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实验教案.docx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实验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实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实验教案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鱼鳍的游泳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学生:
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并进行交流。
二、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
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
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学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
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
问题l:
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
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
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
接下来,就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四、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具体过程如下:
生:
体色的观察:
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五、学生总结鱼的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gill)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饲养和观察蚯蚓
【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前准备】:
学生:
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录像(教师出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看到了哪些动物?
描述一下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1:
金丝猴攀援在树上,袋鼠在草原上跳跃,蚯蚓在土壤中穴居,白熊在雪地上行走。
丹顸鹤在引吭高歌,猎豹在奔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老虎在行走……
2、你们还能说出陆地上其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吗?
两栖动物青蛙垢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成体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草原上的绵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
(学生分组讨论质疑)
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3:
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3、那么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样的环境相适应呢?
(分小组观察讨论)
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
爬行动物一般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等。
陆地动物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觅食和御敌。
除蚯蚓外,陆地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如:
昆虫的气管和兔的肺。
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反应。
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都是与它们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下面我们以蚯蚓和家兔为例进一步探究。
课前你们是在什么环境中找到蚯蚓的?
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
各小组是怎样饲养观察蚯蚓的呢?
请各小组汇报交流。
生1:
纸箱里的土壤中饲养(一边湿土,一边土壤干燥)
生2:
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制作观虫器饲养,具体做法是:
两个套在一起的塑料瓶,在里面的塑料瓶壁上扎上一圈能使蚯蚓穿过的孔洞,内圈盛放湿土,外圈盛放比较干燥的土壤,观察蚯蚓的活动区域。
生1:
蚯蚓适于生活在湿润的、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生2:
蚯蚓钻到盛放湿土的塑料瓶中。
各小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归纳如下:
(1)观察描述它的体形,身体是否分节;
(2)用手触摸感觉蚯蚓的体节腹面处,并进一步用放大镜观察;
(3)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生1:
蚯蚓的身体是圆长形,身体分为许多体节;
生2:
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这是刚毛,它在运动时起到协助作用。
生3:
靠近环带的是身体的前端,远离环带的是蚯蚓的后端。
生1:
有粘液可能与蚯蚓的呼吸有关。
生2:
蚯蚓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生:
利于蚯蚓的呼吸,体表干燥的蚯蚓会窒息而死。
生:
使身体的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生:
可以对比观察蚯蚓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的情况。
具体的内容如下:
(1)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运动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并思考其原因;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运动时身体粗细的变化,并与它在粗糙的纸上的运动作对比。
生1:
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往前蠕动。
这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刚毛的固定和支持作用有关;
生2:
在玻璃板上蚯蚓身体变粗变细,但很难往前蠕动;在粗糙的纸上蚯蚓身体的运动比玻璃板上运动的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刚毛无法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生1:
放归到适于它生活的环境中;
生2:
湿润的土壤中……
小结环节动物的特征。
空中飞行的动物教案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重点和难点】: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课前准备】:
学生:
搜集描写鸟类的诗句;观察、调查当地常见鸟类并做记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体表(被覆羽毛、裸露)。
体形呈(细长形、流线形)。
家鸽的躯干呈___形。
家鸽的前肢变为___,生有几排大型___,是__器官。
