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848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

《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docx

最新小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21古诗两首1

21古诗二首

课题

《登鹳雀楼》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课前

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文图片

3.学生课前朗读古诗,预习生字

教学

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个性化修改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省永济县游玩。

瞧,我们的目的地在这。

出示图片(鹳雀楼)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师板书课题)(简介鹳雀楼,强调“鹳”字的音形。

今天我们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看。

齐读课题。

(根据情况指导课题读法)

 

 

 

 

二.展示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2.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诗、背诗。

 

 

四、交流研讨。

1.指名读诗。

注意正音。

2.分男女生读古诗,小组比赛读,看谁读的有感情。

(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有会背的进行表扬鼓励)

3.全班读。

再读

 

指导

五、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边读古诗边结合古诗中的图画以及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诗意。

 

 

 

 

六、交流研讨。

1.学生汇报诗意。

2.边读边想像,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西坠的白日,滚滚的黄河,连绵的高山,鹳雀楼,人

3.诗人站在鹳雀楼之上,想到了什么?

能用古诗来表达吗?

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觉吗?

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比较这首诗与原来学过的写景古诗的不同?

(写景寓理)

先找学生提问题,老师准备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填空。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代诗人()。

写作者看到的景色的诗句()。

写作者想到的诗句是()。

2.解释诗中下列词语的意思。

依:

尽:

欲:

穷:

更:

课堂

小结

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综合训练

推荐朗读背诵王之涣的古诗《凉州词》。

板书

设计

登鹳雀楼

看到:

白日山黄河

想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题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2.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

与古诗有关的图片或课件写有练习题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个性化修改

 

 

 

 

一、激情引入。

(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

宋苏轼)

a)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b)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

c)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以上可以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来汇报,老师适时补充。

 

 

 

 

二、展示目标。

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2.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道理。

三、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自学提示一: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生字读准,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2.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诗、背诗。

 

 

 

四、交流研讨。

1.出示生字,指名读,并组词。

指导“缘”的写法(本课生字有壁、横、岭、侧、峰、庐、缘)

2.指名检查学生读诗情况。

3.分男女生读古诗,小组比赛读。

看谁读的有感情。

(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有会背的进行表扬鼓励)

4.全班读。

五、出示自学提示。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中的图画,利用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诗意。

六、根据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七、交流研讨。

1.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汇报诗意。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

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2.品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道理。

(1)师:

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引导学生回忆《画杨桃.》和《盲人摸象》)

八、老师准备问题:

作者身在庐山之中,为什么还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是庐山重重叠叠的山脉遮挡住了作者的视线,所以无法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从不同角度,应该多方位的看,就会看清楚了。

 

 

 

九、专项训练。

1.形近字比较组词。

壁()岭()侧()峰()

璧()领()测()蜂()

2.默写《题西林壁》。

3.作者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对待同一事物,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去观察,思考。

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综合训练

回忆生活中类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情,用自己的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观:

成岭成峰各不同当

感:

不识只缘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