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3388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

《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代辽宋夏金元.docx

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一讲 五代十国时期

一、五代(北方)

梁:

907,朱温在汴州,基本上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为后唐所取代。

唐:

923,沙陀人李存勗,都魏州,后都洛阳。

晋:

936,沙陀人石敬塘,都太原,后都开封。

儿皇帝。

(石:

45,契丹耶律德光34,石称为父皇帝,己则为儿皇帝,割十六州)

汉:

947,沙陀人刘知远。

太原,后开封。

周:

951,郭威。

开封。

二、十国(南方)

吴:

本为唐节度使,902年,唐封为吴王,都广陵。

南唐:

921,杨行密子杨溥称帝。

937大将李昇称帝,改国号为唐。

史称南唐。

后历李璟、煜二帝亡。

父子二人,文学才华高。

吴越:

钱鏐(liao),唐镇海、镇东节度使。

902为唐封为吴越,904封越王。

907为后梁封为吴越王。

都杭州。

前蜀:

王建,唐神策军将领。

903年,唐封为蜀王。

907年,称帝,国号蜀,都成都。

925年,为后唐灭。

后蜀:

孟知祥,后唐西川节度使。

933年,后唐封为蜀王,934称帝,国号蜀。

965,为宋灭。

与南唐同为五代十国时期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闽:

王潮,唐末威武军节度使。

906年,其子王审知为后梁封为闽王。

海外贸易发达。

945年,为南唐灭。

南汉:

刘隐,唐末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后梁封为南平王、南海王。

其弟䶮于917年在番禺称帝,国号大越,次年称汉。

史称南汉。

971年,为宋灭。

楚:

马殷,唐节度使。

907年,后梁封为楚王。

927被后唐封为楚国王,都潭州(长沙)。

951年为南唐灭。

南平:

高季兴,本为后梁朱温荆南节度使。

924年后唐封其为南平王。

为十国最小最弱的一国(湖北西部)。

963年,为宋灭。

北汉:

十国中唯一在北方建立的政权。

郭威夺后汉建后周,刘知远弟刘崇割据山西,都太原。

史称北汉。

第二讲 宋史

第一节 宋代的历史地位

一、学术大师论宋史

1、严复:

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

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

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致熊纯如的信》)

3、陈寅恪: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

(《论再生缘》)

4、钱穆《理学与艺术》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革,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

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5、刘子健:

南宋的文化。

可以算是人类史上,在工业革命以前,一个华丽的奇迹。

——《两宋史研究汇编·背海立国与半壁河山的长期稳定》

6、漆侠:

经济的两个马鞍形

秦汉时期发展至第一个高峰,魏晋以下衰落,唐始得以恢复、回升(第一个马鞍形)

宋代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元代急遽下降,至明代中叶恢复至宋代水平。

(第二个马鞍形)

从明代中叶到清初,社会生产虽然有所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迟缓和停滞,展现了中国封建制的衰落。

(《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两宋政治经济问题》)

7、(日)内藤湖南

《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的唐末至五代为过渡期。

上古:

至后汉中叶;

中古:

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

近世:

前期,宋元;后期,明清。

第二节 宋代社会的新特征(政治)

一、隋唐贵族制衰废,宋朝强大的君主独裁制兴起

1、六朝隋唐:

君主并无绝对之权力,尽管王朝有更替,贵族的地位、名望并无大的影响。

1)太宗朝氏族志修订;

2)文宗嫁女崔氏,被拒。

叹:

吾家已有天下过二百余年,门地岂仍不及崔、卢。

3)《宋史》卷262《刘温叟附刘烨传》:

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

2、官制上的文武分离

  文官政治取代了唐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这一创制为宋以后的各代所遵守。

二、科举制度与新型士大夫力量的崛起(进士)。

唐290 266(榜) 6603(总) 13(年均)

宋322 130    110000   340

元98  16     1139   12

明277 93     24624   89

清268 114    26888   100

北宋每年贡举人数:

唐代的4.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6倍。

北宋每年正奏名人数:

唐代的2.7倍,元代的18倍,明代的2.4倍,清代的2.1倍。

北宋贡举特奏名进士、诸科登科者:

25000人

正、特奏名、诸科登科总数:

61000人,特奏名登科者占贡举登科总数的41%。

参见张希清:

《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国学研究》第2辑

特点:

没有家世背景,出身清贫。

科举制度达到了顶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者更多来自平民家庭。

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美墨菲《亚洲史》第七章《中国的黄金时代》)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隋唐以前南北经济概况

1、楚国:

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

《史记》卷40《楚世家》:

私吴越而擅江淮之利。

2、秦统一:

闽江及珠江流域,始皇发五十万人南戍五岭(史上第一次岭外大移民)。

3、汉末的大动乱与吴国的建立

北方人口的南流,东南经济的发展

4、永嘉南渡的东晋及南朝

长江流域经济逐渐赶上了黄河流域

(二)隋唐时期江南经济

1、隋大运河开辟的意义

紧密联系了南北经济、政治和军事,又促进了南方社会的进步。

2、安史乱后的南方经济

四川、荆湖、闽广、江淮等地成为中央政府的仰给。

韩愈:

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送陆歙州诗序)

三、两宋是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其南移行程的时代。

1、北宋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的繁盛得以延续,但南优北劣的局面已形成。

秦观:

今之沃野,莫如吴、越、闽、蜀。

(《玉海》卷17)

范正辞:

东南诸郡,饶实繁盛。

(《宋史·范正辞传》)

2、宋王朝的南渡,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我国社会就完全进入南盛北衰的新阶段。

成都交子,16户富商发行,仁宗在益州设交子务。

后在开封设交子务,负责面向全国发行事宜。

南宋时,纸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四川钱引、湖广会子、两淮交子、东南会子。

会子即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

《元史·食货志》:

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

四、知识的普及与文化的平民化

1、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官营和私营两种。

主要印刷中心:

浙江、福建、四川。

造纸业的发达:

成都、徽州(黄山)、池州、临安、剡溪(嵊州)。

叶梦得:

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石林燕语》卷8)

2、话本小说、杂剧、南戏(温州)

内容与到语言形式接近于下层人民,小说有意识地服务于市民。

与唐传奇有别。

《快嘴李翠莲记》、《错斩崔宁》

3、绘画艺术

唐代的绘画,大多是宫廷和寺庙中的壁画,以彩色为主,虽有水墨画,但新派并未压倒旧派。

内容多表现宫廷典礼。

宋代则为一般地主和工商业者服务,比较日常生活化。

山水人物画普遍,不再是仕女图。

水墨画日益发达。

第三节 赵宋政权的建立与中央集权

一、后周政权

乾祐三年(951),后汉枢密使郭威兵变,建立后周,为太祖。

显德元年(954),周太祖病故,养子柴荣即位。

世宗。

六年,恭帝柴宗训继位。

二、陈桥兵变

显德七年(960)春节,传北方辽、北汉入侵,正月初三,他带兵征讨。

是日晚,行至距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为士兵黄袍加身。

旋即回京,逼恭帝退位。

建立宋朝(赵匡胤曾为归德军节度使,在宋州,今商丘)。

改元建隆。

封柴宗训为郑王、母符太后为周太后,迁西京,终生奉养。

其后代历朝受到关照。

三、统一进程

策略:

先南后北

1)灭两湖(南平,乾德三年,963年)

2)灭后蜀(乾德三年)

3)灭南汉(开宝四年,971年)

4)平南唐(开宝八年十一月)

5)福建、吴越臣服(南唐灭)

6)伐北汉(未果)

以上太祖

7)平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

四、中央集权

(一)分宰相事权

1)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副相)

2)设枢密院(枢密使\副使、签署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文臣知枢密。

参知政事与枢密院诸官,称执政。

执政与宰相称宰执。

枢密院、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合称二府。

3)设三司(三司使,计相)

唐后期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

太平兴国八年置三使(盐铁、度支、户部)。

淳化四年,三部并为三司。

盐铁:

全国山川湖泊的出产、关市、河渠、军器。

度支:

掌诸路财赋上送之总数,每年计量出入。

户部:

掌户口、税赋、簿籍。

酒类专卖、官服军服储备。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

《宋史》卷三三七《范镇传》:

  唐以宰相判鹽鐡、度支。

今中書主民,樞宻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

財已匱,樞宻益兵無窮;民已困,三司取財不已。

請使二府通知兵民大計,與三司同制國用。

康有为:

宋之官制凡有五善,一曰中央集权;二曰分司详细;三曰差遣易官;四曰供奉总官;五曰州郡地小。

凡此五者,中国历朝所未有。

(《康南海官制议》卷4《宋官制最善》)

(二)收州郡之权

1)知州易方镇,知州多为文臣,罢支郡。

设通判以监督长官。

2)州郡长官的差遣制与三年一替。

长编卷元丰七年八月:

詔武臣知州、軍及軍使,并三年為一任。

3)于各路设监司

转运司(转运使,漕臣)

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宪臣)

安抚司(安抚使,帅臣)

提举常平司(提平常举,仓臣)

掌管了州郡的财权、司法权、军权。

(三)收兵权

宋神宗:

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长编卷320))

