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860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

《《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礼记学记》讲义丙.docx

《礼记学记》讲义丙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早上好!

昨天《禮記•學記》,探討了四大基本教育要素的,前面兩個要素

大家還記得嗎?

第一個是教育的目標。

教育的目標用四個字來概括是:

化民成俗;我們也學習了教育的內容。

今天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部份,將是這一篇《禮記•學記》當中,最為重要、也是它的菁華所在。

我不知道大家聽了這一句話,有什麼感觸。

我小時候上課,假如有老師講到,今天所講的,是最重要的,考試要考的,那趕快豎著耳朵聽,而且把筆記作的詳詳細細。

所以,今天的課,我們要好好的來學習。

我們一起來讀第七段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

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

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

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這一段,還沒有講到教學的方法,但是這一段講的是:

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容易犯的一些過失。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教學弊病。

為什麼在講教學方法以前,先講這一段呢?

從這裏面,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老祖宗的慈悲。

因為當一位老師正式上崗以前,正式當一位老師以前,他能夠在他的教學中,去避免教學弊病。

他最起碼可以做一個合格的老師,進而再掌握後面所講到的,一些教學方法,他完全可以成為一位優秀的老師。

古人在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處處在替我們後人著想。

我們來看一看這些教學弊病,在我們當下,我們會不會去犯。

這裡所說的今之教者,指的是漢代的老師,但我們不能這樣去看經典。

今之教者我們要想,現在我們從事老師(职业的),我們有沒有犯這樣的過失。

第一個過失叫呻其佔畢,呻,就是用嘴巴念,佔用眼睛看;畢通筆,就是古代的書簡,用現在的話就是課本。

呻其佔畢,就是照本宣科。

老師講課,他是在那裏背誦一些東西,對一些教理他自己也不太清楚、明白,假如我們用這一種方法去教導學生,我們老師就教的很呆,學生學起來也一定會學的很傻。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的出,我們的老祖宗在傳統教育當中,絕對不強調強迫式、輸灌式;而是希望,他們的教學能夠引發人的悟性,能够引發人的思考,這是第一點我們不可以犯的錯誤。

第二點,多其訊,這個地方有兩個句讀的方法。

有些地方是多其訊言,我們這裡是多其訊。

訊就是問,多其訊,就是這個老師上課很喜歡提問,或者滿堂問。

一堂課都問下來,我們國內強調素質教育,強調教學過程當中,要師生互動。

所以很多老師上課,就來提問,覺得提問,師生的互動就很好。

但是習慣問一些什麼問題呢?

好不好啊?

可不可以啊?

對不對啊?

其實這些問題問下去,學生根本不用動腦筋去思考。

他只用回答“好”,“不好”,“可以”,這對他的悟性一點好處都沒有。

所以這樣的問,要少問。

孔老夫子教學,他不是這樣的。

他同樣一個問題問出來,他會讓他的學生作回答。

回答的時候是一個個進來,然後一個一個出去。

有一次,孔老夫子問他的學生:

智者若何?

仁者若何?

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是智者?

什麼樣的人是仁者?

結果三個學生回答都不一樣。

最先進來的是誰呢?

最先進來的是子路:

因為子路比較性急,所以他第一個進來回答老師的問題。

他說:

智者使人知己,有智慧的人他很會生活,他是生活藝術的大師,所以大家都願意來向他學習,所以他的名聲很容易傳出去,大家都知道;仁者使人愛己,心地很厚道,很仁慈的人,大家都願意來幫助他,都願意聚在他的身邊,跟他一起生活,這是子路的回答。

孔老夫子聽了,點了點頭,稱他為士。

用現代的話說:

你是一個合格的知識份子,然後子路就出去了。

第二個進來的是誰呢?

第二個進來的是子貢。

子貢的回答就跟他有所不同。

他說:

智者知人,仁者愛人。

有智慧的人,知道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仁者愛人,一個有仁厚心的人,看到他表現不好的時候,知道那個不是他的本性,而是他的習性,進而去幫助他去掉習性,恢復本性,他說這個是仁者。

孔老夫子聽完以後,也頻頻點頭,稱他為士。

你也是一個合格的知識份子

最後進來的是顏淵,顔淵的回答,又跟子貢子路的答案不同。

顏淵說:

智者自知,仁者自愛。

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自己的習氣、毛病,進然要改變習氣毛病;仁者自愛,一個仁慈厚道的人,他一定首先從自己的習氣毛病下手,對自己的習氣毛病,趕盡殺絕,所以這個自愛是自尊自重。

