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9173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docx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气象与生活

气象与生活

一、活动概要

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往往能引起共鸣,激发起研究的兴趣。

“气象”、“天气”、“气候”这3个词,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碰到。

当你打开收音机、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就会听到或看到天气预报的消息;外出上班、上学时,先要看看天气,好决定怎样穿衣。

要到某地去,总要向别人打听一下那里的气候、天气好不好?

气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将掌握的天气和气象知识用于工农业生产中,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甚至利用气象知识进行军事活动。

通过开展“气象与生活”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基本气象知识,增长见识,掌握气象变化的情况,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快乐。

二、预期效果

1、通过探究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实践,品尝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激发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初步经验,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2、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活动,了解气象知识,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掌握科学观察气象的方法,并试着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通过各种文献途径(包括电脑、网络)获取研究信息。

尝试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正确运用调查手段,准确及时地获取调查结果。

三、主题调研

(一)活动主题的确立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该来源于学生,主题的确立是开展活动和研究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活动主题。

现在的学生,其接受知识、了解社会的途径很多,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尤为关注。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周记、主题班会等形式,初步了解学生普遍的兴趣。

使确定研究主题时,教师能做到有的放矢。

这些主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身边的问题以及自己有能力解决的问题等,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并确定活动主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活动主题资料,供学生自由选择,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确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度根本标志。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方式十分灵活,可以是学生自行确立,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供学生选择;可以由学校确立研究范围,学生选择确立主题或研究思路,还可以是由指导教师确立研究主题,学生确定次主题,但不管是哪种选择主题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主题的选择必须来自于学生周围真实的世界,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

2.主题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并且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发挥;

主题的类型:

a、小课题,长作业;

b、问题研究;

c、项目研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主题选择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能力。

以下问卷资料给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气象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愿望。

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气象的了解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确立研究主题。

调查的内容及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增加和删改。

“气象与生活”主题活动学生调查问卷表

同学们,这是一张“气象与生活”活动问卷调查表,无所谓对于错。

希望你能以认真的态度,选择与你的真实情况和想法相符合的答案,并和伙伴们交流交流,谈谈自己有什么感受。

谢谢你对活动的支持!

1、对于天气预报你家里的人一般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

(1)、收听广播电台的气象节目();

(2)、收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3)、看报纸();(4)、观测天气现象();手机短信()

2、你有没有因为没有带伞,因为下雨而会不了家的经历?

(1)、有过();

(2)、没有();

3、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因为天气的情况而改变原定的活动(如春游、运动会等)

(1)、有过();

(2)、没有()

4、你会通过天气现象观测天气的变化吗?

(1)、会();

(2)、会一点点();(3)、不会();

5、天气变化时,你自己会及时更换衣服吗?

(1)、会();

(2)、有时会();(3)、不知道();

6、你知道疾病与气象变化的关系吗?

(1)、知道();

(2)、有一些了解();(3)、不清楚();

7、你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有哪些关系吗?

8、如果让你来研究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你会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活动的建议与方法指导

  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搜集保存活动的原始材料,做好活动的真实记录,记录一定要具体、客观、真实,以便如实反映他们的活动过程,留下他们成长发展的痕迹,便于他们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同时也是日后进行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评价的客观依据。

 学生开展“气象与生活”的具体活动方式主要有观察、参观、访问、调查、实验等等。

各种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年龄、知识、能力、兴趣、个性等特点,将几种方法有机组合,灵活运用,以求实效。

四、活动例举

活动名称

内容与线索

气象对生活的影响

1.实践活动:

观测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2.交流会:

说说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3.调查与收集:

了解气候灾害

气象知识与预报

1.竞赛:

气象气象知识知多少:

2.展示台:

了解气象符号和常用的气象观测工具

3.走访:

参观气象台(站)

4.交流:

气象灾害与减灾

5.收集:

气象资源巧利用

6.比一比谁收集气象谚语多

7.观察:

自然界中的“天气观察员”

8.试一试:

观测记录一周的天气和气温

9.制作简易量雨筒

气象与保健

1.我会照顾我自己

2.交流:

天气与健康知识讲座

五、活动范例:

活动名称:

自然界的天气预报员

预期目标:

结合天气谚语,观察自然界中一些事物的变化,掌握气象预报一些简单方法。

活动建议:

  

 活动一:

收集、交流气象谚语,谈谈自己对其的理解

活动二:

实地观察。

学生分小组选择观察的事物。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观察的时机,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除了语言描述外,学生还可以用照相机记录下当时的观察情况。

