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40350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

《《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docx

《现代汉语》学号14032556692685姓名赵梓敬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4-2015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4.9)《现代汉语》

主讲教师:

郭昭军

学习中心:

云南玉溪奥鹏学习中心[17]专业:

文秘

姓名:

赵梓敬学号:

14032556692685成绩:

___________

分析现代汉语的歧义句

摘要:

歧义现象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中存在的重要的语言现象。

它产生的根源是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本文就歧义产生的语言内部因素,本文从语音、句法、语义、语用方面论述产生歧义的原因,然后从词语、语序、变换句式、语音、标点等方面找出消除歧义的办法。

关键词:

歧义句子;语音的歧义;句法的歧义;语义的歧义;语用的歧义

 

Abstract:

Ambiguityphenomenonisanveryimportantlanguagephenomenonthatexistsinmanylanguages,includingChinese.SoItiscausedbytheconflictsbetweenthecomplicationofobjectiveandthelimitationoflanguageexpressingstyles.Thisarticletriestoexpoundthelanguageinteriorfactorsbut,whichcausetheambiguityfromfouraspects:

thepronunciation,thesyntax,thesemantics,thelanguageanalyzes,andfindoutawayofeliminatingtheambiguityfromtheaspectsofwordandexpressions,wordorder,transformationsentencetype,pronunciation,punctuationandsoon.SoKeywords:

ambiguity;speechambiguity;sentenceconstructionambiguity;semanticambiguity;thelanguageusesanambiguity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句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早之前就引起了广大语言学者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1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那时候他觉得有时一个句子包含两种或更多种的含义,它产生的原因有:

1、同音字、2、多义字、3、形式和表达。

美国描写语言的学派运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化了由于结构层次不同产生的歧义。

后来乔姆斯基在1957年出版《句法结构》中提到语法的精当性,关键在于其解释歧义的能力。

他采用了深层的结构和表层结构的转换解释了描写语言学派不能够解释的由于内部语义关系不同而导致的歧义的问题。

除了生成语法之外,格语法、蒙太古语法都很注重研究歧义。

在中国,赵元任先生是最早研究歧义现象的学者,他采用英语写成发表了《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年),对于歧义的界定、分类、成因、分化、消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但是没及时译成汉语,在国内的影响不算大。

后来朱德熙先生在总结国内外的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发表了《论句法结构》一书,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相关理论,成功的分化了歧义实例“啃死了猎人的狗”和“房屋里摆着酒席”。

然后他的《汉语句法中歧义现象》(1980年)讲述了分化歧义的四种方法:

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结构、显性语法的关系、隐性语法的关系,奠定语法歧义研究的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汉语的歧义现象受到语言学界广泛关注,发表了数百篇研究性论文,找到一些新的角度研究歧义问题,如:

朱德熙先生的“歧义指数”沈家煊先生的“语义的不确定性”、李峰先生的“假歧义”、冯志伟先生的“潜在歧义论”、龙庆学先生的“相对歧义度”和“绝对歧义度”等等。

伴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传入,汉语研究手段逐步完善,近三十年取得重大突破。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研究方法上以个案研究为主,歧义例句大都同一类型,缺少了宏观的考察;还有语言学界对于多义、歧义、歧解没有达成共识,在关于歧义的很多方面产生了不同的见解。

歧义就是指一个语法单位或语法结构具有得“不相同的”或“不一致的”的意义,即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而且其中不同的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

语言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歧义现象呢?

因为语言学是一种反映内容与形式相关的符号学,然后语言符号系统和语法规则是有限,所以我们所用来表达的客观事实是无穷无尽的,

而且它们还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以有限的符号来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就会出现一形多义的现象,由上面所述可得到:

歧义现象产生的客观根源是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复杂矛盾关系,就是歧义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矛盾。

就汉语而言,它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的排列顺序和虚词的应用,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含有的歧义现象更普遍。

汉语表达中的歧义现象广泛的存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麻烦,乃至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本文在借鉴前贤学者的基础上,仔细探求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些原因找出消除的办法,尽量消除消极歧义句,以确保我们的言语交际准确无误地进行。

一歧义产生的原因歧义是自然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复杂的现象,有时存在于口语中,有时存在于书面语中,给说话者、听话者、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带来巨大的障碍,所以从语言交流的效果来说,应该可以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就句子这级语言单位中的歧义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候,句子应该是独立的,并且与其他级别的语言单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歧义句的复杂多样,它产生与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本文就从语音层面、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的原因展开讨论。

