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390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_精品文档.doc

血液部分

血液标本

全血:

用于细胞计数、分类、形态观察;

血浆:

全血去除血细胞,用于血栓止血检测;

血清:

全血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液体,用于生物化学、免疫学检测等。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

用于微量检测

    部位:

耳垂或手指末梢,主要是中指或无名指尖内侧,半岁以下拇指或足部,特殊人员视情况而定

    所用器材:

采血针、吸管

二、静脉采血法:

用于血沉、免疫、生化等检测项目

    部位:

主要是肘静脉。

还可以在:

手背部手腕部等部位采血,幼儿可采用颈外静脉采血。

    采血器材:

一次性注射器,检验用真空定量采血装置。

 

抗凝: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

一、草酸盐,

抗凝原理:

与血液中钙离子形成沉淀;

使用方法:

草酸钠0.1mol/L和血液1:

9。

优点:

溶解性好,价廉。

缺点:

①对凝血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因子;②形成草酸钙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器的使用。

使用范围:

逐步被淘汰。

二、柠檬酸钠(枸橼酸钠),

抗凝原理:

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

配成109mmol/L的浓度和血液1:

9(用于凝血试验);106mmol/L的浓度和血液1:

4(用于血沉)。

优点:

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缺点:

血液中溶解度低,抗凝作用较弱。

使用范围:

止血学检验、血沉、输血保养液(毒性小)。

三、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抗凝原理:

与钙离子生成可溶性的鳌合物。

使用方法:

15g/LEDTA和血液1:

10。

优点:

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影响小。

缺点:

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使用范围:

全血细胞分析和血细胞比容测定,但不适用于出凝血实验和血小板功能。

四、肝素,

抗凝原理:

加强抗凝血酶作用,阻止凝血酶形成。

使用方法:

肝素钠1g/L与血液1:

10。

优点:

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能耐高温。

缺点:

引起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计数降低,不利于制备血涂片,价格昂贵。

使用范围:

血浆生化/免疫项目,红细胞脆性实验,科学研究等。

 

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血涂片的制备

1、用途: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网织红、异常细胞检验、寄生虫检验。

2、制备步骤:

(手工推片法)

将推玻片向1的方向稍抽回,当血液充满推玻片的宽度后,以一定均匀的速度向2的方向滑动。

3、质量评价:

 均匀、厚薄、头体尾、边缘、两侧

注意:

血滴大,速度快、角度大----血膜厚

 

瑞氏染色法

原理:

分两相进行,第一相是酸性伊红与细胞中的碱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结合;碱性染料天青B与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核染色质、特异中性颗粒、血小板结合。

第二相是天青B和伊红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形成紫色的天青B-伊红复合物,结果使白细胞核染色质成紫色(疟原虫的染色质成红色),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及血小板颗粒区成紫色。

试剂

1. Wright染液:

瑞氏染粉0.1g,甲醇60.0ml

甲醇:

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为一定形态,并使蛋白质沉淀为颗粒状、网状等结构,增加细胞与染料接触表面积,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2.磷酸盐缓冲液(PBS):

磷酸二氢钾(无水)0.3g,磷酸氢二钠(无水)0.2g,蒸馏水加到1000ml。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6.4-6.8),塞紧瓶口备用。

方法:

a. 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平放于染色架上。

b. 加瑞氏染液覆盖血膜,固定1min。

c. 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混匀,染色5-10分钟。

d. 用清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红细胞计数:

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技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

(4.0~5.5)×10^12/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低于3.5×10^12/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活体染色)   

染料

煌焦油兰:

常用,染色效果好,但沉渣较多。

   

新亚甲兰:

WHO推荐的,染色效果好,但试剂昂贵。

试验方法

试管法:

染色时间长(30min),效果好,易重复计数。

玻片法:

染色时间短,水分易蒸发,结果偏低。

制薄片,不复染,油镜下计数1000个RBC中Ret数(缩小视野法或Miller窥盘)。

【参考值】

成人:

0.005~0.015或(24-84)×10^9/L 

儿童:

0.02~0.06

 

血红蛋白(Hb)

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检测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有吸收峰。

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Hb(G/L)。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达不到WHO规定的标准条件,所以利用Hb参考液制备标准曲线,换算出Hb(G/L)。

【参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L

成年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70岁以上老年男性:

94.2-122.2g/L

70岁以上老年女性:

86.5-111.8g/L

 

贫血: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轻度贫血:

男性<120g/L,女性<110g/L,>90g/L 

中度贫血:

90~60g/L

重度贫血:

60~30g/L

极度贫血:

<30g/L

低于45g/L应考虑输血。

 

红细胞比积(Hct)

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参考值】(温氏法) 

男:

0.40~0.54

女:

0.37~0.47

红细胞平均容积(MCV):

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L)

 

血细胞沉降率(ESR)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参考值】(魏氏法)

男:

<15mm/h 

女:

<20mm/h

 

白细胞计数:

类同与红细胞计数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滴入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参考值】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月-2岁:

(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

【技数方法】显微镜目视分类计数法

将标本制成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学特点逐个分类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相对比值(或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其形态和质量的变化。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参考值】

(0.02~0.05)×10^9/L

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点彩红细胞

是一种较幼稚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在瑞氏染色时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的细胞。

 

正常不超过0.0003(0.03%)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电阻抗法:

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尿液部分

尿液的采集

指导病人后让其自行留取,取清洁中段尿,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要求病人清洗手及外生殖器,一般留取中段尿到适当的未受污染的容器中。

女性要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婴幼儿要避免粪便污染。

 

晨尿:

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第二次晨尿:

指采集晨尿后2~4小时内的尿液。

(要求从前一天晚上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200ml)

随机尿:

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餐后尿:

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

3小时尿:

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

12小时尿:

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

24小时尿:

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

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

【小知识点】

尿液检查一般应在收到标本后迅速进行。

一般2h内送检,30min内完成检测。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

常用的方法有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尿量:

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参考区间】

成人1~2L/24h,即1ml/(h*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年人的3~4倍。

相关内容

多尿:

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

少尿:

24小时尿量少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小于0.8ml/kg)。

无尿:

12小时无尿或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

 

尿的外观:

包括颜色及混浊度。

正常的尿液颜色由淡黄到深黄色,随尿量的多少、饮食、药物及病变而变化,其颜色主要源于尿色素及尿胆原。

混浊度可分为【清晰、轻浑、混浊、明显混浊】4个等级。

正常尿液混浊的原因主要为结晶所致。

 

血尿: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

1、肉眼血尿:

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称为~。

2、镜下血尿:

如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3个/HP,称为~。

 

血红蛋白尿:

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的暗红、棕红甚至酱油色的尿液,称为~。

肌红蛋白尿:

当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时血浆肌红蛋白含量增高,经肾脏排出,产生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尿液。

 

乳糜尿:

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火神不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称为~。

 

脓细胞:

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常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脓尿:

由于含有大量白细胞,外观呈黄白色或白色的尿液。

1、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