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48756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案.docx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宗教改革前后天主教会的基本情况,熟悉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理解“因信称义”学说和先定论。

2.掌握“挑战教皇权威”的史实依据。

3.通过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认识16世纪基督教徒对教皇权威的挑战,体现了人类对真理的追求。

【教材分析】

一.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和活动

2.教学难点:

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含义

3.教学疑点:

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二.教材解读

第一子目【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宗教改革的起因:

经济:

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和经济的腾飞。

政治:

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宗教:

天主教会腐败,基督教徒要求振兴基督教。

2..宗教改革发轫于德意志的原因。

首先,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第二:

与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南欧国家相比,以德国为代表的中欧和北欧有着更多的宗教敬虔。

第三,德国自古对罗马就有宿怨。

皇帝和教皇之间多年来无何止地进行争吵,国家的四分五裂使德国人民更容易受到罗马天主教会的盘剥,以至于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

第四,德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圣经》印刷较多。

德国人对《圣经》的怀疑使他们发现,主教和教士对他们讲的许多事情同《圣经》原文并不完全相同。

16世纪,天主教会与德国矛盾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会的日趋腐败,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高涨。

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势力强大,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方式来进行。

16世纪的德意志在名义上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成为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视为“教皇的奶牛”,因此,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2.宗教改革的性质:

它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3.核心思想

第一,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第二,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第三,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第四,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马丁·路德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4.实践活动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揭示教皇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5.宗教改革的扩展

马丁·路德的教义在北部和中部德国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新教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或民族国家的利益。

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第二子目【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加尔文简介。

加尔文(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

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

该书对新教教义作了系统的阐述,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

2.加尔文教的教义:

首先,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对天主教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第二,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要遭殃。

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

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第三,依据先定论,他主张允许经营致富、借贷取利;反对教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主的廉俭教会。

3.评价:

加尔文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学说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加尔文在日内瓦不仅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4.西欧宗教改革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其影响可从三个方面说明:

首先,因而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另外,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巩固小结:

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西欧各国。

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焕发出创新精神和生活热情。

随着天主教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教会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下一阶段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推翻本国世俗封建势力,为夺取政权而发动资产阶级革命了。

【拓展阅读】

23.马丁·路德

[美]迈克尔·H·哈特著苏世军周宇译

公元1483~公元1546

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

1483年他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

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一度攻读法律(显然是根据他父亲的建议),但是中途辍学,成为一名奥古斯丁教团教士。

1512年他从维腾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久就在该校任教。

路德对天主教会的苦衷是逐渐产生的。

1510年他去罗马旅游,耳闻罗马牧师的贪污腐化和世俗观念,他感到震惊;目睹天主教会实行的受贿赎罪,他极其愤怒,公开表示抗议(赎罪是天主教会赐予的对罪犯惩罚的一种宽恕;包括减少罪犯必须炼狱的年限)。

1517年10月31日,路德把他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的大门上,在该书中他深刻地批判了罗马教会的贪污腐化,特别是维恕罪行为。

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送给美因茨市大主教一份,此外还把论纲印刷出来,在该地区进行广泛散发。

路德抗议教会的范围迅速扩展,他很快就否定了教皇和总教会会议的权威,坚持只接受《圣经》和公理的指导。

可想而知教会是不会仁慈地看待这些观点的。

路德被传叫到教会官吏面前,经过多次审判,将他解职,并根据他的《蠕虫的饮食》一书(1521),最终宣布他为异端分子和犯法分子。

他的著作均被查封。

按照惯例路德有遭受火刑的危险。

但是他的观点在德国人民和许多德国王亲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种支持足以使他避免遭受任何严重的犯罪刑罚,不过,他还是不得不隐藏了大约一年时间。

路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圣经》的德泽本。

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顺便提一下,路德把《圣经》译成了华丽的散文,对德国的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影响)。

当然路德的神学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只信仰释罪①学说,一个源自圣·保罗作品的思想。

路德认为人生下来就会因犯罪而身败名裂,因而只靠优秀的作品是不能把他从永久性的身败名裂中拯救出来的。

灵魂的拯救只有通过信仰,只有靠上帝的慈悲才能实现。

如果是这样的话,靠行贿来赎罪显然是歪门邪道,毫无用处。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会是基督教徒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调停者,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

