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0126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2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技能

1.列表归纳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建立者和末代国王、都城、导致灭亡的事件等内容,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西周更替的史实;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基本掌握)

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运用历史地图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

(初步知道)

3.知道夏朝与商朝文化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

(扩展了解)

过程与方法

1.查找、整理有关夏朝二里头文化、殷墟及夏、商、西周建立与更替的资料。

2.认真阅读教材和资料,科学标记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归纳制作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基础知识表格。

3.思考、回答问题,认真、及时做好笔记:

(1)为什么说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以此认识什么是“国家”。

(2)简述一下,夏、商、西周的灭亡有什么共同原因?

以此理解、认识国家衰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4.模拟绘制一个图示,形象展现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严格的等级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夏桀、商纣、周厉王等腐朽残暴的表现,认识国家兴亡与统治者的关系。

2.从夏、商、西周王朝“家天下”的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确立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

3.与同学交流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受,找出自己在本课学习中最感兴趣、学习效果最好的内容或活动,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

重点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

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

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自主学习板块

(一)

(一)教师大屏幕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可由一名学生阅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明确这一学习任务和目标。

阅读教材,找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起止时间、都城、建立者和末代国王及导致灭亡的事件。

(二)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问题的答案。

1.首先指导学生在课文中画线标出(或在笔记本上记录)夏、商、西周三代的起止时间、都城、建立者、末代国王及导致灭亡的事件等内容要点或关键词。

注意提示学生在课文中标记关键词,并用铅笔标注。

2.教师按以下层次分别提问一到两名学生回答。

(1)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禹,末代国王桀,都城阳城。

导致灭亡的事件:

商汤灭夏。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汤,末代国王纣,都城亳。

导致灭亡的事件: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建立者周武王,末代国王周幽王,都城镐京。

导致衰败和灭亡的事件:

“国人暴动”、犬戎族灭西周。

3.教师板书或用大屏幕将以上知识制成表格,尝试让学生填写(先由学生口头填写,老师点评谁填写得更好。

然后可让学生计算一下,那些年代距离现在有多少年)

朝代

都城

起止时间

开国国君

亡国之君

败亡事件

夏朝

商朝

西周

 

二、思考与探究板块

(一)

问题引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夏、商、西周的基本情况。

那么,关于夏朝的建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启是怎样继承禹的位置的?

什么是“世袭制”“家天下”?

◇为什么说夏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教师板书或大屏幕出示下面的小标题。

(一)子承父位——禅让制→世袭制

教师讲述:

尧、舜、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的。

禹年老以后,虽然仍能按禅让制的传统举荐了继承人伯益,但禹的儿子启却凭借强大的势力,与伯益产生了权位之争。

禹死以后,经过激烈的争夺,启击败了伯益,夺得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教师点拨:

通过老师上面的讲述,同学们会发现夏启获得部落联盟首领权位的方式与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不同,他采取的是世袭制。

那么,同学们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概括一下,什么是世袭制呢?

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与同桌商讨或在小组内商讨,用下面的图示给以启发,然后尝试让学生回答并给予点评。

回答提示:

世袭就是世代沿袭的意思,世袭制特指古代帝王把王位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是一种按子孙血统传递王位的制度。

我国世袭制从夏朝开始,到清朝才结束,延续了近四千年。

教师点拨:

由于启采取武力方式夺得父亲禹的位置,所以他的位置也不再是部落联盟首领,而是夏朝的国君。

从此,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王朝统治时代。

问题引导:

“家天下”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国之初——“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的“材料研读”内容,指导学生按以下内容进行思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天下”是指什么?

“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的“公”“家”又各指什么?

