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273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 历史 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衡水名师原创专题卷历史专题三《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绝密★启用前

xxxx年度xx学校xx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 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在评论某一事件时指出:

“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

是役也,南北战欤?

人民与政府战欤?

革命与专制战欤?

其胜其败,势将大异。

这一评论(   )

A.支持了国民革命

B.声援太平天国运动

C.肯定了南昌起义

D.针对的是武昌起义

2、1926年至1927年我国南方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农民报刊,其中尤以地方农民协会主办的农运报刊有影响力,如湖北、山东、湖南、四川等都有关于农民运动的定期刊物。

这说明(   )

A.国民革命重视对农民的政治宣传

B.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

C.农民已成为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迅速传播

3、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

“国民政府于理藩不设专部,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

……其理藩事务,著即归并内务部接管。

此举意在(  )

A.消除民族隔阂

B.实现民族平等

C.维护国家统一

D.消除地方割据

4、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

“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

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

D.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

5、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状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6、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过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8、1941下表是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28个县88个村的统计,中农的户数、人口、占有土地变化情况,除此之外其它县也出现类似变化。

这可以反映出(   )

年份

中农户数

中农人口

中农占有土地亩数

1937

5,184

29,401

94,184

1941

6,347

32,680

106,845

1942

6,547

31,882

106,630

A.该区城土地改革非常彻底

B.国民党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封锁

C.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和经济建设取得成效

D.地主依然为土地革命打击的主要对象

9、  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向满洲省委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党在东北的总策略是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

此后满洲省委着手联合其他抗日队伍,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发展为抗日联军。

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东北抗战得到了各阶层的有力支持

D.中国战场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

10、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反映了(  )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11、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

“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

”。

由材料可知(  )

A.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13、冯玉祥曾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直言不讳地指出:

“握政府之大权者,以不抵抗而弃三省,以假抵抗而失热河,以不彻底局部抵抗而受挫于淞沪平津.即就此次北方战事而言,全国陆军用之于抗日者不及十分之一,海空军则根本未出动。

此处所说“北方战事”指的是(  )

A.长城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平津战役

14、1944年底美国将军魏德迈评价道:

“在我奉令接替史迪威(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时,上述四位政治顾问为戴维斯、谢伟思、卢登与伊默生……他们的报告一致苛责国民政府,而且都对共产党大捧大吹。

这反映了当时(  )

A.共产党统战政策取得了成效

B.美国与中共建立良好关系

C.国共两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已中断

15、1942年1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美国几乎放弃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所有特权,随后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跟进,与中国签订了类似条约。

这些条约(  )

A.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结束

B.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

C.意味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6、1937年11月20日国民党发表《国民党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

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以空间换取时间保存来自身实力

B.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

D.对抗战形势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17、“中国守军第29军官兵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统治腐朽

B.日军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

C.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

D.国共对峙为日军提供可乘之机

18、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中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

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

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

19、《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的目录中提到“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

材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政权的灭亡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0、“它为各省树立了独立的旗帜,推动各地纷纷起来进行推翻满清统治的斗争;它开创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是中华民国最初的开端。

材料描述的是(  )

A.广州黄花岗起义

B.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C.颁布《临时约法》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1、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阔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

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

这说明吴佩孚(  )

A.同情并支持学生的进步思想

B.表面支持实质反对学生行为

C.施压北洋政府实现争权夺利

D.欺编舆论积聚政治升迁资本

22、在下表空白处填写最恰当的主题词是(  )

1894—1912年:

社会变革,走向共和

1921—1935年:

1949—1956年:

民族独立,制度革命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民族复兴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洗血前耻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23、1931年9月25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针对学生的救国运动,提出了“七项要点”,要求“学生应努力学业不得罢课”,严令“学生一切行动应遵中央旨意,遵守中央及政府颁定法规”。

这说明(  )

A.国民政府教育政策调整依循既有的统治套路

B.国民政府注重社会人才培养以应对民族危机

C.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致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D.中共的统一战线方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认同

24、《五四运动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兴起和衰落》一文指出,五四运动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

下列体现了将这三大思潮紧密结合的是(  )

A.中共“一大”确立的目标

B.中共确立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C.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D.“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6、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的内忧与外患同时加深,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化与下层社会的革命化同步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与会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公约声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整理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革命,长时间里没有弄清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正面提出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主张;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一年,就把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这个纲领很快传播开来……。

中国革命很快展现出了崭新的局面。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国公约》的签订的影响。

2.材料二中“这个纲领”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2年至1925年中国革命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表现。

27、“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

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螯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钵的产物。