(一)由于语音层面上的原因引起的歧义现象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各种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它是人们口语交际的物质载体,人们通过语音相互理解彼此要传达的言语意义。

当语音所承载的言语信息量不能完整地传达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时,就会使听话者根据现有的语音理解出另一种含义,这就是语音歧义。

造成语音歧义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同音词,多音字,轻重音,停顿,方言与普通话差异等。

1、同音词的存在构成的口语歧义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词,它们只是同音,字形不同且承载的意义也不同,因而使同一个语音形式与多个异形异义的词形成一对多的关系。

但在口语中,人们只能通过语音和它所存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它所代表的意义,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难以确定语音所代表的具体的词形和词义,这时就会产生歧义,这类歧义只见于口语中。

例如:

1)你们车间生产的这些产品quánbù合格。

(全部/全不)

(2)你会经常饮用这种饮料会zhìbìng的。

(治病/致病)(3)码头上,停靠了一艘yóuchuán。

(游船/油船/邮船)离开了大场景,我们可以根据语音写出几个意义不同的词,“quánbù”可以写成“全部”或“全不”,“zhìbìng”可以写成“治病”或“致病”,“yóuchuán”可以写成“游船”或“邮船”或“油船”。

根据这些不同字形我们就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造成歧义。

尤其是例

(2)中的“致病”与“治病”,是语音相同而意义截然相反的两个词,如果说话者和听话者不是指的同一个词,就会造成误会。

2、多音字的存在构成的书面语歧义多音字是同形不同音不同义的字,在口语中完全可以通过语音来确定它的意义,就不会产生歧义。

而在书面语中,我们只能看到它的字形,也可以根据语法、语用和逻辑关系来判断它的意义,但在一些特别的语境中,这个办法也是行不通的。

例如:

(4)衣服的这地方没缝。

(5)这支柳枝怎么会这么长。

(6)你刚来可能不知道,张队长有点难处。

例(4)中的“缝”可以读作“fãng”表示“缝补”的意思,又可读作“fâng”表示“缝隙”的意思。

“缝”字放在具体的语境(4)中,就产生两种理解:

前者为“这件衣服破了的地方没有缝补好”;后者为“这件衣服应该有道缝隙,而实际上没有”例(5)中的“长”可以读为“cháng”或“zhǎng”,表示“长度”或“生长”,例(5)可以理解为:

“这支柳枝特别的长”,或“这支柳枝长的形状很怪异”。

例(6)中的“处”字可读为“chǔ”或“chù”分别表示“相处”或“困难”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把它理解为:

“张队长脾气有点古怪,不好和他处关系”,或者理解为“张队长有一些困难”。

《法制日报》曾经刊登过因为一个“还”字引起了一场官司:

“还欠款13000元”,债务人说他是已还上12000元的欠款,债权人则说还欠他12000元。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把难题推给了法官。

3、由于轻重音不同引起歧义现象重音是语句中念的比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语音,具有突出或强调某些词语的作用。

哪些词语应该重读,要依据说话者的要求和情感的需要来确定。

在口语中,说话者为了把自己的意思准确清楚地表达给听话者,会注意语音轻重使用,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但在书面语中,对于同一个脱离具体语境的句子,我们很难确定说话者强调的重点及要表达的意思,

比较容易产生歧解。

例如:

(7)她把锁在柜子里的衣服都找了出来。

(8)一周以后,他终于想起来了。

在例(7)中“都”可以读重音,也可读轻音,读重音时表示“她把锁在柜子里的衣服一件不落的全都找了出来”,读轻音时表示“她不仅把放在其他地方的衣服找出来,也把锁在柜子里的衣服找了出来”。

4、由于停顿不同引起的歧义在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语句中间的间歇。

一般认为由于生理需要的停顿要服从语句结构上和语意表达上的需要,否则就会破坏语意,影响表达效果。

停顿具有区别意义和结构层次的作用。

在书面语中不能用标点停顿的地方,不同的停顿会引起歧义。

例如:

(9)上海申花队打败了山东鲁能队取得胜利。

(10)她看见她的对手很紧张,例(9)中如果在“打败了”后停顿,表示“比赛结果是:

上海申花队失败了,山东鲁能队胜利了”;如果在“上海申花队”后停顿,则表示“上海申花队胜利了,山东鲁能队失败了”。

例(10)中在“看见”后停顿,意思是“她看见对手,所以对手很紧张”;在“对手”后停顿,应理解为“她看见了他的对手,她感到很紧张”。

(二)由于句法层面上的原因引起的歧义现象。

由句法层面上的原因引起的歧义,是句法歧义。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句法功能组合起来的,词和短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层次关系,因此对于句法层面上的歧义句我们可以从层次划分、结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句法功能方面分析。

1、层次划分不同造成的歧义词和词按照一定语法规则组成短语和句子,对同一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层次划分法,按照每一种划分我们会得到不同的句义,这样就产生歧义。

例如:

(15)记者访问了两个工厂的工人。

(16)一个大学生关于消费问题的烦恼影响着我们。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词和词构成短语或句子,必然有某种结构关系,但有时这种关系并不是单一的。

如果把具有不同结构关系的短语应用于一个句子中,有的可以借语境的功能把它确定为某一结构关系,但有的语境没有这样限制作用,这样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

(18)关于学习文件的事情,我们暂且不提。

(19)领导群众要注意什么,这个问题大家都明白。

(20)我们老师应该不断吸取新知识。

例(

18)中的“学习/文件”可做动宾结构,是一个谓词性短语;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

例(19)中的“领导/群众”可以做谓词性的动宾结构,“领导”是动作,“群众”是受事宾语;也可以做名词性的联合结构,“领导”和“群众”是并列的两个不同群体。

例(20)中“我们老师”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偏正结构;也可以是同位结构,表示说话者是老师中的一员。

3、词语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引起的歧义有些词语在句子中能和前后不同的词语构成不同的结构关系,因而词语在句子中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按照每一种结构关系理解,都会产生一种合乎逻辑的句义。

例如:

(21)我能给他安排好工作。

(22)他讲了三年历史。

(23)我营一连发起了多次进攻,给敌人造成重创。

(24)我要烤羊肉串。

例(21)中的“好”字,既可以承接前面的“安排”,做结果补语;意思是“能把他的工作安排好”又可以修饰后面的“工作”,意思是“好的工作,不是一般工作”。

例(22)中的“三年”可以做“讲”的时间补语,意思为“讲历史这件事持续了三年”,又可以做定语修饰限制“三年”,表示“他讲了从某年到某年历时三年的历史”。

(三)由于语义层面上的原因引起的歧义现象由语义层面上的原因引起的歧义现象称之为语义歧义。

语法关系分为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显性语法关系是表层语法结构关系,是句子中直接成分之间的主谓、动宾、偏正、动补等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是深层语义结构关系,是深层语义结构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它包括动作、状态、施事、受事、工具等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在这两个方面都容易产生歧义,分别称之为表层结构歧义和深层语义歧义,表层结构歧义上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下面我们就讨论深层语义歧义。

在现代汉语里,大部分的歧义现象可以从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层面上分析出来,但也存在一些句法结构层次相同,结构关系相同,词性相同的句子也存在歧义现象。

这样的句子,我们只能通过深层语义分析才能找到引起歧义的原因。

语义关系是组成句子的词与词之间的隐层的、意义上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词语所表示的动作、事物、属性等的相互关系,例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是名词所代表的事物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又如领属关系反映的是名词与名词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引起语义层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施受关系不明确引起的歧义在一个句子中,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的名词,由于与谓语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明确,可以做施事者,也可以做受事者,这样就会造成歧义。

例如:

(25)小明在公园里照相。

(26)小张已经划去了。

(27)这种人连爹妈都不管。

例(25)中主语“小明”与“照相”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明确,可以理解为“小明在公园给别人照相”,即“小明”为施事者;也可以理解为“别人在公园里给小明照相”,即“小明”为受事者。

例(26)有两种含义:

“小张”是“划去”的施事者,即“小张已经划去了一些内容”;另一种是“小张”是“划去”的受事者,即“小张已经被划去”。

例(27)中“这种人”为施事者时,理解为“这种人不管自己的爹妈了”;“这种人”为受事者时,表示为“这种人的爹妈都不管他了”。

由这类原因引起的歧义有一个著名的格式:

Vp+的+是+Np,如:

