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3503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678单元教案

课题:

小数加减法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5页

至97页例1和例2。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用类比迁移到方法探索新知,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三、学习重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

解小数点要对齐的算理,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四、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列竖式计算时“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五、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大胆放手,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采用类推、迁移法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两年多了,我想同学们对当时的比赛场景都还记忆犹新吧!

在观看跳水比赛时,你们最关注什么?

大家爱看跳水比赛吗?

跳水比赛的得分都是用小数来记录的。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前两轮的成绩出来了,仔细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跳台决赛成绩,指名学生回答,并列出算式。

教师随机板演。

第一轮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

(53.40-49.80=)

第二轮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

(58.20-49.20=)

设计意图:

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下面的学习。

(二)探究的问题:

师: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小数加减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

小数的加减法)

(三)1.自主探究:

师:

请说一说整数的加、减法法则。

(学生叙述,教师小结:

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本位上加上10再减。

师:

这个法则在小数加、减法中适用吗?

试一试用竖式计算第一个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解答,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指导。

2、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

师:

完成的怎么样了?

请把你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内互相补充,形成小组解决方案。

(四)、展示与提升:

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算法。

教师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师:

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做的!

在列竖式时,你注意到了什么?

预想:

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注意点:

①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②小数点要对齐。

措施:

师说明: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求相同数位对齐。

相同的数位怎样对齐?

(学生回答,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过程)

展示巡视时搜集到的错误做法:

这道题错在哪儿了?

(生:

小数点没对齐)

师:

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能对齐,也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了,这样才能进行加减)

师:

小数点对齐后,如果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办?

为什么?

(生可能说:

可以添上0,根据小数的性质。

请用刚才的方法把第二个算式计算一下:

58.20-49.20=

(四)展示与提升:

总结方法:

(1)通过这两道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呢?

(2)小组讨论并汇报,预想:

学生可能会说:

①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算起。

③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④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措施:

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师:

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整数加减法中的相同数位要对齐;都从低位算起)

师:

咱们共同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注意这些,进行正确计算,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

这部分的探究对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可以再学生独立思考后,让他们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研讨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不同的算法中解决算理的问题。

(五)、达标测评:

师:

这有四道题,一组做一道,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基本练习:

2.98+0.52=12.53+4.47=6.07+4.89=

5.64-1.78=7.2-6.45=5-0.41=

(重点强调2.98+0.52相加后和的末尾的0怎么办?

7.2-6.45:

被减数的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办?

2.综合练习:

师:

其实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数,谁来说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商品的价格、视力)

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

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

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你会解决吗?

列竖式算一算。

(重点指导十分位上没有数字怎么办。

3.提高练习

(1)(阅读信息提出问题)

师: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再来看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比赛盛况,

(教师展示教材例1的后半部分内容。

师:

请看要求:

提出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同桌说一说)

(先把提出的问题说出来再列式解答。

(2)小组讨论:

提出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全班交流问题:

“两轮比赛后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

方法一:

53.40+58.20=111.6分

49.80+49.20=99分

111.6-99=12.6分

方法二:

53.40-49.80=3.6分

58.20-49.20=9分

3.6+9=12.6分

53.40-49.80=3.69(分)58.20-49.20=9(分)3.6+9=12.6(分)

53.4058.203.6

-49.80-49.20+9

(六)、课后作业:

课本98页1、2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的加减法

从低位算起

八、教后反思:

 

课题: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学习内容:

课本100页例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学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学习重点:

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看自行车越野比赛吗?

今天呀,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观看自行车越野比赛好不好?

2.展示自行车越野比赛开幕场景

3.比赛之前我们来看一段越野资料

日期

赛段

里程/千米

16

第一段

39.5

17

第二段

98.8

18

第三段

165

19

第四段

80.7

20

第五段

99.4

 

483.4

师:

你能看懂这张表吗?

把你了解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

你们真聪明,说得真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比赛吧。

二、探究的问题:

今天第2赛段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要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自

几读题意,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三、1.自主探究: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先估算,再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2.小组合作:

①.请小组额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比一比,你们的算法相同吗?