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清廷启用袁世凯,督师南下剿灭革命党。

不久,袁世凯集清朝军政大权于一身。

面对全国如火如荼的革命起义,袁世凯提出召开国会,宽容武昌起义人士,并释放了喻培伦、汪精卫等革命党人。

……袁世凯一路南下,11月1日攻占武昌,数日内又攻占汉阳。

即使如此,袁世凯认为“此次鄂变,事虽仓猝,蓄谋已久……若悉索敝赋,力与一战,未尝不能收复一二省……然彼众若狂,醉心民主,兵力所能平等土地,而不能平定人心矣。

”此时的革命党阵营内部,张謇等立宪派支持和谈,黄兴也于11月9日写给袁世凯的信中期待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非但湘鄂人民拥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方各省无不拱手听命者。

”最终,南北双方经过在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等多个问题上的协商、妥协,最终达成议和。

清帝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中华民国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的妥协与南北议和》、《南北议和新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西方和近代西方的的政治中是如何体现妥协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中南北妥协的背景和结果。

3.高全喜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答案:

D

解析:

考查热点问题“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创办于20世纪初的上海《时报》发表评论”可以排除B项。

“政府命陆军大臣”这一官职,这表明应该清朝灭亡之前,“相见于江汉之间”表明斗争地点在湖北。

综合材料“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武昌起义符合这一评论。

事实上,武昌起义爆发后,当时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负责训练近畿各镇大臣)前往武汉镇压。

这篇评论以提问的形式指出了战争的性质,并且预言它的胜败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大局。

2.

答案:

A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所给出的时间:

1926年至1927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所以排除D选项。

再从材料内容看,农民受到革命的重视,尤其是对农民进行政治上的宣传,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主要形式不是农民运动。

C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

3.

答案:

C

解析:

根据“原系视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表明蒙、藏、回疆等边疆地区与内地一样,取消差别,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C正确;ABD都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

【名师点睛】能够反映材料本质的选项是最佳选项,统治者颁布政策、推行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

4.

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性,是西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但是在客观上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法律观念和思想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A项。

领事裁判权是西方侵略者强加给中国的,不符合中国需要,B项错误。

领事裁判权来源于不平等条约,中国与列强不可能对等,C项错误。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南京条约》签订。

5.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可知,这一文件的颁布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

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而不是民族战争时期,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

6.

答案:

B

解析: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军舰就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肆无忌惮,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材料反映的是“紫石英号”事件,自1840年以来舰炮政策终于在这一事件之后宣告结朿,还有西方国家的军舰也结朿了随意进入中国内河的历史。

7.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事业是受到外国的侵略而产生的,而且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所以体现出时代特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中国融入外交体系是被动的。

8.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战期间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期间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经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农数量的上升说明根据地土地政策的执行与建设成效显著,因此C项正确。

土地改革实行彻底的地方基本不会出现中农数量的增长,因为打土豪后实行耕者有其田,造就的基本是小农。

故A项错误。

中农发展并不能说明国民党的封锁,所以B项错误。

为了团结地主,这个时期地主不是打击对象,因此D项错误。

9.

答案:

C

解析:

从中国共产党所发出的命令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地区人民的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在时间不对,1933年这一时期红军长征还未结束;C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各阶层”的支持;D选项说法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的出此结论。

点睛:

解答本题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确材料中所给出的时间:

1933年1月26日。

这一时期还是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所以不存在两党之间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因此可以排除C、D选项。

10.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提到,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通商口岸的不断增加,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故C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故A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故B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11.

答案:

A

解析:

根据“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

”反映出五四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故A正确;由“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北京政府的不满,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排除D。

12.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华民族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外来侵略,不断反思前进,从保守闭关锁国,不断斗争,积极挽救民族危亡,终于建立新中国,故D项正确。

A项对西方侵略的认识错误,它给中国带来的是屈辱和灾难,并非为了建立新中国;B项片面,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进行的不屈斗争;C项错误,战争并非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

13.

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本题考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A项正确,长城抗战发生于1933年,当时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都发生于日本全面侵华时期,蒋介石在正面战场抗战,平津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

14.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他们的报告一致苛责国民政府,而且都对共产党大捧大吹。

”可以明显的看出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以及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受到支持与拥护,故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无法得出;C选项错误,当时国民党拥有绝对的抗战领导权;D选项错误,不符合史实。

15.

答案:

B

解析: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美国、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放弃在华特权,有利于中国、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团结抗击日本法西斯,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故B正确;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结束,A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被清除,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名师点睛】知道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美国、英国等其他的国家纷纷放弃在华特权,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需要。

16.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对战争的形势和局面分析是很清楚的,知道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点睛:

解答本题的时候要着重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

1937年11月20日,这一时间处于抗日战争初期,因此这个时候日本实力大于中国,所以我们应该打持久战来消耗对手,所以材料的分析是合理的,符合实际。

17.

答案:

C

解析:

该事件指的是卢沟桥事变,根据“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可判断卢沟桥事变的主要原因是日军挑衅,故C正确;清政府1912年被推翻,A错误;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8.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的是一种矛盾的现象:

“左辅正军师”东王体现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特点;“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先进法治思想。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在“革命性”不是前者所体现的内容;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空想性;D选项没有反应出后半部分的先进性。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