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605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

《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 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docx

北京大学世界近代史课件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

第一节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亚洲

 

自1498年达·伽玛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印度的航线以来,东西方的联系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日渐密切,双方的物资、文化交往和人员交流超过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然而,这种交流并不是在和风细雨中进行的,而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其坚船利炮轰开了亚洲的大门。

 

一、封闭沉睡的亚洲

16世纪,当西方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亚洲各国仍然沿着原来的封建道路缓慢前进。

然而,当时的东方并不逊色于西方。

西亚的奥斯曼土耳其、东亚的中国、南亚的莫卧儿帝国都是极盛一时的大国,足以威震欧洲。

然而,这些大帝国却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这主要表现在,

1、政治上,他们依然在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统治。

中国的皇帝是天子,独揽一切大权。

奥斯曼的素丹则是主在人间的代表,享有无边的权利。

印度的莫卧儿帝国的皇帝也不例外。

二、经济上,这些国家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但是这时的农业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封建时代的水平上。

2、经济政策上,坚持重农抑商,不仅对工商业者课以重税而且常常干预他们的经济活动;在社会等级上,工商业者也被视为社会的最低层,备受歧视。

结果造成了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难以产生。

虽然中国、日本较早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始终都没有发展起来。

3、在外交政策上,普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中国明清两朝几度禁海,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日本的幕府也曾连续颁布锁国令、禁止日本船只出海与外界贸易,对到达外国船只也实行严格的监视。

奥斯曼帝国则忙于军事征服,无意于发展对外贸易。

4、在文化上,禁锢人们头脑,扼杀一切异端邪说。

例如,在中国实行八股取士,清朝还大兴文字狱;日本推崇朱子理学。

结果造成人们的思想遭到严重束缚,一切聪明才智被扼杀。

整个社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窒息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在西方已率先步入资本主义门槛时,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面前,东方各国仍旧推行违背时代潮流的经济文化政策,结果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国力日渐衰微。

在东西方世界的赛跑中,日渐落后于西方,西方开始用其坚船利炮打开亚洲的大门。

 

二、西方殖民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1、殖民先锋——葡萄牙和西班牙

早在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就在马拉巴海岸的柯钦建立了第一块殖民据点。

1506年,葡萄牙进入东印度洋,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获得多种特权。

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又将矛头对准了东亚南部海岛地区的马六甲,继而向东南亚挺进,相继使许多海岛的王公臣服。

除海岛外,葡萄牙人还深入中南半岛的?

罗、缅甸,开设商馆,并且在1516年进入中国广州,但是此时东亚大陆的各国的统治还比较稳固,葡萄牙无力主宰,继而转向从事海盗活动和军事冒险行动,同时想法和中国建立贸易往来。

1553年,葡萄牙人骗居澳门,建立了对华贸易的中转基地。

与葡萄牙人相比,西班牙在亚洲建立殖民基地则经历了较长的时间。

西班牙在亚洲的主要侵略对象是菲律宾。

自1525年开始,西班牙连续三次组织殖民远征队,入侵菲律宾,但是由于当地人和葡萄牙人的排挤,直到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才再次抵达菲律宾,并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才将菲律宾的中部和北部纳入自己的殖民体系。

马尼拉被经营为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中心。

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菲律宾开始策划远征中国和日本,由于中日两国对于外来势力的戒备相当森严,并且在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又被英荷联军摧毁,它征服中国和日本岛的计划也随之破灭。

葡西两国在海外殖民的成功,激起了西欧其他国家进行海外扩张的强烈欲望,后起的英荷两国随即开展了与老牌殖民国家的争夺。

2、后来居上者——荷兰与英国

经过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荷兰的商业迅猛扩展,海上运输业也尤为发达。

为了打破葡西两国对于东方香料贸易的垄断,1595年,荷兰的第一支远征队开赴东方,翌年占领爪哇开始了他的殖民活动。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并很快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印尼群岛。

殖民史上的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它不仅在印尼群岛建立了殖民霸主地位,而且在中国和日本也攫取了非同寻常的殖民权益。

两次入侵中国的澎湖列岛,并侵入台湾。

在日本,荷兰从德川幕府那里获得了“朱印状”,享受在日本免除关税的贸易特权。

英国在亚洲经营的重点则印度。

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

1609年得到了莫卧儿王朝的许可,在苏特拉建立了第一个商站。

1637年英国舰队进入中国珠江口,炮轰虎门,但被中国击退。

从总体上看,在17世纪,英国及东印度公司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对东方大国的优势还不明显,因此,他的殖民活动主要局限在一些沿海地区。

