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658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

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 高 粱

莫 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敌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

“立住吧。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

“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

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

“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了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慢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

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

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

雾奇浓,活泼多变。

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

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

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

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记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

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

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

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

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

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

“日本狗!

狗娘养的日本!

”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

“走吧,儿子!

”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

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余占鳌是名满天下的抗日英雄,“我父亲”则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成长。

B.小说开头称呼父亲为“这个土匪种”,显得野性十足,同时也暗示了余占鳌与“父亲”的“父子”关系。

C.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D.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也流露出文明进步中隐含种性退化的遗憾,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把奶奶和余司令分别比作“愈离愈远”的岸和“船舷”,形象地写出了“我父亲”对他们的崇拜和在他们身边的安全感。

B.“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C.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兼具壮美与优美,既呈现了家乡的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D.小说以余司令带领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战斗过程为故事线索,在这场战斗中,有三百多个乡亲牺牲了。

8.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楚,字壳士,自言国初十八学士德荣之裔。

祖崇亮,绵州昌明县全。

父承简,太原府功曹。

家世儒素。

楚儿童时已学属文,弱冠应进士,贞元七年登第。

观察使王拱爱其才,欲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楚以父掾太原,有庭闱之恋,又感拱厚意,登第后径往桂林谢拱。

不预宴游,乞归奉养,即还太原,人皆义之。

李说、严绶、郑僱相继镇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

自掌书记至节度判官,历殿中侍御史。

楚才思俊丽,德宗好文,每太原奏至,能辨楚之所为,颇称之。

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楚在白刃之中,搦管即成,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

自是声名益重。

丁父忧,以孝闻。

免丧,尊拜右拾遗,改太常博士、礼部员外礼母忧去官。

服阕,以刑部员外郎征,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大和二年九月,征为户部尚书。

六年二月,改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等使。

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虽雇岁旱,人无结伝楚始自书生,随计成名,皆在太原,实如故里。

开成元年上巳,赐百僚曲江亭宴。

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

以权在内官,累上疏乞解使务。

其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

二年十一月,卒于镇,年七十二,册赠司空,谥曰文。

楚风仪严重,若不可犯;然宽厚有礼,门无杂宾。

尝与从事宴语方酣,有非类偶至,立命彻席,毅然色变。

累居重任,贞操如初。

未终前三日,犹吟咏自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B.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C.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D.郑儋在镇暴/卒不及处分后事/军中喧哗/将有急变/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侄军门诸将环之/令草遗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楚懂得感恩,行为注重节义。

为了感谢王拱的厚爱,他考中进士后径直去向王拱致谢,他也没有参加朝廷的宴饮活动,而是返回太原奉养双亲。

B.令狐楚才气过人,撰文文思敏捷。

德宗能从太原来的奏章中辨别出他拟制的,并颇为赞赏。

胁迫之下,利刃圈中,他为郑脩起草遗表,挥毫即成。

C.令狐楚品行正直,做事讲究原则。

他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应该赏赐欢宴,直接拒绝参加。

由于朝廷权柄落在了内官之手,他接连上疏请求辞去职务。

D.令狐楚仪态庄重,凛然不可侵犯。

他长期官居要职,家无闲杂外客。

曾有志趣不同的人偶至,打搅他与属官的聚宴交谈,他让人撤去宴席,脸色大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

(2)楚久在并州,练其风俗,因人所利而利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令堂清坐亦鸣弦。

轻舟後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

《后汉书·陈蕃传》:

“郡人周璆,高絜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

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

”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

②鸣弦:

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句点出朋友治政有方,后句则写善政的具体效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追攀更觉相逢晚”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相见恨晚之情,知己之意寓于其中。

C.“谈笑难忘欲别前”既有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也有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理活动。

D.颈联具体描绘葛使君治政时礼贤下士、百姓生活安乐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15.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是以葛使君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在《出师表》的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20.下面这则通知,在词语或句子方面有5处表达不妥当,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通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