如果人们遵循路德的学说,就会即刻从理论上使罗马天主教完全无立足之地。

除了对教会的主要作用提出质疑外,路德还对教会的许多具体信仰和实践提出反对意见。

例如他否定了炼狱的存在,否定教士应该过独身生活。

他自己于1525年与一个先前的修女结了婚,他俩共有六个孩子。

1546年路德在对家乡艾森斯莱市的一次访问中去世。

当然马丁·路德并不是第一位抗罗教的思想家,早在他一个世纪以前就有波希米亚的简·赫斯和十四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利夫。

实际上十二世纪法国人彼得·瓦尔多也很可能被认为是一位早期的抗罗教徒。

但是在这些早期的运动中,无论哪一个的影响都基本上局限在本地区。

1517年,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非常普遍,以至路德的话如同燎原的火种,立刻点起了抗议的烈焰,迅速遍及欧洲许多地区。

因此路德理应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发动者。

当然,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最明显的结果是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

虽然新教团体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且不是它的最大的分支,但是它的信徒仍比佛教多,事实上比大多其他宗教都多。

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重大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广泛进行的宗教战争,其中有些是叫人难以相信的血腥战争(例如从1618年到1648年的德国三十年战争)。

即使不考虑这些战争,在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欧洲政治舞台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间的政治斗争都起着一种主要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带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

在列入本册的人物中,来自英国的比来自任何其他国家的都多,德国屈居第二位。

从整体来看,本册的确主要是被来自北欧和美洲的新教国家的人物所占据。

但是人们可以看到,其中只有两个人(古腾保和查理曼)生活在1517年以前。

在这个日期以前的列入本册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来自世界其他地区,而生息在今称新教国家的各族人民对人类文化和历史做出的贡献比较小。

这显然表明在过去的四百五十年中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量杰出的人物,而从某方面来看,这一事实是由新教即宗教改革运动所引起的。

也许在这些地区实行较多的思想自由是一个重要因素。

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

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宗教信仰的叛逆者,但是他却丝毫不能容忍在宗教问题上和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

也许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由于路德不容异说的榜样,才使得宗教战争在德国远比其他国家如英国激烈和残忍。

此外他凶狠野蛮地反对犹太人。

他极其恶毒攻击犹太人的作品也许有助于为二十世纪德国的希特勒时代开辟道路。

路德经常强调服从合法民权的重要性。

也许他提出这一点的主要动机是反对教会干涉政事(人们应当记住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神学论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主义德国对罗马的一次反抗。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原因路德才赢得了德国皇帝的大力支持)。

但是不管路德的动机如何,他的声音看来使许多德国新教徒在政治问题上接受了专制主义,这样路德的作品也可能为希特勒时代开辟了道路。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把马丁·路德的名次在本册中排得更高些。

首先,虽然路德在欧洲人和美洲人看来很重要,但是在亚洲和非洲的居民看来却远非那么重要,因为相对说来他们当中没有什么基督教徒。

就大多数中国人、日本人或印度人而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分歧是完全无足轻重的(同样,也没有很多欧洲人去关心伊斯兰教的逊尼教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分歧)。

其次,路德在历史上相对说来还是位近期崛起的人物,他所影响历史的跨度远远小于穆罕默德、释迦牟尼或摩西;而且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宗教信仰在西方一直在走下坡路。

在今后的一千年中,宗教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可能会远比上一千年小。

如果宗教信仰继续走下坡路的话,那么路德对未来的历史学家就有可能远不如今天这样重要。

最后人们还要记住,从长远的观点看,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的宗教论战所影响的人数实际上不如出现在同一时期的科学进展上的那么多。

事实上,把路德排在他的同代人哥白尼之前,其主要原因是路德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个人所起的作用确确实实要比哥白尼在科学革命中个人的作用要大些。

①释罪:

(神学)由于义所当然犯罪可不受谴责。

摘自:

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55.约翰·加尔文

[美]迈克尔·H·哈特著苏世军周宇译

公元1509~公元1564

著名的新教①神学家和道德学家约翰·加尔文是欧洲历史上的主要人物之一。

四百多年来,他的有关神学、政治、个人道德和工作习惯等许多不同学科的观点影响着数以亿计人的生活。

约翰·加尔文(原名琼·考文)于1509年出生在法国努瓦营镇。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巴黎蒙泰居学院毕业后到奥良尔大学攻读法律,也在布尔日大学攻读过法律。

正当加尔文年仅八岁的时候,马丁·路德把自己的“95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大门上并由此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加尔文从小就成为天主教徒,但是在青年时期改信新教。

为了免受迫害,他不久便离开了他一直生活的巴黎。

他经过一个时期的旅游生活后,就定居在瑞士巴塞尔市。

从此他隐姓埋名,努力钻研神学。

1530年他二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最有名的著作《基督教原理》。

该书概括了新教的基本信仰,并对此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使他一鸣惊人。

1536年末期他访问了瑞士日内瓦,当时那里的新教势力正在迅速增长。

他在那里住了下来,被聘为新教团体的领袖和导师。

但是宗教狂加尔文和日内瓦人不久便发生了冲突,1538年他被迫离开日内瓦。

但是1541年他应邀重新归来,这次他不仅是该市的宗教领袖,也是具有实力的政治领袖,直到1564年死去为止。

在口头上加尔文从来都不是日内瓦的独裁者:

大多数市民都有选举权;许多合法的政治权力都在一个二十五人委员会的掌握之中,而加尔文又不是委员会委员;若得不到委员会中大多数委员的拥护,他随时都可能被驱逐(事实上他在1538年就是被驱逐出去的)。

然而在实际上他却统治着这个城市,1555年以后他成了一个无名有实的独裁君主。

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欧洲新教的领导核心。

他在其它国家特别是在法国为发展新教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时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罗马”。

他返回日内瓦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为那里的新教教会起草了一套教会规章,规章为欧洲许多其它新教建立了一个模式。

在日内瓦期间,加尔文记叙了许多有影响宗教的发展历程,继续修改《基督教原理》,同时还做了许多次关于神学和《圣经》的演讲。

加尔文统治的日内瓦相当阴森古板。

不仅已婚之间的私通和未婚之间的私通被认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而且赌博、酗酒、跳舞和唱黄歌也皆属于被禁之列,违犯者要受到严厉的制裁。

法律规定都要按指定的时间上教堂,冗长的讲道司空见惯。

加尔文大力提倡勤奋工作。

他还支持教育,日内瓦大学就是在他当政期间建立起来的。

加尔文这个人气小量狭,凡是他视为异端分子的人就会很快被处以死刑。

他的受害者当中最有名的是西班牙医生和神学家米歇尔·塞维塔斯(这样的受害者大有人在)。

塞维塔斯不信三位一体说②,到日内瓦就被逮捕审讯,以致终被火刑处死(1553年)。

此外在加尔文当政期间,还有几个人因有耍巫术的嫌疑而被处以火刑。

1564年加尔文在日内瓦死去。

他结过婚,他的妻子在1549年夭折,他们的独生子一生下来就命归九泉。

加尔文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他置身参加的政治活动,而在于他所传播的思想体系。

他强调《圣经》的权威和重要性;同路德一样,他否认罗马天主教的权威和重要性;同路德、圣·奥古斯丁和圣·保罗一样;他认为人人都是罪犯,解救只能从信仰中来,而不能从良好的业绩中来。

加尔文有关宿命论和定罪论的思想特别鲜明突出。

他认为上帝在不考虑功绩的情况下就已经决定了谁该得到解救和谁该受到惩罚。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在乎道德行为呢?

