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斯物镜的设计doc.docx
《双高斯物镜的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高斯物镜的设计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双高斯物镜的设计doc
双高斯物镜的ZENAX优化设计
《光学课程设计》
一、介绍....................................................-2-
二、用初级像差理论确定初始结构..............................-3-
三、用ZEMAX优化............................................-8-
四、结论.......................................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五、心得体会...............................................-12-
参考文献...................................................-13-
一、介绍
双高斯物镜是一种中等视场大孔径的摄影物镜。
双高斯物镜是以厚透镜
矫正匹兹万场曲的光学结构,半部系统是由一个弯月形的透镜和一个薄透镜
组成,如图1所示。
图1双高斯物镜
由于双高斯物镜是一个对称的系统,因此垂轴像差很容易校正。
设计这
种类型的系统时,只需要考虑球差、色差、场曲、像散的校正。
在双高斯物
镜中依靠厚透镜的结构变化可以校正场曲
S,利用薄透镜的弯曲可以校正
Ⅳ
球差
S,改变两块厚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校正像散SⅢ,在厚透镜中引入一
Ⅰ
个胶合面可以校正色差
C。
双高斯物镜的半部系统可以看作是由厚透镜演变
Ⅰ
而来,一块校正了匹兹万场曲的厚透镜是弯月形的,两个球面的半径相等。
在厚透镜的背后加上一块正、负透镜组成的无光焦度薄透镜组,对整个光焦
度的分配和像差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然后把靠近厚透镜的负透镜分离出
来,且与厚透镜合为一体,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两球面半径不等的厚透镜和一
个正光焦度的薄透镜的双高斯物镜半部系统。
这个半部系统回来了承受无限
远物体的光线时,可用薄透镜的弯曲校正其球差。
由于从厚透镜射出的轴上
光线近似平行与光轴,因此薄透镜越向后弯曲,越接近与平凸透镜,其上产
生的球差及高级量越小。
但是,该透镜上的轴外光线的入射状态变坏,随着
透镜向后弯曲,轴外光线的入射角增大,于是产生了较大的像散。
为了平衡
S,需要把光阑尽量地靠近厚透镜,使光阑进一步偏离厚透镜前表面的球
Ⅲ
心,用该面上产生的正像散平衡SⅢ。
于此同时,轴外光线在前表面上的入
射角急剧增大,产生的轴外球差及其高级量也在增大,从而引出了球差校正
和高级量减小时,像散的高级量和轴外球差增大的后果。
相反,若将光阑离
开厚透镜,使之趋向厚透镜的前表面球心,则轴外光线的入射状态就能大大
的好转,轴外球差很快下降,此时厚透镜前表面产生的正像散减小。
为了平
衡
S,薄透镜应该向前弯曲,以使球面与光阑同心。
这样一来,球差及其
Ⅲ
高级量就要增加。
以上分析表明:
进一步提高双高斯物镜的光学性能指标,将受到一对矛
盾的限制,即球差高级量和轴外球差高级量的矛盾。
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选用高折射率低色散的玻璃做正透镜,使它的球面半径加大。
第二,把薄透镜分成两个,使每一个透镜的负担减小,同时使薄透镜的
半径加大。
第三,在两个半部系统之间引入无焦度的校正板,使它只产生
S和SⅢ,
Ⅴ
实现拉大中间间隔的目的,这样,轴外光束有更好的入射状态。
二、用初级像差理论确定初始结构
1、半部系统的规划
半部系统如图2所示,计算时把焦距规化为1,同时取规化条件
u11uh
,01
,。
z11
2、以厚透镜校正
S
Ⅳ
考虑到对高级像散的平衡,取SⅣ0.07。
按相对孔径需要选d0.15。