②想一想:

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③说一说,解答时你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④.汇报:

预想: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生1:

483.4-(39.5+98.8)生2:

165+80.7+99.4

=483.4-138.3=245.7+99.4

=345.1(千米)=345.1(千米)

生3:

483.4-39.5-98.8

=443.9-98.8

=345.1(千米)

措施:

教师巡视指导,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述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四.展示与提升:

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

并用计算器检验。

师:

打家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

请同学们拿出计算器对自己的算式验算一遍。

设计意图:

一方面使学生懂得用计算器可检验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的结果,另一方面使学生能熟练的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巩固算法:

今天要进行第几个赛段的比赛?

(第三赛段)师:

第三赛段结束后,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才能完成比赛?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预想:

可能有以下方法:

生1:

80.7+99.4生2:

483.4-(39.5+98.8+165)生3:

483.4-39.5-98.8-165师:

老师发现第一种方法用的多,为什么?

五、达标测评:

1、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2.解决问题:

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六、课后作业:

课本102页6和7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①1:

483.4-(39.5+98.8)②165+80.7+99.4

=483.4-138.3=245.7+99.4

=345.1(千米)=345.1(千米)

③483.4-39.5-98.8

=443.9-98.8

=345.1(千米)

八、教后反思:

 

课题: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学习内容:

课本100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的简便过程,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科学的简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104页主题图。

师:

小莉的学校要举行夏季运动会,打算派四名同学参赛你们想知道具体情况吗?

(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探究的问题:

学生通过主题图发现信息,并回答主题图提出的问题,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三、1.自主学习:

请把你的算法写在练习上。

2.合作学习:

请把你的做法和想法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预想: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8.42+8.46+8.54+8.58

(2)8.42+8.46+8.54+8.58  

=16.88+8.54+8.5=(8.42+8.58)+(8.46+8.54)=25.42+8.58=17+17

=34(秒) =34(秒)

(3)8.42+8.46+8.54+8.58 

=8×4+(0.42+0.58)+(0.46+0.54)

=32+1+1

=34(秒)(这种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

措施:

鼓励学生找到了简算的方法,能够学会自学。

四、展示与提升:

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

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同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倾听表达能力的有效培养。

五,达标测评:

1.填空 (104页“做一做”1题) 

2.判断下面各题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能的在()里打“√”,不能的在()打“×”。

8.5+3.85-5.13()6.02+4.5+0.98()

2.7+6.6+3.4()6.17+28+3.2()

3.计算(105页第2题和104页“做一做”2题)

4.解决问题

你能根据下面信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问题吗?

张阿姨带100元钱到超市购买了以下四样商品:

一桶花生油39.5元,一瓶陈醋3.7元,一瓶洗发水20.5元,一双拖鞋6.3元。

5.开放题

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7.58-2.66-()

设计意图: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基本到变式,由专项到开放的原则。

我不仅设计了基本题,还设计了符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综合性练习。

目的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训练学生的思维,体现以有效训练实现高效课堂的思想。

六、课后作业:

课本105页3题。

七、板书设计: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8 

=16.88+8.54+8.58  =(8.42+8.58)+(8.46+8.54)

=25.42+8.58  =17+17

=34(秒)=34(秒)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8.42+8.46+8.54+8.58 

=8×4+(0.42+0.58)+(0.46+0.54)

=32+1+1

=34(秒)

 

八、教后反思:

 

课题:

折线统计图

学习内容:

P108-110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折线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2)结合实例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回答实际问题;并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

(1)将实际生活事例与课堂教学的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

(2)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讨论等学习方式体会和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绘制折线统计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掌握本课教学要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和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2)应用生活实例进行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感爱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学习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正确描点,连线段。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生活

同学们,2008年的大雪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但它让中国上下更加团结.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诚成抗击冰雪的热血场面让人感动,也让我想到了2003年的那场比雪灾更为严重的灾害—“非典”。

(出示“非典”相关图片)在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里,有恐惧,有抗击,但看到的更多是希望,请看下面这组数据。

(教师出示):

北京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情况:

北京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113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122人;5月6日新增”非典”病人70人;5月11日新增”非典”病人42人;5月16日新增”非典”病人28人,5月21日新增”非典”病人8人;5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5人;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1人。

提问:

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方法进行整理?

学生:

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出示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

谁能说说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生:

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的数据,条形统计图能很快比较出数据的多与少。

二、探究的问题:

师:

这些数据,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统计图来表示.请看

(一)集中观察实例,找出图形特点

1、条形——折线统计图的转化(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板书:

折线统计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3、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它们那些地方一样?

那些地方不一样?

