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455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

《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docx

最新版根据大纲编制小学教育心理学材料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学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

(1)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美)

冯特

铁钦纳

20世纪30年代,“认为人的意识都是由感觉,意象,激情状态等构成的。

”“实验内省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

(美)

詹姆士

杜威

安吉尔

19世纪初20世纪末,“认为人的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提出“意识流”,认为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行为主义心理学

(美)

华生

(美)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第一势力,

观点:

①主张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

②主张用实验方法,反对内省法。

格式塔心理学

(德)

韦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又名完形心理学,“Gestalt”德文“整体”的意思,

观点:

整体大于局部,反对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

(美)

弗洛伊德

(奥地利)

来自精神病临床实践,观点:

重视对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第二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罗杰斯

20世纪50,60年代,观点:

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

“第三势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

奈塞尔

皮亚杰

20世纪初,50年代迅猛发展,《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观点:

将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的系统。

代表人物为:

皮亚杰

教育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了解)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我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驱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

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1.心理过程

①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

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②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③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

①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

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②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

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③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及感觉规律

◆感觉: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

内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外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静觉),内脏感觉。

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2)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2)知觉及知觉规律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种类: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机知觉);错觉(大小,形状,方向)。

基本特性:

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3)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教具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

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4理解律——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直观和准确。

因此,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直观和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

5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

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感知觉,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将大大提高直观的效果。

6活动律——活动的对象相比静止的对象而言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第三章记忆

(1)记忆及其规律

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一、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分类: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

1.无意识记;2.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性质和识记方法:

1.机械识记;2.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因素的效果

1.有无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效果

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积极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下,识记效果好

3.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效果更好

4.材料数量和性质——材料多,识记所用时间和次数多。

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易识记

5.识记方法——意义记忆法比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

二、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均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型)

遗忘的原因——1干扰说2消退说(记忆得不到强化)3压抑说(压抑痛苦记忆)4提取失败说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①有意义的、形象直观的遗忘慢

②长的、难的遗忘快

③符合兴趣和需要、动机的、激起情绪的、有重要意义的遗忘慢

2.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①材料多易遗忘

②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记忆

③过度学习50%(背诵后再进行学习)效果最好

3.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①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记忆保持

②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易遗忘

4.方法——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

5.时间①先快后慢②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6.情绪和动机——情绪佳、动机强、目的明确有利于记忆。

7.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

④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⑤复习方法多样性

⑥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三、重现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对识记内容经过保持而加以提取的一个环节。

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1有意回忆(随意回忆)2无意回忆(不随意回忆)|1直接回忆2间接回忆

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2)记忆品质

敏捷性:

体现记忆速度的快慢,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

持久性:

是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

准确性:

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是否精确。

准备性:

指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3使识记内容更系统、有意义,方便理解

4运用生动、具体的直观物象和言语

5在活跃的气氛中教学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1要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复习方法多样化

4试图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5掌握复习的量,适当过度学习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一、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1善用回忆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意志力,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四、注意记忆的心理卫生

1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

2适当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

3均衡的营养和良好的环境

第四章表象与想象

(1)表象及其特点

概念:

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分类: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表象的特点:

真实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2)想象及其类型

概念:

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类型:

1.目的性和计划性的不同:

1不随意想象2随意想象

2.创造程度不同:

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

3.想象和现实的关系:

1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2理想3空想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第五章思维

(1)思维与思维过程

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思维过程:

1.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品质与培养

思维的品质

1.广阔性——思路开阔,全面思考问题

深刻性——深入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2.独立性(独创性)——不受他人暗示、不盲从、不依赖,独立思考问题

批判性——严格精细思考问题、冷静客观评价和自觉控制自己,不受情绪和偏爱影响

3.灵活性——能灵活思考问题,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敏捷性——速度快、正确,能当机立断

中心环节

4.逻辑性——解决问题是思路鲜明,条理清晰。

严谨性——提问明确,推理严密,主次分明,论证充分。

(3)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者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好奇心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性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展创造性训练,教授方法

1.头脑风暴法2.直觉思维训练法3.发散思维训练法4.推测与假设5.自我设计训练

第六章注意

(1)注意及其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基本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