玻璃可取BaF7和ZK8的组合。
由式子
c1c2
c1c2
n
d
nS
Ⅳc
n
1
1
nS
Ⅳ
c
n1
a
2
b
可得
a
0.184006b
,
5.729
,
c1c2
31.766026
5.549
3、加无光焦度双薄透镜校正
S
Ⅰ
取1.3
a(实践表明取值在到之间为好)。
b
(1)求
u2、SⅠ。
c
u
2
S
Ⅰ
c
n
1
nr
1
n
n1
2.719
3
u
2
2
1dun
2
u
2
1
u
2
2
173.52
(2)求个面曲率半径
由式子
b1c2
,
a1a1a
b
b2b1a2a2a
n1
及式子
r
1
1
r
2
c1
1
r
3
b2
1
r
4
a1
1
a2
可求得半部系统焦距规化为1时各面的曲率半径分别为:
r
r
r
r
1
2
3
4
0.1745
0.2917
3.3721
0.4143
4、求校正
S的孔径光阑位置
Ⅲ
根据校正
S的要求,有
Ⅲ
SⅢSaSbS
ⅢⅢⅢ
c
0
令hlA
z11,则
z
i
i
i
h
z2
z1
z2
2
A
c1
i
2
A
1
1
h
2
u
2
n
A
1
1
nh
2
d
n
1
di
2
由以上各式可得Al0.0869
z
从上述计算可知,由于透镜a、b、c合成后球差系数S0,所得方程
Ⅰ
的二次项系数一定为零,也就是说A只有一个根。
5、厚透镜中加入消位置色差系数
C的胶合面
Ⅰ
5
为了使得引入胶合面后C0,所以取胶合面初级位置色差系数
Ⅰ
1
4
dndn
CⅠluniC
Ⅰ
nn
1
0.0221
由此可得
dn
n
dn
n
0.0026
而第一近轴光线在胶合面上的入射高度
l
2uhdu
2112
1.0610
胶合面入射角
4
C
Ⅰ
i
l
un
22
1
dn
n
dn
n
4.9586
为求胶合面的曲率半径,用近轴光光路计算公式
lr
iu
r
的胶合面曲率半径r0.3818
6、半部系统焦距确定
半部系统合成完全对称系统,由光焦度公式
1d知,当
212
1时,d0,则22。
实际上系统间d不可能等于零,计算表明,当
2
半部系统的焦距等于1,取合成以后的焦距大约等于。
现设计要求的合成焦距
为58毫米。
所以半部系统的焦距
f
2
f
0.8
72.5
7、半部系统实际结构参数的决定及全系统的合成
首先将规化半部系统结构参数r、d乘以半部系统的实际焦距,然后将薄透镜
a、b加上必要厚度。
半部系统实际结构参数确定以后,按对称关系即可构成
一个完全对称系统。
其全部结构参数如下:
表1双高斯物镜的结构参数
主要技术指标结构
D1
f
f
2
D
2
58mm
40
29mm
面号r/mmd/mmn玻璃
1
2ZK8
3
4ZK8
5BaF7
6
7BaF7
8ZK8
9
10ZK8
8、象差计算
已知物体在无限远L,则视场半角的正切
tan
y
f
0.3729
式中y为底片对角线的一半。
入射光瞳半径为h,已知相对孔径
D
f
1
2
,则有
h
D
2
f
4
14.5
按L,h14.5,21进行光路计算,求得象方孔径角
u
k
0.2507
总焦距
f57.8309
拉赫不变量
J
n1htan
1
5.4075
初级象差系数
S
Ⅰ
0.07479
S
Ⅱ
0.09736
S
Ⅲ
0.06245
S
Ⅳ
0.01929
S
Ⅴ
0.31357
C
Ⅰ
0.004304
C
Ⅱ
0.003771
初级象差
k
S
Ⅰ
L
k
1
2
0.594893
2n
k
k
u
k
S
Ⅱ
SC
K
1
2
j
0.009002
三、用ZEMAX优化
1、建立新镜头,录入初始结构参数。
(1)光源参数
1)首先点击,出现以下窗口。
如图可知入瞳直径设置为29mm。
2)点击,出现以下窗口,按图设置各项参数
3)点击,出现以下窗口,选择F,D,C可见光波段。
(2)镜头数据为:
图3初始镜头数据
2、像质评价报告图
(1)优化前
RayFan如图4;OpdFan如图5;Spt如图6;Mtf如图7;Lay如图
8;场曲和畸变如图9:
图4优化前Ray
图5优化前Opd
图6优化前Spt
图7优化前Mtf
图8优化前Lay
场曲和畸变如图9:
图9场曲和畸变Fcd
经分析,像质不够好,有待进一步优化。
将透镜的曲率半径、厚度、玻
璃类型作为优化变量,通过优化曲率半径、厚度、玻璃类型来提高像质。
(2)优化过程
第一次优化前的赛德尔系数
根据系数选择如下变量进行优化
优化后得到的赛德尔系数为
根据上述方法进行第二、三、四次优化,优化变量和优化后赛德尔系数分别如
下图所示
第二次优化
