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1904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一、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3.学习论辩技巧。

情感目标

感受唐雎的精神力量,学习唐雎的勇敢和智慧。

二、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2.感受唐雎的精神力量,学习唐雎的勇敢和智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约在战国末期的最后十年间,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的矛盾空前尖锐。

当时,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威势,表现软弱,“割地赂秦”,以牺牲国土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和平。

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我们语文课本上有篇课文,就记述了当时一个附庸小国安陵,识破了秦王名义上要求“易地”,实际上是妄图吞并的阴谋,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

出使到秦国去的使臣唐雎,不畏强暴,同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最后“挺剑而起”,要与秦王以死相拼,终于挫败了秦王,取得了这一外交斗争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

 

(二)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命名为《战国策》。

 

(三)本课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1)亦免冠徒跣(免: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脱去。

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2)天下缟素(缟素:

名词活用作动词。

穿丧服)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

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伏、使……流)

(4)且秦灭韩亡魏(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亡、灭亡)

(5)请广于君(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扩大、补充)

(6)轻寡人与(轻: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轻视、看不起)

3.古今异义:

(1)唐雎不辱使命(使命:

古义指出使的任务;今义指重大的任务)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寡人:

古义指古代君主的谦称;今义指孤独无助的人)

(3)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

古代为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这样、如此;今作转折连词,常与“但是”配套使用) 

(4)非若是也(是:

古义指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5)休祲降于天(休:

古义指吉祥;今义常用为休息)

(6)愿终守之,弗敢易(愿:

古义指希望;今义为愿望)

 

(四)探究学习:

1.分析人物形象: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

“否,非若是也。

”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

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

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

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而且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

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

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皆是。

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

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所以当唐雎反过来问他什么是“布衣之怒”时,他还说什么“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依然是一副骄态。

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唐雎的性格:

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的性格:

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的形象。

2.写作特色: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

除了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

其次,是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

“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两个人物。

秦王和唐雎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唐雎。

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是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你有强权,我有正义,处在矮檐下,偏偏不低头,丝毫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

再看本文中衬托手法的使用,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

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

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

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

但反回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3.唐雎能够不辱使命与他善辩的语言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唐雎的说话技巧:

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

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

对此,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

”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

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

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丰富:

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

“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

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

可见,“守”是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具体表现。

由于唐雎坚持原则,言之有“节”,从“道义”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义,触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怫然怒”了。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

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

当秦王以“亦……耳”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唐雎立即驳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

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

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

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但是,这些有根有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

于是,唐雎又逼进一步:

“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

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

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

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五)拓展积累:

1.战国策人物故事:

(1)苏秦: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

事迹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

苏秦出身寒微,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为人出谋划策,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在战国时代纵横家中他是比较典型的。

(2)甘茂:

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下蔡(今安徽凤台)人。

事迹在《苏代劝秦王留甘茂》中。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

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

“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

”苏代说:

“没听说过。

”甘茂说:

“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

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

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

‘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

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

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

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

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苏代说:

“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3)周公旦:

西周政治家。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之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

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2.战国策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刺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返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

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

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以为畏狐也。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高枕无忧、汗马功劳、画蛇添足、挥汗成雨

《唐雎不辱使命》用人物对话生动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从写作上也体现了《战国策》汪洋恣肆的写作特点。

 

(答题时间:

50分钟)

【基础知识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1)唐雎(   )    

(2)怫然( )    (3)休祲( )

(4)缟素(   )    (5)徒跣(   )    (6)色挠( )

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是     (朝代)的      (人名)编辑的。

3.本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是         ,他具有       的英雄气概。

文中的“先王”是指          ,“布衣”是指      ,是       的修辞手法;“寡人”是          。

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          的行为。

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_______________行为。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    )(    )

(2)唐雎不辱使命。

  (  )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  (  )

(4)长跪而谢之曰。

  (  )

(5)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6)岂直五百里哉。

  (  )

(7)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8)否,非若是也(    )

5.翻译下列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区别下列各句中的字:

(1)

①安陵君其许寡人                      许:

②高可二黍许                               许:

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

(2)

①受地于先王                   于: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

③请广于君                         于:

④休祲降于天                        于:

⑤仓鹰击于殿上                       于:

(3)

①以大易小                       以: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

③以头抢地耳                        以:

④以君为长者                        以:

(4)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使: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

(5)

①长跪而谢之曰                     之: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之:

③聂政之刺韩傀也                      之:

二、阅读分析: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                 。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以头抢地耳(    )    免冠徒跣(    )   怫然(    )  休祲(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臣未尝闻也(    )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3)天下缟素(    )

(4)休祲(    )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

4.文中写了哪几种人的“怒”?

其后果各是什么?

5.本段表现了唐雎什么样的精神?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7.请列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探究拓展训练】

(一)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二)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

赵王自效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

“臣闻之曰: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

“何谓也?

”对曰:

“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

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

“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

①不可得而知也:

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

同“猝”,突然。

      ③无忌:

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

谨受教:

真诚地领受教诲。

1.给加线的字注音:

怫然:

庸夫:

韩傀:

休祲:

缟素

 

2.解释加线的词:

①秦王怫然怒

②亦免冠徒跣

③以头抢地耳

④休祲降于天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4.文段

(一)秦王的性格特点是:

             

唐雎的性格特点为:

 

5.文段

(一)中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              ”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        ”,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6.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        ,_______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

 

7.概括文段

(一)的大意。

                                                                        

 

8.比较

(一)、

(二)两文的异同。

                                                                                

 

 

 

 

【基础知识训练】

一、1.

(1)jū  

(2)fú  (3)jìn  (4)gǎo  (5)xiǎn  (6)náo

2.《战国策魏策》西汉末年、刘向

3.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已故的国王、平民、借代、帝王的谦称、霸道、抵抗

4.

(1)“甚”,副词,很。

“虽然”,在文言文中常作条件或转折复句中的从句用,这里可译作“虽然如此”或“即使这样”,亦通。

(2)“辱”,辱没。

“不辱”,意即完成。

(3)“逆”,违抗。

“轻”,小看。

(4)“谢”,道歉。

(5)“听”,听从。

(6)“岂直”,何况只是。

岂,语气副词,何况、况且。

(7)“尝”,副词,曾经。

(8)“若是”,像(您说的)这样。

5.

(1)即使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5)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6)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6.

(1)①答应 ②上下(左右) ③处所(地方) 

(2)①从 ②到 ③给 ④从 ⑤到 

(3)①用 ②凭 ③拿,用 ④因为 

(4)①派 ②出使 

(5)①代词,代唐雎 ②结构助词,的 ③用在句子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二、1.qiāng  xiǎn  fú  jìn

2.

(1)曾经

(2)文言发语词,用于句首,不译(3)穿丧服(4)不祥

  3.仓鹰击于殿上

  4.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5.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的精神。

  6.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个,与你同归于尽。

  7.示例:

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探究拓展训练】

1.fú,yōng,guī,jìn,gǎo

2.①盛怒的样子

②脚

③撞

④不祥

3.这是平庸无能者的发怒,并不是有才能胆识的男子汉的发怒啊。

4.骄横狂妄;沉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