后肢有__趾,__趾向前,__趾向后。
尾部生有大型__,飞翔中起__作用。
家鸽有(角质喙、肉质唇),口腔内(有、无)牙齿,舌较(柔软、坚韧)。
无牙齿可减轻头部重量,与__生活相适应。
肌胃外壁有发达的__层,内壁上有一层___,胃腔内有许多__粒。
腺胃可分泌____。
肌胃的收缩力(大、小),可凭借内壁的角质膜和腔内的沙粒将__磨碎,具有类似__的作用。
小肠弯曲(细长、短粗)。
直肠较(短、长)。
小肠是__和__食物的主要器官。
直肠这一特点使得鸟类随时排便,有利于____,与__生活相适应。
家鸽的肺相对较(大、小),弹性较(大、小),与多个气囊相通。
心脏体积相对较(大、小),分为__心房,__心室。
家鸽的心脏分为四个腔,使动、静脉血(分开、混合),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较(强、弱),加之双重呼吸,食量又大,体表有__保温,通过气囊散温,因此具完善的____能力,属于(恒温、变温)动物。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探究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方法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
【课前准备】:
龟,木块,沙土,湿草,新鲜的猪肉碎末(馅)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学:
观察法和实验法。
学:
实验法。
学:
应该需要。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
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从课本35页到36页。
学:
提出假设“乌龟可以绕道取食”
学生活动二:
学:
分组讨论后完成探究方案。
学:
在班上交流各组的探究方案。
先将饿了一段时间的小乌龟放好。
用木块挡成几条道路,每条道路宽约15厘米,长大约100厘米,其中有4条是走不通的(取不到食物的),一条是可以取到食物的通路。
把乌龟放在入口处,出口处放好沙土,湿草和新鲜的猪肉馅,观察乌龟要经过多少次错误尝试才能找到食物,并记录下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填入表格中(5次)。
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结论。
学:
实施新的探究方案,并记录观察结果,填好表格,得出结论
学:
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学:
先各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
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动物的学习行为。
通过本探究使大家掌握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了解动物行为的成因。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希望通过本探究,能够对大家的学业有所促进作用。
【课后小结】:
1.课堂设计思路: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是从动物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看,可以将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而学习性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产生,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也受身体内部激素的调控,这两方面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
从本探究实验可以看出乌龟的脑很发达,比较容易建立条件反射,所以它的学习行为也比较复杂。
因此,这节课想通过探究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使学生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了解动物行为的成因。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本探究活动后,提高学生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社会行为教案
―――蚂蚁的通迅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群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
(积极发言)
学生:
(思考后回答)
学生:
还有狒狒、蜜蜂、蚂蚁等。
。
学生:
(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
蜜蜂是群体生活的动物有一只蜂王,专门负责产卵,还有少数雄蜂专门与蜂王交配,而工蜂占大多数,它们负责采蜜、侦察、守卫、清理蜂巢和饲喂小蜂等工作,非常辛苦,可见它们是有明确分工的。
学生:
狒狒群是一个大家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不同,排成等级次序,形成“等级社会”。
作为首领的雄狒狒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行为,其它成员都要听它的。
学生:
腹部膨胀自己不能动像大肉虫似的是雌蚁。
还有雄蚁、工蚁和兵蚁。
学生:
里面应该有很多卵,这样就可以生出许多小蚂蚁,使种族可以延续。
学生:
身体最强壮。
学生:
它可以优先享有配偶、优先享有食物和巢所,并负责指挥整个群体。
学生:
因为它们的单个力量不足以使自己和其它动物抗争,容易被伤害,所以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
还有的动物如猴子,可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学生:
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都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学生:
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引诱剂,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案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几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全面分析和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处理、概括总结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4、自觉形成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能够从自己的言行和身边的小事出发,形成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全面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自觉形成保护动物的情感。
难点:
组织调查、查阅资料以及交流表达的效果。
课前准备
学生: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制作相应的展示作品。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
(展示蚯蚓、蜜蜂、苍蝇、猫、鱼、鸡、牛等动物的图片)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时要与以上动物进行直接或间接地“亲密接触”,你对哪种动物最感兴趣,就请你加入这种“动物搜查线”,我们将要制作一期有关“动物与人类”的专题片,请大家做好准备。
鸡专题:
成员1:
我是不会飞的鸟,咯咯哒哒,我下的蛋可真大,咯咯哒哒,我下的蛋营养可丰富了
成员2:
我的肉很鲜美,很多美味佳肴我都榜上有名,炸鸡腿,白斩鸡,良田鸡,肯德基(鸡)
成员3:
闻鸡起舞的人要感谢大公鸡每天叫鸣的功劳。
成员3:
我的又细又柔软的毛,可以做羽绒服,帮你抵抗严寒。
成员4:
我的肌胃非常坚韧,在中药中被成为鸡内金,是治疗消化不良的良药。
成员5:
禽流感不是我的选择,人们像瘟神一样躲避我,我的很多同伴也被判处死刑,禽流感是我的罪过吗?
