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6008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docx

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框架体例

二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与一(下)、二(上)相一致,仍然由习惯篇、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四个板块组成,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部分出现了三个前几册所没有的新面孔——“说说写写”。

(练习4、6、8,“说说写写”代替了“口语交际”。

教材作如此微调,用意有二:

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段提出了写话的要求,教材在本学期作了落实;二是为了更好的向习作过渡。

之所以把说说写写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是考虑到写话的时机,安排过早,学生识字数量少、生活积累少,容易让学生对动笔产生畏难情绪,而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的积累,有了三个学期口语交际经验的积累,有了一些生活积累之后,经过半个学期的写话练习,完全可以水到渠成地完成向习作的过渡。

二、关于“习惯篇”的教学

   本册“习惯篇”安排的是:

勤查字典,主动识字。

安排这两项跟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紧密相连。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愿望,但他们的识字量不多,阅读中常常会遇到困难。

因此,选定“勤查字典”作为本学期“习惯篇”的重点内容,旨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技能和习惯。

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们在六个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板块里安排了有关部首查字法的知识和训练,并在多篇文章的课后联系中安排了有关查字典的作业,以与“习惯篇”呼应,巩固强化。

“主动识字”是这一习惯的培养,更是渗透于教材各个板块。

这样,通过全册教材的通盘考虑,给学生习惯的培养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   使学生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将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每一次语文学习和实践之中。

“习惯篇”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养成“勤查字典”和“主动识字”习惯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培养的过程。

单元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的教学,要充分发挥教材所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识字课文”的教学,要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并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识字。

进行生字词的教学,要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来识字、记字,运用查字典来认字、解词,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培养其识字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通过报纸、图书、广告、路牌、电视等各种途径来识字,以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靠几课时的“习惯篇”教学进行培养,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始终,在各板块的教学中都应得到重视,这样,养成习惯的目标才能到位。

(二)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

本册教科书仍用“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方法安排生字。

共安排了393个生字(其中只认不写的105个,要求能识会写的288个)。

   本册生字分两部分安排:

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专门的识字课文。

其中,识字课文采用了三种形式:

词串识字、形近偏旁比较识字和认识特殊偏旁识字。

编排这些不同形式的识字课文,与培养学生“主动识字习惯”紧密相连,能有效地揭示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主动识字、自主探究愿望。

在单元练习中,也安排了一定量这些类型的识字练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识字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用机会,以便形成习惯。

   教师宜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根据不同类型识字课文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教学形近偏旁比较识字和认识特殊偏旁识字,可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中实物图形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课件来展示偏旁的变化过程。

然后,归纳、总结这类识字、释字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激起他们探索汉字造字奥妙的兴趣,为其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打好基础。

“词串”识字,是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好像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整体读,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分明是一首韵文小诗。

由于每一行的三个词语采用的是意象并置的手法,词语与词语之间留有空白,也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时,可通过指导看插图、诵读词语来开启学生的想象,让一个个抽象的词语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之后,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来探索“词串”的结构,体会词串韵文的结构美。

还可以让他们也试着按其结构说上一两句,这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

当然,教学中。

不应仅仅把它当作集中识字,更要看作是一篇韵文、一首小诗,要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在读中感悟语境,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陶冶性情,在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本册识字教学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进入三年级,读写训练提到日程上来,。

教师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也可试着走“教——扶——放”之路,引导学生自己识字,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本册教材识字教学的“承前启后”作用。

我们知道,第一学段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第二学段则要逐步向以读写为重点过渡。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读写训练提到了日程上来,识字教学“扶”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放”的成分逐渐增多,识字教学也要由“扶”到“放”。

这也是本册教材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和习惯的出发点之一。

这就要求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此外,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文注音形式也有变化。

第一学段的课文是“双行阅读”,学生遇到生字,只要读读上边的注音,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便可解决。

自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

如果学生第一学段所学生字回生过多,则势必给阅读课文造成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完成本学期的识字任务,还要复习巩固前三个学期所学习的生字。

本册识字教学的安排还注意到为下一步识字教学作好铺垫。

除了继续重视打好笔画、笔顺、偏旁、结构等方面的基础外,还十分重视部首查字法的训练。

在“单元练习”和课后“练习”中设计了大量的部首查字法练习,务必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部首查字法。

(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音序查字法,但无法查检不知道字音的生字。

)所有这些,都是为形成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作准备。

随着学生所学汉字越来越多,形似偏旁张冠李戴的现象便难免发生。

本册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形近偏旁的比较,就可促使小学生认识上的分化,从而预先防止了一些可能产生的错别字。

如我们让学生知道了“竹”代表竹子,“艹”代表草木,他们就不会再将“箩筐”的“箩”与“菠萝”的“萝”混为一谈。

如何发挥好本册识字教学的“承前启后”作用?

