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8859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docx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

泾川西王母宫(图文)

(一)西王母是中华女性始祖,其祖庙在甘肃泾川,是中国仅有的祭祀西王母之圣地,是“华夏故土地图”取土之处。

  中华民族的先民有两部分,即以农耕为主的先民和以畜牧为主的先民。

这两部分先民的形成是中国境内的人类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过程中,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生存方式。

农耕先民主要生息在中华大地的东部,畜牧先民主要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西部。

这两部分先民由于互相交往,长期战争,在历史上不断进行了融汇,才形成了今日中华民族的整体概念。

但是,由于时空变幻和父权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的局限性,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后来只公认男性(父系)始祖,如炎黄、伏羲。

却遗忘了女性(母系)始祖,特别如西王母。

古今学术界多认为西王母“非男非女”,西王母就是俗称之王母娘娘,或认为西王母纯粹是神话人物。

这是历史的缺撼。

西王母确是神话人物,西王母神话系统是人类神话宝库中的精华。

西王母也是民俗人物,王母娘娘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西王母还是道教人物,她是“西华至妙之气”(阴气)化生,与“东华至真之气”(阳气)化生的东王公互相转化阴阳二气而化生万物。

  但是,中华女性始祖西王母,除神话、民俗、道教以她为主角和偶像外,她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首领和民族的别名,她代有其人,这才是西王母历史的本来。

  吴晗说:

“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动在陕甘高原的“西戎”即犬戎的别名。

”(《西王母与西戎》《清华周刊》第36卷第6期)而西戎是什么呢?

《史记·匈奴列传》称: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

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又说: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史记·邹阳传》说:

“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

”因此,《词源》说:

“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

  戎存在的地域在何处?

王国维、梁启超等考证认为:

“猃狁、昆夷(包括昆戎),是同音异译,应是一个民族,昆夷是属于戎族系统的一个古老而强大的民族,分布在渭北高原至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在商代属于这一带的土著民族,而周族是外来的。

  根据《史记》等记载,结合甘肃平凉、庆阳地区的民间传说与考古发现,西王母祖庙在陇山以东的甘肃泾川,是合情合理的。

其过程大概是,夏后氏政衰,稷(周之始祖)的儿子不穴出自邰(陕西武功)迁至庆阳,《史记》的原文是:

“不穴出失其官,而奔于戎狄之间。

”不穴出卒、子鞠立;子鞠卒,公刘立,在庆阳传了两世,今庆阳有公刘庙。

《史记·杨恽传》说:

“安定山谷之间,是戎旧址”,安定即今甘肃泾川。

  甘肃泾川的西王母文化遗产有:

  ——历史上,全县有168处女神庙,被学界称为“汉族女神县”,是西王母祖庙在泾川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土壤。

  ——泾川回山,与三千里昆仑一脉,这条山脉至泾川不再延伸,泾汭二河在回山下汇成一条河——泾河。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本质,是以山水喻意世象哲理,山水也孕育色彩斑澜的地域文化。

以以上智慧看泾川回山,回山就是昆仑的开始或结尾,也是西部地域与中原地域的分界。

山下的二水汇一水,象征农耕(黄帝)民族和游牧(西王母)民族之大融合。

西王母祖庙选择了泾川回山,正是在广袤的古戎族生息地域间选择了象征中华民族由两大部落融合而成的自然文化符号,风水宝地。

  泾川王母宫,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甘肃通志>》卷十载: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建,宋学士陶谷撰文。

  泾川县博物馆馆藏清代王母宫《共成善果册》序言载:

“王母宫建自西汉元封年间。

”明清《平凉府志》、《泾州志》都有王母宫建自西汉的记载。

特别是宋翰林承旨陶谷写于宋开宝戊辰岁(968年)的“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完整保存于泾川回山,据考证,该碑为全国仅存的最早记载西王母史迹和祖庙的碑刻。

泾川王母宫,同样也是目前中国大陆仅存的一处祭祀西王母之地,内供奉西王母塑像。

  ——泾川出土的西王母文物有:

战国龙提梁飞虎凤钮铜壶,它的造型告诉我们:

中原农耕民族图腾为龙,西部戎族游牧民族图腾为虎,虎的传人共融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之后,西王母被尊祟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泾川出土的以虎为身,以龙为梁,以凤为纽的这件国宝,造型精美绝伦,“东方苍龙,西方白虎”之天象融为一体,龙虎难舍难分,相依相存,是西王母戎族部落虎的传人与中原农耕民族龙的传人融合的完美证据,是商周时代帝王与西王母部族首领在泾川一带交往的历史见证。

