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1757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docx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

关于生产关系的内涵、类型研究

 

1。

王孝哲: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之新见》《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第2期

2。

石五学:

《当代社会生产关系的新趋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期

3。

赵振华:

《关于生产关系优劣的判断标准》《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4。

康永超:

《论知识生产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7月第7期

5。

杨贵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理论学习》2006年第4期

6。

晋利珍: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劳动关系研究——基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0期

7。

胡友静李蕾:

《论精神生产及精神生产力》《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4月第2期

8。

龚友德:

《论第一生产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4期

9。

李松龄:

《和谐社会生产关系的再认识——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0。

李松龄杜彦瑾:

《和谐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求索》2006年3月

11。

柳成焱: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渊源及其基本内涵的再认识》《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12。

王波:

《资本范畴解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第1期

13。

汪亭友:

《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若干思考》《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14。

李松龄: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结合》《广西社会科学》2007/01

15。

岳宏志:

《马克思没有“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当代经济科学》2007/01

16。

毛立言:

《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与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基本经济规律理论和方法论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3

17。

朱志敏:

《中共历史与和谐社会》《北京党史》2007/01

18。

刘荣军: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及其历史本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19。

尹莅平:

《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及解决方法》《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20。

王拓彬: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探索的重大贡献》《宜宾学院学报》2006/05

21。

张素芳:

《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兼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作用》《经济评论》2007/02

22。

米学军:

《马克思不平衡理论探析》《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2

23。

崔巍:

《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再研究——科学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与经济增长关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24。

常宗耀:

《和谐社会建设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证明》《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01

25。

李中华:

《试析“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03

26。

徐志达:

《浅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04

27。

张建胜: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体会》《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S1

28。

刘建春:

《试论科技进步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科技信息》2006/03

29。

王轶喆:

《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蕴》《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30。

伍装:

《试析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新综合》《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03

31。

吕世荣: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及解决方式变化的哲学思考》《哲学研究》2007/02

32。

卜祥记:

《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的“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哲学研究》2007/02

33。

雷云:

《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问世50周年而作》《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01

34。

彭学农:

《生产条件与第二重矛盾——论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2

35。

李丹阳:

《公平与效率的互补关系探析》《学术研究》2007/01

36。

连华:

《社会基本矛盾与振兴东北经济》《集团经济研究》2007/02

37。

刘忠泽:

《社会发展最终动力之探讨》《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38。

凌振华:

《试论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的方法和意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谈起》《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6/01

39。

丁小红:

《从科技史看所有制的历史演变》《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1

40。

李虹:

《交往:

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意蕴论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41。

胡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甘肃社会科学》2007/01

42。

黄履香:

《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条件》《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1

43。

许斗斗: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社会理论的当代解读——兼对马克思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决定作用的认识》《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44。

韩玉玲:

《马克思和现代西方学者股份制理论的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7/01

45。

谢名家:

《文化产业:

精神生产发展的现代形态》《思想战线》2007/01

46。

彭新良: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01

47。

郭强:

《政治与经济关系新论》《理论月刊》2007/01

48。

姚莉:

《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理论界》2007/01

49。

肖齐:

《从“破”与“立”的角度看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前沿》2007/01

50。

崔巍:

《经济增长、模型再造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51。

刘小怡:

《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52。

马芒:

《社会生产方式与生育文化变迁研究》《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53。

洪丹丹:

《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南方论刊》2007/01

54。

侯东成:

《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中介思想方法的特点》《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1

55。

杨贵昌: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理论学习》2006/04

56。

曾世宏: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三农”问题》《理论界》2006/03

57。

任剑涛:

《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6/01

58。

陶成玉: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义》《理论月刊》2007/02

59。

赵卓煜: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恩格斯“合力论”思想的发展》《理论月刊》2007/02

60。

郑志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边缘化与出路》《岭南学刊》2007/01

61。

杨文进:

《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逻辑结论》《经济评论》2007/01

62。

胡懋仁:

《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社会基本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

63。

徐章勇:

《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兼论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意义》《江汉论坛》2007/01

64。

程传兴:

《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原因的多样性》《中州学刊》2007/01

65。

李淑梅:

《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的范畴框架”——对哈贝马斯区分劳动和相互作用思想的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

66。

郝孚逸: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建设》《理论月刊》2006/01

67。

宋朝光: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逻辑和方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1