一是要注意随时巩固已获得的识字成果。

此前,小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册生字。

其中一上的生字相当一部分是基本字或使用频率高的字,可能回生得比较少。

一下、二上的生字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结构复杂的字多了,意思抽象的字多了,使用频率低的字也多了,有的生字学过后从未在课文中再现。

这些因素造成了生字回生率的上升。

怎样巩固生字呢?

一些人往往把巩固生字的希望寄托在大量、机械的抄写上,以为抄写的遍数越多便越巩固。

事实并非如此,那种毫无针对性的疲劳轰炸只能败坏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识用结合”。

要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要鼓励学生多写话。

这样做,不仅可以打好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而且能够提高生字的再现率与使用率,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生字。

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这也是本册“习惯篇”要求的一个重点。

让学生主动识字,必须要有内驱力。

小学生喜欢读故事,可以告诉孩子,要想读懂这些精彩的故事,就得认识大量的字还要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魅力,让孩子感到识字很有趣。

练习6“学用字词句”设计了一幅有趣的文字画,就是要展示汉字的这种魅力。

汉字本身就是画儿,如“鹿、龟、森、林、月”,学生一看就能认识。

汉字的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性质,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教学实践一再证明,适当地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有助于形成儿童的独立识字能力,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

如本册出现了“晓”、“浇”、“绕”、“烧”等生字,可以编这样一个歌诀:

没有水怎么“浇”?

没有火怎么“烧”?

春蚕吐丝弯弯“绕”,初见日光知拂“晓”。

押韵上口,还说明了字理。

教《沉香救母》一课中的“泪”,便可启发学生说说“泪”为什么是“守”加“目”?

学生通过思考便能说出:

“因为泪水是从眼睛里流出的,眼睛里流出的水便是‘泪’。

”从这些例子,儿童就能感受到汉字的构成是很巧妙的,是很有道理的。

三、可结合纠正错别字,揭示汉字的规律。

如学生经常把“染”右上的“九”写成“丸”,我们便可告诉学生:

古代的颜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所以下面是个“木”,右上是“九”。

“九”表示许多次的意思。

又如学生经常把“篮球”写成“兰球”,便可告诉学生:

最初的篮球运动是将球投进篮子里,而篮子大都是用竹子编的,所以“篮”字是竹字头。

    这种追本溯源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并喜爱上汉字。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汉字规律,便能学一知十、一通百通,这对于学生日后独立识字、主动识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四、要鼓励儿童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

一切知识的建构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主动性。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出记字的方法,能够终身不忘,也有助于形成他们主动识字的习惯。

一个小朋友这样记“串”字:

这是“羊肉串”的“串”,两个“口”是两块羊肉,一竖是穿羊肉的铁条。

多么有趣!

多么有创造性!

五、要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

本册练习3“学用字词句”,设计了让学生走上街头,认读牌匾上的字,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主动去识字。

这类识字的渠道很多,如报纸、图书、标语、广告、商标、路牌、电视、网络等等。

学生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能通过多种渠道识字,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学生识的字越多,其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形成识字活动的良性循环。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建议

到二年级下册为止,我们教材共安排要求会写的生字996个,只要求认识的生字1577个。

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既要以本册安排的生字为主,也要考虑到对前三册生字的复习与巩固。

对已经学过的生字,基本上应该让学生分别按要求予以掌握,特别是那些基本字(独体字、部首字)以及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较高的合体字,更应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评价的标准主要应是“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大体上懂得字义”,要求会写的字再增加“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评价学生的写字,我们一要看写得对不对、写得好不好;二要看握笔方法、写字姿势正确不正确,笔顺是否规范,行笔是否到位;三要看喜欢不喜欢写,能不能始终都认真写。

