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5004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docx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初三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lC-12N-14O-16Fe-56S-32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5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白酒挥发C.森林失火D.树枝折断

【答案】C

【解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A.冰雪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白酒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森林失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树枝折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选择C

【考点】变化的分类

2.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最适宜选用的可燃物是

A.红磷B.铁丝C.木炭D.蜡烛

【答案】A

【解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实验中选择可燃物的条件是:

能且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反应较快,生成物不能是气体。

A.红磷在点燃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符合要求;B.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符合要求;C.木炭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碳是气体,不符合要求;D.蜡烛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不符合要求。

故选A。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A、闻气体气味时,应该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闻气味,错误;B、震荡试管的方法:

拇指前,食指中指在后,其余两指自然内蜷缩,在距试管口0.5CM处夹住,用手腕的力量振荡试管;振荡时注意力度,避免液体洒出或试管底部碰到其他物体破裂,而造成的危险和伤害,错误;C、储存或收集气体应用集气瓶,错误;D、倾倒液体时,试管和试剂瓶要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正确。

选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金刚石、大理石组成上都含有碳元素

B.在化学反应中镁条燃烧是吸热反应

C.空气中气体成分的体积分数:

氧气>氮气

D.V1mL水和V2mL酒精混合得V3mL溶液:

V1+V2=V3

【答案】A

【解析】

A.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金刚石是碳的单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组成上都含有碳元素,正确;B.在化学反应中镁条燃烧是放热反应,错误;C.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氮气>氧气,错误;D.分子间有间隔,V1mL水和V2mL酒精混合得V3mL溶液:

V1+V2

故选A。

5.蓝宝石的主成分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氧化物,该氧化物为

A.Al2O3B.CuOC.Fe2O3D.MgO

【答案】A

【解析】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其氧化物为氧化铝,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Al2O3。

故选A。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答案】B

【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炭燃烧需要点燃,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考点】常见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7.“含氟牙膏”中的“氟”指的是

A.元素B.原子C.离子D.单质

【答案】A

【解析】

含氟牙膏”中的“氟”指的是指元素,故选A。

8.下列物质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铝:

ALB.氯化钠:

NaCl2C.硫酸铜:

CuSO4D.四氧化三铁:

O4Fe3

【答案】C

【解析】

元素符号的书写:

一个字母大写,两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

A.铝:

Al;B.氯化钠:

NaCl;C.硫酸铜:

CuSO4;D.四氧化三铁:

Fe3O4。

故选C。

9.鉴别下列各组物质,不能达到目的是

A.氧气与二氧化碳:

带火星的木条B.酒精与白酷:

闻气味

C.铜绿与二氧化锰:

看颜色D.硬水与软水:

石灰水

【答案】D

【解析】

A.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不能,正确;B.酒精和白醋都易挥发有特殊的气味,闻气味能鉴别,正确;C.铜绿是绿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可以看颜色区分开,正确;D.硬水与软水都不与石灰水反应,不能鉴别,错误。

故选D。

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A.由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步骤可知该实验操作正确,故A正确;B.实验室中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拿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酒精流出着火,故B错误;C.向试管里滴加液体时,滴管要在试管口上方竖直滴加,不能将滴管伸入试管内部,以免污染试剂,故C正确;D.过滤实验时,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故D正确;故答案为B。

11.2016年1月,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开发了一套具有超强水处理净化能力的装置,下列关于水的净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物

C.硬水通过煮沸可降低硬度

D.蒸馏对水的净化程度最高

【答案】B

【解析】

A选项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过滤只能除去水中难溶性的杂质,不能去除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C选项硬水通过煮沸可降低硬度,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蒸馏对水的净化程度最高,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

【考点】水的净化

12.下列实验室药品的保存或取用方法正确的是

A.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中

B.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C.任何固体药品均必须用镊子夹取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要随意丢弃,应放回原瓶

【答案】B

【解析】

A.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错误;B.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正确;C.块状固体药品均要用镊子夹取,错误;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放回原瓶,防止污染试剂,错误。

故选B。

13.如下图所示的4个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说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B.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C.常温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D.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

【答案】A

【解析】

A.该实验说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但不能确定物质的种类,错误;B.烧杯a中放的是氨水,溶液呈碱性,烧杯b中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分子不断运动,正确;C.塑料瓶变瘪可证明常温下,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正确;D.实验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正确。

故选A。

14.下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答案】C

【解析】

A.由于氢氧化钠在水中能解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正确;B.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

1,正确;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具有可燃性,气体被点燃,b管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使燃着的木条燃的更旺,错误;D.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考点】考查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及物质的质量、组成等知识。

15.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  )

A.ClB.O2-C.

D.

【答案】C

【解析】

A、Cl表示氯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故不符合题意;

B、O2-需要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C、图中表示的是镁离子,需要得到两个电子变成原子,故符合题意;

D、图中表示的是氟原子,既不需要得电子,也不需要是失电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下列是某同学进行过滤操作时的一些做法,其中错误的是()

A.让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B.直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

C.让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D.让漏斗中液面始终低于滤纸边缘

【答案】B

【解析】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防止液体从漏斗外壁流出,正确;B.用玻璃棒引流,接向漏斗中倾倒待过滤的液体,可能将滤纸弄破,错误;C.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从而加快过滤的速率,正确;D.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和漏斗间流出,正确。

【考点】考查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知识。

17.用“O”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下列模型能表示水分子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选C。

18.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

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答案】C

【解析】

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错误;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答案:

C。

【考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19.建立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温度升高使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B.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当一铜块的所有原子都被移出之后,该铜块的质量只减少一部分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答案】C