18世纪中叶,伴随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掠夺廉价原料,开辟商品倾销市场成为了首要目标。

英国加紧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向东,英国侵略缅甸、马来亚和中国沿海;向北,将矛头对准了中国的西藏和喀什葛尔;西北方,又不断入侵阿富汗、伊朗和中亚地区。

在对印度的征服中,英国花了近百年的时间,1757年英国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孟加拉王公的军队,为英国征服印度其他地区奠定了基础,直到1849年,英国才完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

在征服印度期间及以后,英国对尼泊尔、缅甸、不丹、阿富汗、中国也发动了侵路战争,扩大了在亚洲的殖民范围和种种特权。

3、法国的扩张

法国是欧洲的传统大国,也是世界的殖民强国。

从16世纪开始,法国早期的殖民者就以传教士的名义在印度支那开展活动。

在传播福音的外衣下,收集情报、培植势力,为以后法国的公开侵略提供方便。

18世纪中叶以前,法国就已在印度等地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和商站。

然而,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惨败使其的殖民活动严重受挫,海外殖民地几乎全丧于英国之手。

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为了重整东方的殖民业,建立侵略中国的跳板,法国决定在印度支那扩展其势力。

通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法国终于控制了越南、柬埔寨、老挝、广州湾,并将其合并为印度支那联邦,受驻西贡的法国总督的统治。

同时,法国还积极参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发动了中法战争。

4、俄日两国在东亚的扩张

17世纪以后,俄罗斯不断向中亚和西伯利亚扩张。

17世纪40年代开始,入侵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到19世纪末,通过武力征服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已占领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一个国家。

俄罗斯的疯狂扩张与19世纪下半叶迅速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开始积极地向朝鲜和中国东北部扩张自己的势力;以武力打开朝鲜大门,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为20世纪上半叶对中朝两国的全面征服打下了基础。

5、姗姗来迟的美国

在众多的西方殖民者中,美国是来到亚洲最晚的一个。

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发生了殖民争夺战争,菲律宾于1902年落入美国手中。

 

经过西方列强长达400年的殖民活动,亚洲大部分国家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仅有朝鲜、伊朗和奥斯曼帝国等少数国家还保持名义上的独立,但是正在走向被吞并和瓜分的结局。

19世纪的70年代开始,随着欧美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更加疯狂,掀起了瓜分东亚的狂潮。

在东亚,除日本之外,绝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现代的殖民帝国也随之形成。

 

三、文明的碰撞与亚洲社会结构的变动

当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气息来到亚洲时,将不可避免地与东方文明发生碰撞。

我们可以根据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所产生的影响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一)两个阶段:

1、16-18世纪:

在这段时期内,亚洲的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多大的触动。

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这一时期所生产的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亚洲千百年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业相媲美。

无法在亚洲各主要国家倾销其工业产品,没能触动亚洲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其二,这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西方殖民者主要以暴力掠夺东方的金银为主要目的。

其三、这一时期西方殖民者对亚洲国家的优势并不明显。

占领的地区有限并且主要是以在沿海建立商业据点为主。

2、19世纪以后: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西方国家先后步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为了掠夺原料和开辟商品销售市场,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殖民范围不断扩大,对亚洲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亚洲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西方的机器大生产的面前逐渐瓦解。

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在西方机器大生产所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被摧毁,牢固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当然,亚洲各国所遭受的破坏的程度也不完全一样,独立国家、半殖民地、殖民地所受影响依次递增。

印度作为一个殖民地国家,其传统的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几乎在英国机器大工业所生产的廉价商品面前彻底崩溃。

数千万的棉纺织手工业者失去生计,因而产生了一次极大的社会震荡。

19世纪晚期,当西方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他们加速了对亚洲国家的资本输出,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开办工厂、种植园、银行等,发展铁路、航运等现代交通业。

亚洲的社会经济结构也随之向广度和深度上发展。

列宁就曾指出“资本输出总要影响到输入资本的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大大加速那里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错,在许多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开始走向政治舞坛。

先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无产阶级在此时力量也不断提高,和民族资产阶级一道,不仅反对殖民者而且也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要求实行政治的西化,要求扩大民主。

 

(二)影响:

1、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客观的说,西方殖民主义者在破坏亚洲原有的经济结构的同时也给亚洲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某些有利的因素。

它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并为亚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

特别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殖民者开始在亚洲一些国家开办工厂,刺激了亚洲现代工业的产生。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些有利的因素并不是殖民者的主观愿望所为。

西方殖民者根本不愿意看到亚洲国家强大起来,因此极力地扼杀亚洲的民族工业,使亚洲原本就发育不全的资本主义在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前进。

正如马克思在分析英国的统治给印度带来的后果是,曾指出: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

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

2、政治体制的变革:

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也引起了亚洲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殖民地国家完全采用西方的统治模式、半殖民地国家伴随殖民化程度的加深也在不断进行政治改革;独立国家更是采用西方政治制度。

3、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原有的社会阶层之外,又增加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大阶层。

伴随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他们不断推动着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四、亚洲各国的抗争

(一)第一次民族运动高潮:

19世纪中期

亚洲人民为挽救民族、革新国家,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

在19世纪中期形成了第一次民族运动高潮,包括1825—1830年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反荷起义,1839—1842年阿富汗人民第一次抗英战争、1848—1852年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51—1864年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857—1859年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这些斗争均属农民或封建主领导的旧式反抗,而且带有强烈的宗教偏见,无一例外地遭到失败。

封建上层的某些开明分子饱尝了资本主义船坚炮利之苦后,也曾产生学习西方科技以挽救危机的想法。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土耳其的坦志麦特(改革)颇具代表性。

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顽固,证明了他们的天真和肤浅。

唯有日本经过坚决鼎新革故的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道路。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出现,给19世纪70—90年代的第二次民族运动高潮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第二次民族运动高潮:

19世纪70—90年代

印度国大党运动、伊朗君主立宪运动、土耳其奥斯曼人领导的立宪运动、中国戊戌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此外,还有一些旧式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运动,如越南安世反法农民战争、朝鲜甲午农民战争、印度尼西亚萨敏运动、中国义和团运动。

这些斗争都遭到失败,但改良派提出的学习西方,推进政治、经济、教育近代化的主张,启迪了后来者。

  (三)第三次民族运动高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了近代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民族运动高潮。

民族主义组织和政党的出现及其活动,明显地说明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崭新的民族民主革命。

列宁称之为“亚洲的觉醒”。

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西方资本主义长期冲击亚洲的一个后果是亚洲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其次,在20世纪初刚走上垄断资本主义道路的各国对亚洲压迫和掠夺的加强,骤然导致了亚洲各国民族危机的深化和反抗的加剧。

此外,1905年俄国革命,对亚洲尤其是伊朗和土耳其颇有震动。

日本在同年日俄战争中取胜,使亚洲民族主义者大受鼓舞。

亚洲的民族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的道路。

1896—1902年菲律宾资产阶级的革命、1905—1911年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11—1912年中国辛亥革命、1905—190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反英斗争、1912—1914年印度尼西亚新兴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潮迭起。

虽然一些旧式的斗争如越南安世反法农民战争、印尼的萨敏运动还在继续,但未能影响这场运动的主流。

囿于历史的局限,亚洲的革命斗争并未能使各国在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两方面取得完全成功。

不过,它毕竟使亚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奠定了以后亚洲各国独立的基础。

在亚洲人民的反抗中基本都已失败告终时,处于亚洲最东边的日本却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走向了一条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避免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险,成为亚洲唯一一个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的成功之路。

 

 

第二节 非洲的开发

 

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在古代文明发展的多极世界中,非洲占有一席之地。

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

北非沿海曾经是地中海古代文明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元7世纪以后,伊斯兰文化在北非、东非沿海及西苏丹等地的传播,使这些地区经济文化出现了新的繁荣。

在广大撒哈拉以南地区,经过长期稳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黑人文化。

到16世纪以前,非洲跟欧亚大陆一样,已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

既有已经进入发展程度不等的封建社会阶段(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沿岸的某些非洲国家);奴隶制国家(塞内加尔河,尼日尔河,刚果河(扎伊尔河),赞比西河流域以及大湖地区);原始社会(赤道热带森林,赞比西河以南,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边缘以及东非大裂谷东支沿线)。

无可讳言,今日非洲在整体上是落后的,但这主要不是古代历史遗存的因素所造成的,而是15世纪以来殖民主义侵略和统治留下的恶果。

如果没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非洲社会将循着自己的轨迹向前演化发展。

 