泾川还出土有周代早期的逵纹(龙)、餮饕纹(虎)铜觚、铜爵各一件,上刻“父丁”、“母已”字样,传递着父系、母系社会及龙虎文化符号。

  ——历代描写泾川西王母文化的文学作品极为丰富,汉乐府《上之回》写汉武帝巡幸回中、寻觅西王母史迹的史实(西王母名回,泾川地处回地中部,故泾川西王母祖庙所在山名回中山或回山)。

南朝梁皇帝萧纲及南朝、隋、唐、宋、明大诗人张正见、萧悫、李白、李贺、沈亻全期、卢照邻、李商隐、陆游、汤显祖等都写过《上之回》等泾川与西王母诗,泾川地方志收录咏泾川王母宫诗词数百首。

《全唐诗》收录的胡曾的《回中》诗,更是汉武帝在泾川拜西王母的史诗:

“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

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泾川的农历三月二十西王母祖庙庙会,自宋代天宝年间开始,至今已1036届,是全国罕见的以祭祀西王母为主题的专门庙会。

即使祖庙毁于清同治年间,但庙会从未中断。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泾川对西王母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研究成果丰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普查到以西王母为主的五大(西王母、佛教、名人、古人类、民俗)遗产10万多件(种、处),已出版专门的相关的著作20多部,300多万字。

1999年,召开了“99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神话)学术研讨会,钟敬文致贺信,贾芝、陶立王番、乌丙安、杨亮才、柯杨、叶春生等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及120多位海内外学者聚会泾川,一致认定泾川王母宫是西王母祖庙。

会议论文集《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被中社科院叶舒宪教授誉为“世界范围出版的第三本西王母研究专著”。

  2000年8月9日,“华夏故土地图”泾川西王母祖祠取土仪式在泾川王母宫举行。

国内外媒体近年报道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达千次以上,网上搜索“西王母”关键词,有相当网页是泾川西王母文化内容。

  ----台湾有5000多家王母宫,都认同泾川西王母宫是西王母祖庙,泾川王母宫照片在台湾王母宫多有展示;10多年有500多个朝圣团来泾川。

  1990年以来,台湾同胞千辛万苦寻访西王母祖庙,以史籍记载,历史遗存为根据,认为新疆西王母瑶池是神话的遗存;西王母(戎族)和中原民族相融合之地在甘肃,西王母祖庙在泾川,是符合历史地理真实的。

因而,每年有20多个朝圣团来泾川朝圣谒祖。

  台湾同胞先后捐资,与泾川人民共同重建了西王母大殿、回屋、东王公大殿、三皇殿(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殿、(黄帝、颛顼、帝穴出、唐尧、虞舜)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祭坛。

先后来泾川朝圣、捐资的有台北松山慈惠堂、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以及台北、台中、台东、台南、高雄、嘉义、三重、彰化、新店、南投、新竹、宜兰、桃园、屏东、苗栗、新庄、云林、汐止、基隆、凤山、中和、大里、丰原等市县的信众近万人,仅为王母宫捐资刻碑留名的就有800多人;最高捐款额达100万元人民币。

  2004年9月,泾川重修回山王母宫经理会代表团访问了台湾,所到之处受到隆重欢迎。

也考察了台湾有王母宫5000多家、信众500多万人的现状。

台湾同胞因祟拜妈祖,因而对女性始祖格外祟拜,普遍认定西王母是中华之母,中华和平之母,中华民族之母,中华长寿之母,中华美神。

是促进两岸统一的不可替代的载体,是统一、团圆的文化象征。

  泾川代表团考察之后,与台湾西王母文化团体达成朝圣祭祖合作协议。

泾川已成为中国首选的台湾同胞认同的西王母祭祀之地,朝圣、团圆之所。

  综上所述,西王母是中华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多民族融汇的中华始祖文化的标志。

  

(二)以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为代表的理论表明,西王母文化在中国始祖文化中的地位居高不下,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源头之一;以不分文化层次和居住地域的全体华人都知道“王母娘娘”论,西王母的知名度高于三皇五帝;以女性始祖论,西王母是惟一的有史迹可循的母系社会首领;以不畏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的性别观所囿而创立文明的历史真实论,西王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擎起男女平等大旗的杰出的女性代表;以现代文明中“女士优先”的地位规则论,西王母不仅是与三皇五帝地位并驾齐驱而且是尊于男性始祖之先的中华之母。