(出示: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

三、自主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以上问题,并在组内交流:

预想:

学生可能会说

(1)相同点:

有标题和制作日期;横轴上的数据代表日期,每个单位长度都表示5天;纵轴都表示新增病人的人数;每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是20人。

(好眼力!

(2)不同点:

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来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

措施: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同时,体验发现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说说折线统计图上的各个点表示什么?

(1)(闪动第一个点)比如(第一个点)表示什么?

你怎么看出来的?

(请2-3个同学说说)

提问:

相同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初步感知回答:

预想:

(1)简洁,画起好方便。

(除了画图简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

(2)折线统计图还能通过线段的起伏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三)、探究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探究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提问:

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之后,你能够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吗?

分小组讨论:

如何绘制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1、组内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整理之后,准备全班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3、概括整理。

(写标题、制作日期,画横轴、纵轴,在横轴、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并标上刻度,单位)

这些都与制作条形统计图时的步骤一样。

(出示图)

提问:

接下来关键就是画什么了?

(折线)分哪几步?

(描点、写数据、连线)

四、展示于与提升

1、学生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

(九寨沟的月平均气温折线统计图)

2.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3、在小组内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4、选取部分小组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提问:

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预想:

(1)对准横轴上的对应日期和纵轴上的数量的交叉点。

(2)及时标上数据。

(3)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起来时要用直尺。

(4)写出制作日期。

措施:

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

(先按照数量的多少描出点,再在各点旁注明数据,最后用线段顺次把相邻的点连接起来,)

五、达标测评:

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同学们,2008年在我国北京将要举办什么盛会?

这里有一张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统计表。

1、提供数据。

出示:

中国代表团历届奥运会金牌获奖情况统计表

奥运会届数

第24届

第25届

第26届

第27届

第28届

金牌

5枚

16枚

16枚

28枚

32枚

如果我想预测第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的变化趋势,最好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下面让我们自己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先自己设制纵轴上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学生绘制完成后汇报交流。

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评价。

(由于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量不一样,所以折线的变化不一样,但是变化的趋势是一样的。

六、课后作业:

课本112-113页1、2、3题

 

七、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特点:

简洁,并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

绘制步骤:

1、描点

2、写数据

3、连线段

4、标制作日期

八、教后反思:

 

数学广角:

植树问题

(1)

学习内容:

课本117页例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两端都要栽)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两端都要栽)的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要栽)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要栽)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1.活动师:

同学们,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同学们,我们这双灵巧的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看,李老师把手这么一伸出来,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

(5,5个手指)对呀,就是这么简单师:

老师从中看到了另一个数字—4,谁知道我指的是什么呢?

(缝隙、空格等)师:

对了,我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

板书:

间隔。

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5个手指有4个间隔,间隔的个数在我们数学上叫做间隔数。

板书:

间隔数。

这里的4就是间隔数。

大家仔细观察我老师的手,刚才我们提到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

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

谁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谁能说一说?

连我们的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其实啊,在生活中着种现象还有许多,例如植树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这节课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板书:

植树问题)

二、探究的问题:

请看大屏幕,请同学大声读一遍,这是我们书本的例1,这次植树有那些要求?

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全长100米我们也可以叫做总长,板书:

总长,每隔5米就是树与树之间的间隔长度,如何理解一边:

小路有几边,这里规定只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载是什么意思?

就是小路一边的头和尾都要植树,如果这根小棒是小路的一边,如何植树表示两端要栽?

在书本画出:

一边,两端要栽。

板书:

两端要栽

三、自主、合作学习:

那我们去植树前要准备多少棵树呢?

谁想到了?

请你自己说一说或写一写,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预想:

学生可能会用算式100÷5=20(棵)

表示。

可能也会有再用20+1=21的这种正确解答方法。

措施: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以下你们的结果对不对?

引出用画线段图动手摆一摆的方法比较好一些。

例如我可以把植树任务换成这样:

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载),要种多少棵树?

师演示10米的种法:

只在小路一边植树,路的总长是10米,两端要栽首先那里要种?

间隔长度是5米,中间还可以种几棵,所以一共可以栽几棵?

间隔数是多少?

也可以用线段图表示。

同学们在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米种一棵(两端都载),要种多少棵树?

有一条15米长的小路,要在小路的一边栽树(两端都要栽),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长度相等,应设计怎样的植树方案?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讨15米需要多少棵树苗?

桌面的摆纸条把它当成15米的小路,你可以用小树亲自种一种,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它方法找出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