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

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21.请对下面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北京时间9月28日,2019年女排世界杯第10轮角逐在日本大阪市中央体育馆展开。

此役中国女排强阵首发,派出主攻朱婷、张常宁,副攻袁心明、颜妮,接应龚翔宇,二传丁霞和自由人王梦洁,攻拦优势明显。

最终,中国女排直落对手三局,以25:

14、25:

21、25:

16的比分横扫塞尔维亚队,豪取10连胜,至此,中国队10场保持全胜积29分,领先第二名美国队4分,高居第一。

不管最后一场与阿根廷的比赛结果如何,中国女持都已提前一轮锁定冠军,卫冕成功。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挥挥手,作别初中三年的青葱岁月,曾经的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都被收进了记忆的匣子。

如今的我,即将以崭新的状态,步入高中的校园,开始一段有些陌生,却又令我满怀期待的高中生活。

于是,带着这份好奇与兴奋,我开始了高中生活的畅想。

  请以“期待啊,我的高中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A

4.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

5.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6.D项,“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高尚人格的深挚赞美”错,原文说“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红高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有豪气冲天的一面,也有粗鄙丑陋的一面,这是一种真实的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人物身上并不全是“高尚”的。

小说的主题是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精神,弘扬一种质朴的野性美,而不是赞扬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高尚人格。

7.A项,小说中把奶奶比作“愈离愈远”的岸,是写出了少年对母亲的依依不舍。

8.①现实的真切感:

开篇时间具体到“八月初九”,如同现实生活记录的再现;小说通过“父亲”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如“热烘烘的香味、凉气逼人、打了一个冷战”等,给读者呈现了真切的生活场景;送别场面描写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切感。

②历史的厚重感:

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九年”,距离读者已有近百年,小说又通过“我”的叙述,拉开与那段往事的距离,增强了历史感;开篇就交待日后余占鳌成了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这种叙述方式也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

9.“邪劲儿”指的是小说创作不走寻常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①从情节安排上看:

小说淡化了情节,打破了时空的顺序,灵活地将两代人的故事交错叙述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

小说没有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特征,而是让人物的成长变化自然地通过环境得以体现。

③从叙述风格上看:

小说打破了单一的叙述方式,兼有“我”的有限视角和“我奶奶”的全知视角,将人物在小说中的表达与“我”的表达自然结合,无拘无束,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从主旨表达上看:

小说弱化了主旨表达,在不经意间让读者体会中国农民对抗外敌入侵的淳朴态度和生命之气,让小说有一种原始的激情和力量。

 

10.A

11.C

12.C

13.

(1)王拱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

(2)(令狐楚)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

郑儋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

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

原句中“暴卒”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项;“迫楚至军门”的施动者都是“十数骑”,“迫”对“至军门”起修饰作用,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中夜十数骑持刃迫楚至军门”的主语是“十数骑”,“诸将环之”主语是“诸将”,是两个句子,中间断开,故排除D项。

故选A。

11.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本题

C项,“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解释错误,征,是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故选C。

12.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

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

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C项,“直接拒绝参加”分析错误,原文是“楚以新诛大臣,不宜赏宴,独称疾不赴”“独称疾不赴”可见不是直接拒绝的。

故选C。

13.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

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1)从,同意;闻奏,奏报朝廷,闻,动词使动用法,使上闻;本句在翻译时要补充出主语;

(2)练,熟悉;因,依,顺着;人,百姓。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令狐楚字壳士,自称是立朝之初的十八学士之一令狐德荣的后裔。

他的祖父令狐崇亮,曾任绵州昌明县令。

其父令狐承简,是太原府功曹。

世代书香门第。

令狐楚儿童时已学写文章,二十岁左右应考进士,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

观察使王拱爱惜他的才华,想以礼相待征召他入仕,怕令狐楚不同意,于是先奏报朝廷而后征聘。

令狐楚因为父亲在太原担任佐吏,有眷恋双亲之情,又感戴王拱的厚意,考中进士后直接去往桂林向王拱致谢。

他没有参加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饮活动,敬求返回太原奉养双亲,旋即回到太原,人们都认为他重节义。