孔老夫子聽完他的話,非常高興,給了他三個字的評價:

士君子,也就是說,你是一個優秀的知識份子。

孔老夫子教學,他提出來的問題,他的學生,都會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又給與他的學生不同的鼓勵。

所以孔老夫子教學,他懂得因材施教,他的教學活活潑潑,從這裏面我們學習聖賢的教誨,學《弟子規》,我們也一定,要把這樣好的精神和方法,運用到我們的教學當中去。

當我們上課,都是問的太多,或者是一言堂,根本學生連插一句話,回答問題的時間都沒有。

那我們要反省自己,如果我們教的太多,我們講課,就是控制那個發言權,學生會覺得,學的很蒙。

我的總結是,老師講的太多,學生會聽蒙。

這是第二個老師容易犯的過失。

第三個叫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

就是老師講課,不管學生心裏的感受,也不管當下的學習狀况,反正我就是要把我的課講完。

有的在學校裡,開學時覺得這個學期還很長,所以上起課來是悠悠放任,一篇課文可能講好幾個星期,到了要期末考試了,自己的教學內容還沒有講完,這個時候就拼命的趕進度,也不管學生的接受狀况怎麽樣。

這種狀况很麻煩,我們教的這麼急,學生也一定會學的很累。

所以我們做老師的,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去備學生。

要看學生的根性,學生當下的接受狀況。

不能說,我反正把我要講的東西講出來就好,這不契機。

所以孔老夫子講:

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語上(这里解经会好一些)。

所以我們要看學生的狀況,特別是我們從事推展《弟子規》,教孩子讀誦古聖先賢經典的過程當中,也千萬不可以去趕進度。

我們曾經碰到一些團體,他們教孩子學經典,這個學期要把《弟子規》學完,下個學期要學《常禮舉要》,

明年要學《孝經》,後年要學《論語》他像趕進度的在趕。

學《弟子規》能不能趕進度,絕對不可以。

因為一個孩子的根基的奠定,紮孩子的根不是一日之功。

我們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所以心急,不會有什麽樣好的效果,而且當我們很急的時候,

我們的內心並不平靜,我們的心不靜下來。

老師講課也不會有智慧,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這是第三個方面。

第四個方面,使人不由其誠。

就是老師教書沒有誠意,他不是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是把它當作是一份職業。

上班就上班,然後領一個月薪水,下班以後你不要管我。

我們古代的老祖宗,從事老師工作的人,從來沒有把教育當作是職業,都是把教育工作當作是事業,當作是終身奉獻的事業。

假如我們是抱著一顆,我是爲了謀生,我是爲了每個月的薪水去工作,那學生能不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心境?

可以。

學生覺得老師有什麽了不起,不就是爲了那一點薪水嗎?

所以當我們這樣去教書,學生都不見得能夠瞧得起我們。

有一些老師,自己課堂的內容,他不完全教完,他在外面辦班,然後你必須上我的補習班,你的學習成績才能好。

你只上課堂的,你只能够考六七十分,你上了我的補習課,你可以考八九十分,其實這樣的心態都不好。

所以假如老師教書沒有誠意,我們的學生,他學習起來,他也不會有誠心,他也不會發至誠心,昨天蔡老師講到,至誠乃得有經綸。

當一個孩子對學習沒有至誠心的時候,他的道德學問沒有辦法成就,他的誠心須要我們老師,用愛心、用耐心,用我們那一份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去喚醒他。

假如老師教書,使人不由其誠,總覺得很虛,我們老師講課講的很虛。

當我們的學生,跟我們一起生活,他們一定會很怨恨我們老師。

覺得這個老師,不把我們當一回事,下了課趕快跑了,我們想請教他的問題都問不到。

這是第四個方面。

第五個方面是:

教人不盡其材,就是教育一刀切。

根本不考慮每個孩子的根性,有什麼不一樣,沒有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這樣去教書,可能有一個狀況,希望孩子能夠整齊化一。

如果要求整齊化一,可能有一些能力很好的孩子,有一些能力很差的孩子,他們就會對老師很反感,明明我的能力還可以多寫一點,多學一點,但是就是到此為止。

有些孩子能力不夠,你硬要求他這樣的,他也覺得學的很辛苦。

所以老祖宗講,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你教育他一定要根據他的狀況,根據他的能力。