68。

黄海东: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论月刊》2006/02

69。

刘军:

《马克思晚年笔记新解读——兼论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起源思想的异同》《学术论坛》2007/01

70。

周新城: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上)》《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01

71。

周新城: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下)》《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02

72。

许京元: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艰难探索——纪念〈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发表50周年》《社会科学研究》2007/01

73。

李松龄:

《和谐社会生产关系的再认识——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山东社会科学》2007/02

74。

林炎志:

《论资本社会》《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75。

石五学:

《当代社会生产关系的新趋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76。

赵修义:

《“发展”:

从“要务”到“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01

77。

梁爱强:

《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比较》《理论探索》2006/01

78。

郑国玺:

《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运转规律及其解读》《理论与改革》2006/01

79。

王宁:

《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经济师》2006/02

80。

肖海燕:

《论毛泽东对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01

81。

仰海峰:

《从生产关系批判到生产力批判: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推进及内在困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82。

竹君: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6/01

83。

高宝柱:

《建国以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历史由来概论之二》《党史文汇》2006/02

84。

石冀平:

《劳动价值论讨论之管见》《当代经济研究》2006/01

85。

李延明:

《沧海横流,方显出真理本色——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变革理论及其实践的思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86。

白永秀: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难点及其出路》《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87。

叶险明:

《生产关系与知识所有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1

88。

卫兴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再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1

89。

程建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实事求是》2006/01

90。

李松龄:

《和谐社会的公平效率关系》《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91。

邱霞:

《调整生产关系提高社会福利》《今日中国论坛》2006/Z1

92。

许善达:

《试论使用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界》2006/02

93。

张旭:

《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10次学术研讨会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2

94。

徐辉:

《<共产党宣言>与经济全球化——兼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应对之策》《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6/02

95。

周肇光:

《论马克思产业协调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06/03

96。

张存刚: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当代经济研究》2006/02

97。

韩林:

《毛泽东、邓小平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兰州学刊》2006/02

98。

王雪冬:

《从生产力到生活实践:

一种广义唯物史观》《兰州学刊》2006/01

 

关于生产关系内涵、类型的研究现状摘录

 

一、生产关系的涵义

 

生产关系当然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互相结成的。

人们之所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必须结成生产关系,那是因为生产劳动是一种集体性活动。

人们面对自然界,必须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把个体力放大,形成集体合力,才能够现实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界。

也就是说,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技术性劳动组合(人们分工协作),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社会性管理组合(包括人员管理、物资管理和生产过程管理等等方面的组合)。

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

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互相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可见,这里所说的人们“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不是属于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生产力,而是属于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乃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社会性存在方式。

人们为什么要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生产关系?

其目的,显然完全是为了能够组成集体合力进行现实的生产劳动。

——王孝哲《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之新见》《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第2期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知识成为人们要加以考虑的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事实上,知识作为一个生产要素从最初的人类生产过程开始就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它在当时无法独立表现其作用或独立发挥作用,从而不被人们重视或认可罢了。

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劳动、土地、资本的利用,莫不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被纳入生产过程,缘于其对生产过程影响的日益加大,缘于其对企业效益影响的日益加大。

但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技术源于知识,它与知识及知识的发展已密不可分,它自身的发展直接构成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全面施加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下形成全新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在生产过程中人们所代表的不同生产要素重要性基础上的,基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新的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

代表不同要素的人们的关系在发生新的变化。

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是人类生存所共同依赖的基础,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本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但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私有制的法律化而形成的人们彼此之间在生产关系上的不平等地位也成为一种社会默认的格式。

掌握土地、资本等生产资料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将大部分财富合法地转移到自己手中,造成了长期以来的贫富两极分化格局和模式。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这种几千年固定下来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土地、资本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重要性和稀缺性的下降,各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物质财富的分配过程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

2。

代表不同要素的人们由对抗向合作转化。

传统生产过程中不同要素代表者的对抗由来已久,对抗最激烈的时代当数奴隶社会,以后社会的不同时期,虽然对抗的强度和人们的期盼来讲,其进程过于缓慢,以致造成不同时代对抗的积累与爆发。

当知识经济时达来临以后,随着生产要素代表者的地位变化,由对抗向合作转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历史便可知道,尤其在最近的几十年,对抗的表现越来越弱,合作的趋向越来越强。

