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458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docx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2008年,我们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宏观调控重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及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包含四个方面:

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迅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迅速扭转,当年增长9.1%,今年上半年增长11.1%。

城镇就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

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对外贸易继续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

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季度同比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第三季度同比上涨3.5%。

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比6月末高0.5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6月末低3.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9.8%,增速比6月末高1.2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

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5%,增速比6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3万亿元,同比少增2.4万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59%,比6月份上升0.02个百分点。

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7011元,比2010年6月19日升值1.89%,比2009年年末升值1.90%。

总之,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无论从实体经济领域看、还是从财政金融领域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是造福当代、利于后人、惠及世界的正确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持续增加、价格基本稳定的良好格局。

二季度后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回落,主要是基数影响和主动调控的结果。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将坚持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把稳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

但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

发达经济体复苏有所放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但面临一定的通胀和资本流入压力。

同时我国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依然艰巨。

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国际经济复苏还比较缓慢,我国经济增长较快,通胀预期和价格上行压力不容忽视。

受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

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此外,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

当前国内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都可能影响通胀预期。

要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并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发展,在继续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性的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主要是:

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这些问题有的是经济发展现阶段很难避免的,有的是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

我们将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这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实现更大更持久的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我们要坚持内外均衡发展,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中国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国内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有效释放国内需求,是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可持续增长。

我们将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因地制宜地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崛起,着力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拓展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内需增长新空间。

同时,我们要坚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中国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我国既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

我们发展对外贸易,并不追求贸易顺差。

目前中国对美国、欧洲等有顺差,但对日本、韩国有逆差;加工贸易有顺差,但一般贸易有逆差;出口恢复性增长很快,但进口增长更快。

我们不能、也不会关起门来搞发展。

我们将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稳定和拓展外需,努力实现内外均衡发展。

——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约束,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全面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们将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统一起来,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带动能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我们将牢牢把握未来科技进步新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法规和标准,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加强综合治理,保护与修复生态。

我们将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增加森林碳汇,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我们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让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

目前许多国家都面临失业率高企的共同难题。

中国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劳动力人口近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每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远远超过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结构性用工短缺矛盾并存。

我们将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我们将着力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均等化水平。

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

——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中国的发展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我们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全面改革,使整个体制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有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

中国的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

一切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都会坚持下去。

中国始终致力于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开放公平的良好环境。

中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已将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也愿意与世界各国进行知识产权交流和对话。

在这里,我要重申,所有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注册的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它们制造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它们研发的创新产品也都是中国创造。

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

同时,中国的政府采购,对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稳定公平的市场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70多家在中国落户。

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已累计吸收外资1.05万亿美元,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今年1-7月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同比增长了20.7%。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总体运营情况良好,取得丰厚回报,不少企业成为其母公司全球业务增长亮点和利润中心。

这些情况说明,中国政府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努力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提振了外商投资信心。

我们将继续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外商投资兴业环境。

我们真诚地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也希望各类企业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在中国依法经营,共享中国繁荣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成果。

 

[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金融部门高度重视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银发〔2010〕193号),要求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切实改变经营和服务理念。

要把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放作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经营业务的重要战略,确保小企业信贷投放的增速要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要高于上年。

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努力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截至2010年9月末,金融机构中小型企业1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17.0万亿元,同比增长20.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56.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6.7%;小企业贷款新增额占企业贷款新增额的比重为34.0%,较上年同期提高11.7个百分点。

截至2010年9月末,共有13家中小企业发行了14只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6亿元;共发行了11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募集金额37.4亿元,涉及57家中小企业。

此外,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但也要看到,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第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完善、数据不实等问题,且经营信息高度内部化,存在大量非经济信息,一般渠道很难获得,银行信贷投放相对谨慎。

第二,相对银行信贷而言,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比例高达98%以上,直接融资不足2%。

第三,社会化中介服务不足。

包括担保、理财、审计、培训等机构在内的社会化中介机构不够发达,且倾向于服务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不够。

第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征信系统起步时间较短,采集的信息主要是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信息,目前尚无法全面掌握没有信贷历史记录的中小企业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