进行观察时,有时得到的结论也许与谚语的描述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几次。

值得注意的是,气象谚语有一定的区域性,不同的地区对与谚语的预报是不同的。

教师要注意对此进行引导。

活动三:

交流与展示。

分小组介绍本组的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观察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并对活动进行评价。

活动名称:

千变万化的天气

预期目标:

1.使学生知道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天气的变化与人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通过认识几种常见的天气,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图画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持久性等科学态度

活动建议:

 活动前,教师要布置学生收集晴、阴、雨、雪、多云、风、雷电等天气的图片及资料。

  

一、活动引入阶段:

教学中可以用“谈话”的方法引入活动。

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关于天气及天气预报方面的已有知识。

如:

①收音机、电视机每天都要播送天气预报,你每天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吗?

②天气预报通常都播送什么内容?

③为什么收音机、电视机每天要播送天气预报呢?

④天气预报中的内容你能听懂吗?

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二、活动进行阶段:

1.指导学生认识天气是经常变化的

①天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②你经历过什么样的天气?

2.小组讨论所知道的天气特征。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讨论话题,引发学生讨论。

如晴天有什么特征?

晴天的夜晚有什么特征?

阴天有什么特征?

阴天的夜晚有什么特征?

同是雨天,是否还有不同?

雨可以分为几种?

小雨、大雨、暴雨、阵雨、雷阵雨等分别有什么特征?

  

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各自意见的教学方法。

通过讨论,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逐渐形成统一的认识。

讨论与谈话不同:

一是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意见,二是发表的意见大多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说得出来的,三是讨论通常要有结论,以便讨论的问题明确。

  

3.小组代表发言,同学们一起归纳天气的特征:

晴天时天空无云或有少量的云;白天天空呈蓝色、明亮,能看见太阳;夜晚能看见月亮和满天的星星。

阴天时天空布满乌云,天空灰暗,白天看不见太阳,夜晚看不见月亮和群星。

有时天空部分被云遮盖,还有少部分蓝天那叫多云。

下雨是天空中的降水现象。

下雨时天空都有云,或者阴或者多云。

小雨的雨滴很小,一般只能润湿地面,地面不会有积水和流水。

大雨的雨滴很大、很密、成串,下雨的时间比较长,地面有积水和流水,雨滴落在地面的积水中会冒泡。

暴雨是短时间内下的非常大的雨,来势猛,降雨量也多。

阵雨是短时间的降雨。

雷阵雨是伴随有雷鸣电闪的下雨天气。

雪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下雪时天空都有云,或者阴或者多云。

小雪的雪花比较小,比较稀,地上积雪很少。

大雪的雪花很大,呈片状,很密,地上很快积雪。

暴风雪是伴随有大风的雪天,多发生在北方的草原、森林。

教师可以概括总结:

天气总是不断变化的,除了晴、阴、雨、雪的变化,还有冷暖变化,风、雾、露、霜、雹等天气现象。

活动名称:

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预期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独立、自觉的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和不断钻研的学习习惯。

2.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利用天气为生活服务。

活动建议:

收集人们利用气象为生活服务以及气象与军事、工农业生产关系的例子。

一、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资料,并思考:

天气变化与人有什么关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使他们体会到天气变化与人有利、害二方面的关系。

  

二、讨论:

晴天适合做什么?

什么事情必须在晴天做?

如果天气总是晴天会怎样?

下雨有什么好处?

下雨有害处吗?

下雨前应该做什么?

下雨时出门应该注意什么?

下雪有什么好处?

下雪有什么害处?

下雪时出门应该注意什么?

在暴风雪到来前,草原上的牧民必须做什么?

  ……

三、归纳:

天气变化与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也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防止因天气变化造成各种灾害。

四、了解人们怎样探究天气变化的规律

气象台、气象站的气象工作者是专门研究天气变化的。

他们通过各种仪器和肉眼观察,时刻监测有关天气的各种变化,有时还用气球把仪器带上高空去观测,大的气象台还通过人造卫星上的仪器对空中的云、风等进行观测。

他们把收集来的有关天气变化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天气变化的规律,并预报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然后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站等报告大家。

天气变化是有规律的,有些比较明显的规律,通过观察,我们自己也可以总结出来。

例如天气特别闷热可能要下雨,月亮周围有圆圈可能要刮风等,就是很明显的天气变化规律。

五、学习观察记录天气变化

为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必须经常对天气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各种资料。