这样一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可以看作是知识要素对不同生产要素调节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最近十年人类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生产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

以知识为主要方式加入社会财富生产过程,以知识为主、多种要素共同参加社会财富分配。

在此基础上,社会发展中的对抗日趋减少,合作、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主流。

——石五学《当代社会生产关系的新趋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期

 

二、生产关系优劣的判断标准

 

判断生产关系优劣的标准是生产力,凡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都是好的和有存在、发展必要性的生产关系;凡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都不是好的生产关系。

所有制和分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有条件的,不能无条件地照搬。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辩证关系中我们就可以得出:

判断生产关系优劣的标准不是生产关系本身,而是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来判断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是好的生产关系,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无论是滞后的还是超前的都不是好的生产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生产关系越超前越好,甚至想在一夜之间进入共产主义,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搞了穷过渡,实行生产关系得频繁升级,其结果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同样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主观愿望代替经济规律,欲速则不达。

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做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并对生产关系进行大胆地改革,并逐步适应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正是得益于我国成功进行并仍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就包含了两层涵义:

一层涵义是生产关系、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以及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始终做生产力的促进派;另一层涵义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生产关系就要做什么样的变革,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革而变革,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凭借主观愿望变革生产关系。

——赵振华《关于生产关系优劣的判断标准》《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力、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等内容属于社会主义特征范畴。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内涵的这个概括,大致有四层基本含义:

第一,从人类理想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实现人类解放,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得到真正解决,使人类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使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

第二,从生产力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不断消灭大多数人的贫穷和无知,反对愚民政策,逐步消除贫困和落后,最终达到人人全面发展。

第三,从生产关系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要消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和奴役,反对经济暴政,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

第四,从上层建筑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就是要消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和压迫,反对强权政治,逐步消灭等级特权,最终达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和人道和谐。

这样的概括应当说是比较“全面”、“完整”、“准确”的。

——柳成焱《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渊源及其基本内涵的再认识》《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马克思从所处的历史时代出发,认为: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剥削的充要条件是资本。

资本作为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作为资本家,他是人格化的资本。

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

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

资本的特殊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然是价值增值过程,资本家必然会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必然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产生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工人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其劳动时间必然包括两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否则资本家不会投入资本组织生产。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付出的劳动(即必要劳动)只是再生产其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而工人的剩余劳动则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从而形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笔者认为,马克思揭示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就是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特殊社会属性或狭义的资本社会属性。

然而,资本这一范畴并不仅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

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长河中,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都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必然要为其所有者带来增加的价值。

只要存在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权和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作为资源配置中须臾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就必然内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中。

笔者以为,资本社会生产中的一般社会属性或广义的资本社会属性,可以界定为“为其所有者带来增加价值的关系”。

资本特殊的社会属性和资本一般的社会属性共同构成资本社会生产关系,成为资本社会生产关系的两个层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资本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相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特殊社会属性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其资本的性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主要揭示了资本特殊的社会属性,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一般社会属性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其资本的性质是“为其所有者带来增加价值的关系”。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一般社会属性会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呢?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对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特殊社会属性的遏制。

社会主义的本质,诚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包括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在内的所有制形式,使包括资本在内的生产要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社会主义的本质弱化了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特殊社会属性,强化了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一般社会属性,从而使资本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一般社会属性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的性质是“为其所有者带来增加价值的关系”。

——王波《资本范畴解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第1期

 

三、生产关系的类型

 

知识生产关系是随着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所有权的重点由财产所有权转向知识所有权而逐步生成的。

它一经形成便有着相对于物质生产关系的独立性,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并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研究知识生产关系,是正确把握时代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生产,既包括物质生产,又包括知识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崛起,知识生产不仅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领域,而且愈益成了一个最重要的生产领域。

如同物质生产由知识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关系所构成。

知识生产依赖于知识生产力的推进,而知识生产力的推进离不开相应得知识生产关系。

受时代条件所限,传统的生产关系理论缺乏知识生产关系的内容,实践的发展要求根据新的实际构建知识生产关系理论,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所处的时代环境,探求当代科技革命以发生的重要根源,指导知识生产关系的运行和改革,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知识生产关系一经生成,便有着相对于物质生产关系得独立性。

所谓知识生产关系的相对独立性,是说它是否适合知识生产力,并不直接取决于物质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物质生产力。

就是说,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