功能:

1.选择功能(首要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

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

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2)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不稳定=注意的分散=分心,区别注意的转移)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边歌边舞、自弹自唱)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上去。

注意的转移被认为是注意的动力特征。

(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1语音、语调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2重点在音量、音调上予以强调

3板书采用对比突出重点

4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5多用具有活动性的教具加强直观教学

6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用已有知识引起注意

(2)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

①选择僻静的教室环境

②教师着装要端庄大方

③教室避免装饰过度

④把握呈现教具的最佳时间

⑤发现学生走神给予信号制止,但避免当场训斥干扰全体学生注意

⑥课前尽量少发考卷或公布成绩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2培养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以一堂课为例)

1将上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课来,形成有意注意

2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对教学重点保持有意注意

3保持有意注意后,改变教学方式,适当放松,结合教学内容讲有趣的例子

4课将结束时,提出明确要求,保持有意注意,布置作业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1.概念: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是喜怒哀惧。

2.情绪和情感联系:

情绪

情感

区别

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

后继的、高级的情感体验

与生理需要相联系

与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所特有的

情景性、冲动性和易变性,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比较内隐

联系

人的情感情绪是交集在一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1.情绪依赖于情感,一切情绪的表现都受制于情感。

2.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通过不同的情绪表达出来。

因此,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分类1心境2激情3应激(紧张、焦虑)情感分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4.情绪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例如点头微笑表示赞赏,摇头皱眉表示否定。

2调节功能(动力功能):

如愤怒时攻击对象,惊慌时避开危险物。

3感染功能:

如动之以情

(2)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2.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3)对异性的情感。

3.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1认知调节法2合理宣泄3理智调节4转移注意5幽默法

(5)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第八章意志

(1)意志与意志行动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指由意志支配的行动。

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2)意志行动过程

1.准备阶段(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

(3)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发展:

1.自觉性2.坚定性3.果断性4.自制力

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树立科学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5.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1)需要

需要:

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是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通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

种类来源1生理性需要2社会性需要对象1物质需要2精神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高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成长性需要

求知需要(理解和认知)

----------------------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基本需要(缺失需要)

低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3.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尊重、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

3.引导和培养学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2)动机

概念:

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内部驱动力。

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动机的功能:

激励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

(3)兴趣与信念

概念: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地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具有定向和活力功能。

信念概念:

是一个人对他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坚信并力求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性。

信念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

兴趣的种类:

直接兴趣(较短暂)和间接性趣(较长久)

中心兴趣(单一方面)和广阔兴趣(多方面)

个体兴趣(长期,稳定)和情景兴趣(突然,短暂)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地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7.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4)价值观

概念: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特征:

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对于价值观较著名的研究包括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

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

(1)能力及能力差异

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人顺利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能力的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类型差异(加德纳多元智能—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视觉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认识自然智力、道德智力)

4.能力的性别差异

(2)能力测验

智力测验

1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最早1905)

2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比率智商)智商(IQ)=智龄÷实龄×100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平均数100、标准差15IQ=100+15Z)=韦式智力量表(言语智力、操作智力)

高智商IQ高于130,低智低于70.

信度(前后不一为差),效度(可预知后来行动为好),标准化(最基本要求)

(3)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遗传因素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3.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也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4)气质及气质类型

概念: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主要是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胆汁质

强、不平衡

不可遏制型

多血质

强、不平衡、灵活

活泼型

粘液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抑郁质

抑制型

注:

仅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其余反之。

1.胆汁质: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迅速而突发。

2.多血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

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

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5)性格及其结构

概念:

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6)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家庭(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

(2)学校教育

(3)社会实践

(4)社会文化背景

(5)同伴群体

(7)气质、性格与教育

气质与教育

一、教师应深入、有计划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其顺利发展

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品质。

2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

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3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的优点。

4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批评。

教师应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要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

二、教师应克服气质偏见,善于调动学生气质中的积极因素,扬长避短

1多血质思维灵活,兴趣广泛,积极向上

2粘液质自制、镇静、有耐心、能够胜任枯燥的工作

3抑郁质自尊心强、感情体验深、聪慧

4胆汁质有闯劲、勇于创新、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