“反对的是少数”,“相信的是傻瓜”等等。

但不是所有适合这个格式的句子都有歧义,如“关心的是分数”。

只有当变量Vp和Np满足一定语义关系时才能构成歧义现象。

语义指向不明造成的歧义语法结构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词语所充当的某个句法成分,总是在语义上和结构中的另一个词语或句法成分有着直接的语义关系,这种关系就称为语义指向。

在汉语里,一般而言,每个词语在句子中充当某个句法成分都有一定的语义指向,指向与其有直接句法结构关系的成分,但也不排除一些词语语义同时指向不同的句法成分。

如果在一个句子中的成分在语义上只同一个成分发生关系,那么这个句子的语义是单一的,不会产生歧义;如果它的语义同时指向几个不同的成分时,表现为语义指向的多向性则会产生歧义。

例如:

a他们都买了这本书。

b他都买了这些书。

c他们都买了这些书。

a中“都”字的语义只指向“他们”,表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买了这些书”;b中“都”字语义只指向“这些书”,意思是“他把这些书中全都买回来了”;但c中的“都”字即可以指向“他们”又可以指向“这些书”把前面a、b句的意思都包括了。

(四)由于语用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歧义由语用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歧义,称为语用歧义。

语用歧义又可以分为内部语用歧义和外部语用歧义。

1、内部语用歧义内部语用歧义是由句子不可缺少的内部因素引起的,如:

轻重音、停顿、语气等因素,“每一方面都有可

能引起歧义,它们经常联合发生作用,由于它们在口头上都有语音体现,因此内部语用歧义是指书面歧义”,内部语用方面能够引起书面歧义,最主要的是轻重音和停顿方面。

强调重点不同引起的歧义轻重音的不同说明说话者强调的重点不同,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则不同。

语境又包含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书面上的上下文语境或口头上的前言后语。

外部语境指的是语言或话语存在的现实情况和背景。

歧义的消除办法,根据对交际效果的影响,歧义句可以分为积极歧义句和消极歧义句。

积极歧义句在语言使用中,帮助人们表达不益直接说明的话语,对交际产生良好的辅助作用。

如反语、双关修辞格,提高了语言表达效果,丰富了语言表达功能,使语言交际更富有艺术性,增加了表现力、感染力,避免呆板,过于直白,这样的歧义句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

消极歧义句是语言使用不当,不能准确表达思想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在交际中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对这样的句子我们应该从各方面研究它,针对产生歧义的原因,找出消除歧义的办法。

消极歧义句一般是脱离了具体语境的句子,是孤立的。

纵观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和搜集到的歧义句,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大都会变成句义单一的句子。

如修辞学家王希杰先生所讲的:

“在交际活动中,绝大多数话语并没有产生歧义和误解,听话者和读者大都比较正确地接受了说话者和作者所传递的信息,这全都得力于语言的环境。

正是语言的环境帮助我们消除了语言材料和话语本身所蕴藏的多义。

借助语境消除歧义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针对孤立的、静态的歧义句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消除歧义:

(一)增添或更换具体的词语(22)他讲了三年历史。

可改为:

a他上了三年的历史课。

(增加、更换词语)b他讲了近三年的历史。

(增加词语)

(二)变换句式(21)我能给他安排好工作。

可变换句式为:

a我能把他的工作安排好。

b我能把一个好工作安排给他。

(35)咬伤了她的狗应该处置一下。

可变换为:

a她的被咬伤的狗应该处置一下。

b应该把咬伤了她的狗处置一下。

(26)小张已经划去了。

可变换为:

a已经把小张划去了。

b已经被小张划去了。

(三)运用语音和标点口语中,可以用轻重音,停顿方面的知识消除歧义,书面语中针对停顿引起的歧义可以使用标点符号消除歧义。

由多音词引起的歧义可在书面上加注拼音来消除歧义。

歧义是汉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歧义给汉语交际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汉语信息的顺利传达。

对歧义语句进一步研究,对语法教学也有很多的启示,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识辨能力和对语言现象深入分析研究的能力。

研究歧义问题最直接的意义和影响范围最大的就是能减少我们在交际中因歧义带来的麻烦,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认识。

然而歧义并不仅仅是语言内部问题,而且还与语言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日后我们应该加强歧义在语用方面的研究。

 

 

参考书目:

1、《汉语外来语词典》作者:

岑麒祥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年:

1990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7月出版了修订本(修订第3版),

3、《汉语词汇学》葛本仪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