线开关KB03置于左端PCM编码位置,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频率为1KHz、电平为2Vp-p的正弦波(幅值需用示波器测量)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TP001和TP002(地)。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

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

由于是对1kHz信号进行8KHz采样,因此必须记录下连续的8个编码数据。

由测量数据,按照A律13折线或u律15折线编码规则通过matlab计算恢复正弦波形。

要求编写matlab程序将所测量的PCM编码数据按照G.711标准中的A律和u律编码规则恢复为电平值,按A律和u律需分别绘出至少3张图:

PCM编码数据恢复后的波形图及其频谱图。

将采样点插值后得到平滑正弦波形图。

★调节示波器的时间轴旋钮,使屏幕中能够显示至少8个抽样脉冲,按下stop键。

接着将波形展开,从左到右依次将数据读出。

如下图所示。

分析:

从上图中展开依次读出的编码数据为:

00100010,10100001,10001110,10001110,10100010,00100001,00001110,00001110

从读出的编码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个数据和第五个数据除了第一个符号位相反外,其他数据位均相同。

依次下去,第二个和第六个、第三个和第七个、第四个和第八个同样满足此规律。

这是由于正弦波的波形上下对称引起的。

根据G.711编码规则利用matlab分别编写逆A律和逆μ律程序,将得到的8个数据逆推回编码之前的数据,恢复出输入信号的波形,并据此确定实验箱采用的是A律编码还是μ律编码。

得到仿真图形分别如下图所示。

采用逆A律规则解码出的波形

采用逆μ律规则解码出的波形

分析:

由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采用逆A律规则解码时得到的并不是一个1KHz的单频正弦波,还有很多其他频谱分量。

而采用逆u律规则解码时得到的确实是一个1KHz的单频信号。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本实验箱采用的编码规则是u律编码。

4、ADPCM编码

将跳线开关KB03置于右端ADPCM编码位置,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频率为1000Hz、电平为2Vp-p的正弦波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TP001和TP002(地)。

观察连续9个采样点的编码数据,是否能观察到如PCM编码数据一样的规律,为什么?

★观测到的连续9个采样点的编码数据依次展开为1111、1010、1110、0001、0010、0111、1111、0001、1111。

分析:

ADPCM编码与PCM编码不一样,编码位数只有四位,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和PCM编码数据一样的规律,特别是观察首位的“0”、“1”,并不能看出明显的正负,第一个和第五个也没有十分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二者的编码方式并不一样。

ADPCM是自适应增量编码,后一个码元和前一个码元是相互关联的。

5.PCM译码器

准备:

跳线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K504设置在右端自环工作位置,此时将PCM输出编码数据直接送入本地译码器,构成自环。

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频率为1000Hz、电平为2Vp-p的正弦波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TP001和TP002(地)。

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解码器输出信号端口(TP506)和编码器输入信号端口(TP501),观测信号时以TP501做同步。

定性的观测解码信号与输入信号的关系:

质量、电平、延时。

★刚开始测得的解码信号与输入信号波形如图所示。

其中黄色代表输入信号波形,蓝色代表解码信号波形。

分析:

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发现:

解码信号的时域波形失真还是比较小的,但还是存在一些毛刺,这是由于量化、编码、恢复过程中的“近似”引入了一些误差,经过低通滤波之后会使信号变得更加平滑。

此外,由频域波形可以看出,解码信号只有一个较大的频率分量,那就是1KHz,这和我们想要得到的信号是几乎符合了,除了一定的幅度变化和相位延迟之外。

6、PCM/ADPCM频率响应测量:

将测试信号电平固定在2Vp-p,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的观测PCM/ADPCM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电平。

观测输出信号信电平相对变化随输入信号频率变化的相对关系。

比较PCM和ADPCM编码频响特性。

输入频率(Hz)

2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3400

3600

PCM译码输出Vpp(V)

2.03

2.12

2.14

2.12

2.12

2.10

2.06

1.60

ADPCM输出Vpp(V)

2.01

2.11

2.13

2.14

2.13

2.11

2.04

1.59

分析: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

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变化时,当频率从200Hz变化到3000Hz的时候,输出的电平几乎维持不变,只有略微的上升和变动,然而当频率超过3400Hz的时候,电平的值急剧的下降。

对于PCM和ADPCM来说都具有这样的现象。

这是因为在输入端接了放大器,由于元器件本身的一些参数,如果信号的幅度或者频率超过范围,就无法正常工作。

编码芯片对电平值也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实验中采用1000Hz的模拟信号。

这样可以不会产生失真。

7、PCM/ADPCM动态范围测量:

将测试信号频率固定在1000Hz,改变测试信号电平,定性的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质量,测量译码输出信号的信噪比。

观测信噪比随输入信号电平变化的相对关系。

比较PCM和ADPCM编码动态范围。

输入Vpp(V)

0.2

1

2

3

4

5

PCMS/N(dB)

4.9

20

26.2

30.3

19.9

19.0

ADPCMS/N(dB)

7.0

20.5

26.3

30.4

20.1

18.7

分析: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

随着Vpp的增大。

信噪比是先增大,后减小的。

在2到3V的样子是达到了最大值,这个时候是噪声最小的时候,所以一般该系统的Vpp取2V。

这个结论对于PCM和ADPCM都是适用的。

另外,ADPCM的信噪比同等情况下要比PCM高一点。

关于电平对信噪比的影响的原理和上一题类似。

8、按照G.726标准编写ADPCM仿真程序。

(见后附)