为此,我们需要学习观察记录天气。

气象台、气象站观察记录的项目很多,我们先来学习观察记录晴、阴、雨、雪等天气现象。

气象工作者在记录天气变化时,为了简便,都用统一的符号记录。

我们也学习用符号记录。

出示一些天气符号图,请认识的同学说一说符号代表的意思。

六、小组制定观测计划

自由讨论观测项目。

教师指导。

活动名称:

小小气象观测员

预期目标:

通过开展天气与气象的观测活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气象观测的技能。

    活动建议:

选择几个简单易行的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中体会气象观测的乐趣。

一、测定降水量

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量雨筒,下雨时,把量雨筒放到室外,观测降水量注意:

打雷闪电时要注意安全。

了解有关降雨量的知识。

交流观察降雨量的意义。

二、观察风力

制作简单的风力、风速测试仪,对风进行观测。

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有多少种类,学习有关风力观测方法。

谈论风力的运用。

三、温度测量

观测记录一周以来温度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注意:

看温度表的时候,头部、手不要接触球部,屏住呼吸,迅速读数,以免受到体温和呼吸的影响。

同时,视线必须同水银柱顶部平行,这样就不会产生误差。

六、其他活动

除了上述的活动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气象与健康、天气与饮食、天气与心情等方面。

由气象灾害可以拓展到研究其他的自然灾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七、反思与评价

评价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有效地发展性教学评价,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形成性、激励性为主,重参与、重过程,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和全面,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评价的内容:

一是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是对学生是否认真参加小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等方面进行的评价;二是活动过程中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是对学生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做出积极的贡献等进行的评价;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学生实践活动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1.是否主动提出设想、建议,活动方案构思新颖。

2.是否主动和同学配合,乐于帮助同学,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贡献。

3.是否会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所收集信息有价值。

4.实践方式、方法是否多样,是否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活动。

5.是否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6.表演、竞赛、汇报等活动有新意。

7.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八、支撑材料:

名词解释

    天气系统:

是指具有一定的温度、气压或风等气象要素空间结构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

如有的以空间气压分布为特征组成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

有的则以风的分布特征来分,如气旋,反气旋,切变线等。

有的又以温度分布特征来确定,如锋。

还有则的以某些天气特征来分,如雷暴,热带云团等。

通常构成天气系统的气压,风,温度及气象要素之间都有一定的配置关系。

大气中各种天气系统的空间范围是不同的,水平尺度可从几公里到1—2千公里。

其生命史也不同,从几小时到几天都有。

    天气学:

天气学是研究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物理本质及规律,并用以制作天气预报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所以天气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地球大气,研究内容是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天气学并来研究所有的大气物理过程,而只是研究对天气演变起重要作用的那些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天气:

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

所以可以理解为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统称。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

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即"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

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在海洋气象学中规定,该海域海水表层温度高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时定为厄尔尼诺出现)。

    拉尼娜: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Nina"-"小女孩"的意思。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

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天气预报如何作出

   天气预报按其预测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时(0-12小时)、短期(12-72小时)、中期(72-240小时)和长期(10天以上)等四种。

各种预报都有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这里主要介绍短期预报的制作。

   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只有两三分钟时间,预报结论也很简短,话语不多。

但是,你可知道,就是这么简短的话语,其中包含了多少科技人员的智慧与劳动啊。

这是气象台站的预报人员,利用天气图、传真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单站资料、群众经验,运用电子计算机对它们进行详细地、连贯地、系统地分析,掌握过去和现在的天气演变情况及规律,结合自身的实践预报经验,综合大家的智慧,进而对未来天气变化情况作出的科学预测。

真是来之不易呀。

   天气图:

预报人员运用天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当日各时次(一般地面图4次、高空图两次)天气图上的各种天气系统的高低空配置、发生发展和系统的移动方向、速度进行详细地分析,对未来本地将受哪个天气系统影响、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进行判断。

它好似军事指挥员的作战地图。

   传真图:

即中央气象台和国外有关气象台发布的数值预报图(一般每天两次),它描绘了北半球、亚欧和某些地区未来的高空、地面天气形势演变和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大致分布趋势,是各级气象台站制作本责任区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之一。

  卫星云图:

人造气象卫星在距地球几百到3万多公里的高空拍摄地球大气中的风云图片,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地面,气象科技人员从卫星云图接收机的云图图像上(一般一小时一次),可分析出什么地方在下雨,什么地方是晴天,台风在什么位置以及它的强度和移向、移速等等,为天气预报提供适时依据。

