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697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 第四章综合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第四章综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1)过关检测第四章综合含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

1.“此后,旧势力要继续实行官僚军阀专制,要保护封建的经济基础,也只能在‘民主共和’的幌子下进行。

这就为全国人民高举民主主义旗帜,进一步向封建主义发起进攻打开了一个缺口,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其”指的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大革命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共有40条,核心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规定了臣民的权利,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其历史地位在于()

A.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一次实践

C.顺应了资产阶级革命潮流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尝试

3.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破坏关税自主

4.《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5.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其主要背景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高潮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D.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提出

6.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B.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7.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海,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这段话含义的是()

A.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C.清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B.清朝中国势力遍及世界各地D.统治者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8.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是()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发展实业

A.

  B.

  C.

  D.

9.1837年,两广水师副将韩肇庆结交外商,以巡船援助鸦片走私,并将受赠鸦片作为走私没收品报告朝廷。

结果,韩因缉私有功,得赏顶戴花翎。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

A.通商口岸的单一B.海禁政策的松弛

C.当时吏治的腐败D.贸易体制的落后

10.如图为江苏画家刘元1938年创作的一幅漫画,图中在日寇身后头戴钢盔的是国民党的士兵,身前手持大刀的是八路军战士,头上手执刺刀的是普通民兵。

画家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①日寇陷入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②国民党军队已放弃正面抵抗 ③八路军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成为正面战场的主力 ④日寇受到中国军民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沉重打击

A.①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某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史实,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有(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国民大革命运动 ③抗日战争 ④维新变法运动 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⑥辛亥革命

A.①②④B.①④⑥C.①③⑤D.②③⑤

12.清朝咸同年间《夷场行》中写道:

“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

……”揭露了列强(  )

A.强迫开放通商口岸B.割占香港

C.攫取领事裁判权D.强建租界

13.下图漫画名称为《救火器的误用》,用来表达对下列哪一事件的看法最为恰当()

 

A.晚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

B.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五四运动”

C.武汉国民政府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南京国民政府镇压“湘赣边秋收起义”

14.今天这个日子不寻常,对我们藏族人民来说更不寻常。

“今年5月,在某次重大庆祝活动中,藏民边巴接受采访时说:

“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百姓而言,它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

”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A.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B.1962年西藏完成民主改革

C.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D.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15.“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

远从印度运将来……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

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

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

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

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

未老身先死,已死身不埋。

”这首民间歌谣反映的社会问题最早出现于(  )

A.明朝后期B.清朝中期鸦片战争前

C.鸦片战争后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②不赞成使用武力

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色游船上继续举行,小小红船载着中国共产党扬帆启航。

在此后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当年的中共“一大”代表大多数是善始善终,但也有从红船上落水者:

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后来走上了背叛革命的道路。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说:

“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落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行进,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后来背叛革命,这是不是有损党的形象呢?

请你结合鲁迅先生的话,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18.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下图,回答第

(1)题。

(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

(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19.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大国,由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历史上两国的关系有合作有冲突。

请回答20世纪中美关系的有关问题:

(1)20世纪一开始,美国参与的一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什么?

(2)20年代,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签订了一份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是什么?

这一条约的实质是什么?

(3)抗日战争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这一政策彻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4)70年代初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谁?

今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多少周年?

(5)当今中美关系你是如何认识的?

2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他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

……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

材料二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

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

(2)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2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3)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

这次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个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

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

三个方案共同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2)材料三中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言论?

(3)概括以上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袁氏家训》:

“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

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俸(学费)。

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

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技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光明日报《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材料二

(2)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3)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弃用;(4)小学读经科废止;(5)注重小学手工科;(8)中学不分文科、实科;(9)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10)清末各学堂的奖励出身制度全部废止。

——摘编自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自19世纪以来,英国制定实施的大多是旨在普及义务教育性质的教育立法……职业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是主要面向工农群众的一个教育类型,因而,形成了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

一轨是自上而下地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

另一轨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

前一轨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针对的是少数的贵族子弟,而后一轨则是群众性的教育系统,面向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女。

……17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以培养与训练雇佣劳动者为目的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

由于“圈地运动”和“动力革命”,致使贫苦农民及其子女涌进城市,工人也受贫困的折磨。

因此,贫苦儿童的教育被作为“济贫”手段而加以实施。

“作业学校”就是为贫苦儿童而创办的。

——摘编自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个历史的视角》

(1)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据此分析其原因。

(2)《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发,在当时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欧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23.南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但近代的南京不仅饱经磨难和沧桑,更多的是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和悲壮,记载了近代中国政治的风云变幻。

试以南京城的历史画卷讲述近代中国的政局演变。

24.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

还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材料二:

19世纪末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终于汇集成席卷中国北部的大规模农民运动,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抚而用之”的策略。

材料三:

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此次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那些大事?

(2)材料一、材料二斗争的主要对象分别是谁?