对西王母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1、西王母是中华女性始祖,是中华西部史前的少数民族首领。

  2、西王母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母。

西王母作为西戎部落,是最早与中原民族融合的西部氏族之一。

这个课题的研究,将促进中华儿女对西王母文化的认同,对民族团结、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促进祖国统一都有重要意义。

西戎与周、秦部落的交往史,是一部即抗争、又融合,最终融合的历史,西王母是为最终融合做出重大贡献的始祖之一,西王母确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千秋万代敬仰、爱戴、祟拜的民族团结之母。

  3、西王母是和平之母。

西王母与黄帝、周穆王交往的实质,是灭战争、求和平,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以传说形式存在的两国君主、两个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两个性别(父系社会代表和母系社会代表)友好相会,建立和平之盟的伟大事件。

西王母应是人类理想中的和平使者、和平之神,是人类和平的奠基者之一。

西王母与黄帝、周穆王的交往,是人类历史上两国君主会见的第一次,或是最早的。

5000年后的今天,求和平,求各民族平等,不要种族歧视,国不分大小、贫富强弱而一律平等,正是地球村里共同的呼声和旗帜,求和平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心事。

而长久和平的关键,在于各国元首为和平做出的贡献大小。

西王母与周穆王唱和的《白云谣》、《黄竹歌》,当是人类远古时期的和平之歌,民族之歌,是历史上最早的和平之美的和唱。

  4、西王母是长寿之母、中华美神、团圆之母、艺术之母、自然之母。

西王母是长寿之母,西王母神话中的蟠桃是长生不死的文化象征;西王母是中华美神,是中国人想象中成熟女性最美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对母亲美、对女性美的最高追求;西王母是团圆之母,其蟠桃会在三千年里请各路求长寿者团圆一次;西王母也是想像象之母,其神话启迪着人类进入太空的想象和实践,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空间;西王母是自然之母,其瑶池是人类理想中生态最完美和谐的仙境。

  (三)泾川一个县有“两祖”遗产,在全国三千多个县市中可谓罕见或惟一。

即回山巅是西王母祖祠,回山下是佛祖舍利出土地泾川大云寺,大云寺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遗产,郭沫若亲自鉴定,在学术上具有断代的意义。

大云寺金棺是最早的金棺,可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大云寺也是古代泾川西王母文化景区的组成部分。

40年来,金银棺、佛祖舍利在世界各国展出,震惊中外佛教考古界。

近来又一次出现“大云寺热”,甘肃省省长陆洁两次作出重要批示。

  回山巅是西王母祖祠,回山下是大云寺。

大云寺是唐代著名佛寺,原址在回山下的泾州古城内,其前身是隋代大兴国寺。

隋仁寿元年(601),隋文帝诏令全国30州起塔供养佛祖舍利,给泾州分佛祖舍利14粒,在泾州大兴国寺供养。

唐延载元年(694年),武则天又下诏全国各州建大云寺,供养《大云经》。

泾州大云寺在大兴国寺原址上改建时,发现了隋代供养于此的佛祖舍利14粒,遂制琉璃瓶、金棺、银椁、铜函、石函、地宫供养;地宫之上建塔、大雄殿、钟鼓楼、回廊、山门、牌楼等,大云寺因此成为中国两代皇帝敕建的著名佛寺之一。

1964年10月,佛祖舍利、琉璃瓶、金棺、银椁、铜函、石函、石门等出土,地宫原封未动。

大云寺地宫和宝藏的发现,被评为“196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称大云寺地宫为中国代表性塔基,彩印了金棺等彩色图版。

《甘肃文物工作五十年》称大云寺舍利塔基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有断代的意义。

大云寺宝藏发现之后,“文革”开始,使该发现未能在出土地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0年来,大云寺珍宝一直随国家国宝文物展赴日本、新加坡、法国、英国和瑞士等国家展出,各园元首、政要、民众竞相参观。

2004年,又一次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3至8世纪中国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展览“走向盛唐”展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院等各地展出达半年之久。

”泾川人民近10多年就保护应用大云寺遗产的呼声不断,2000年以来,《甘肃日报》、《丝绸之路》、新华社、《解放日报》等上千家媒体以大篇幅追记大云寺珍宝的发现过程,又一次引发“大云寺热”,2004年10月,甘肃省省长陆浩批示道:

“通过这篇报道,使我们了解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的过程,应该特别感谢为发现、保护、研究这一国宝级文物作出贡献的泾川人民和各级文物考古工作者。

