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练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487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言文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练习题.docx

《文言文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练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练习题.docx

文言文练习题

文言文练习题

桃花源记

1、词语解释 1 缘()溪行、2落英()缤纷、3 甚异()之、4豁然开朗()、5 俨然()、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阡陌交通() 、8 黄发垂髫()、9怡然()、10 具()答之、11咸()来问讯、12 率妻子()邑人、13绝境() 、14 不复()出焉、15无论()魏晋、16  延()至其家、17处处志()之、18寻()向()所志()、19 欣然()规往、20无问津()者。

2、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后遂无问津者。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五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22、

(一)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6、何()陋之有?

2、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2)爱莲说  一解释 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宜()乎众矣。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核舟记》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

(4)高可()二黍许()。

(5)其两膝相比()者。

(6)佛印绝()类()弥勒。

(7)矫()首昂视。

(8)神情与苏、黄不属()。

(9)珠可历历()数也。

(10)其人视端()容寂。

(11)其船背稍夷()。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

满。

2.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

(2)左手倚一衡木。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翻译: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2).中轩敞(chǎng)者为舱(cāng),箬(ruò)(箬的通体字,箬竹之意)篷覆之。

3).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

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4.1)问答:

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答)

2)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答)

3)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  1、选贤与(音:

义:

)能。

  2、古人不独亲()其亲()。

 3、不独子()其子()  4、男有分(),女有归()5、货恶()其弃于地也。

 6、盗窃乱()贼()而不作()。

 7、是()谓()大同()。

 二、译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盗窃乱贼而不作。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填空

(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朝代)的()(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全书共有()篇。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

(3)五经:

 

《三峡》

1、文学常识:

作者:

(),()(朝代)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 略无(略:

)阙()处。

3)重岩叠嶂()。

 4)   自()非亭午()夜分()。

5)曦()月。

6)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7) 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8) 素()湍()绿潭.  9)绝()巘().10)飞漱()其间。

11)良()多趣味。

12)清()荣()峻()茂()。

13)  晴初霜旦()。

 14)属(音:

义:

)引()凄异。

15)哀转久绝()。

16)三()声。

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2)写山高峻的句子: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

(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

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

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②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

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

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

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

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

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

答: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9.回答以下问题①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③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0.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

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3)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曰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3.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3、夕曰欲()颓(),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音:

义:

)奇者。

 

(二)、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可具有文学性。

 (三)、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曰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之美 

二.《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月色入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4)、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6)、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翻译:

 

  《观潮》

 

 一、解释 1、自既望()以至十八曰为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7、吞天沃()日。

 8、如履()平地。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10而僦赁(音:

义:

)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三、阅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1、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

  

(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  (3)写“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写“声”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  (5)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曰,势极雄豪)

2、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4、翻译。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4、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6、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 1、是()曰更定()。

 2、余拏()一小船。

毳:

(音:

义:

)。

3、雾淞沆砀(音:

义:

)。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二、译句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大雪三曰,湖中人鸟声俱绝

3、

4、回答问题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第五单元复习一.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斯是陋室,惟吾得馨。

1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9.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2.技亦灵怪矣哉!

2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理解运用《桃花源记》  陶渊明

(1)、综合理解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

寄托了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摘录原文回答。

答: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美好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答:

①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安定;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4、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4分)

答:

理想境界是:

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

(评分标准:

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

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5、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答:

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对陌生人到来感到很惊异。

6、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7、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8、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9.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

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

因为

(1)源中生活安宁,

(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0.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答: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答: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答:

示例:

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

评分标准:

(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

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通过“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4、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二《陋室铭》  刘禹锡

(一)、综合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本文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写法上的特点)

3、本文用反问句做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

用反问句作结,作者以诸葛亮和扬子云自比(作者以名人自况),含蓄地表现了“惟吾德馨”,自己也具有他们的抱负和志趣。

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4、作者的生活态度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作者的生活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谐社会氛围的时候,依然需要追求高尚的道德操守,依然需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

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

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

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