1)分禁军的两司为三衙,且不设最高将领

后周:

殿前司、侍卫亲军司

宋:

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

2)将兵分离

更戍法;发兵权与握兵权分离;日常统兵与战时统兵的分离。

3)守内虚外。

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布置策略“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京师与地方各驻一半。

《长编》卷32:

太宗: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长编》卷327元丰五年六月:

藝祖養兵止二十二萬,京師十萬餘,諸道十萬餘。

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

內外相制,無偏重之患。

天下承平百餘年,蓋因於此。

(四)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御史台:

御史中丞、知杂侍御史

台院:

侍御史

察院:

监察御史

殿院:

殿中侍御史

谏院:

知谏院、正言\司谏

杨万里《诚斋集》卷63《旱暵應詔上疏》:

臺諫言事,許以風聞。

此祖宗之法,所以防姦雄隠伏不測之變也。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1:

本朝法令寛明臣下所犯輕重有等未嘗妄加誅戮恭聞太祖有約藏之太廟誓不殺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此誠前代不可跂及。

(又可参《宋史》卷373《曹勋传》)

(五)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北宋时期,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者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新型士人得以崛起。

时间周期:

初为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

自英宗治平三年,始定为三年一次。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

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科举与授官:

宋代一经录取,不必经吏部复试,便立即授官。

由于录取人数众多,就必然出现“官吏猥众”的局面。

北宋中期“精英”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起自清贫的知识分子(寒俊),与活跃在六朝隋唐的士族知识分子在生活经历与背景方面有巨大的差异,他们的政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思想倾向都与士族知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批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是具有综合性的官僚。

第四节积贫积弱局面与庆历新政

一、积贫积弱局面

1、冗兵。

《宋史》卷187《兵志》:

(仁宗皇祐七年)樞密院奏:

開寶之籍總三十七萬八千,而禁軍馬歩十九萬三千;至道之籍總六十六萬六千,而禁軍馬歩三十五萬八千;天禧之籍總九十一萬二千,而禁軍馬歩四十三萬二千;慶厯之籍總一百二十五萬九千,而禁軍馬歩八十二萬六千。

視其所募兵寖多,自是稍加裁制,以為定額。

北宋军队主要有三种,禁军、厢军、乡兵。

禁军:

是正规军,担任守备京师、征战屯戍等任务。

厢兵:

亦是国家正规军中的地方兵,名义上属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管辖。

庆历年间以前,只用于劳役,不进行军事训练。

乡兵:

是非正规地方武装,一般不脱离生产。

北宋为了抵御辽、西夏而设。

又称民兵。

后果:

张方平《乐全集》卷23《再上国计事》: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

蔡襄《端明集》卷22《论兵十事》: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同上,卷22《强兵》:

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2、冗官

《包孝肃奏议集》卷1《論冗官財用等》称:

景徳、祥符中,文武官總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今内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餘員。

“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選人不在數内,較之先朝,纔四十餘年,巳逾一倍多矣。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縣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縣所任之職,素有定額,大率用吏不過五六千員則有餘矣,今乃三倍其多。

而又三嵗一開貢舉,每放僅千人,復有臺寺之小吏,府監之雜工,荫序之官,進納之輩,總而計之,不止於三倍。

是食禄者日増,力田者日耗,則國計民力安得不窘乏哉。

3、冗费

除每年给辽和西夏的银绢七十余万匹以外,还有其他的各种费用。

真宗景德时,每次郊祀,内外赏赐金帛、缗钱计601万贯,至仁宗朝则增至1200余万贯。

(曾巩《元丰类稿》卷30《议经费札子》)

开封收支:

宝元元年,岁入金帛1950万,支出2185万;庆历二年,岁入2929万,支出2617万(是年无郊祀)(据《宋史·食货志下》)

4、积弱局面形成的其他因素

1、军事指挥混乱,将从中御,以文制武,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2、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上下无凝聚力。

3、消极防御,战略呆板。

4、长期重文轻武,忽视将才培养。

5、积弱局面的形成

《长编》卷131庆历元年二月:

屯二十萬重兵,只守界壕,不敢與敵,中夏之弱,自古未有。

司马光《传家集》卷41《论横山疏》:

被甲行數十里,則喘汗不進,遇鄉邑小盗,則望塵奔北,此乃衆人所共知。

叶适《水心集》卷五《纪纲三》:

天下之弱勢,歴數古人之為國,無甚於本朝者。

卷五《廂禁軍弓手土兵》:

雖有百萬之兵,而不免自貶為至弱之國。

卷五《兵论二》:

養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禍,不用兵以自敗,未有甚於本朝者也。

二、庆历新政

1、内容: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明黜陟:

不唯年资,而重实绩(改革磨勘)。

2)抑侥幸:

抑制恩荫为官之途。

3)精贡举:

重科目经世致用,择优异者为官。

4)择长官:

选择有实际吏干能力的为地方官。

5)均公田:

对各路、州、县的职田作出规定。

6)厚农桑: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7)修武备;主张恢复府兵制。

8)减徭役:

减轻百姓负担。

9)覃恩信:

广施恩泽于百姓。

10)重命令:

切实执行宣敕条贯。

内容:

前五事说吏治,后三事论富强,最后二事乃具体运用。

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推行府兵制。

而重点在于整顿吏治与财政问题。

2、失败

庆历四年六月,范以参知政事充陕西、河东路宣抚使。

八月,宣弼宣抚河北。

五年三月,韩琦出知扬州。

新政宣告失败。

失败原因:

1)操之过急。

2)损害官僚的利益。

3)仁宗态度的改变。

4)新政的局限:

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生产。

第五节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宋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制订和领导变法的机构。

改革措施有:

一、理财诸法是:

(1)均输法——为改变原来各路转运使经济信息不灵,各地产品供求失调的弊端,命各路转运使全面了解各地产品的供销情况和京师需求情况,有计划、有选择地“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这一条保证了京师的正常供应和市场的稳定,限制商人投机倒把。

也可节省国家的开支,减轻人民运输劳役负担。

(熙宁二年七月)

(2)青苗法——规定每年春正月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按户等高下贷粮食或钱财给农村主户,称青苗钱,借贷半年后加息二分(个别地区三分)归还。

这是企图以低利贷代替地主的高利贷,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可增加政府的收入。

此法是对常平仓法的改革,故又称常平法。

(熙宁二年九月)

(3)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湖、河、沟、堤之类,凡与当地农业有关、需要兴修、疏浚的,均由政府计其工料费用,督令受利人户按户等高下出工出资兴修。

无钱者由政府出资,收取利息一分。

水利资源、设施为豪强霸占者,必须重新疏通公用。

(熙宁二年十一月)

(4)免役法——也称募役法,是把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方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充役。

募役所需费用,由当地主户(土著的原有民户,与客户相对)按户等高下分担,称“免役钱”。

原先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僧道户和不服差役的城市坊郭户、农村的未成丁户、单丁户、女户等,也须按户等纳相当同等民户所纳钱的半数,称“助役钱”。

还得加收十分之二的免役宽剩钱,备荒年之用。

这可以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

熙宁二年十二月即公布,至四年始推行全国。

(5)市易法——政府出资在京城设市易务,大量收储各种滞销货物,待市场短缺货物时,再赊销给商人,半年出息一分偿。

后来在杭州、成都、广州、扬州等地也设市易务。

这是用国家权力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以稳定物价,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熙宁五年三月)

(6)方田均税法——规定从熙宁五年(1072年)九月起,对全国土地进行清查丈量(方田)。

县官主持丈量土地时,明确产权和土地数量、质量,分别定等,作为征税的依据,以改变过去豪强地主有产无税、农民产去税存、赋税负担不合理、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现象。

二、整军诸法是:

(1)置将法——熙宁二年,精简军队,淘汰老弱,控制禁军人数。

三年十二月,改变过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况,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置带兵将领,共置九十二将,每将统兵三千人左右。

将领负责训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

(2)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

农闲时保丁练习武艺。

夜间保丁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逐步实现民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增强各地的武装力量。

(熙宁三年十二月)

(3)保马法——初在开封府实行,后又推行于河东、陕西等五路。

按自愿原则择人养马。

养马户名免除部分赋税。

此法改变过去军马全由政府饲养的状况,使政府节约大量养马开支;有利于加强地方的军事实力。

(熙宁五年五月)

(4)军器监——针对过去武器制造管理混乱、质量低劣的情况,在开封设置专门机构军器监,负责监督兵器制造,从而提高兵器制作的质量。

(熙宁六年六月)

三、培养人材

(1)三舍法:

熙宁四年(1071),立太学生三舍法,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

学生经考试逐级而升,上舍生成绩优异者,或直接为官,或直接参加省试、殿试,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联系起来。

初入太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一年公试升为内合生,200人;内舍生二年后公试升为上舍生,100人。

(2)科举改革

废明经诸科,以进士科取士。

不考诗赋,帖经和墨义,只考经义和策论。

三经新义(诗义、书义、周礼义)成为统一教材,也是科举取士的依据。

影响最大的是青苗、募役、保甲三项。

元丰时王安石去位,神宗仍继续执行。

四、效果

(1)富国效果明显。

扭转了国家财政困难局面,积聚了大量财富。

A《长编》卷407元祐二年十一月:

户部尚書李常言:

昔先帝勤勞累年,貯蓄邊備,今天下常平、免役、坊塲積剰錢共五千六百餘萬貫,京師米鹽錢及元豐庫封樁錢及千萬貫,總金銀穀帛之數,復又過半。

邊用不患不備。

(可供户部20年经费,张帆注)

B 全国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处,溉田三十六万顷。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200页)

(2)强兵收效甚微。

成效:

军器可供数十年之用。

熙宁间,从吐蕃夺取了熙(甘肃临洮)、河(甘肃临夏)、岷(甘肃岷县)之地。

痼疾:

军政腐败依旧,军队素质、战斗力并未有所提高。

元丰时与西夏两次作战,损失军士、民夫共六十万人,物资不计其数,反映出强兵梦的破灭。

五、失败原因

(1)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神宗立场的动摇及辞世。

(3)新法不够完善。

(4)变法人才不足。

(5)贯彻不力,甚至走样。

(6)王安石个人的原因。

六、王安石变法后的党争

哲宗初的元祐更化,变法官员为奸党。

哲宗亲政的绍圣绍述,变法派复振。

徽宗即位,向太后主持朝政,旧党复起。

徽宗亲政,再行绍述。

元祐党籍碑。

宋徽宗时,蔡京当权,奏请把宋哲宗朝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司马光、苏轼等309人镌名立碑于太学端礼门前,指为奸党,称为党人碑。

碑上记载:

奉圣旨:

此309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皇室成员不得与奸党结亲,已经订婚的,也要奉旨取消。

这是将反对党斩尽杀绝的办法,也是立碑的对手蓄意使反对党人永受羞辱的办法。

“元祐党人碑”以苏东坡为首。

第六节金的崛起与北宋的灭亡

1、金的立国

1)女真部族

为靺鞨人后裔。

五代时,黑水靺鞨始见于史籍,附契丹。

熟女真:

松花江以南的女真人为辽迁至今辽阳以南,编入契丹户籍。

生女真:

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的女真人,未入辽户籍。

完颜部的阿骨打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称帝,国号大金。

2、海上之盟

宋自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数次遣人从登州(山东蓬莱)渡海到金,相约攻辽。

其中,宣和二年,遣赵良嗣等渡海,与之攻辽,宋允诺攻取燕京等地后,将原来输辽岁币改给金。

宋金使者往返渡海,订立盟约,故称。

3、北宋的灭亡

(1)辽亡。

宣和七年(1125)二月,在宋、金联军的夹攻下,辽亡。

(2)金的南侵。

宣和七年十月,金南侵。

十二月,传位于钦宗。

金军惧退路切断,靖康元年(1126)二月撤退。

八月,金复举兵南犯,闰十一月,克东京。

次年四月,掳二帝并归。

北宋亡。

(靖康之变)

第七节南宋的建立与宋金的对峙

一、南宋初期的政局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赵构即帝位于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年号建炎。

绍兴二年(1132),定都临安。

1127年,金扶植张邦昌,建伪楚政权。

金兵撤退后,退位。

(1127,3月初7--4月初9,23天)

1130年,金册封降臣刘豫为帝,建伪齐政权,统治河南、陕西地区。

1137年,金废伪齐。

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绍兴九年(1139),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且须纳贡,金送还徽宗棺木和高宗生母韦

氏,以及河南、陕西之地。

2、绍兴和议: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重定和议。

南宋仍称臣于金,“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纳岁贡银绢25万两、匹。

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今宝鸡西南)一线为界。

绍兴十一年,宋廷解除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并于同年底杀害岳飞。

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基本奠定。

三、对峙局面形成后的宋金关系

1、采石之战

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分四路南侵。

海陵王完颜亮率主力直抵采石(皖当涂)。

南宋军队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击溃金军。

完颜亮移师扬州以渡江,为部下所杀。

宋廷转危为安。

其他三路

由海道袭临安;由蔡州攻襄阳;凤翔攻大散关。

绍兴三十二年(1162)夏,高宗传位于赵眘,是为孝宗。

2、隆兴和议

隆兴元年(1163),宋北伐,败。

二年,宋金重议和。

宋帝不再称臣而称侄,岁币酌减为银、绢各20万两,双方各守旧疆。

3、开禧北伐

宁宗朝时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

韩侂胄渐掌大权,力主抗金,得到宁宗的支持。

开禧二年(1206),宋廷贸然发动北伐。

金军早有准备,宋军进攻多路以失败告终。

金军乘胜分路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