要保护好这一遗址,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各大媒体及时报道了省长批示。

不久,陆省长在平凉市就大云寺保护的报告上又一次批示,请甘肃省财政厅给以前期费用的支持。

  40年来,对大云寺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971年9月19日,郭沫若亲自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辛革著《佛宝—一塔中的秘密》一书在全国十一处佛宝地宫中,把泾川大云寺排在第一,陕西法门寺排在第四(大云寺金棺比法门寺金棺早180多年),认为泾川大云寺塔地宫的金棺是中国“最早的金棺”,“大云寺地宫在塔基地宫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将中原传统的棺椁之制纳入佛教,开创了用棺椁埋舍利的先河”“棺,原本是我国传统的葬具,后被外来的佛教所采用,成为埋佛舍利的容器。

泾川金银棺是中国第一具用来埋舍利的棺椁,这不仅表明佛教的汉化,同时在学术上也具有断代的意义”。

由此证明,泾川大云寺金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棺,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次变革、第一个范例。

1964年出土的舍利石函上,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和其供养佛祖舍利的铭文,证明泾川大云寺是供养佛祖舍利最多、目前发现最完整、考证最准确的佛祖舍利塔基。

因此,大云寺珍宝是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世界遗产级的价值无法估量的人类珍宝。

泾川大云寺因此创造了多个第一(之最):

最早的金棺,最早把中国棺椁之制纳入佛教的地宫,目前发现的武则天诏令修建的大云寺中唯一供养佛祖舍利等。

从保护遗产、开发旅游产业、拉动甘、宁、陕毗邻地区经济发展,为黄帝陵、伏羲庙、王母宫朝圣谒祖区凝聚、增添人气等多个层面来看,大云寺博物馆是泾川、甘肃、中国的品牌遗产,是世界文化品牌之一,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的重要资源。

  大云寺距312国道0.5公里左右,和中华西王母祖祠王母宫南北呼应,上下联系,是泾川旅游胜地的领衔项目,是真正实现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

它的开发建设,必将能使泾川实质性走向世界,让国内外游人以相当规模数量来到泾川,将为中华西王母祖庙增辉添彩。

  泾川还有蜚声海内外的百里石窟长廊,有北魏之先至唐代的石窟512个,其中的北魏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寺是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廊中有400多个窟是支提窟和空窟、窟套窟。

支提窟和空窟正是泾川石窟长廊的第一价值,因为它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窑群之一,在佛教初兴时,人为佛造像是对佛的不尊和亵渎,只能在空窟中打坐修禅,或在支提窟(窟中有塔柱)绕塔柱颂经。

而窟套窟,是专门居住和尚的地方,历代曾居住过本地的和国外来的、长安西上的数以万计的和尚,是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驿站,也是禁佛时代从长安逃出为保性命的难以计数的高级僧侣的避难场所。

它是见证人类佛教文化史兴衰过程的规模令人震惊的物质文本。

今天,从长安至罗马的丝绸之路上,以路的概念曾经存在的原创的建筑、路标多没有了,有的也只是点的形式。

而泾川石窟长廊是一百里“原生形态”的丝绸之路,凿在石崖上的石窟,千年依旧,它是丝绸之路的里程碑、路标。

丝绸之路的“路”——就沿着两岸石窟中间的泾河川东下长安,西上罗马。

以原生形态的路的概念或遗产论它,以“百里”里程单位论它,它可能是整个丝绸之路上惟一的。

因此,自西秦以来,文昭王、宣武帝、孝明帝、隋文帝、武则天、唐宣宗、宋太祖、宋真宗、元世祖、元成宗、明宪宗等十二位皇帝或下诏或亲临泾川佛寺,泾川成为古今来西王母祖庙朝圣的包括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在内的华人和世界各国佛教信众必须朝圣的佛教圣地。

  (四)西王母祖祠在3000年历史的泾州(安定)古城南之山巅,安定城楼因李商隐咏唱而名满天下;泾川是“一人二祖三姓七皇帝十二皇后”之故乡,其楼其城其人文是西王母祖庙的古今地望、人望之基。

  除了“两祖”(西王母祖庙、佛祖舍利)遗产,泾川还出土过5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泾川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比北京山顶洞人早四万多年。

