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2498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x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

X线摄影检查技术

1.模拟X线摄影检查:

是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由于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对X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使穿透人体的X线强度变得不均匀,把这种强度不均匀的X线直接记录在胶片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模拟X线摄影检查。

2.数字X线摄影检查:

把穿透人体的X线直接记录在成像板(IP)、平板探测器(FPD)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

3.焦—片距:

指X线管焦点至胶片间的距离。

4.肢—片距:

指被检部位中心所在的平面至胶片间的距离。

5.摄影床面中线:

沿X线摄影床面长边方向,经床面短边中点所作的直线亦称为台中线

6.前后位:

指被检者后面紧贴暗盒(胶片,IP,FPD),身体矢状面与暗盒(胶片,IP,FPD)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的前面射至后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前后位。

7.后前位:

指被检者前面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后面射至前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后前位。

8左侧位:

指被检者左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右侧射至左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左侧位。

9.右侧位:

指被检者右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左侧射至右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右侧位。

10.右前斜位:

指被检者右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右前斜位,也称第一斜位。

11.左前斜位:

指被检者左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左前斜位,也称第二斜位。

12.轴位:

指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中心线方向与身体或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投射。

13.听眉线:

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0°角。

14.听眦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

15.听眶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16.听鼻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3°角。

17.瞳间线:

为两瞳孔间的连线。

18.听口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

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3°角。

19.整体片:

为全面观察和了解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摄取肢体较大范围的X线照片称为整体片,也叫概观片。

20.X线功能片:

显示关节活动情况以及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X线照片称为X线功能片。

21.焦—肢距:

指X线管焦点至被检体中心所在平面间的距离。

22.右后斜位:

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身体左后方射入,右前方射出的方向。

23.左后斜位:

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身体右前方射入,左后方射出的方向。

24.切线位:

X线中心线与被检肢体局部边缘相切的投射方向。

25.焦—台距:

指X线管焦点至摄影床面间的距离。

26.局部片:

为重点观察肢体某小范围的组织结构而摄取的小照射野的X线照片称为局部片。

27.铅字标记正放:

所谓“正放”是指铅字面向X线管的放置方法。

28.铅字标记反放:

所谓“正放”是指铅字面向X线胶片的放置方法。

29.暗盒竖放:

凡肢体长轴与其长轴相平行的摆放称为胶片或IP竖放(亦称直放)。

30.暗盒横放:

凡肢体长轴与其短轴相平行的摆放称为胶片或IP横放。

31.软X线摄影:

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的X线,波长较长、能量较低,穿透物质的能力较弱故称为“软X线”,用这种X线摄影称为软X线摄影。

32.X线造影检查:

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物质引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此方法称为X线造影检查。

33.对比剂:

能够提高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34.阴性对比剂:

是一种密度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

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黑色)的影像。

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5.阳性对比剂:

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

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高(白色)的影像。

常用的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

36.离子型对比剂:

属于盐类,在水溶液中都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有电荷,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本身的化学毒性及副作用大于非离子型的对比剂。

37.非离子型对比剂:

不是盐类,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血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

38.X线特殊检查技术:

利用特殊的X线设备和工具,采用某种特殊的摄影技术,以获得特殊的影像效果,此种检查方法称为X线特殊检查技术。

39.直接放大摄影:

是将被检体置于X线管和胶片之间的预定位置,被检体与胶片保持较大的距离,经X线曝光后,在X线照片上直接获得被摄部位的放大图像。

X线造影检查技术

1.X线造影检查:

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物质引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此方法称为X线造影检查。

2.对比剂:

能够提高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3.阴性对比剂:

是一种密度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

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黑色)的影像。

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4.阳性对比剂:

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

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高(白色)的影像。

常用的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

5.离子型对比剂:

属于盐类,在水溶液中都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有电荷,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本身的化学毒性及副作用大于非离子型的对比剂。

6.非离子型对比剂:

不是盐类,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血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

7.DSA:

是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利用计算机减除造影图像上的与血管影像重叠的背景影像,使血管影像单独显示出来。

8.mask片:

与普通平片的图像完全相同,而光学密度正好相反的图像。

9.时间减影:

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这样的减影方式称为时间减影。

10.能量减影:

在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取得两帧图像,作为减影对进行减影。

11.静脉DSA:

以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方式来进行DSA检查。

12.动脉DSA:

对比剂直接进入兴趣动脉或接近兴趣动脉处进行DSA检查。

CT检查技术

1.图像重建:

图像重建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求解,以获得各个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这一过程称为图像重建。

2.像素:

图像重建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构成一个矩阵,矩阵元素通常被称为像素,像素的值代表着重建断面上被检体相应位置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

3.CT值:

对于某组织,若具有线衰减系数?