一、殖民者到来与黑奴贩卖

黄金热驱使下开展起来的对非洲海岸的探险并没有使实现冒险家们实现他们的黄金梦,反而发展起来了西方殖民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黑奴贸易。

  1、黑奴贸易

在古代和中世纪,黑人就经由撒哈拉商道、尼罗河及印度洋贩卖到南欧、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亚等地。

,奴隶买卖是普遍现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卖给黑人为奴。

贩卖黑奴并非是欧洲人的发明,它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生产力太低)。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非洲变成商业性猎获黑人的场所。

黑奴贸易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成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数以千万计的非洲黑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被贩卖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亚洲由殖民者开办的种植园和矿井中工作,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战争及贩运途中死去。

  

(1)黑奴贸易在非洲持续了将近400多年。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    勃兴期(15中叶-17世纪中叶);

②    繁荣期(17世纪中叶——18世纪末);

③    衰亡期(18世纪末-19世纪末)。

西方的大多数国家都曾参与到这项罪恶的贸易中来。

欧洲殖民者中,最先参与到贩卖黑奴中来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黑奴最开始是被用于弥补葡萄牙国内劳动力的不足上,这和伊斯兰人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理由是一样的,后来又被用于葡萄牙的一些殖民据点上。

美洲大陆发现以后,黑奴贸易也随之延伸到了美洲。

从17世纪中叶起,荷兰、英国、法国都先后投入到这项贸易活动中来。

三角贸易体制也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建立起来。

 

欧洲(工商业品)

 

 

  

非洲(黑奴)                  美洲(农矿原料)

 

关于黑奴贩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献档案。

从这些纪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黑奴贸易的规模相当庞大。

16世纪每年运到美洲的黑奴大约在1000-2000人之间;到了18世纪上升到1-2万人之间。

按照兰松的估计,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运到美洲的黑奴约为1.4亿。

但是我们要注意,运到美洲的黑奴人数不等于离开非洲的黑奴人数。

由于航行重恶劣的条件,大约一半的黑奴死于运输的途中,以致于在贩奴船的后面经常尾随着一群等待尸体的鲨鱼。

  

(2)黑奴贸易兴盛的原因:

A、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隶制曾经是欧洲资产阶级工业的基础。

17世纪中叶起,欧洲由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例如,咖啡成为主要饮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对热带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陆生产热带产品的奴隶种植园获得巨大发展。

这成为黑奴贸易兴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国移民来到巴巴多斯,种植烟草、棉花、蓝靛等作物。

1641年首次引种甘蔗,巴巴多斯因而被称为“西印度糖岛之母”。

这里运进黑奴数量便由此成倍增长。

以后,甘蔗种植迅速推广到背风群岛及牙买加、安提瓜等岛屿。

在甘蔗引进英属西印度殖民地后的二十多年,蔗糖占到伦敦从殖民地种植园进口总值的将近一半①,超过了烟草。

17世纪末18世纪初,牙买加种植园的发展逐渐取代巴巴多斯的地位,其运进黑奴的数量也超过巴巴多斯,奴隶与白人的比例高达10比1②。

在法属西印度,1635年瓜德罗普岛先引种烟草,17世纪中叶以后又陆续引进甘蔗、咖啡等热带作物。

17世纪末,种植园奴隶制已经成为西印度群岛的经济基础。

因此,仅在17世纪后半叶的50年间,非洲大西洋沿岸卖给欧洲人的奴隶数量就超过以前200年的总和③。

18世纪是西印度的繁荣年代,也是种植园奴隶制发展的黄金时代。

西印度成为欧洲蔗糖的主要供应地以及欧洲列强重要的海外经济支柱。

北美在1619年运进第一批黑奴,但在以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北美的黑人奴隶制没有发展起来。

其原因是种植园经济发展缓慢,而且最初的奴役对象主要是贫穷的白人契约奴,直至1661年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才率先通过法案,确定黑人是终身奴隶。

到18世纪,英国棉纺业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植棉业,从而大大促进了奴隶贸易,使饲养黑人成为各蓄奴州的主要事业。

18世纪后半叶及19世纪,由工业革命引起的棉纺织业的巨大发展,对美国棉花的需求量急剧增长,美国南方的棉花种植园迅速从沿海低地扩展到红壤丘陵区,然后发展到亚拉巴马黑土带,并越过密西西比河谷直到得克萨斯。

