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022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

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

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

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

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

系而连接起来的。

“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

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

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

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

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

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

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

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已”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

如果去重温费孝通1948年所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可能会发现,即使70多年过去了,书中所描述的那个中国社会结构似乎依旧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费孝通想用“捆柴”的比喻来表明,西洋社会结构往往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之间有清楚的界限,不会模糊。

B.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势力的大小。

C.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模式。

D.作为新型社交方式,微信圈层虽然以线上取代了线下,但它仍然与传统社会圈层一样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2.根据材料二判断下列微信群不属于微信拓展圈层的一项是(3分)

A.“每日一交作业”群

B.“人力资源互助”群

C.“抗疫志愿者”群

D.“远亲不如近邻”群

3.结合材料,请用一句话为微信圈层下个简单的定义。

(5分)

4.请结合材料,从阅读的现实意义角度,为《乡土中国》这本书设计一句腰封推介语,不超过30字。

(4分)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老人与獾

孙春平

岳老汉世代居住的小山村只剩老岳头孤寡一人了。

拆迁公司一次次来人,开口就请开价,可老汉偏不开这个口。

儿子隔三岔五打来电话,也请老人到南方去,说孙子想爷爷了,又说:

“实在嫌南方潮热,我给你在老家县城里另买房子。

”岳老汉猜到这肯定是拆迁公司找儿子了,便直来直去地说:

“你个见钱眼开的瘪犊子,少给别人当说客!

入秋的时候,山下来了不少人,或喊他舅爷,或喊他姑丈,提着鲜鱼鲜肉名烟名酒,说是来给老人家过八十大寿。

老人说:

“我的生日只过阴历,离八十还有一个多月呢,你们是怎么个绕绕儿,给我说在当面。

不然,我老头子不奉陪,这就上山遛腿儿去啦。

”众人面面相觑,只好交实底,说我们是被人请来的,这些东西都是人家花的钱。

人家还答应,准备给你老人家雇一保姆,全天候侍候,直至百年。

老人哈哈大笑,说:

“那你们就带上东西赶快回去,递个话,说我老爷子永远健康,用不着他们孝敬!

”亲友们哭笑不得,离去时一路埋怨,说这老爷子,越老越倔。

老汉当然不可能永远健康。

过了一冬一春,他突然给儿子打电话,说:

“我要去见你妈

了,你抓紧回来,有些事我要抓紧交待。

”儿子大惊,在电话里喊:

“老爸,你别吓唬我!

”老人说:

“我吓你干什么?

四季轮回,生老病死,其实是一个道理。

你抓紧吧。

”儿子回来了,是乘飞机赶回来的。

老人确是病弱不堪,已五六天没吃东西了。

老人气喘嘘嘘地说:

“我死后,就把老房子让出去吧,要说条件呢,我只一个……咱家后园子里,贴北围墙有个獾子窝,你跟新主说,卖房的条件好商量,只是说啥也不许祸害那一家子。

同是一命,人兽同理呀。

老人说完,就昏睡过去了。

在守候老人的时光里,儿子去了家里的后园。

那是夜半时

分,天地清凉,一片静寂。

后园已多年失于耕种,在荒芜的枯枝败叶中,儿子果然找到了一个隐匿的洞口。

离洞口三五步远的地方,放着一个木墩,木墩前的地面很干净光滑,面积只有锅台大小。

很快,儿子发现洞口探出一个獾子头,小小的黑亮獾眼很机警,长长的尖嘴巴四处嗅探。

也许是獾子在来人的身上闻到了熟悉的气息,犹豫一阵,还是钻了出来,在园子里跑一圈,又钻了回去。

在有些地方,獾子因嗅觉奇灵,又被称为狗獾。

儿子端坐不动,他要看看这个獾

子还有什么勾当。

少年时,他没少陪老父捕獾,多少了解些这种小兽的把戏。

果然,獾子又露头了,不过,这次不是四爪落地爬出来,而是仰面朝上,四爪抱怀,显然是被什么东西从洞穴里推出来,身上臭哄哄。

臭獾被推出洞,身后闪出两只推它的獾子,直至到了离洞口远些的地方,臭獾才一翻身,在地上打了两个滚,抖落掉身上的臭东西,又从土石墙下的一个豁口钻出去,不见了踪影。

月光下,儿子发现的新奇是,原来臭獾脊背光秃秃,鬃毛皆无,那一定是常被推拉磨损而成。

而推它的那两只獾则明显带着伤残,一只在后足,一只在前爪,跛得都挺厉害。

它们似乎也想从豁口钻出去,但只转了转,还是退回来了。

拂晓时分,臭獾回来了,嘴巴上叨着一只半大的山兔,两只前爪还推着一个土疙瘩,细看,原来是颗马铃薯。

两只残獾闻得动静,迅速跑出,将山兔和土豆接过,复回洞中。

老人儿子由此想到,獾洞里肯定还住着行动不便的獾子,可能是老的,至少是一只。

唉,老父天天坐在这里瞧,早把这一家子的事看清楚了。

这一家子最数那只臭獾辛苦。

獾子天性爱净,别看洞外乱糟糟,穴里却永远是洁净的。

臭獾不光要将出不了窝的老獾排泄物裹在怀里送到洞外,还要趁着夜色去山林里为全家寻找捕猎食物,老弱病残,全靠着它了。

老父不肯离开老宅,是感动于臭獾吗?