成员6:
研究激素的时候,我还不惜男变女,女变男帮人们知道性激素的作用
成员7:
有的鸡长得漂亮,可供人们观赏。
成员8:
鸡在人类精神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也很尴尬,鸡鸣狗盗之徒,小肚鸡肠,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鹤立鸡群的鸡可能感觉也不怎么好!
蚯蚓专题
成员1:
我是大自然最早发明的“犁”,疏松土壤效果绝对一流;我可以调节土壤的成分,让上面生活的植物生长更加旺盛。
成员2:
雨后,我常常爬到地面上来,这可是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的好素材。
成员3:
我体内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家禽、家畜等的美味佳肴;
成员4:
我有分解树叶、稻草、生活垃圾等的特殊本领,绝对是一号环保专家,经过我精心加工,环境污染问题不就能够解决了。
成员5:
我还是传统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之一“地龙”,有清热定惊,清肺平喘,行经通络的功能。
成员5:
我还能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重金属,在我体内他们可以为外界的10倍,如果喜欢我这种特殊本领的话,就请我做你们的土壤环境监测员吧!
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利用生物反应器获得人们需要的物质与直接从动物身体获取,有哪些好处?
你认为哪些动物适宜做“动物反应器”?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解决以上问题。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
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回答:
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
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
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学生:
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学生:
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
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
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
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
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
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
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学生:
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学生:
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学生:
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第2课时:
学生:
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
实验方案是:
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
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
我们推断的原因是:
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
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学生:
食堂里吃的多。
营养多。
学生:
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
实验方案是:
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
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
我们推断的原因是:
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
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
马路边多:
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
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
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
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
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
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
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学生:
(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
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
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
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学生:
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
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
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
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
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
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
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
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
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制作甜酒和食品保鲜方法
教学目标
1、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推理总结发酵作用的实质;
2、尝试利用发酵作用制作食品,举例说出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其他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4、举例说明人类对其他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2、难点:
发酵作用的实质、举例说明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有关发酵实验错误操作的视频资料
2、适合饮料瓶口大小的打孔橡皮塞,插入玻璃导气管;澄清石灰水
3、学生制作的发酵面团、米酒或其他发酵食品。
4、其他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学生:
踊跃提出各种细菌和真菌。
(二)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
展示利用酵母菌发酵作用吹起的气球。
学生:
如果倒开水,酵母菌就烫死了。
(录像)将只加了水的酵母菌倒入饮料瓶,开始套气球。
学生:
没放糖。
(录像)将饮料瓶放在室外的窗台上(时值北京的冬天,冰还没化呢)
学生:
太冷了,冻冰了。
学生:
(猜测)二氧化碳。
学生:
用石灰水。
学生:
石灰水变浑浊了。
学生:
瓶子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学生:
呼吸作用。
学生:
酒味。
学生:
不充足。
学生:
展示自己酿制的米酒和果酒。
学生:
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面团和没有酵母菌的面团。
学生:
产生了二氧化碳。
学生:
产生了水。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配合出实物):
酸奶、醋、酱油……
学生:
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卖豆腐的叫王致和,家里很穷。
这天他豆腐没卖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坛子里,放了些盐哪、花椒什么的,打算泡一泡再捞出来晾成豆腐干。
可是后来有事出门忘记了,等回家想起来,赶紧过去掀开坛子,一股臭气扑了出来。
王致和想,坏了,这么多东西全糟蹋了,这可赔大发了。
可他又舍不得扔了,就伸手抓出了两块尝了尝。
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儿,还真好吃。
他又把隔壁的几位老街坊都请了过来一块儿吃了起来,大伙儿都说味道不错。
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连宫里的慈禧太后也爱吃。
于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门匾上头就刻上了个龙头,这表示这家的东西是皇家享用的贡品。
可是慈禧太后嫌“臭豆腐”这个名字太不雅,就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青方”。
相对的,酱豆腐就被叫成“红方”。
学生:
我们去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