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1043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2.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与手工作坊相比,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B.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C.有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两种形式

D.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

3.某历史小组选用下面四幅图片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下面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

 《盛世滋生图》    《乔家大院》  《胡雪岩》   《清明上河图》

A.古代印刷业的发展B.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C.古代商业的繁荣D.古代城市的发展

4.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

该书中指出: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  )

A.闭关锁国B.休养生息C.轻徭薄赋D.自由贸易

5.在清朝,一个英国商人想要在中国经营进出口货物,必须通过下列哪个机构(  )

A.宣政院B.市舶司C.理藩院D.广州十三行

6.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其实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外,主指的是一种商业活动。

“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B.闽商C.冀商D.晋商

7.下列内容能够入选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  )

①商业活动限于城镇②人口数量较快增长③官僚地主兼并土地④手工工场较成熟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8.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  )

A.商帮的形成B.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国际贸易的频繁

9.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

A.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C.形成一些大的商帮

D.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

10.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  )

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

C.商帮的活动D.商品贸易的兴盛

11.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

(中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封建制度的腐朽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D.西方列强的侵略

12.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上述材料说明()

A.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B.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C.商业发达,社会安定D.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较快

13.阅读下表,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B.1661年到1766年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C.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

D.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14.明清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

B.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15.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很大。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随着人口的增长,清政府

A.积极鼓励海外贸易B.大力推行基荒政策

C.加强对外军事扩张D.提倡节俭充盈国库

二、材料解析题

16.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

图一开元通宝      图二和同开珎

(1)图一是唐代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它始铸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是哪座城市?

图二货币是按照“开元通宝”风格铸造的,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与哪一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图三北宋东京城外城遗址考古勘探现场

(2)真实再现图三都市繁华景象的北宋名画是哪一幅?

宋代商业在乡镇形成的新商业区叫什么?

朝廷哪一机构主要管理海外贸易?

图四广州十三行图

(3)清朝前期商业发达,乾隆时专门经营“票号”的是哪一商帮?

图四机构体现了哪一政策?

这一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4)结合以上三个历史时期,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情况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17.请结合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

年份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材料二:

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

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材料三:

如图

材料一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据材料二,举出两个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都市。

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

另一大商帮是什么?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乾隆末年有多少人口?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一谈你对人口增长的看法。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经济的发展。

题目中的材料反映了苏州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不等于商品经济,故A项错误;政府鼓励垦荒,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排除;对外贸易繁荣,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所以ACD不正确,故选B。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手工工场的特点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把握和识记相关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C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它的三大特点是:

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主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工人多,分工细,分工合作;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故ACD项说法属于手工工场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B.机器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成熟后的一种基本形式,不属于手工工场的特点。

故B项说法不属于手工工场的特点,故B正确。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分析。

【解答】

C.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世滋生图》展示的是清朝苏州商市,从该图片反映明清商业发展;《乔家大院》反映清朝晋商的故事;《胡雪岩》是清朝徽商代表人物;《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商业繁荣的见证,这四幅图片共同反映中国古代商业繁荣,故C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可知,此应为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故选:

A。

5.【答案】D

【解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海外贸易。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所以清朝时,英国商人到中国出售货物,应该到“广州十三行”办理手续。

故选:

D。

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晋商的相关知识。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他们开始时都以经营盐业致富,经营范围与业务比较广泛。

故选D。

7.【答案】C

【解析】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

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

C。

8.【答案】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

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国际贸易的频繁。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属于农业。

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

B。

9.【答案】A

【解析】

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

南方最发达的太湖流域、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

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选项BCD均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繁盛局面,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

A。

10.【答案】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

故选:

A。

11.【答案】A

【解析】

明朝政府后来再也没有开展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的原因主要是远航没有和贸易有效结合,赠予大量物质财富,换取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和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结果开支巨大,“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

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即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

故选:

A。

12.【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雇佣织工进行生产,产品投放市场,获取利润。

从题目中的“佛山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可以看出,纺织业发达。

所以ACD不正确,故选B。

13.【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

依据表格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见,从1661年的清朝顺治十八年,历经康熙、雍正年间,到1766年的乾隆三十一年清朝耕地面积持续增长,且数额较大,故C正确;ABD均在表格信息中无体现,排除。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认识。

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手工业逐渐发达,体现在手工工场即家庭作坊的数量规模扩大,生产工具与技术更新,产量增加。

最重要的是当时在江浙一带(如苏州、松江)的丝织业出现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机工”和以生产丝绸获取利润的“机户”,即早期雇佣工人与资本家。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也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

ABC不符题意,故选D。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

【解答】

B.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前期,人口发展较快,随着人口的增长,为了解决更多人口的生活,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以便让更多的人能有饭吃,故B正确。

ACD.AB项与请政府“闭关锁国”的史实不符合;C项与人口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CD。

​​故选B。

16.【答案】

(1)皇帝:

唐高祖(李渊);城市:

长安;国家:

日本。

(2)名画:

《清明上河图》;商业区:

草市:

机构:

市舶司。

(3)商帮:

晋商;政策:

闭关锁国;后果:

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变化:

从积极对外贸易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元通宝”始铸于唐高祖(李渊)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是长安;图二货币是按照“开元通宝”风格铸造的,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真实再现图三都市繁华景象的北宋名画是《清明上河图》;宋代商业在乡镇形成的新商业区叫草市;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3)本题考查的是清代的商帮和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发达,乾隆时专门经营“票号”的是晋商;“广州十三行”的设立体现了闭关锁国;这一政策导致了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情况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旨在考查材料概括分析归纳与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对外贸易情况呈现了的变化趋势是从积极对外贸易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7.【答案】【小题1】

(1)据材料一可知,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据材料二“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

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知,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都市有北京、广州。

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山西的票号是晋商大商帮经营的。

另一大商帮是徽商。

(3)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

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鼎盛时期,我国大约有人口1亿多。

乾隆末年大约有人口3亿。

(4)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和材料三的图片可知,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2)晋商。

徽商。

(3)3亿。

(4)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