特别是对高山、沙漠和海洋等人烟稀少的地方,云图资料可以弥补气象观测资料的不足。

  雷达回波图:

一般天气雷达可探测200-5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水、台风等天气回波的强度、范围、移向、移速等演变情况,它是气象科技人员的“千里眼”。

探测时间一般是3小时一次,遇有重要天气可加密到1小时甚至半小时跟踪探测一次。

预报人员根据回波演变趋势,结合天气形势和单站气象要素特点,作出短时(一般6小时以内)降水等天气的落区和量级预报。

  单站资料:

可以很好地提示当地的天气气候状况。

预报人员一般运用曲线图、剖面图、点聚图和数理统计等手段来分析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结合天气形势变化和大气环流特征,制作本地未来的天气预报。

  群众测天经验: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测天经验的结晶天气谚语,它具有朴实的哲理和一定的科学道理。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地方性、季节性和科学性,并要同天气图、气候资料密切结合起来,经过认真验证,逐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用于预测未来的天气趋势变化。

  气象台站的预报人员对各种气象图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举行天气会商,好比医院的“会诊”,大家各抒已见,然后由值班预报员归纳、综合作出每一次天气预报。

如果是灾害性天气警报,还需经高级工程师或总工程师签发后,才能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公众发布。

因此,每一次天气预报都有是气象台站科技人员共同劳动的智慧结晶。

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膨胀而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

雷雨天容易遭受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避免雷击应当做到:

1、在外出时遇到雷雨天气,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

2、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手并拢、双臂抑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

如果手中有导电的物体(如铁锹、金属杆雨伞),要迅速抛到远处,千万不能拿这些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

3、特别要小心的是,遇到雷电时,一定不能到高耸的物体(如旗杆、大树、烟囱、电杆)下站立,这些地方最容易遭遇雷击危险。

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

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

"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即所谓的"四时感冒":

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

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降水观测

气象部门把从天上云里降下来的雨水(液体)和雪、冰雹(固体)都称为降水。

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水深)。

它是按从天空降下的雨或雪、雹等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地面上的深浅来计算的。

如果是雪等固体降水,一定要先把它们融化成水后再量降水量(事先加定量温水,再从总水量中扣除)。

气象站主要用雨量筒来测定降水量。

雨量筒是一个直径20厘米的金属圆筒。

筒高58厘米,分为上下两节,下节高35厘米,里面装有一个储水瓶。

把储水瓶中的水倒进特制的量杯,就可以知道今日的降雨量(水深)。

我国许多气象部门还都配有能自记雨量的自记雨量器,可以测量各个时段中降水的强度。

雨量大小还可根据降水状况来判断。

降雨状况一般分四个等级,即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小雨:

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洼地积水慢,屋上雨声微弱。

中雨:

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上沙沙雨声。

大雨:

雨滴下降模糊成片,落地四溅较高,洼地积水很快,雨声哗哗作响。

暴雨:

雨猛如倾盆,雨声震耳,积水特快,江河涨水。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不论下雨时间的长短,例如"零星小雨"指有的地方下,有的地方不下;"间断小雨"指断断续续的下;"阵雨"指时下时停,时大时小。

凡日雨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就算一个降水日。

日雨量小于10毫米的日子称为小雨(日),中雨(日)为10?

/FONT>25毫米,大雨(日)为25?

/FONT>50毫米,日雨量50毫米以上就是暴雨(日)了。

 委内瑞拉大水

从1999年12月15日,暴雨袭击了委内瑞拉全国各地,离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45公里之遥的奈瓜塔峰(海拔2765米)发生了洪水。

洪水从山上直冲下来,造成了泥石流。

洪水使马加里塔岛沿哥伦比亚到苏利亚州、首都加拉加斯和苏支雷、法尔孔、苏利亚等7个州的河堤决口。

造成数千公里范围内的灾害并使3万至5万人丧生,数千人失踪,几十万人无家可归,造成本世纪委内瑞拉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委内瑞拉地处南美洲以北,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来年4月为旱季,此次委内瑞拉发生反季节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的原因,专家们初步认为可能是:

1.受本世纪最大的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瓦克大气环流圈"东移,使委内瑞拉最干燥的北部沿海地区,因上升强气流出现大暴雨。

2.造成严重灾害的关键原因是人为原因,委内瑞拉大量砍伐山区树木和河边森林,并在其上面建筑房屋,使水土大量流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