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镇守太原,都推崇他重节义的操行,先后征召他担任从事官。

由掌书记到节度判官,又担任殿中侍御史。

令狐楚才气过人、文思横溢,德宗爱好文学,太原每次有奏章呈送朝廷,他能辨别出哪些是令狐楚拟制的,对它们颇为称赞。

郑儋在镇守太原时暴病去世,来不及安排身后事宜,军中喧哗,将会发生严重变故。

半夜,十几名军官骑马持刀胁迫令狐楚去到军营门前,众将领将他团团围住,让他起草郑儋的遗表。

令狐楚在利刃圈中,挥毫即成,向三军将士宣读,无不感动落泪,军中情势方才安定。

从此声望名气更高。

他父亲去世,令狐楚以尽孝闻名。

守孝期满,朝廷征召他担任右拾遗,后改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

母亲去世,他守丧免官。

服丧期满,他被征召为刑部员外郎,后调任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大和二年(828)九月,令狐楚被征召任户部尚书。

大和六年(832)二月,令狐楚改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

他长期在并州,熟悉当地民情风俗,顺随百姓认为有利的事因势利导,尽管连年旱灾,百姓无人迁徙。

令狐楚从一介书生起始,到赴试中举以及成名,都在太原,太原如同他的故乡。

开成元年(836)上巳节,文宗赏赐百官在曲江亭聚宴。

令狐楚认为新近诛杀大臣,不宜赏赐欢宴,唯独他称病不去赴宴。

由于权柄掌握在宦官、近臣手中,令狐楚接连上疏请求解除使臣职务。

同年四月,令狐楚任检校左仆射、兴元尹,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开成二年(837)十一月,在镇所去世,终年七十二岁,策封赠官为司空,谥号“文”。

令狐楚风度仪态严肃庄重,俨然不可侵犯,但实际上待人宽厚有礼,家中没有闲杂外客。

曾有一次他与佐吏聚宴交谈兴致正浓,有志趣不同的人偶然到来,他立即让人撤去宴席,态度坚决脸色大变。

令狐楚长期官居要职,节操坚贞如初。

临终的前三天,仍然吟咏诗文不改常态。

 

14.C项,“别前欢笑的具体刻画”分析有误,本句就是概叙,并不是具体刻画别前欢笑。

15.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

②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的真挚情怀。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写诗人自己与朋友别后的内心感受,②写诗人送别葛使君后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朋友治政有方的地方,从而表达出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深情。

16.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17.D

18.C

19.C

【解析】

【分析】

17.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第一组:

“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曾几何时”表示没过多久。

此处应选“曾几何时”。

第二组:

“荒山野岭”指荒凉没有人烟的山岭。

“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

此处指战争给当地人们带来的危害,应选“不毛之地”。

第三组: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一日千里”比喻进展极快。

此处表现中欧班列速度快,应选“风驰电掣”。

第四组:

“密密麻麻”形容又多又密。

“星罗棋布”指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此处没有强调“密”,应选“星罗棋布”。

故选D。

18.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原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语序不当,应该是“共商、共建、共享”;二是搭配不当,“把……为……”不搭配,应该是“以……为……”或者“把……作为……”。

A、B“共享、共建、共商”语序不当。

D“把……为……”搭配不当。

故选C。

19.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根据上下文,陈述的主体是“上合组织”;从逻辑上讲,应当先“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再“促进共同发展繁荣”,据此可以得出答案。

故选C。

20.

(1)“照顾到”改为“满足”;

(2)“打算”改为“计划”;(3)“剩余的钱”改为“余额”;(4)“拿走”改为“领取”;(5)“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21.

(1)2019年女排世界杯第10轮角逐在大阪市展开;

(2)中国女排阵容强大,攻拦优势明显。

(3)中国队积分领先,提前锁定冠军,卫冕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