此时,奴隶种植园的重心便逐渐由西印度转移到北美大陆,美国成了黑奴的主要进口国。

美国南方棉花种植园奴隶制的发展还成为19世纪黑奴走私贸易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美洲的种植园奴隶制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

从历史上看,当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占优势的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即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状态中,奴隶才会被大量用于生产领域,如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反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剩余劳动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这种奴隶制就带有温和的家长制的性质,古代东方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家长奴隶制就是这样。

而美洲的种植园奴隶制不同于历史上任何发达的奴隶制。

它不是同一般的商品经济相联系,而是卷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统治的世界市场。

这个市场使它们产品的外销成为首要利益。

因此,它必然受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支配,需要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才得以生存。

就美洲种植园的经济作物而言,只有在仅需简单劳动的天然肥沃的广大土地上大规模使用大批奴隶来经营才是有利的。

因此,种植园必须不断向外发展,不断开垦新的肥沃土地,奴隶制才有生命力。

如前所述,17世纪中叶以来,西印度和美洲大陆的种植园奴隶制正是不断开拓新的领地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因此,它们也就需要源源不断地运进黑奴,增加劳动力供应。

C、奴隶死亡率太高,需要不断补充。

美洲种植园奴隶制既然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就如马克思所说的,意味着在奴隶制的野蛮灾祸之上再加一层过度劳动的文明灾祸。

资本由于无限追逐利润的需要,对劳动者的奴役不仅突破了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肉体极限。

经济利益成了把奴隶折磨致死的原因。

有些地方,黑人从事过度劳动只要七年就耗尽了生命。

也就是说,每隔七年黑人劳动力就得更新一次。

而且,由于奴隶价格低廉,农场主宁肯从外面购买奴隶,也不愿让奴隶生儿育女、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

很多农场主坦率地承认:

“购买比繁殖更便宜。

”①所以种植园中儿童很少,奴隶死亡率往往超过出生率。

圣文森特岛有一年黑人出生2656人,而死亡4205人。

因此,在种植热带作物的地方,黑人的生命被视同草芥。

正是几世纪来成为巨大富源的西印度农业,吞没了几百万非洲人。

英国废奴主义者威廉·福克斯在1792年向英国人民揭露,在每一磅蔗糖中,他们吃下去两盎司人肉。

   2、黑奴贸易的废止:

①                惨无人道的黑奴贸易和黑奴制也激起了许多正义之士的愤怒,伏尔泰、孟德斯鸠:

侵犯人权;宗教团体:

反宗教的野蛮性;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对贩卖黑奴和呼吁废除奴隶制结合在一起,欧美大陆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

在欧美各国人民的呼吁,丹麦率先宣布停止黑奴贸易。

继而英国、美国、法国都相继加入到禁奴行列中来。

但是黑奴贸易至此并没有真正停止,一些不法商人打着各种旗号继续从事着这项罪恶的贸易。

伦敦市长利文斯在通过《废除贩奴贸易法》200周年时,在对伦敦参与奴隶贸易道歉时承认,摧毁黑奴制度的不是白人的慈善,而是黑人反抗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②                许多非洲人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命运,经常采取集体暴动、逃亡甚至是自杀的手段同奴隶贩子进行斗争。

③                美国南北战争后奴隶制的废除是奴隶贸易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④                欧洲人向新世界的移民(19世纪上半叶发生在美国,19世纪下半叶发生在南美。

)使美洲不再迫切的需要奴隶。

⑤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欧美的迅速进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促使他们要求实行"自由贸易","自由劳动"政策,打破商业资本家对贸易的垄断,把非洲变成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然而,只要商业垄断公司控制的黑奴贸易继续存在,非洲就无法成为工业资产阶级所希望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1890年在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反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这标志着长达400多年代的大西洋黑奴贸易结束了。

 

   3、黑奴贸易的影响:

①对非洲:

A、人口大量丧失,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

据教科文组织估计,大约丧失了2.1亿人口。

B、掠奴战争使非洲已有的物质文明受到巨大破坏,并且加剧了非洲部落间的冲突,甚至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独立后非洲政局不稳的一个因素;C、打乱了非洲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

D、种族歧视。

②    对欧美大陆:

A、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欧美各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发展。

B、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

C、黑人文化传入美洲,对于美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

 

二、内陆探险与瓜分非洲

在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到来之前,欧洲殖民国家仍旧醉心于高利润的黑奴贸易。

他们在非洲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非洲沿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