组织,则该组织的CT值定义为:

?

水表示水的线衰减系数,k是分度系数,一般定为1000。

4.窗口技术:

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值称为窗口,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

5.窗宽和窗位:

窗口中心的CT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值范围称为窗宽。

6.层厚:

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线束的厚度。

7.间距:

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

8.视野(FOV):

是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断面图像的范围。

9.床速:

是CT螺旋扫描时检查床移动的速度,即球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

10.螺距:

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

11.空间分辨力:

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2.密度分辨力:

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定义为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小于1%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

13.部分容积效应: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而不再反映其中某一组织对X线的衰减关系,因此测得的CT值也不能代表其中某一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4.平扫:

是指不用注射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检查,是CT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部位的CT检查。

15.增强扫描:

是指经血管(一般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多采用团注法,即在短时间内一次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静脉血管,然后再进行CT扫描。

16.两期和多期扫描:

是指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的方法,根据各个部位和一些病变不同时期的血供特点,在开始注射对比剂的数秒甚至几小时内,对检查的部位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完整快速螺旋扫描。

17.灌注扫描:

是指在快速团注对比剂后,对固定的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快速扫描,得到一系列图像后,利用一个特殊的软件,分析每个像素对应的密度变化,得到每一个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从而计算出对比剂到达病变的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以及局部血容量和局部血流量,并组成新的数字矩阵,再通过数/模转换,获得灌注图像,或经过假彩色编码处理后显示,获得各参数的彩色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了解感兴趣区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可以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和血流灌注情况,因而是一种功能成像。

18.造影CT扫描:

造影CT是指先行某一器官或结构造影,然后再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

19.定位像扫描:

定位像扫描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静止不动、被检者随着检查床在扫描孔内匀速移动时,球管同时曝光而得到的一幅平面图像的扫描方式。

20.螺旋扫描:

又称容积扫描,由于扫描轨迹呈螺旋状而命名。

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连续产生X线,连续采集产生的数据,而被检者随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的扫描方式称为螺旋扫描。

21.轴位扫描:

指横断面的扫描,是X线球管曝光扫描时,环绕被检者检查部位一周扫描出一幅图像,然后移动一定床位后静止,X线球管再曝光旋转一周产生下一幅图像,周而复始,直至所确定的检查部位全部扫描完成为止。

22.薄层扫描:

是指对微小病灶和病变的细微结构选用小的层厚进行的扫描。

23.高分辨力扫描:

是指用较薄的扫描层厚(一般为1~2mm)、较小的扫描视野(FOV)、高空间分辨力算法(即骨组织重建算法)重建的一种扫描方式。

24.靶扫描:

是指在扫描检查时选用较小的扫描视野,缩小扫描范围,以便获得清晰放大图像的扫描方法。

25.图像后重建:

是指在扫描结束后,利用扫描原始数据再进行图像各种参数的调整重建,包括显示图像视野的大小调整、图像位置的调整、图像层厚的大小调整(指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的间距调整、图像重建过滤函数的调整等。

26.多平面重组:

多平面重组是指利用CT原始断面图像的三维容积数据在任意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该重组层面以外的数据则一概忽略。

重组的多平面图像的层数、层厚、层间距也可以自行确定,就好像重新做了一组其它方位的断层扫描。

27.表面影像法显示:

表面影像显示要求预先设定一个CT值阈值,计算机将三维容积数据各像素的CT值与这个阈值比较,凡是等于或高于该阈值的像素被保留,其余的数据全部舍弃,所有保留的数据被用于重建一个三维物体的表面,然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的阴影技术进行处理,从而呈现出真实感很强的物体表面的立体图像。