把这“三看”综合起来加以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三、关于阅读教学

本册课文共24课,分为6个单元。

1-4课为“春光篇”,可闻内容大多与春天的物候有关;5-8课为哲理篇,意在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9-12课为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心他人;13-16课勤学篇,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17-20课为爱国篇,主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了解一些祖国风光和民族风情;21-24课为科技篇,主要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课后的作业设计体现了“三维融合,各有侧重”的思想。

不仅仅是巩固学得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册课后作业共有五个方面:

1.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2.写字;3.查字典;4.词句的积累和运用;5.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作业。

如学生学了《木兰从军》,课后便要求:

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了《“黑板”跑了》,要求他们“找几个关于专心学习的成语,做成小书签”。

学了《晚上的“太阳”》,则要求他们“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

阅读教学的建议

阅读教学——精心组织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与文本的自主性对自主性对话中完成立体的建构。

  课堂上发生的对话是多元的,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始终应该是老师关注的重点。

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顺利展开并取得效果。

  1、低年段的阅读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衔接。

  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单个排列、静止地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

阅读时,学生需要去辨认这些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然后动用自己的发音器官把它们顺畅地读出来。

这样,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

这是对课文的认读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影响现时阅读的效果,而且对今后高一级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巨大的制约作用。

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较多,对文字符号的辨认速度缓慢,语义组合有困难,视觉、发音等器官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读能力不强。

因此,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做到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

教学时,我们要将力气用在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等,快捷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并按照表达的需要读出轻重缓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上。

这是实实在在的“字词句的训练”,也是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千万马虎不得。

到了中年段,学生认读能力有所增强,生活阅历随之丰富,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在继续重视培养认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从而将对话活动引向深人。

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各种学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才能向读物的聚光点奔涌,学生必须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才能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获得精神的滋养。

二年级下册正处于承前启后的特殊阶段,既要夯实基础,又要着眼未来。

  需要提醒的是,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实践来习得语言。

苏教版小语教材强调熟读背诵,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积累语言。

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本的规范语言改造自己的日常语言的过程。

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词汇和巧妙句式,接受文本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2.逐步构建.“对话型”阅读教学新机制。

  根据“互动——合作”的理念,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模式来构建“对话型”的课堂教学。

  感悟式。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如学习《蜗牛的奖杯》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在必要时指导一下长句停顿的方法;第二步,要求学生带着把“这是一只()的蜗牛”补充完整的任务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

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思考。

这就是学生和文本相互对话并有所感悟的过程。

  探讨式。

探讨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

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

然后,教师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并随时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

在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学生对狐狸的角色定位产生了争议,部分学生认为它的行为也有可取之处。

我们便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争辩,进而感悟文本,把握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

  创生式。

“创生式”教学,在于顺时而作,应运而生;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于变教教材为教学生;在于尊重差异,活用教法—“能写的则写,善画的则画,会说的则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相反,如果教师漠视学生学习兴趣,按部就班执行备课的“既定方针”,哪怕教学设计得再周密,组织得再巧妙,打磨得再精细,它与学生也是“油水隔离”。

因为这样的“设计”与“组织”,它忠诚于教案,却背离了学生;它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它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它实现了控制,却封锁了自由;它塑造了共性,却泯灭了个性。

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万马齐喑,课堂怎能不死气沉沉,人文怎能不丧失殆尽?

阅读教学的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这样表述的: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对本册阅读这一块的评价,在要求上应该侧重于“感受、理解”,即评价的要点放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等方面。

四、关于课后作业

1、关于课后作业的编排

二年级下册”的课后作业共分五个方面:

一、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二、写字;三、查字典;四、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五、综合性学习。

课后作业把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放在最前边,这不单单是一个安排顺序问题,这充分反映了教材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运用、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是十分重视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究竟小学生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说,靠教师对内容的繁琐分析,不行;靠教师满堂问,也不行;靠教师布置大量的机械性作业,更不行。

其主要途径就是靠朗读。

只有让低年级小学生“直接接触”文本,通过反反复复地、原汁原味地朗读课文,才能真正地“入境悟情”,才能真正地“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

“二年级下册”共有24课,有21篇要求朗读,约占总课文的90%。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小学低年级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趁着记性好,让他们的小脑袋里装些诗文佳作,积淀一定量的语言经验,这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是极有好处的。

“二年级下册”有13篇课文要求背诵,约占总课文的54%。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了4次默读,这为今后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奠定了基础。

教材还安排了1次“复述课文”,3次“讲故事”,这都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和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方面是写字。

《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为了让低年级小学生打好这一基本功,“二年级下册”延续“二年级上册”的做法,按笔顺规范展示了部分生字的笔顺,其目的是突出写字的难点。

其余的字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记忆笔顺和字形结构,然后,将所有能识会写的字在田字格里描红。

有人认为,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字只要写正确就可以了,何必下这么大的功夫让学生去描红、仿影和临写?