給他合適的目標,這是第五個方面。

第六個方面: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施之也悖就是,這個老師,根本不懂得教育的規律,違背教育的正道,然後對學生的要求也是非常的空泛,非常的空疏,這個佛是虛空的意思,所以最後流于形式流于空泛,學生學的不得要領。

假如我們教學生都是歪的,沒有讓他走正道,學生學起來,他也會你這一套,他也應付你這一套,他也學的很假。

所以這六個方面,都是我們為人老師者,應該相當警惕的。

所以我們學了以後,要反省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有沒有犯,這樣的過失和問題,假如有的話,我們要趕快調整。

因為身為老師者,掌握著孩子的慧命,乃至于掌握著他往後這個家庭,乃至于這個家族的慧命,所以我們教書,不可不謹慎。

從這裡我也能感受到,古人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古人百分之百的相信:

“人之初,性本善。

所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和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和家長。

這一點現在西方也是認可的。

所以儒家心法講: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假如我們是按照,這樣的方式去教學,存在著這樣的教學弊病,教學的效果是反效果,所以這裏面把效果講出來,“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

”很不願意學習,很厭學,都不願意跟老師見面。

所以一個老師有沒有把書教好,我們可以看哪一點,就是我們走在大街上,我們的學生看到我們遠遠的向我們打招呼,向我們鞠躬問好,那我們的教書成功了(从某个方面看成功了,但不全面)。

假如我們走在大街上,我們的學生看到我們,趕快繞道而行,都不願意見我們,那我們要好好反省自己,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然後又講到,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他覺得學習很苦,所以我們跟一些學生講,孔老夫子說: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我怎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

’”

他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很辛苦,很難受的事情。

為什麼?

因爲他不知道學了這一套東西,到底有什麼用。

到底能不能對他的生活、對他的生命,有所改善;他不知道,所以這是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

雖然畢業了,老師教他的知識技能,他馬上就拋到九宵雲外去,甚至于高考一考完,中考一考完,他那個東西就馬上還給老師,他學的目的是爲了考試,只爲了一個分數,所以他忘的會很快,所以古人提醒我們,教之不刑,

這個刑,通型,就是典型,就是教育沒有辦法出現好的效果,達成好的典範,其此之由乎,就是由這些方面所造成的。

在座的很多位都是老師,有沒有還在學習師範,還沒有走上工作崗位的,有沒有?

有!

那麽你們學了這一段,你們很幸運,為什麼呢?

因為我知道我這樣去教學生,我就可以少走彎路。

這是當老師應該避免犯的一些過失,因為教兒教女先教己。

我們要把學生教好,首先自己要把自己教好。

我們再來看下一段,第八段。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這一段很短,但是這一段的幾句話,卻是這一篇文章當中的菁華所在,所以這一段我會用很長的時間,來跟大家詳細分享。

講到這個教學方法,其實,這個方法的運用,通通在《弟子規》當中,

所以《弟子規》很好,你真正把《弟子規》學通、學透了,

你來看這一段,你會很有悟處。

25:

27

讓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法。

我把它叫做預防法,什麼叫禁於未發呢?

就是當孩子的習染,還沒有形成以前,當這些不好的念頭,還沒有在他的心裏面,落下印象的時候,我們就幫他去除掉。

這個叫預防法,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下。

大家剛剛讀誦了《弟子規》,《弟子規》裏面有沒有講到預防法?

哪幾句講到預防法。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邪僻事,絕勿問;鬥鬧場,絕勿近。

剛剛大家所講的,都跟預防法,相當有關。

我們來看一看,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整本《弟子規》,只有這兩句,它用的是絕對的絕;有個地方講,“事雖小,勿擅為。

”用的是勿;“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用的是切;只有這兩句用的是絕對的絕。

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老祖宗爲什麽這麽注重,不要接近這些鬥鬧場,不要去問這些邪僻事。

反觀我們現在,現在的鬥鬧場在哪裡?

我是第一次聽到,大家馬上就可以徹發底源,都講到這個問題的根源上去。

現在的鬥鬧場不在卡拉OK廳,不在網吧、酒吧這些地方,現在的鬥鬧場就在我們的家裏;很多電現、電腦的節目、游戲,都在摧毀我們孩子的心智。

我在幼兒園教書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學過《弟子規》,不懂小朋友特別喜歡一個動畫片,叫奧特曼。

後來我發現,不僅男孩子喜歡,女孩子也喜歡。

做出來的動作都是這樣子:

我是雷歐,我是賽文。

然後下了課,你當怪獸,我們來打,女孩子都這樣,所以小女生也變的很暴力。

原來我還覺得奧特曼不錯,因爲他爲了保護地球,好像很有正義感。

但是這個保護地球,保護人類,是需要靠暴力的嗎?