优化后
第三次优化
第三次优化后
第四次优化
第四次优化后
(3)优化后结果
镜头数据如图10:
RayFan如图11:
OpdFan如图12:
Spt如图13:
Mtf如图14:
Lay如图15:
场曲和畸变如图16:
图10优化后镜头数据
图11优化后Ray
图12优化后Opd
图13优化后Spt
图14优化后MTF
图15优化后Lay
图16场曲和畸变
有上述结果图中发现如下变化:
1、光程差随空间位移的变化并没有激增,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像差。
2、点列图聚集程度比优化前更好,能量不易分散,有利于成像。
3、优化后,综合像差值基本上很小(贴近坐标轴)
(4)镀膜
镀膜前
可以看出镀膜前的透过率在左右
镀膜后
镀膜后的透过率达到了以上
四、总结
双高斯物镜是一种对称型结构,故可以先从它的半部系统着手,这时只
需要考虑校正半部系统的球差、像散、场曲、位置色差这四类轴向象差,全
对称合成后,其垂轴色差自动相消。
对于半部系统,采用厚透镜校正象差弯
曲系数SⅣ,用加无光焦度双薄透镜校正球差系数SⅠ,用选取孔径光阑位置
校正像散系数SⅢ,再在厚透镜中加消色散胶合面的办法,校正位置色差系
数
C。
计算出初始结构参数后,通过软件进行调试优化。
选取透镜的曲率半
Ⅰ
径和厚度作为优化变量。
调试优化直至各参数满足设计要求。
五、心得体会
光学设计课程设计结束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纸上得
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
就说论文的编写吧,
各种公式的录入和各种图形的绘画,都是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学习的。
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认识到了学习是始终伴随自己的,从开始的对ZEMAX的
一窍不通,到现在能基本用它完成简单光学系统的设计优化。
从开始不知道
怎么使用VISIO作图,到现在能使用其作出相关的图形。
当然,各种软件功
能都及其庞大,但是,认识到边学边用后,自己便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生
活中更加从容一些。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
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
在
设计过程中,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
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
我努力做了,虽然不是很完美,但自己也收获了些东西,相信自己会从中受
益。
学无止境,今后会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钧、高明·《光学设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2006
2、《光学仪器设计手册》·国防科技出版社·北京·1971
3、光学设计软件ZEMAX
4、张以谟·应用光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
5、王之江·实用光学技术手册·机械工业出版城·2006
6、光学仪器设计手册·国坊工业出版社·北京·1971
电气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评审意见表
指导教师评语:
认真正确完善完善
较为合理合理
工作态度较认真理论分析一般软件设计一般
不认真较差较差
平时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2011年6月30日
图面及其它成绩:
答辩小组评语:
清晰正确
基本掌握优化设计基本正确
原理了解不正确
不清楚
答辩成绩:
组长签字:
2011年6月30日
课程设计综合成绩:
答辩小组成员签字:
201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