28.最大密度投影:

MIP,指对容积数据中的数据,以视线方向作为投影线,把该投影线上遇到的最大像素值,投影到与视线垂直的平面上,把全部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组处理,形成MIP图像。

29.容积显示:

是将三维容积数据投影到二维影像平面,并应用传递函数给每一像素赋予一定的透明度和颜色,从而显示极具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图像。

能分别显示软组织、血管、骨骼和器官的内部结构,对肿瘤组织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显示良好,适用于骨骼、血管系统的重建。

30.肝脏的三期扫描法:

一般采用静脉团注法,一次注射80~100ml的含碘对比剂,注射速率多采用2.5~3ml/s之间,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25~30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动脉期,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55~65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门脉期,在注射对比剂后300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延迟期。

这种扫描方法称为肝脏的三期扫描法。

磁共振检查技术

1.90?

和180?

脉冲:

将宏观磁化矢量M0偏转90?

的RF脉冲称为90?

脉冲;将宏观磁化矢量M0偏转180?

的RF脉冲称为180?

脉冲。

180?

RF脉冲的射频能量要比90?

脉冲大一倍。

2.重复时间:

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一周期同一脉冲出现时所经历的时间。

TR是扫描速度的决定因素。

3.回波时间:

从第一个RF脉冲到回波信号产生所需要的时间。

4.反转时间:

反转恢复脉冲序列中,180?

反转脉冲与90?

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

5.翻转角:

在RF脉冲的激励下,宏观磁化强度矢量将偏离静磁场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称为翻转角。

翻转角的大小是由RF强度(能量)所决定的。

6.信号激励次数:

每次相位编码时收集信号的次数。

NEX取得越大,所需的扫描时间就越长。

7.回波链长度:

扫描层中每个TR时间内用不同的相位编码来采样的回波数,即在1个TR时间内180?

脉冲的个数,也称为快速系数。

8.回波间隔时间:

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回波链中相邻两个回波之间的时间间隔。

9.有效回波时间:

在最终图像上反映出来的回波时间。

10.k空间:

指傅立叶变换的频率空间。

11.T2*效应:

在梯度回波序列中,翻转梯度可使信号读取方向磁场均匀性被破坏,导致横向弛豫加快,信号的衰减是由于磁场不均匀和质子T2共同作用的结果。

12.饱和现象:

指在RF作用下低能态的核吸收能量后向高能态跃迁,如果高能态的核不及时回到低能态,低能态的核减少,系统对RF能量的吸收减少或完全不吸收,从而导致磁共振信号减小或消失的现象。

模拟X线成像

1.实际焦点:

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后在X线管阳极靶面上的撞击面积称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

像面上不同方位实际焦点的投影称为X线管有效焦点。

3.有效焦点标称值:

1982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336号出版物上阐述了用无量纲的数字(如1.0、0.3、0.1等)来表示有效焦点的大小,此数字称为有效焦点标称值,其值是指有效焦点或实际焦点宽度上的尺寸。

4.阳极效应:

在平行于X线管的长轴方向上,近阳极端X线量少,近阴极端的X线量多,最大值在110°处,分布是非对称性的。

在靶平面的阳极一侧没有一次X射线。

这种现象被称为X线管的阳极效应。

5.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

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是描述X线管焦点这个面光源使肢体成像时,肢体组织影像再现率的函数关系。

6.X线管焦点的增涨值(B):

是描述X线管焦点的极限分辨力随着负荷条件的改变而相对变化的量,又称散焦值或晕值。

7.焦点的极限分辨力:

焦点的极限分辨力(

)是在规定测量条件下不能成像的最小空间频率值,以每毫米中能够分辨出的线对数(LP/mm)来表示。

8.焦点的方位特性:

在垂直X线管的长轴方向上,近阳极端有效焦点小,近阴极端有效焦点大,这一现象被称为焦点的方位特性。

在短轴方向上观察,有效焦点的大小基本对称相等。

9.中心线:

X线束中心部分的射线称为中心线,中心线是摄影方向的代表。

10.照射野:

是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肢体曝光面的大小。

11.感光效应:

X线感光效应是指X线通过被检体后使感光系统感光的效果。

12.成像性能:

感光材料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像质的因素统称为成像性能。

13.胶片特性曲线:

描绘曝光量与所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由于这条曲线可以表示出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所以称之为“特性曲线”。

14.感光度:

感光材料对光作用的敏感程度,即感光材料达到一定密度值所需曝光量的倒数。

15.相对感度(比感度):

是以产生密度Dmin+1.0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胶片的感光度比值乘以100,即与感光度的设定值为100的特定胶片相对比较。

16.反差系数:

是指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

17.平均斜率:

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Dmin+0.25和Dmin+2.00)的连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18.宽容度:

特性曲线上直线部分在横坐标上的投影,表示的是正确曝光量的范围。

19.有效宽容度:

是指产生诊断密度(0.25~2.0)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20.本底灰雾:

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被还原的银所产生的密度,称为本底灰雾或基础灰雾。

21.片基灰雾:

指感光材料不经显影,直接在定影中处理,将卤化银全部溶解之后的密度。

22.感光测定:

表示感光材料所接受的曝光量,同由此而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定量测定方法。

23.增感屏:

在X线激发下,对胶片具有增加感光作用的器材。

24.增感率:

指在照片上获得同一密度值1.0时不用增感屏和应用增感屏时的X线量之比。

25.荧光现象:

某种物质在紫外线、X线、电子线等激发下,可将其吸收的能量以可见光形式释放出来的现象。

26.感度比:

一般以增感率为40的中速钨酸钙屏为基准值100,其余各种增感屏均以产生相同密度1.0的感度与其比较,所得倍数即为感度比。

27.T颗粒技术:

扁平颗粒胶片与相对应的稀土增感屏匹配,发挥出独特的扁平颗粒技术,得到高质量影像效果。

28.正像:

X线透视时产生可见的荧光图像称为正像。

29.负像:

X线摄影时X线作用于胶片产生不同程度的感光,经后处理,在照片上显示出物体内部结构的照片影像称为负像。

30.透光率:

指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

在数值上等于透过光线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

31.阻光率:

指照片上阻挡光线能力的大小。

在数值上等于透光率的倒数。

32.光学密度:

指曝光后的胶片经显影加工处理后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也称光学密度或黑化度,以阻光率的常用对数值表示。

33.肢体对比度:

又称对比度指数,即肢体对X线吸收系数的差值。

34.X线对比度:

X线作用于被检体时,透过被检体后X线强度的差异称为射线对比度。

35.胶片对比度:

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

36.照片对比度:

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

37.照片模糊:

X线照片上组织器官、解剖结构、病灶等影像边缘的不锐利。

38.半影:

在X线摄影成像时,由于几何学原因而形成的几何学模糊。

39.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X线照片的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0.运动模糊:

X线管、被检体及胶片三者中任何一个因素在X线摄影过程中发生移动,所摄影像出现的模糊。

41.清晰度:

照片上影像边缘的锐利程度。

42.失真:

照片影像较原物体在大小、形状及位置上的差异。

43.放大失真:

X线摄影时由于被照物体各部与胶片距离不同,导致被检体各部位放大率不一致。

44.照片斑点:

X线照片影像上细小的光学密度差。

45.散射线:

X线管发射出的原发射线穿过人体及其他物体时,所产生的方向不定、能量较低的散乱射线。

46.散射线含有率:

散射线在作用于胶片上的全部射线量中所占比率。

47.空气间隙效应:

利用X线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以空气吸收能量较低的X线及散射线,减少散射线对照片的影响,提高照片质量。

48.栅比:

指铅条高度h与相邻两铅条间距D的比值。

49.栅密度:

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单位距离(1cm)内,铅条与其间距形成的线对数。

50.铅容积:

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平均1cm2中铅的体积。

51.滤线栅的焦距:

指聚焦式滤线栅的倾斜铅条会聚于空中的直线平面到滤线栅板平面的垂直距离。

52.滤线栅因子:

也称曝光量倍数,是指不使用滤线栅时测得的全X线(原发射线和散射线之和)强度和使用滤线栅时测得的全X线强度的比值。

53.滤线栅的切割效应:

即滤线栅铅条对X线原射线的吸收作用。

54.对比度改善系数:

又称对比度因子,是使用和不使用滤线栅的对比度之比。

55.感光中心:

所谓感光中心,就是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微量银质点。

56.显影中心:

所谓显影中心,是AgX接受光的照射(曝光)后,乳剂吸收了光量子所形成的银质点。

57.互易律失效:

当曝光量一定时,无论光强度与曝光时间变化,密度应该是一定的。

但是,在摄影过程中当光强度过大,曝光时间过短或光强度过小,曝光时间过长时,往往密度并不一致。

此为互易律失效。

58.间歇曝光效应:

用同一光强度的连续曝光与间歇曝光,虽然曝光量相同但会产生不相同的密度。

此为间歇曝光效应。

59.PQ型显影液:

由菲尼酮(Phenidone)与对苯二酚(Quinol)组合的显影液,称为PQ型显影液。

PQ型现为X线照片显影液中主导类型,具有良好的显影效果。

60.MQ型显影液:

由米吐儿(Metol)与对苯二酚(Quinol)组合的显影液,称为MQ型显影液。

数字X线成像

1.模拟:

模拟是以某种范畴的表达方式如实地反映另一种范畴。

2.数字图像:

数字图像是将一幅图像分成有限个被称为像素的小区域,每个像素中的灰度平均值用一个整数来表示。

因此,数字图像的图像矩阵是一个整数的二维数组。

3.矩阵:

矩阵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示一个横成行纵成列的数字方阵。

是由二维(行和列)排列成的方格组成,一个方格就是坐标中的一个点(x,y)。

数字成像是根据每一个方格所接收到的X线剂量的多少而将每一个方格赋予不同的数值,由这些不同的数值构成的二维图形被称为数字矩阵。

常用的矩阵有320×320、512×512、1024×1024等。

4.像素:

像素是指组成数字图像矩阵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数值,即像素值。

像素值由二进制的位数表示,如10bit、12bit、16bit等。

5.灰阶:

灰阶是指在图像上或显示器上所显示的各点不同的灰色层次,表现不同亮度信号的等级差别称为灰阶。

6.信噪比:

在实际的信息中一般都包含有信号和噪声,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的比值称为信噪比(SNR)。

它是评价影像质量的指标之一。

7.CR:

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影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字X线摄影方式。

8.光激发发光:

某些荧光物质可将第一次被激发的信息记录下来,再次受激发时释放出与初次激发所接收的信息相应的荧光,此现象称为“光激发发光(PSL)”。

9.IP的时间响应特性:

IP发射荧光强度的衰减与时间的关系称“IP的时间响应特性”。

10.时间减影:

以不同能量的X线(如100kV和50kV)对同一部位进行连续两次曝光,获得两幅不同能量的CR影像,两次曝光期间病人不能移动。

通过对两幅影像的数据进行减影处理,可以得到去除骨骼的软组织影像,或去除软组织的骨组织影像。

由于该减影方式中减影所使用的两幅影像是在不同时间获得的,故称为时间减影。

11.能量减影:

使用一次曝光同时获得了不同能量的两幅影像,然后通过加权减影技术处理,可获得减影图像称为能量减影。

12.空间分辨力:

空间分辨力又称“高对比分辨力”。

是指从影像中可辨认的组织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是对影像空间细微结构的辨别能力。

它是表示一幅图像质量的量化指标,常用毫米(mm)、单位距离内的线对数(LP/mm)表示。

13.DR:

是利用电子技术将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X线成像方法。

X线在穿过人体后作用于X线探测器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形成X线衰减数字矩阵,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图像。

14.CCD:

即电荷耦合器件,它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由于它的光敏特性,即在光照下能产生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子电荷,形成电信号。

这一特性被广泛用于CCD成像设备,即CCD摄像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DSA:

是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利用计算机减除造影图像上的与血管影像重叠的背景影像,使血管影像单独显示出来。

2.胶片减影法:

利用同一患者的血管造影片与同体位的平片翻印成的正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