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引火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9495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山引火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傅山引火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傅山引火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傅山引火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傅山引火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傅山引火汤.docx

《傅山引火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傅山引火汤.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傅山引火汤.docx

傅山引火汤

傅山引火汤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邪实火大不相同。

有以下5点,可资鉴别:

1.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

2.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原多突变;

3.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

4.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无此病象,若出现此象,按火不归原论治,误用苦寒直折则危;

5.不渴尿多,渴喜热饮。

组织部长裴义林之妻,55岁。

1984年3月26日初诊,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年,迭用酒精封闭、针灸,服中药百剂皆无效。

近年来发作频繁,外受风寒,大喜大怒,过度劳累,高声讲话,咀嚼食物,洗脸刷牙、打呵欠皆能触发。

8年前仅下颌枝患病,2年之后累及上颌枝,1983年冬,眼枝亦病。

以为龋齿作痛,牙已拔光,病势日见严重。

以致不敢进食咀嚼,以流质食物维持不饿,致消瘦脱形,弱不禁风。

此次发病已3日,病前无故右眼赤如鸠目,泪如泉涌,日夜不止,右耳鸣如潮声。

今晨,因大声呼唤幼子起床,冷风拂面,突觉畏寒。

同时觉有热气从右脚心沿腿之内侧上攻头面,迅如闪电。

旋即整个右头部如蛇咬蝎蛰,火灼电击,剧痛嚎哭,惊扰四邻。

每发作1次,约5分钟,频发30余次,已历3小时之久。

诊脉洪大无伦,舌干红无苔。

头晕脚软,足膝冰冷,口干便燥3〜4日一行。

患者年逾五旬,。

肾气已衰,肾阴下夺,阴不恋阳。

时值春令,阳气升发。

脚底为肾经循行始发部位,龙雷之火不能下安宅窟,循经上攻,上奔冲击无制。

拟傅山引火汤合芍药甘草汤大剂,滋阴恋阳,引火归原,柔肝缓急,以制雷火,3剂(方见例一)。

3月29日二诊:

药后脚底上冲之气已敛,发病次数逐日减少。

每有发作,一闪即过,已可耐受。

洪象已敛,目赤、耳鸣均愈。

考虑多年痼疾,久痛入络,佐以虫类搜剔,更加细辛引入少阴而驱伏寒,兼寓火郁发之之意。

原方加细辛15克,“全虫12只、蜈蚣2条”研末冲服。

4月4日三诊:

上方服1剂发作停止,已4日未发。

全家人大喜过望。

部长戏云:

真如死囚遇大赦,不用提有多高兴了。

嘱原方再服3剂巩固。

追访10年,未复发。

按:

本病为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

各家多从风、寒、痰、火、瘀论治,或可见效于一时,后必复发。

盖本病正虚为本,病机在肾,当从肾论治。

《素问五脏生成篇》:

“头痛巅

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纵观历年病例,约在百人之数,悉属肾阴下亏,龙雷之火上燔,无一例外。

病程愈久,病机愈显。

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之气化,是为健康无病。

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而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牙痛、齿浮,鼻衄、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火灼等。

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

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油桂1.5

克,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

若误以实火正治,苦寒直折,釜底抽薪诸法,非但不能愈疾,反致变生不测。

西晋王叔和注解《内经》,对龙雷之火的病机、治则有详尽阐发,宜精读。

中医学著名的调燮阴阳大法: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及五行生克制化,“亢害承制”诸论,皆源出于此。

以上为火不归原证治之大略。

三叉神经痛必挟雷火,因巅顶之上唯厥阴可到。

肝火暴虐,在大滋真阴引火归原之中,必佐柔肝宁络之品为妥。

全方组成如下:

熟地90克,盐巴戟肉,天麦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白芍100克,炙草30克,细辛15克,“全虫12只、蜈蚣3条”(研末冲服)。

脾胃虚弱者,易致滑泄,加姜炭10克,砂仁10克(与熟地拌捣)。

龙雷之火上奔无制者,加油桂粉1.5克(刮去粗皮研粉,蒸烂小米为丸,药前先吞),引无根之火降而归肾,见效尤速。

傅青主-引火汤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

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

“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

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

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

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

熟地90g,巴戟、天冬、麦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

出处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

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

“咽喉肿痛,

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

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

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

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

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

1、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

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

肾中水火,共处一宅。

水火相抱,阴平阳密。

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

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

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李某,女,38岁。

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

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

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

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

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

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

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

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

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

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

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

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入酸甘柔肝缓急:

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葛根60g。

二诊:

药进3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

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3剂出院。

追访3年未复发(239页)。

按龙雷之火,顾名思义,是形容它产生于顷刻之间、突然而来。

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

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

治以引火汤壮水,芍药甘草汤缓急柔肝,3剂而解。

2、水寒不藏龙,无根之火上扰。

李可认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241页)。

下而看一则水寒不藏龙案:

齿衄王某,男,44岁。

腹泻日3〜5次,月余不愈。

近1周来,上下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

舌红少苔,脉细肢凉,双膝尤冷。

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气怯身软。

证由泄泻日久,中阳大伤,脾失统血之能,且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火不归原。

拟四君补脾,三仙炭止血,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

党参、焦术、茯苓各30g,炙草、姜炭、三仙炭各10g,熟地、砂仁各10g,山药、山萸肉各30g,五味子、泽泻各10g,骨碎补12g,肉桂冲服3g。

二诊:

6剂后泻止,牙龈肿敛,出血亦止。

原方守服3剂善后(297页)。

按此案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膝冷腰困,证属肾气虚寒,无根之火上扰。

李氏喜用引火汤加肉桂,温脏敛阳。

但本例病人,脾虚泄泻,中阳大伤,故改为四君补脾,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

3、阴盛格阳,浮阳上越。

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

《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

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

李可也有这方面案例,例如:

阴盛格阳赵某,女,29岁。

因无故头面阵阵发热,服升阳散火汤1剂,变为心悸、气喘、自汗,头面轰热不止,面色嫩红,烦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脉微细而急,120次/分。

本属阴盛格阳,误作上焦郁火而投升散之剂,致有此变。

幸在壮年,未致亡阳暴脱。

予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破阴通阳为治:

附子、干姜各30g,葱白3节,童便、猪胆汁各1杯对入,2剂。

次日来告,上药服1剂,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热,月余之轰热证亦罢。

本病病机,为下焦阴寒独盛,格拒真阳不能回归宅窟而浮越于上,故见种种上热假象。

以白通汤破阴通阳,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而病愈(187页)。

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危证)英某,女,68岁。

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

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

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

李氏诊见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

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

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

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

山萸肉90g,红参(另炖)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

上药连服3剂,脱险,出院回家调养(23页)。

李按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

又因过用秦艽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

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山萸肉90g,红参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萸肉敛肝固脱(23页)。

4、八脉失养,冲脉上攻。

李可认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

经方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194页)。

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故在此举例证之:

奇经频发痼疾赵某,女,45岁。

1周前晚8时,忽觉舌根部如电击样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继而双腿从踝部以上,震颤抖动不止,寒战嘎齿,不能自制,10余分钟后渐止。

此后,每晚8时,准时发病。

心荡神摇,恐惧殊甚。

脉急而细,120次/分。

舌红、口渴喜热饮。

西医诊为癔病,用药3日不

能控制,请李可诊治。

询知患者5年前暴崩几死,久病耗伤,损及于肾,肾阳虚不主温煦,寒由内生。

肾之经脉络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肾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故震颤抖动,无故恐惧;肾精不充,血海空虚,八脉失养,故有此变。

予温氏奔豚汤(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重用附子50g、油桂10g,壮命门之火,加芪归阿胶益气养血,龟鹿胶填充八脉,龙牡磁石摄纳上下而定志。

煎取浓汁300毫升,于每晚7时病发前1小时顿服。

药进1剂,发作停止,3剂后痊愈,予培元固本散1料治本(386页)。

按本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双腿震颤,舌根麻辣,

寒战嘎齿,不能自制。

证由5年前暴崩欲死,损及于肾,八脉失养。

故以温氏奔豚汤壮命门之火,龟鹿胶填充八脉,芪归阿胶益气养血,3剂而愈。

5、火不归原证的特点:

李可认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同。

龙火上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240页)。

现根据其医案,归纳以下内容:

5.1、火不归原发病特点龙火上燔有两大特点:

①交节病作、遇阳则动:

李可指出,龙雷之火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240页)。

如“鼻衄奇案”,病发冬至时节,清晨4时突然鼻衄出血(279页)。

②来势暴急、顷刻突变:

李可说,龙火上燔往往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突变(241页)。

如“白塞氏综合症案”,其口腔、外阴溃疡,每逢冬至当日立刻发病,一两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291页)。

5.2、火不归原证候特点火不归原证候,可以这样概括:

头面五官赤痛衄,上热下寒热上攻,尿多不渴膝独冷,

舌红无苔脉大洪。

下面分别论述:

①头面五官赤痛衄:

证见头痛、头晕、面赤如醉、耳鸣如潮、鼻衄、咽痛如灼、舌衄、口舌生疮,齿痛、齿浮、目赤如鸠、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241页)。

②上热下寒热上攻:

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按火不归原治速效。

外感无此现象,误用苦寒直折则危(241页)。

③尿多不渴膝独冷:

下寒常见膝冷、尿多不渴,还见腰困、足膝软弱等肾虚之证。

全书火不归原案约20例,其中膝冷者12人,多尿者5人,不渴者3人。

从中可见“膝冷”在辨证中的重要位置。

笔者还注意到“膝冷”有轻重之别,轻者为自觉膝冷,重则膝扪如冰(280页),或足膝扪之如冰(288页)。

④舌红无苔脉大洪:

全书火不归原案,舌红无苔者12人,脉洪、或大、或洪大者12人。

故此舌脉应为龙火上燔的指证。

6、火不归原分型论治。

6.1、火不归原基本型李可把火不归原分为两个基本证型:

1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上奔;2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

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

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油桂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241页)。

笔者理解,水寒不藏龙是在水浅不养龙基础上发展的,其主要指证是双膝冷甚(363页),它不是实

寒、阴证,而是虚寒、阴损及阳。

如“齿衄案”,李氏明确指出是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用七味地黄益肾,骨碎补、油桂引火归原(297页);“虚寒性糖尿病案”,阴虚于下,水浅不养龙雷,故目赤轰热;阴损及阳,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达,故饮多;肾失统束而膀胱失约,故尿多。

治以引火汤加肉桂、山萸肉、红参、胡桃等滋阴助阳、引火归原(55页)。

明清医家多用七味肾气丸、七味地黄丸治水亏者,用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治水寒者。

而李可却喜用引火汤加肉桂,其原因何在?

笔者分析:

①引火汤乃滋阴大剂,熟地用至90克,力

量专一,取效甚捷。

如癌证化疗、放疗损伤肾阴,而见头面升火之火不归原证,引火汤两剂必退(363页)。

②引火归原用巴戟30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寓有“阴中求阳”之意。

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于乌梅丸之法,专用于下焦痼疾,最宜深究。

6.2、火不归原变通型对于火不归原兼脾虚泄泻者,用引火汤易增加腹泻,故李氏改用四君子合七味地黄汤变通。

详见下面案例:

复发性口腔溃疡燕某,女,29岁。

口舌生疮6年,1月数发,时愈时作。

近1月来,因流产后恣食瓜果生冷,复因暑热,夜睡不关电扇,门窗大开,又遭风寒外袭,遂致身痛呕逆,食少便稀。

外感愈后,口舌于今晨突发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

按脉细弱,舌淡欠华,面色萎黄,腰困膝软,

此属肾虚脾寒、虚火上僭。

《证治准绳》治此类口疮,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参、细辛,极效。

但本例病人,脾胃气弱殊甚,寒凉滋腻不可沾唇,变通如下:

红参(另炖)10g,焦白术、茯苓各30g,炙草、姜炭、细辛各10g,油桂1.5g(饭丸先吞),肾四味各15g,3剂。

二诊:

诸证均愈。

予补中益气汤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胎盘粉5克(冲),10剂,培元固本,以杜再发(286页)。

按此方为四君理中汤培土敛火,肾四味、肉桂引火归原,加细辛火郁发之。

李氏凡遇火不归原证而脾胃虚弱之病人,即投上述变通方,皆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