所以那個時候不懂,我覺得這個東西還挻好,還讓小朋友帶到幼兒園來,沒事當堂(在課堂上)看。

30:

18

現在一想,不知道造了多大的業,這是奧特曼。

還有《蠟筆小新》,那些穢污詞,在日本都是十八歲以上的孩子,成年人才看的;還有櫻桃小丸子,櫻桃小丸子不愛學習,所以學生看了都不想學習;還有老夫子(的连环画书),都是教我怎樣作弄人。

這些電視節目,這些書籍,我們要謹慎啊!

有些家長很忙,星期六、星期天都忙著賺錢,把孩子丟到哪裡呢?

有些可能丟到補習班,不上補習班的就丟到書店;丟到書店總該好吧,他可以看書。

但是我卻發現,大多數的孩子在那裡看什麼書啊,就是《奧特曼》《蠟筆小新》,這些動漫書。

現在我們的圖書市場雖然很豐富,像我原來很喜歡逛書店,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去看,所以才看了這麽多亂七八糟的書。

但是,我學了聖賢教誨以後,書店去少了,偶爾去一下,去也是要看看市場上,到底流行些什麼書籍,我要瞭解這個。

現在因爲有了《弟子規》作標準,原來我覺得很好的書,現在一看都是垃圾書。

所以現在書很豐富,但是不好的書也很多。

假如我們沒有辨別能力,我們可能培養孩子看書,覺得這個習慣很好啊,其實不知不覺都把這個孩子給教壞了。

所以即使要帶孩子去書店,家長也最好跟著一起去,不要把他丟到書店就了事

邪僻事,絕勿問

這些恐怖的東西,這些很離奇,很離譜,很偏頗的東西,就不要跟我們孩子講。

現在的人特別喜歡看鬼片,恐怖片,看完了還嚇的不得了,孩子也睡不著覺。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看一些槍戰片,打打殺殺。

我有一個表姐,我的外甥也跟著一起看,看了很高興,然後回到家對我的舅伯,拿著假槍,咑咑咑。

然後說:

你给我死掉!

然後再拿一把玩具刀:

我要殺死你!

都是這樣的言語,這樣的動作,所以,如果再不把我們的家庭淨化,把我們的電視節目淨化。

我們說現在全球在防恐、將來到哪裡防恐?

恐怖份子在哪裡?

可能就在我們的家裏。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相當的謹慎。

这是《弟子規》裏面講到預防法。

《論語》有沒有講到預防法,我們的老祖宗很慈悲,只要是重要的教誨,他每一部經典他都會講,只看我們有沒有看進去,因為有些人有好惡有分別,你覺得《弟子規》好,他可能覺得《論語》好。

有些覺得《孝經》好,或其它的好,但是不要緊。

只要你能够一門深入下去,你都能夠得到重要的教誨。

《論語》裏面也有講到預防法:

孔老夫子講,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就是經上所講的:

少年戒色,中年戒鬥,老年戒得。

當我看到這一句,當我學到這個預防法的時候,我開始回顧我的成長路程。

從昨天的課程當中,大家知道,我是讀幼師的,師範裡的幼師,大家想一想,幼師裏面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

馬來西亞幼師有沒有男同胞?

也有。

我讀幼師的時候,我們的年級,七個班,兩百八十人,只有四十名男生。

少不少?

我們學校的領導準備怎麼做呢?

把四十個男生,一個班放幾個,幸虧沒有這樣做。

後來是兩個班有男生,所以一個班,四十個裏面,二十個男生,二十個女生。

我當時搞不清楚幼師是幹什麼的,我也不知道我的父母清不清楚,為什麼我會去讀幼師呢?

因爲我中考考得不算太好,本來我平時的成績是全級的前十名,如果正常發揮的好話,可能可以讀重點高中,但是因爲沒有考好,所以父母讓我讀一個中專。

就是中等專業學校,跟高等專業學校是有區別的,

初中畢業了去讀。

為什麼我的父母讓我去讀師範呢?