感动又是始于什么时候呢?

老人一睡便是长眠。

拆迁公司闻讯,立刻派人来帮助办理丧事。

几天后,儿子主动谈了父亲对老宅的处理意见,拆迁人自是大喜,说附近村庄就有獾子养殖专业户,我们把这一窝送去,只求尽心喂养,直至终老。

儿子说,我老父若是有这想法,何必等到今日。

你们另找个地方,山林之间,隐秘之处,还是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吧。

獾子的新家地点很快选定。

儿子带人去移獾子窝,锹镐之下,哪里有獾子的身影,一只

也没见。

有人说:

“送殡那天,我走在后面,感觉后面一直跟着几个小东西,我还以为是狗呢,莫不是獾子也通人性?

”儿子甩了一把泪水,说:

“那就别打扰它们了。

同是一命,人兽同理呀。

5.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优渥的拆迁条件面前,老人固执己见,坚决拒绝亲友的礼物,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小山村,引起亲友的不满。

B.拆迁公司通过老人儿子得知,老人不愿搬离是想保护獾子一家,深受感动,当即答应了他的要求。

C.老人去世送殡当日“后面一直跟着几个小东西”,表现出獾子对老人善意的回应,闪烁着温情的光芒。

D.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了獾子一家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了解了獾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到了动物之间也有亲情。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獾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表现了“同是一命,人兽同理”的思想,具有传奇色彩。

B.文章使用“显然”“一定”“似乎”“肯定”等表猜测推断的词语,体现了儿子从内心深处逐步走近獾子一家,从而理解认同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C.小说语言多用口语、方言,如“瘪犊子”“溜腿儿”“递个话”等,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质朴可亲中充满生活气息。

D.“离洞口三五步远的地方,放着一个木墩,木墩前的地面很干净光滑。

”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老父天天坐在这里瞧”埋下了伏笔。

7.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6分)

二、古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周文忠公,讳天爵,字敬修,东阿县人。

公少孤贫,母教以读,每曰:

“吾乡近圣之居,孔孟亦无父孤也,儿宜勉力。

”公性至孝,辄相持泣。

稍长,博通群籍,潜心先儒法语,律己以严。

嘉庆丁卯举孝廉,辛未成进士。

归班徒步往还,不谒师门,不与同岁生酬答。

归里后,伏处者,又十年。

道光初,始选补安徽怀远县,年已逾五十矣。

公策蹇赴任,日夜坐堂皇,询民疾苦,讼至即决,无留难者。

调阜阳,权宿州。

宿州有龙山河淤浅恒苦积潦其半属海州公请?

与海州守不合乃独立任之两境之民欢呼匝野。

署庐州府,会有使节过境,公方勘灾,与村氓奔走泥淖间。

使还,以状闻。

上遽擢公庐凤道,圣意在大用之矣。

丁酉擢陕西布政使,入觐,召对,称旨,异乎寻常之官,询及天下民生吏治,公侃侃尽对,无顾忌,上动容称善久之。

公入都时,不接朝贵,不道馈遗,敝车羸马,彳亍于长安道上,风骨峭厉,人目为怪。

甫出都,即奉旨署漕运总督。

自道光初,粮船水手,在浙仇杀,酿巨案,势益恣横,漕事日弊。

闻公至,始震悚。

公绳以法,不少贷,无一敢逗挠者,粮艘夏末即全数抵通,上嘉赏之。

十九年,擢湖广总督。

郧阳守李嘉祥,昏懦贪劣,公奏劾之,请旨刑讯,务究其狱以儆。

李狡不吐实,遽批其颊四十,其妻入都击登闻鼓诉冤,上命侍郎吴其?

往勘,吴素不善公,锻炼周纳,几置公死地。

得旨革职,发伊犁。

文宗登极,杜文正荐海内耆硕,首举公,叠谕敦促。

公入都,力陈中外因循蒙蔽状,文宗敛容听之,益加敬礼。

粤西贼起,起公广西巡抚,督兵进剿。

公孤军驻中间,焦愤特甚,遂寝疾。

至九月,遽薨于宿州军营,年七十九,谥号文忠。

节选自《魏源文集·周文忠公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宿州有龙山/河淤浅/恒苦/积潦其半/属海州公请?

/与海州守不合/乃独立任之/两境之民/欢呼匝野

B.宿州有龙山河/淤浅/恒苦积潦/其半属海州/公请?

/与海州守不合/乃独立任之/两境之民/欢呼匝野

C.宿州有龙山河/淤浅恒苦/积潦其半/属海州公请?

/与海州守不合/乃独/立任之/两境之民/欢呼匝野

D.宿州有龙山/河淤浅/恒苦积潦/其半属海州/公请?