加尔文的回答是:

“选民”(即上帝挑选的要接受基督求解救的人们)也是被上帝选中的,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表现正直。

我们得到解救并不是因为我们行善,但是我们行善因为我们是为了解救而被选中的。

虽然这种说教在有些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却鼓舞过许多加尔文教徒过着格外正直虔诚的生活。

加尔文对世界影响很大。

他的神学学说最终赢得的信徒甚至比路德的还多。

虽然路德教派在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居统治地位,但是加尔文教派却在瑞士和荷兰占了上峰。

在波兰、匈牙利和法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少数加尔文教派,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友是加尔文派教徒,如同法国的新教徒和英国的清教徒是加尔文派教徒一样。

清教徒在美洲的影响当然是即深刻又持久。

加尔文统治的日内瓦可能与其说是民主政治倒不如说是神权政治。

但是加尔文主义的最终作用是增强了民主政治。

加尔文教徒在如此众多的国家内均属少数派,也许就是这一事实使得他们易于对已建立起来的政权加以限制,或者加尔文教会内部组织比较民主是一个因素。

然而不管原因如何,最初的加尔文教派堡垒

(瑞士、荷兰和大不列颠)也变成了民主政治的堡垒。

有人认为加尔文学说对所谓的“新教劳动原则”的创立和资本主义的崛起是一个主要因素。

不过很难估计出这种论断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例如,在加尔文出生很久以前,荷兰人民就享有勤劳的美誉。

但是认为加尔文坚决主张的勤奋工作态度对其教徒没有影响也是没有道理的。

也许值得注意的是加尔文允许收利收息,这是一种为大多数早期基督教道德学家所谴责的行为,但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却有重要的作用。

加尔文在本册中的名次应排多高呢?

加尔文的影响主要限于西欧和北美,而且他的影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显然是在急剧地下降。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加尔文主义问世的许多功绩应归于耶稣、圣·保罗和路德这样的早期人物。

虽然宗教改革是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但是马丁·路德显然对这场大动荡负有主要责任。

加尔文本人只是在路德之后崛起的几位有影响的新教领袖之一。

因此十分显然加尔文的名次应远在伏尔泰和卢梭这样的哲学家之前,这不仅由于他的影响所经历的时期是他们的两倍还多,而且由于他的思想对其信徒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

注释:

①新教:

亦称“更正教”、“抗罗宗”、“耶稣教”。

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

因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故在西方一般称“抗罗宗”或“抗议宗”。

在我国有时还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

该教在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我国,曾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用作侵华的工具。

②三位一体说:

父、子、圣灵三个位格为一体的基督教教义。

摘自:

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典型例题解析】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

……15世纪以来,天主教会日益腐败,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都贪得无厌,挥霍无度,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天主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并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

它采取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如征收什一税、特赦税,出售赎罪券等。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它宣扬天主教神学,给封建制度披上神圣的外衣。

……为了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使罗马教廷有了掠夺的机会。

教皇利奥十世每年通过教会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比德意志皇室的年收入还要多。

——摘自人教版中学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回答: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为什么这场运动首先从德国开始?

并说明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

【点拨】本题考查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讲了两个方面,一是天主教会政治、经济、思想统治,二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显然是一对矛盾。

材料二主要叙述德意志首先掀起宗教改革的原因。

而运动的实质从材料一中已经不难回答。

【解答】天主教会是中世纪欧洲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其腐朽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罗马教廷对分裂而又软弱的德意志的掠夺激起了德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运动实质是一场适应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总结】

 

【知识结构】

一.知识点图表

宗教改革的影响:

教会控制削弱,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二.学法指导

在本课学习中要进行有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基督教徒中的一些人文精神,从而理解历史。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阅读与思考:

因信称义的含义:

主张人靠信仰得救,宗教源自人的心灵,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的色彩。

解析与探究:

因行称义:

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权威,宣扬因行称义,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因信称义:

是马丁·路德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强调宗教源自人的心灵,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的色彩。

前者强调教皇的权威,后者强调个人信仰的重要性。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者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自我测评: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个人的权力。

宗教改革中:

路德教强调“因信称义”其实就是否定教会的权威,相信自己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加尔文教用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意志等大道理,扩大了上帝对每一个人的控制,而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权。

上帝已经先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只要你相信上帝就行了。

宗教改革中的这些思想在维护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强调人的虔诚,只要虔诚地信仰就可以获得上帝的恩赐,强调的是个人与上帝的沟通的权力,与此同时就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在思想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在实践上否定了教会对欧洲的统治,为扩大国家的权力提供了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