想的很簡單,他覺得,當老師一年有兩個假。

而我的父母都是工人,要上三班,有的要上夜班,都是很辛苦。

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這樣的人生,從這裡我可以感受到,父母對子女那一份無私的愛。

我去讀幼師之前,我的父親就跟我約法三章,不可以交女朋友,然後我的母親又跟我說了三句話。

我的母親書讀的不多,小學升初中都沒有考上去,

她還高興的不得了,但是我的外公有教過私塾,所以我的外公有一些話語,我的母親記一輩子,她把外公給她的話給我。

我讀幼師她給我講了三句話:

第一句話:

是人要懂得自尊自愛;第二句話是:

人與人之間要來得去得,就是得饒人處且饒人,做的不要太過火;第三句話是毒人的藥不要吃,害人的事不要做。

如果用我們的家鄉話講就是……(用湖北方言学一句)這是湖北話

這是我父母,在我上學之前給我的叮嚀。

但是我上學的地方是在省城,

而我們家離省城還有一段距離,我上學時是九十年代初,那個時候手機沒有像現在那麼普遍。

父母在家鄉,我在省城,那他們怎麽去管住我,所以父親給我寫第一封信的時候,我也不知道他是去精心的去找了,還是無意的,把家事交代完畢以後,就在信裏面附了很多名人名言,我看了名人名言覺得挻好。

我就寫信給父親,你以後寫信再寫一些過來。

後來我父親每一次給我寫信,都會加一些他從報紙上,所看到的名人名言給我。

我又會把其中非常好的經句抄下來,記到我的本子上面。

那個本子我現在還在保留著在梅州,所以父母的這一份心,確實對我們的成長有幫助。

我出了學校以後,我去的幼兒園有三個男老師,有兩個我的校友,我後來聽他們講,因爲父母對我的管教很圓滿,又有這樣的措施,所以三年我讀下來,(没有做错事,也)沒有浪費時間。

那些同學跟我講,他們班上有一位同學,在讀幼師期間談女朋友,我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有沒有交代;可能也有交代,但是他就讓那個女孩子懷孕,最後去做人流。

又不敢找父母要錢,自己就去賣血。

我們的老祖宗講,男子破陽太早,則傷其精;女子破陰太早,則傷其血脈,將來老了一大堆的疾病。

但是現在這樣的教誨沒有人講,這又是我們古人為什麼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特別強調這一點。

假如孩子從小守禮,從小就有“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這些禮節的話,他到了那個時候,他能够管住自己,這是少年戒之在色。

中年戒之在鬥。

我有一個鄰居,他當兵當了四年,當兵回來準備過了年之後,到他的母親單位上班,但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去卡拉OK廳裡唱歌,到現在他還沒回到自己的家。

因為他在卡拉OK廳裏面唱歌,是一座一座的來,結果後面那一座搶到他的前面來唱歌,就爲了這個他們發生口角,就跟那個人打起來。

我的鄰居的個子跟我差不多,一米七左右,那個人一米八,我的鄰居還有另外一位戰友,兩個人打一個人都打不過。

他們覺得很生氣:

我都當過兵的,還打不過他。

結果就打一通電話給他的另一個戰友,另一個戰友在家裏吃年飯,當時他就講我們哥兒們在一起……古人說義,一定要跟道,一定要跟信,集合在一起,那才是真義。

結果他講我們哥兒們在一起,馬上到厨房抽了一把刀,就出去了,到了現場,捅了那個人一刀。

那個人就倒在血泊當中,後來送到醫院去,因為失血過多,不治身亡了,他們三個人趕快就跑掉了。

到了年三十晚上,我就看到一些人物,跑到我們家來問,隔壁鄰居家的事情,我們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後來第二天才聽說,昨天晚上來的都是便衣,他們來瞭解情況,他們做了這件事情沒多久,因為法網灰灰,疏而不漏,沒多久三個人全部抓回來

抓回來又正好碰上嚴打。

什麼是嚴打?

就是嚴厲打擊刑事犯罪。

我們國內時不時就會進行嚴打,正好碰到嚴打,要從快,從重,從嚴。

後來三家請律師希望賠錢算了,結果那一家說不行,三個人當中一定要有人伏法,一定要有人槍斃。

大陸是有死刑的,大家猜猜看誰判死刑?