【解析】

A.温度升高使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正确;B.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冰是固态水,由水分子构成,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正确;C.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当一铜块的所有原子都被移出之后,该铜块的质量减少零,错误;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然后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正确。

故选C。

20.图a是两种元素的信息,图b是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a方框右上角横线上应填写NA

B.氯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图b方框横线上的数字是9

D.氯元素与钠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Cl

【答案】D

【解析】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右上角是该元素的符号。

名称下边的数值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

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A.图a方框右上角横线上应填写Na,错误;B.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C.图b方框横线上的数字是7,错误;D.氯元素与钠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Cl。

故选D。

21.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X10-26kg,一种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X10-26kg,一种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X10-27kg,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原子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B.铁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9.288X10-26kg

C.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于,1.993X10-26kg/1.67X10-27kg所得到数填

D.通常情况下,相对原子质量是以“千克”为单位

【答案】A

【解析】

A.由于原子质量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正确;B.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种铁原子的质量为9.367×10-26Kg,则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C.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

;D.通常情况下,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为单位,但是在读后写的时候都不带单位。

故选A。

22.维生素A1其化学式为C20H30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0:

30:

1

B.维生素A1是由20个碳元素、30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C.维生素A1是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

D.维生素A1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D

【解析】

A.维生素A1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0×12:

30:

16,错误;B.维生素A1是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错误;C.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一个维生素A1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错误;D.

,维生素A1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故选D。

23.如图所示,“O”和“o”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均是单质,故A错误;B、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均是化合物,符合题意,故B正确;C、此图中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D、此图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B。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24.化学概念间有如右下图所示的部分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氧化物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C.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包含关系

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答案】D

【解析】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错误;

B、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故错误;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并列关系,故错误;

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当氧化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时即为化合反应,当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中有氧气时即为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故正确。

故选D。

25.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

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B

【解析】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B.铁生锈消耗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是(250﹣20)mL=230ml,进入水的体积是45mL,即氧气的体积是45mL,因此氧气的体积分数=

≈19.6%,故错误;C、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正确;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使结果准确,故正确。

答案:

B。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二、非选择题

26.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符号或名称,注意格式规范。

(1)2个氧分子_________;

(2)NH4+的名称是_________;(3)3个铜原子_________;

(4)2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_;(5)硫酸铝___________;(6)2H2O______________;

(7)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8)标出K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答案】

(1).2O2

(2).铵根离子(3).3Cu(4).2CO32-(5).Al2(SO4)3(6).两个水分子(7).O(8).

【解析】

(1)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上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化学式前边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个氧分子:

2O2;

(2)NH4+的名称是铵根离子;(3)元素符号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3个铜原子;3Cu;(4)离子符号书写:

元素(或根)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电荷数为1时,1不写;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2个碳酸根离子:

2CO32-;(5)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

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硫酸铝:

Al2(SO4)3;(6)2H2O:

两个水分子;(7)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表示为O;(8)元素化合价的书写:

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化合价的数值,正负号在左,数字在右。

K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

27.请用线段连接A组和B组有对应关系的两列间的点(每个点只能连接1次)。

【答案】

【解析】

A组:

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缺锌儿童智力低下;B组: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试管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固体等;玻璃棒用于搅拌,引流,或转移液体。

28.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镁粉在空气中燃烧;____;常用镁粉制_____。

(2)加热铜绿:

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

(3)加热碳酸氢铵固体:

________;保存方法是______。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如右图:

将干燥CO2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_______(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

【答案】

(1).2Mg+O2

2MgO

(2).常用镁粉制照明灯(3).Cu2(OH)2CO3

2CuO+H2O+CO2↑(4).分解反应(5).NH4HCO3

NH3↑+CO2↑+H2O(6).密闭放在阴凉处(7).CaCO3+2HCl=CaCl2+H2O+CO2↑(8).②

【解析】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

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1)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O2

2MgO;常用镁粉制照明灯;

(2)铜绿是碱式碳酸铜的俗称,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OH)2CO3

2CuO+H2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3)加热碳酸氢铵固体生成氨气、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4HCO3  

NH3↑ +CO2↑+H2O;保存方法是密闭放在阴凉处;(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是碳酸钙和盐酸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将干燥CO2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②号棉球先变色。

29.A、B……H八种物质,有下图所示关系:

其中A是一种紫黑色的固体,B是氧化物,G是一种黑色固体单质,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试推断:

(1)写出物质的名称:

A:

_____;E:

_____。

(2)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

(3)实验室常用:

_______(填物质名称)检验H气体的存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KMnO4

(2).H2O2(3).C+O2

CO2(4).澄清石灰水(5).CO2 +Ca(OH)2 ==CaCO3 ↓+H2O

【解析】

(1)①由“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D为O2、H为CO2;②由图框可知:

D;与;G点燃生成H,又知G都是黑色固体,故G为碳C;③由题意“A是一种暗紫色固体”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三种物质:

黑色固体B、氧气、C物质;而黑色固体B与无色液体E反应生成氧气,又知“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则为催化剂,故A:

KMnO4;B:

MnO2;E:

H2O2;

(2)正反应③为碳的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

CO2;(3)实验室常用:

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点评】找到解题关键然后:

“顺藤摸瓜”进行顺推、逆推或顺、逆推相结合,得出结论;最后:

代入原题检验。

30.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性质比较稳定。

在加热的条件下,它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水。

查阅资料:

①将新制的浓度5%的双氧水加热到65℃时就有氧气产生,加热到80℃时就有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