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docx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
2.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4.背诵全文。
导学点拨窗口
【探海导航】
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
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
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
以、哉、所、则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对比,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
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
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
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思路结构】
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
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
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结构如图:
根本固则木长
现实要求: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泉源浚则流远
德义积则国安
历史经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竭诚待下取之易
纵情傲物守之难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理想政治: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十思)
………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疑难指津】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
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
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
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
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
(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
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语言揣摩】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
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
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运用: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
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
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
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