那個動刀的,假如他有學過《弟子規》:

“出必告,反必面。

他出去之前跟他的父母講一講,可能他的父母都會把他攔下來,進而去現場勸他的戰友,這樣的事情就會避免。

假如我的鄰居和他的另一位戰友,有學過《弟子規》,“言語忍,忿自泯”,可能這樣的事情也不會發生。

所以諸位老師,我們今生學到了《弟子規》,我們要盡我們的能力,帶給一切跟我們有緣的人,後來那個動刀子的人槍斃,另外一位戰友無期徒刑

我的鄰居有期徒刑十五年。

聽說在監獄裡改造的還不錯,已經在監獄裏呆了十一年,可能今年下半年會出來,但是他的人生可能已經荒費了十年。

當然,如果他在監獄裡面可以發露懺悔,他能夠認真的去改過的話,他這個十年可能為他的往後,打了一個好基礎。

所以事情沒有什麼壞事,關鍵看我們怎樣去把握。

中年戒之在鬥,有些人就是爲了爭一口氣,去跟別人鬥,假如我們真正做了一些,讓自己遺憾終身的事情,後悔終身的事情,可能讓我們難過的不是自己,還有一大堆,在生命成長當中,給我們關懷幫助支持,愛護的人。

他們也會跟我們一起傷心啊,我們會造成多少人的痛苦。

所以想到這一點,我們要好好的,對待自己的生命。

這是中年戒之在鬥。

還有老年戒之在得,就是人老了應該懂得放下,不要患得患失,假如老的時候還在想,別人的兒女多麽有出息,給他買大房子還有車子坐,我什麼都沒有;或者別人的孩子都成家,結婚生子,我的兒子女兒還沒有結婚出嫁

在那裡懊喪來懊喪去……

當我們能夠放下之後,當我們能夠想到,只要我們在孩子的幼小生命當中,把他的德行的根紮好,後面的路他會走的很好,我們也可安心的享受晚年,中國人講福份要放在晚年去享。

假如我們患得患失,我們會把我們的福份折掉很多,在老年我們要懂得健康之道,我有一個表哥,五十歲就得癌症走了。

他跟我們講,他這個人有三大,肚子大,喉嚨大,脾氣大。

這三大好不好,不好啊!

肚子大說明,因為他是個煤氣站的站長,當官,所以有很多應酬,喝酒、吃肉;然後為什麼喉嚨大、脾氣不好,看不順眼下屬他就去吼,就去罵,以喉嚨壓住別人;《弟子規》講:

要讓別人服,要靠理,不是靠氣勢。

一個人老喜歡發怒的時候,傷肝,酒也是傷肝。

所以後來他得了脂肪幹,後來變成肝硬化,變成肝癌。

變成肝癌之後,那個肚子到處都起了包,到了醫院醫生給他打針,一萬塊錢打一針,救不了他的命,他跟我的父親講,我的父親是他的表叔,叔叔我不想死,我才五十歲。

當我們能夠放下,當我們能夠毫無掛礙的時候,當我們能夠全心全力,爲人群付出的時候,縱然我們的生命很短,那我們的死也是重如泰山。

既使我們活的很久,我們的生命很長,但是沒有爲人群做出什麽,那我們走了,

那也是輕如鴻毛。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會看,這是《論語》裏面講到了預防法,

《黃帝內經》有沒有講到預防法,《黃帝內經》也講到。

《黃帝內經》裏面講,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聖人常常去預防,所以故無病,或者少生病。

這也是《黃帝內經》給我們的教誨。

因為中國的飲食是藥食同源,我們吃食物,是爲了健康,而不是爲了滿足口腹之欲,滿足我們的舌頭。

現在的人,都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舌頭,結果反而把自己的身體搞壞了。

談到《黃帝內經》,我就想到了一個故事。

大家知不知道扁鵲,神醫扁鵲。

扁鵲,有一次跟魏文王在一起,魏文王就問他,

你們兄弟三人都是行醫的,到底誰的醫術最高啊?

扁鵲告訴他,我們家的大哥醫術最高,二哥次之,我的醫術是最差的。

魏文王覺得很奇怪,那為什麼你的名聲最響?

是這樣的大王?

我的大哥,在病還沒有顯現出來的時候,他就已經能夠把別人的病治好,所以他的名聲只有我們家的人知道,外人不知道;而我的二哥,在別人的病狀病情,剛剛突顯了之後,他就可以把別人的病治好,所以他的名聲只是在鄉村裏面流傳;而我呢,都是別人的病已經相嚴重了,我跟別人治病都是動大手術,比如穿針走線啊,甚至把他割開啊,還要縫針啊,所以別人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

大家聽完了這個故事,有什麼啟示?

我們聽故事可不能笑笑而已,我聽完了這個故事,我馬上反省自己,反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