泾川是阮姓的起源地,因周代的阮国在泾川而得姓,后至河南、安徽、沿海,大规模至越南,阮陵在泾川境内。

泾川是胡姓的第一郡望,“胡氏望出安定、新蔡”(泾川唐时称安定),定安成为胡姓的堂号。

泾川胡氏在北魏出过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如胡太后,是孝明帝之母;唐宋后,泾川胡氏迁到河南、新蔡、泰州如皋县,宋代学者胡瑗出自该族。

泾川是张姓中惟一出的皇帝十六国前凉王张轨的故乡,其世系有七王一帝。

泾川出过东汉梁太后等十二位太后、皇后。

泾川薛举城,是李世民战薛举取胜之地,该战争是唐代开国之战,是不能取胜唐代就不能建立、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之战。

泾川是与21个王朝44位帝王有历史因缘之地。

泾州古城始建于周,是长安的京畿之地,至今有3000多年历史。

东汉至清代,有王尊、萧由、冯异、皇甫规、奚康生、崔延伯、尉迟恭、郭子仪、马磷、段秀实、柳宗元、刘感、韩琦、王茂元、李商隐、张铎、范仲淹、腾子京、韩琦、杨文广、魏延式、刘航、王尧臣、张升、李若拙、夏竦、蒋偕、刘几、尹洙、程戡、韩维、王庶、官伦、胡松、高捷、李景萃、李冕、吕时中、迟凤翔、韩墀、张元森、林发深、张延福、卢愈奇、左宗棠等231位名宦先后任泾州、安定郡刺史、太守等职,其中105人史籍有传,28人为进士出身。

李商隐在安定郡做官多年,登临安定城楼后,写有《安定城楼》诗,开篇写道: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洲”。

该诗成为其代表作,使安定城楼成为北方稀有的名楼,与南方的岳阳楼、黄鹤楼、腾王阁一样著名,使泾州古城誉满天下。

泾川是金代末帝完颜承麟陵、金兀术之子完颜亨陵所在地和金兀术后人近万人聚居之地,是全国仅存的完颜姓聚居区。

因而,泾川有“一人二祖三姓七皇帝十二皇后故里”之誉。

如此地望,分解在祖国各地不足为奇,但集中在一县,则是中国历史格外厚爱使然。

  在全人类共同保护世界遗产的21世纪,如果能重新认识、评价泾川,就会发现,在泾川一百里泾河川道里,每一公里就有一处青史有名的文化古迹。

一百里泾河川,被誉为文物之川,“黄金”之川,世界遗产之川。

而西王母祖庙所在之回山,一山止步,泾汭二水相汇,西王母祖祠王母宫巍巍于山之巅,佛祖舍利供养圣地大云寺煌煌于水之湄,其钟灵毓秀之地貌全国罕见。

  (五)黄金地缘、交通优势、宜人气候、领先世界的生态环境

  1、黄金地缘:

泾川与陕西长武县接壤,与宁夏固原毗邻,位于陕甘宁的经济金三角及人气最旺盛之地。

近年,与泾川相连的庆阳发现了4亿吨大油田,又发现了1342亿吨的大煤田,占甘肃省煤炭总储量的94%。

泾川必然成为两大油田、煤田经济开发区首选的旅游休闲消费区。

泾川距黄帝陵、西安、伏羲庙各200多公里,距乾陵100多公里,距平凉崆峒山80公里,与黄陵、天水组成了地处中华文明发祥地中心地域的中华始祖文化圈。

也是西安以西,扶风以北,新疆以东,内蒙、宁夏以南约50万平方公里地域间惟一发现的供养佛祖舍利之圣地。

  2、交通优势:

312国道紧依回山王母宫而过,距大云寺、泾川古城不足0.5公里,银武高速(与312国道并行)即将建成,西平铁路即将上马,并在泾川设站。

泾川距庆阳机场80公里,距咸阳机场200公里,距平凉南火车站50公里。

  3、宜人气候、领先世界的生态环境:

泾川四季分明,景区海拔930米,年降雨量550—800毫米,年均气温10℃,是典型的关中气候。

泾川是全国绿化先进县,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森林覆盖率达34.9%,比世界森林覆盖率高7.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1.9个百分点,比甘肃省高25.6个百分点。

境内有泾、汭、黑、红、蒲5河,年均流量20立方米/秒;有温泉5眼,水温38.2℃,日出水量1万立方米;有矿泉8眼,日出水量5万立方米;瑶池有日出水量2万立方米的矿泉水,瑶池之下的泾汭二河年平均流量15.43立方米/秒。

泾川自古以果菜著名,全县有30万亩果园,被国家确定为“中国红富士之乡”,苹果屡获“中华名果”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