(3)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发挥这一作用的是辛亥革命。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可判断清政府通过预备立宪,要仿效德、日建立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A项应是戊戌变法;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由此排除C项;而进行D项中尝试的是洋务运动。

3.【答案】A

【解析】

4.【答案】D

【解析】选项A中政治体制变革不符合“经济学的视角”的要求,排除;选项B中提出的“公有制”不符合历史,由于其要建立的是小农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排除;选项C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而《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制度为核心的纲领,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排除。

5.【答案】C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信息1901年,可以判断选择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

6.【答案】C

【解析】

7.【答案】D

【解析】

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的分析能力。

关键要理解所谓“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含义,其意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再联系一战期间中国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进行分析,答案为D。

9.【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辨析能力,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韩肇庆勾结外商,进行鸦片走私,韩还得到朝廷顶戴花翎的奖赏,说明当时清政府吏治的腐败。

10.【答案】A 

【解析】图片形象反映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状况,②③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国共两党两大战场战术各异,相互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11.【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五四”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辛亥革命发生于1912年,故①④⑥均可排除。

12.【答案】D

【解析】注意《夷场行》中的关键信息,“黄浦成夷场”即中国的黄浦成了外国的地盘;“罗蜂房”即西方式建筑等。

由上判断是揭露了列强强建租界的侵略行为。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从图片建筑物可以判断该事件发生在北京,又从图片的人物可以判断是学生在游行示威。

综合信息可以判断B正确。

14.【答案】A

【解析】

1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情景描绘的是鸦片输入对中国的严重危害,时间应是在鸦片战争前。

16.【答案】C

【解析】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不是。

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历程中,分化是必然的。

大浪淘沙,那些私欲膨胀、金钱至上、经受不住考验的堕落者必然会被红船抛弃,被历史和人民抛弃。

中国革命像一座大熔炉,炼出了真金,淘汰了渣滓。

只有经过不断淘汰、不断筛选,党的队伍才会更纯洁,战斗力也才会更强。

【解析】

18.【答案】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2)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读图及概述的能力。

首先要注意图例,然后仔细观察图中根据地分布范围的变化,结合分值,综合考虑得出答案。

可从面积、分散程度、跨越的省区等方面回答,不能回答过少。

19.【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九国公约》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或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新中国的成立。

(4)尼克松;40周年。

(5)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中美两国合作有利于地区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中美两国合作符合双方利益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

20世纪一开始,美国参与的一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年代,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签订了一份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是《九国公约》,这一条约的实质是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或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抗日战争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这一政策彻底失败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70年代初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今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

对当今中美关系的认识:

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中美两国合作有利于地区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中美两国合作符合双方利益等。

20.【答案】

(1)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坚持在严格考证的基础上吸收口述材料;从辅助性的秘书工作发展为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以细节见长,增强历史的丰富性。

(2)政治上,废分封,立郡县,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经济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思想文化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原因: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表现:

政治上倡导民权,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如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思想文化上,宣扬西方思想,如学习西方、新文化运动等。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和中国古代、近代的社会转型。

(1)问,从材料的关键词查找可得;第

(2)问,2000多年前的转型就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容易解答;第(3)问,第二次转型就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解答即可。

 

21.【答案】

(1)材料一、二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材料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三民主义。

其中《资政新篇》和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2)孙中山借鉴欧美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导致的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而提出。

(3)①《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行。

②《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而是迫于当时形势提出,根本没有实行。

③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受挫。

【解析】

22.【答案】

(1)观点:

强调教育对择业的重要性。

原因:

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官学和私人书院的推动;理学的影响;科技的进步。

(2)有利于废除封建教育;促进男女平等;顺应了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

(3)特点:

双轨教育。

原因:

政府重视;工业化的进程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推动。

(4)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大众化。

【解析】第一问中材料一的观点据材料信息“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如不能为儒,……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归纳。

其产生的原因与宋代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有关。

第二问据材料信息“清末各学堂的奖励出身制度全部废止”,反映出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的冲击;“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体现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意图。

概括意义时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

第三问西欧教育的特点据材料较易归纳。

原因也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

第四问三则材料体现了教育逐渐面向普通大众,体现了其平民化和大众化;由封建教育到资本主义教育,这反映出教育的日益民主化。

23.【答案】南京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历史标志。

1842年8月,强大而蛮横的英国侵略者在南京强迫软弱而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从此不再完整,中华民族从此失去了独立和自由,中华民族屈辱而漫长的苦难历史从此开始。

南京是中国农民阶级自豪而又痛苦的地方。

1856年3月。

揭竿于西南地区的太平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南京,建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太平天国政权,颁布了自古以来最能反映中国农民阶级斗争愿望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而且后来还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了学习西方但又坚持平等往来,反对侵犯中国主权的先进思想,突出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农民阶级革命的特点。

南京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心,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1912年1月1日,是中国资产阶级最引以为自豪的日子,他们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和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反动的清王朝,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中华民国。

它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的结束,它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一次飞跃。

南京既是蒋家王朝建立发迹的地方,也是它覆灭败亡的地方。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和黑社会势力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蒋家王朝政权,他对内反共反人民,独裁专制,对外软弱卖国。

不但控制着中国的政权,而且垄断着中国的经济命脉。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占领南京,这个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被推翻,这也预示着新中国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

1938年12月的南京是中国人痛苦流血的岁月,30万中国同胞的无辜生命,日本法西斯的血腥屠杀,它既铭记着中华民族的耻辱,更代表着仇恨和历史的教训,历史永远不能忘记。

近代的南京,就是中国的缩影,它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和悲壮,记载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变幻风云。

【解析】

24.【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材料一斗争的主要对象是清政府。

材料二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

(3)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