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补修.docx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补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补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补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补修)
开放教育本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
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直觉行动思维:
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
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记忆策略:
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自传体记忆:
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自我中心语言同伴关系
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依恋:
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移情:
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性别稳定性:
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观察学习:
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简答题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关键期是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
2.简述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研究的优点: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横向研究的缺点:
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
纵向研究的优点:
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资料;对某种心理现象可以进行深入探索;
纵向研究缺点:
研究耗时费力;对象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产生分离的表现;
(2)造成痛苦情绪的负面作用。
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
有时孩子和母亲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
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4.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1)直觉行动思维在先;
(2)具体形象思维随后;
(3)抽象逻辑思维最后;
(4)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
5.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1)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6.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1)教师角色对儿童的重要性;
(2)教师应取的态度和方式。
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将影响其他儿童对他的评价。
研究发现,其他小朋友对某个小朋友的态度和关系与教师对该儿童的态度和评价有很大的关系。
经常受到教师否定评价和批评的小朋友也将成为其他小朋友否定和批评的对象,极易导致小朋友在同伴中不受欢迎。
也就是说,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特别要注意慎重评价学前儿童,关注其积极面。
教师要注意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
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引导儿童进行健康的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使用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奠定基础。
7.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8.简述电视对儿童发展有何影响?
电视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儿童提供娱乐,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孩子学习及掌握大量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对儿童的反应能力及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好处;但儿童较长时间地看电视,会使儿童的活动范围变小,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的机会减少了,这种单向的灌输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并且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
收看电视节目占用了儿童大量的时间、电视中不健康的内容可以影响孩子的上进心。
因此,对儿童看电视应加以正确地引导,家长采用一些灵活的限制措施,如限定看电视的时间及所看的内容,电视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是有益无害的。
9.简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
他律道德阶段儿童是指2—7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规则的理解: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2)评定行为的态度:
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
(3)判断行为:
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
(4)看待惩罚:
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单方面做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
10.儿童在音乐世界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1)感知者;
(2)表现者;
(3)欣赏者
11.儿童评价一幅画的标准是什么?
儿童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有两个:
(1)一是他们是否喜欢图画中所画的对象。
(2)二是是否喜欢图画中的颜色。
儿童偏爱色彩鲜艳和丰富的美术作品。
12.研究儿童气质有什么意义?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在于:
(1)气质有类型差异,但无好坏之分;
(2)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3)学前儿童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13.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1)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2)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14.简述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性别角色是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其发展阶段为:
(1)生物取向阶段:
6-8岁
(2)社会取向阶段:
9-13岁
(3)心理取向阶段:
14-18岁
15.消极强化与惩罚有什么不同?
(1)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反而增加;
(2)惩罚是指给予刺激,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或消除行为的再次发生;
(3)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蕦麦图消除行为,两者目的不同。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体现在感知、记忆方面;
(2)对情感发展的作用:
体现在儿童的情绪理解、情绪调控方面;
(3)对社会性发展:
体现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方面。
2.试论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1)早期依恋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至成人期的行为。
安全依恋的儿童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轫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到小学期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早期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
相反,他将可能成为一个来自依恋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3)早期依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主动热情地接近问题,坚持性较好,乐于求助,寻求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而拒绝型依恋的儿童则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忽视成人的指导等。
3.试论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
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情感共鸣使儿童获得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同伴使儿童获得了支持资源,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儿童才能认知到他人的意愿、需要、情感,同时确定自己相对于同伴的角色和地位,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在交往过程中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学会如何相互作用、处理与其他人的矛盾,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
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儿童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的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从同伴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的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4.论述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特点。
(1)兴趣指引。
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
(2)注意力集中。
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在游戏上的,没什么外在的干扰可以阻止他们对游戏的投入,而且儿童在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也使得他们在游戏中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创造表现。
(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是因为游戏能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在游戏中他们能尽情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以及体验到那种战胜恐惧和不安的快乐。
(4)自由性。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参与的,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游戏,规则来自游戏的内部,没有很多外在的、多余的规则,此外游戏中儿童不用担心需要实现什么目的,游戏没有目标压力。
(5)假想与真实的转换。
游戏中发生的事情很多都是学前儿童假想出来的,特别是在象征游戏中,他们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
当游戏过程中的假装部分出现问题时,儿童通常会跳出假想,回到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去解决问题。
一旦错误纠正,游戏又回到假想状态。
这样适时的进行着假想与真实的转换,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6)人与人(物)的交流。
人与人(物)的交流,在社会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中是非常普遍的,当孩子们需要在一起做游戏时,需要分配角色,这时就需要协商和交流;不仅如此,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还发生人与物(与材料、玩具)的交流,比如在独自游戏中需要与玩具进行交流。
(7)各方面能力的延伸。
游戏能在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一个发展的支架,使其在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和与他人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
5.皮亚杰理论在儿童教育实际中有什么价值?
(1)皮亚杰的主要成就是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的的思维发展有着自己的阶段,其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我们要相信儿童是积极的、有成效的探索者。
皮亚杰认为思维和语言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不能彼此解释或相互归结的,在语言的帮助下,思维可以做很多它不能做的事。
(2)教育必须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3)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促进这个结构的不断发展。
6.今天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1)个体成熟的原则的含义:
个体的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绝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以前,处于学习的准备期。
(2)对我们儿童教育的借鉴及启示: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
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
应该让你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格赛尔的全部功绩,在于向我们证明成熟机制如何在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儿童的发展使遵循着一个内部计划的,任何行为,都需要它自身的生物学基础,主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
格赛尔的另一功绩是提请所有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任务的人树立重视儿童成长规律的观点,用以正确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从而扩大了格赛尔学说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对儿童的教导过于急功近利,以使儿童无暇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这导致儿童成人后的失落和悔恨,从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这也正是今天学习格赛尔学说的现实意义。
四、分析题(根据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1.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
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
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答:
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
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那种想通过毫不吝啬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养育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可信赖的自尊。
作为妈妈一方面要维护孩子小小的自尊心,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向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其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
2.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
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
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
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
这是一种明显的依恋行为的表现,倩倩将小毯子看成是获取心理安全的替代物。
儿童依恋的表现(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跟随等);
依恋对行为的影响:
对社会性、情感、认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认真对待。
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爱,包括生体上的触抚和语言、目光上的交流等,使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3.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
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
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
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
“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
(1)学前儿童性格处于萌芽阶段,其特征是:
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2)在案例中强强具体体现如下:
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这体现了好模仿,儿童喜欢学着做某个动作或做某一件事。
他想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袜子,这是他的好奇心驱动的。
他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体现了好动的特征。
不顾危险以及洗衣机没转动便大闹,这体现了好冲动的特征。
(3)为此家长应正确地加以引导:
满足孩子的好奇性,激发兴趣,注意榜样作用,做好教育和解释说明,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