五、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实验总结

1、本次实验也主要以验证性为主,涉及到了我们还没有学习过的内容,就是A律编码和μ律编码,但通过老师简单讲授和自己课外自学之后,也能将这部分内容大致理解了,这也算一个收获吧,等到理论课学习时就会轻松许多。

2、第三个验证试验即从示波器读出连续八个采样值,通过PCM的逆运算,验证输出波形是否为输入的正弦波,测了将近6组数据,最后得到的波形失真还是很大,频谱中也可以看到有1KHz和3KHz两个分量,最后肯定不是自己读数的问题,就换了一个实验箱重新测量,结果一次性就成功了。

问了许多其他同学,也有很多出现和我类似的情况的,都通过重新读数或者换实验箱解决了。

3、在PCM译码验证实验中,观测最后解码恢复出的波形产生很大的失真,实验箱中哪里耦合了一个3KHz的信号,之后也是通过换实验箱解决的。

4、PCM编码系统由定时部分和PCM编译码器构成为适应语音信号的动态范围,实用的PCM编译码必须是非线性的。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均是折线近似的对数压扩特性。

以13段折线近似的A律(A=87.56)和15段折线近似的μ律(μ=255)是最常用的。

我国国内大多采用的是A律量化特性,而本实验使用的μ律编码,使用matlab可以进行逆变化将其还原为模拟信号。

5、这次实验之后,对于matlab的使用也更加熟悉了,为接下来的实验做了一定的铺垫。

 

附matlab代码:

%PCM解码程序

%逆A律解码程序

closeall

clearall

a=[00100010;10100001;10001110;10001110;10100010;00100001;00001110;00001110;];

for(i=1:

8)

m=a(i,2)*4+a(i,3)*2+a(i,4);%计算段落码

n=a(i,5)*8+a(i,6)*4+a(i,7)*2+a(i,8);%计算段内码

if(m==0||m==1)

s(i)=32*m+2*n+1;

else

s(i)=2.^(m+4)+(2.^m)*n+2.^(m-1);

end

if(a(i,1)==0)

s(i)=-s(i);

end

end

for(j=9:

80)%将信号周期延拓

s(j)=s(j-8);

end

t=0.125e-4:

0.125e-4:

0.01;

k=1:

80;

for(i=1:

80)

ss(10*i)=s(i);

end

subplot(221);

plot(k,s);axis([080-100100]);

title('PCM编码数据恢复后的波形图(A\_LAW)');

[f,sf]=t2f(t,ss);%傅里叶变换

subplot(222);

plot(f,abs(sf),'r');axis([01000000.05]);

title('PCM编码数据恢复后的波形的频谱(A\_LAW)');

xlabel('Hz');

[b,a]=butter(8,3400*2*0.125e-4);%低通滤波

xt=filter(b,a,ss);

subplot(223);

plot(t,xt);axis([00.005-2020]);

title('低通滤波之后的信号波形(A\_LAW)');

[f1,sff]=t2f(t,xt);%傅里叶变换

subplot(224);

plot(f1,abs(sff),'r');axis([01000000.05]);

title('低通滤波之后信号的频谱(A\_LAW)');

xlabel('Hz');

  

逆u律解码程序

closeall

clearall

a=[00100010;10100001;10001110;10001110;10100010;00100001;00001110;00001110];

for(i=1:

8)

m=8-(a(i,2)*4+a(i,3)*2+a(i,4));%计算段落码

n=16-(a(i,5)*8+a(i,6)*4+a(i,7)*2+a(i,8));%计算段内码

switch(m)

case1%第一段内计算编码值

if(n==1)s(i)=0;

elses(i)=2*(n-1);

end

case2

s(i)=4*(n-1)+33;

case3

s(i)=8*(n-1)+99;

case4

s(i)=16*(n-1)+231;

case5

s(i)=32*(n-1)+495;

case6

s(i)=64*(n-1)+1023;

case7

s(i)=128*(n-1)+2079;

case8%第八段内计算编码值

s(i)=256*(n-1)+4191;

end

if(a(i,1)==0)

s(i)=-s(i);

end

end

for(j=9:

80)%将信号周期延拓

s(j)=s(j-8);

end

t=0.125e-4:

0.125e-4:

0.01;

k=1:

80;

for(i=1:

80)%将信号压缩

ss(10*i)=s(i);

end

subplot(221);

plot(k,s);axis([080-60006000]);

title('PCM编码数据恢复后的波形图(u\_LAW)');

[f,sf]=t2f(t,s);%傅里叶变换

subplot(222);

plot(f,abs(sf),'r');axis([010000030]);

title('PCM编码数据恢复后的波形的频谱(u\_LAW)');

xlabel('Hz');

[b,a]=butter(8,3400*2*0.125e-4);%低通滤波

xt=filter(b,a,ss);

subplot(223);

plot(t,xt);axis([00.005-500500]);

title('低通滤波之后的信号波形(u\_LAW)');

[f1,sff]=t2f(t,xt);%傅里叶变换

subplot(224);

plot(f1,abs(sff),'r');axis([01000003]);

title('低通滤波之后信号的频谱(u\_LAW)');

xlabel('Hz');

  

子程序--时域转换为频域

function[f,sf]=t2f(t,st)

%ThisisafunctionusingtheFFTfunctiontocalculateasignal'sFourier

%Translation

dt=t

(2)-t

(1);

T=t(end);

df=1/T;

N=length(st);

f=-N/2*df:

df:

N/2*df-df;

sf=fft(st);

sf=T/N*fftshift(s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