我们认为这种“重对轻好”的观点失之偏颇,把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不单是一个技能问题,在写“好”字的实践过程中,也伴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如,热爱祖国的情怀,认真学习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审美的情趣和良好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这比写“对”高上一个层面。

第三部分查字典。

“二年级下册”的课后作业安排了3次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让小学生分别对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难检的字进行查检,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四方面是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词语的积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读读,抄抄,再听写。

意在巩固识写,强化对词语的记忆。

2.读读词语。

增加这种形式,意在让学生积累一些由熟字组成且有活力的词语。

另外,还有几种,如:

第7课《蜗牛的奖杯》,将两个同义词进行比较。

第8课《狐假虎威》,将一组词语通过表演进行深化理解。

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将描写色彩的词语进行归类。

句式的积累有以下几种形式:

如,第2课《蚕姑娘》,将“蚕姑娘脱下旧衣裳”和“蚕姑娘换上新衣裳”合为“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通过读句子,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有承接关系的句子并作一个句子,主语可以承前省略。

第10课《沉香救母》,通过读“沉香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等句子,让学生初步感知表示“两事时间上前后紧接”的句子结构方式。

通过读句子,还让学生感知在名词前面加上修饰语,句子就具体;表示因果的复句,可以先因后果,也可以先果后因;运用词语要做到准确……在教学时,教师万万不可向低年级小学生讲语法和修辞术语,可根据他们的理解水平,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课后作业中,分别安排用“觉得”、“忙着”、“已经”、“一边……一边……”等词造句。

每道题有2~3个例句,有的出自于本课,有的出自于前面课文,有的是联系生活实际而设计的。

目的是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的用法,以便进行模仿。

第五方面是综合性学习。

《语文标准》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年级下册”对综合性作业的设计作了探索性的尝试。

这些作业大多富有情趣,开启思维,引发想象,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第一种:

侧重于教材资源的开发。

如,第12课《木兰从军》,“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ll课《沉香救母》,“‘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

”第7课《蜗牛的奖杯》,“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等,此类作业具有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在读写结合中,课文的字里行间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写资源。

学生驰骋想象,进行再创造。

不必去刻意追求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高了读写实践能力,培养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种:

侧重于与其它学科的结合。

如,第3课《月亮湾》,“你的家乡哪儿最美?

试着画一画,再向同学们做介绍。

”第22课《猴子种果树》,要求“演一演”。

第14课《“黑板”跑了》,让学生“找几个关于专心学习的成语,做成小书签。

”第17课《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后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第三种:

侧重于搜集资料。

 如,第1课《古诗两首》,“搜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第15课《晚上的“太阳”》,“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

”第20课《欢乐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吗?

”这样,就为今后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作好铺垫。

2、关于课后作业的教学建议:

一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

教师要把课后作业提到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去认识。

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去自我表现。

通过课后作业的实践,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倾注关爱,只能引导激励,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制约束,更不能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二要强化目标达成意识。

课后作业题是每课书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只有每课的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

因此,教每课书要强化目标达成意识,把课后作业的教学当作教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如,朗读课文。

初读时,必须把课文读通;精读时,必须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地将每一课的课后作业加以实施,“二年级下册”的教学目标才能一一落实。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业要尽量在课内完成。

如果教师用自己的讲充斥整个课堂,占用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课后作业必然推至课外。

这样,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再一方面没有师生和生生的互动,课后作业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四要创设宽松操作氛围。

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对课后作业进行适当的增、删、改、换。

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让他们自行设计作业,如,同一课有的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有的可以表演,有的可以绘画……这样就能鼓励创造,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愉悦。

另外,做作业的形式要有趣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