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2262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120课知识重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11-2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

,建立,称为,定都。

刘邦是。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原因是: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释奴为民)

③鼓励人民致力,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轻徭薄赋)

④十五税一:

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概括为:

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

1、影响: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

(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

重视”,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

提倡,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

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

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

★★秦朝、西汉农民负担对比:

秦朝

西汉

赋税

上交2/3

汉高祖:

文帝、景帝:

三十税一

徭役

修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

汉高祖:

文帝、景帝:

刑罚

死刑十多种,有族诛、连坐

文帝、景帝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

(1)秦亡原因:

(2)汉兴的原因:

(3)启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措施:

“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

2、措施:

(1)“推恩令”

目的:

影响:

通过这些措施,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提出者、推行者:

①内容:

②结果:

(2)其他

①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②结果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3)建立刺史制度(监察机构)

①建立

②结果:

★★汉武帝“推恩令”中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的区别:

(1)一个是减少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一个是给诸侯分封土地,加强诸侯实力,分散中央权力。

二、思想文化措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

百家

独尊

儒术

1、背景:

55页

2、目的:

加强

3、提出者:

4、措施:

①接受的建议,“”把立为正统思想;

②汉武帝在长安兴办,以儒家的《》、《》、《》、《》、《》作为教材。

5、作用:

从此,。

三、经济:

统一铸造货币,盐铁专卖

盐铁专卖

1、背景:

55页

2、目的:

3、措施:

①将收归中央,统一铸造;②实行官营、专卖;③统一调配物资,

4、作用: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

(1)政治上:

(2)经济上:

(3)思想上:

(4)对外关系:

(2)汉武帝是我国。

★★议一议:

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1)都是我国;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建立:

刘秀称帝

1、西汉的灭亡:

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

公元25年,()称帝,定都,史称。

二、兴盛;光武中兴

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

①释放;

②减轻农民的负担,;

③,裁减冗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

2、影响: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三、衰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

2、特点:

、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3、影响:

四、打击:

黄巾起义

1、原因:

2、概括:

年,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

“。

4、规模:

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5、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的直接原因。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

指甘肃和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

背景:

西汉前期,匈奴残酷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汉王朝十分被动。

(2)目的:

联络,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

背景:

对匈奴的战争获得重大胜利

(2)目的:

(3)意义: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1)开辟时间:

汉武帝时

(2)路线:

(3)商品: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

(5)意义: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

————马来半岛——————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

(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

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东汉的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出使。

★★注:

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

、、。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

嘉峪关、、楼兰古城遗址(新疆)、(陕西西安)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

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

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

、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二、医学:

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1、(医圣):

写有《》,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神医):

发明“”、创造“”。

三、史学:

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

2、主要内容: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到时约3000年的史事。

3、地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4、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5、评价《史记》:

(1)史学成就:

《史记》,成为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

《史记》文笔简洁,,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宗教:

道教和佛教

1、道教:

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主要教派有创立的和创立的。

2、佛教: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创始人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答: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

当时社会,佛教主张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的愿望。

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答:

(1)国家;

(2)经济;(3)各民族;(4)中外交往頻繁。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他们彼此,生产遭到。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

公元年;

(2)作战双方:

与;

(3)结果:

曹操,大败袁军;

(4)影响:

为曹操统一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

,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

实行,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

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

(2)作战双方:

与联军;

(3)结果:

,大败曹军;

(4)影响:

为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和。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

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图表:

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洛阳

刘备

222年称王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

修建了许多,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

发展经济,改善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

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现在的)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

蜀、魏、吴)

1、建立:

年,建立,定都。

2、统一:

年,西晋,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

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

晋惠帝时发生,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

公元316年,内迁的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②晋惠帝。

2、爆发;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一带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

3、影响:

西晋迅速走向。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

、、、氐、羌)

1、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

2、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

(2)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年,建立,定都。

2、政权特点:

3、兴盛:

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的景象。

4、衰落: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

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

420—589年,出现四个王朝,定都。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和先进的。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

③江南地区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

①开垦荒地,;

②犁耕施肥,广种;

③、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工业:

手工艺快速进步。

、织布、、冶铸、、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

经济重心逐渐。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战

1、形势:

①南方:

重建晋朝,都城在,史称”。

②北方:

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

公元年

(2)作战双方:

与(3)结果:

,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北方再度陷入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从前秦方面看:

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

东晋,不畏强敌,,指挥得当。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断流、草木、鹤唳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

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494年;

(2)改说;

(3)改穿;(4)改用;

(5)鼓励;(6)用,学。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

学习、坚持改革、、拥有智慧、。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答: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

经济、习俗

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

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

2、民族交融的特点: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

3、民族交融的影响:

★★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目的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一、农学:

《》

1、作者:

北朝;

2、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内容:

总结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4、影响:

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数学:

1、时期:

2、成就:

把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制定《》;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三、书法:

1、时期:

2、代表作品:

《》;

3、特点:

“”;

4、称誉:

四、绘画:

1、时期:

2、地位:

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3、特点:

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4、代表作品:

《》《》;山水画开始形成。

五、雕塑: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石窟宏伟精巧。

代表:

山西大同的和河南洛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