/与海州守不合/乃独/立任之/两境之民/欢呼匝野

9.根据语境,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词义,其中最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归里后,伏处者,又十年。

道光初,始选补安徽怀远县,年已逾五十矣。

公策蹇赴任,日夜坐堂皇,询民疾苦,讼至即决,无留难者。

A.伏处:

隐居。

B.策蹇:

骑驴。

C.堂皇:

公堂。

D.留难:

拘留。

10.“公绳以法,不少贷”中“贷”字与下面成语中的“贷”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告贷无门B.责无旁贷C.严惩不贷D.赈贫贷乏

1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都表示“代理官职”的一组是(3分)

①始选补安徽怀远县

②调阜阳

③权宿州

④奉旨署漕运总督

⑤起公广西巡抚

A.①③B.②⑤C.③④D.①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天爵出身寒苦,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听从母亲教诲,把孔子、孟子作为榜样,发愤苦读,严以律己,终成大材。

B.周天爵勤政爱民,与百姓同甘共苦。

庐州府发生水灾,他与百姓一起在泥水中奔走勘察灾情的情景,恰被使者看到,报知朝廷,受到皇上受重用。

C.周天爵廉洁自律,正直敢言。

他在朝不攀附权贵,不交接私党;他面对皇帝的询问,据实回答,无所顾忌,赢得了皇上的礼敬。

D.周天爵为官刚猛,嫉恶如仇。

他发现郧阳太守李嘉祥昏庸贪劣,未经上报,便动用刑罚审讯,被其妻告发,又遭同僚诬陷,险些丧命。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乡近圣之居,孔孟亦无父孤也,儿宜勉力。

(5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念奴娇·周瑜宅

郑燮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赻①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②鼎沸,老魅③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注释:

①赻(biāo):

迸飞的火焰。

②炎刘:

汉朝。

③老魅:

指曹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开篇先宕开一笔,由“古迹”引出“古人”,塑造了青春年少、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

B.在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上,词人不仅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还精选了“卷”“崩”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场面悲壮惨烈,如在眼前。

C.词人借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假想周瑜是在军帐中听着音乐指挥了这场战争,更加显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D.“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是说周瑜、孙策都是天资卓越的人才,因君臣二人皆英年早逝,导致大业未成。

15.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的态度有何不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呦呦鹿鸣,             。

(曹操《短歌行》)

(2)             ,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一)》)

(3)天姥连天向天横,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黄芦苦竹绕宅生。

(白居易《琵琶行》)

(5)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

(6)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7)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8)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9)彤管有炜,             。

(《诗经·静女》)

(10)采之欲遗谁?

             。

(《涉江采芙蓉》)

三、教材内容考查(6分)

17.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荀子用“蓝”比喻学习前的人,用“取”来比喻“学习”,用“青”比喻学习后的人,从而论证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作用。

B.《师说》中韩愈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意在说明像孔子这样的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而一般人却“耻学于师”,因而出现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局面。

C.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用“懒婆娘的裹脚”比喻党八股,既通俗易懂,又诙谐幽默,对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进行了辛辣讽刺。

D.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18.下列对教材中的诗歌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两句写面对天姥山,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反衬天姥山之高。

B.“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是说杜甫一生饱经艰难,鬓发如霜却志业未成,常常抱恨于心。

C.“主人下马客在船”是写诗人与主人江边分别的情景,一人在岸,一人在船,挥手作别,为下文诗人单独召见琵琶女做好了铺垫。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词人遭遇了国破家亡之痛,江湖飘泊之苦,如今孑然一身,面容变得暗淡憔悴,却无人理会。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

梧桐叶大,易受风。

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

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

“啊!

秋天了!

”。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

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

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

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

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

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

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

这是“俺们的秋天”。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俺们的秋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B.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

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梧桐叶柄末端有一个如小马蹄一样的凸起。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

(4分)

21.下面是一名学生写的《我家乡的人物》中的一段话,其中有六处表达上的错误,请予以修改。

(6分)

武训先生行乞而兴义学,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他因家贫无学可上,生活中吃了不识字、没文化的亏。

①他认为穷人受压迫的原因,就是由于不识字。

于是下定决心,②即使用讨口要饭的办法,都要“修个义学为贫寒”。

武训21岁开始行乞集资,他手持铜勺,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③他的足迹走遍了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他将讨到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

以这样的方式,他一生兴办了三所义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武训精神可以用三个“无”四个“有”来概括。

武训一无钱,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

他能兴办三所义学,在于他有四个“有”:

有合于大众需要的宏愿,有合于自己能力的办法,有公私分明的廉洁,有尽其在我、坚持到底的决心!

④武训的全部心血付诸教育,无一丝己利。

他不怕困苦,坚持不懈,⑤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努力,最终得以实现。

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效尤。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作家布鲁斯弗雷德里克·卡明斯说:

“近来一直觉得很‘丧’,但昨天我看到路边一棵苏格兰冷杉———高大、挺拔,如帕台农神殿的廊柱一般挺直。

看到这棵树我又重拾勇气。

它真有灵丹妙药之效。

我不自觉地就将肩膀往后一挺,发誓再也不会退缩,径直朝前走去。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大自然总是有这般神奇的治愈力。

请你以“大自然的慰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