教师点拨:

“天下”是古代君王的最大统辖范围,也就是全国的意思;“天下为公”是指在黄帝和尧舜禹时代,君王将所有国土和财产都视为大家公有的,而不是据为私有,所以那时候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差别,部落联盟首领以天下为己任,品德高尚,天下敬仰。

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大同”的理想社会。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天下为公”,“家天下”也就容易理解了。

教师按以下内容鼓励、启发学生尝试进行回答。

“天下为家”与“天下为公”是相对的,简称为“家天下”,是指从夏启开始,国王将全国所有的人口、土地、财产都据为己有,看作是他自己家的,王位也不再推选给别人,而是家族传袭。

夏启开辟了我国第一个“家天下”的国家。

2.问题引导: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第18-19页课文内容。

夏朝统治者为管理国家、维护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夏朝统治者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教师点拨:

夏朝统治者为防止外族部落的进攻和内部人民反抗,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这些机构和制度的设立,是作为一个国家所必备的,因此,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三、自主学习板块

(二)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前面的夏、商、西周更替知识表格,进入本板块学习。

问题引导:

夏朝历经400多年,到末代国王桀统治时,后起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夏桀的失败?

汤又是怎样建立起商朝的呢?

贤主兴邦——得民心者得天下

1.商汤灭夏

教师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回答上面的问题。

回答要点提示:

◇桀的暴政招致了夏的灭亡;(可借助资料列举一两条桀暴政的表现)

◇商汤的讨伐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提示学生重述前面表格商朝建立的概况,介绍商汤兴起与灭夏的资料,或由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2.盘庚迁殷

先由学生代表介绍殷墟资料的情况,尝试说明为什么商朝又叫“殷朝”或“殷商”,教师动画演示商朝前期迁都的地点。

教师点拨:

商朝的中心地区处于经常泛滥的河水流域,再加上战乱,所以商朝前期曾多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才固定下来。

因此历史上也把商朝称作“殷朝”或“殷商”。

(提示商朝都城亳、殷等字的读音和写法,并查找一下,亳、殷是今天什么地方)

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汤以后,商朝通过长期对外战争,扩大了统治区域;对内设置监狱和酷刑,加强了王权。

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

3.武王伐纣

问题引导:

历史发展往往无独有偶。

桀因为暴政将夏朝葬送掉了,数百年以后,商朝也因为一位暴君的统治使国家走上了穷途末路。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暴君是谁?

他实施了哪些暴政?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内容,列举商纣王暴政的例证,并按下面要点进行点拨和归纳。

(1)对外征伐,耗费国力。

(2)修筑豪华宫殿。

(3)赋税繁重,施用酷刑。

教师点拨:

商纣王因为这些倒行逆施,再加上他囚禁周武王的父亲——德高望重的周文王,使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起兵讨伐,商朝灭亡的日期临近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西周取代商的过程。

4.西周建立

图片展示

史实说明: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纣王自焚鹿台,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思考与探究板块

(二)

(一)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度

1.分封制

问题引导:

同学们看西周地图与商朝疆域比较有什么不同?

(回答提示:

更为广阔)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呢?

(分封制)

让学生在《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中找出西周初期的主要诸侯国,然后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尝试填写下表。

为什么要确立分封制

何人可做诸侯国君

诸侯国应承担什么义务

诸侯国君有什么权力

 

教师出示《西周分封等级示意图》,点拨讲解分封制是周王室对全国的一种行政管理方式,具体办法是:

周天子把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国君,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有较大独立性,可对下一级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但要向周王进贡,同时要服从周王调遣军队;卿大夫再将土地和黎民百姓分赐给更下一级的士。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在贵族阶层内部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拓展补充:

分封制在西周前期对巩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但它未能使西周长治久安。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增强,特别是到东周(春秋)时期,便出现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周朝统治渐趋瓦解。

2.西周灭亡

教师可调动学生利用教材和资料,适当讲述、归纳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的故事或史实;到周幽王时昏庸腐败,宠爱褒姒(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补充《烽火戏诸侯》直观图),并重述前面基础知识简表的相应内容。

(二)以史为鉴——明主兴邦,暴君亡国

问题引导:

纵观夏、商、西周的兴亡历史,有些问题仍值得我们今天思考。

◇从商汤、周武王两位开国之君身上你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从夏桀、商纣王身上你又能得到什么教训?

◇总结夏、商、西周三代兴亡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教师引导调动学生同桌交流或分组讨论,强调要学会运用史实证据进行说明,形成答案或回答思路。

1.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和民众,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

3.夏桀、商纣暴虐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与反抗。

各组发言研讨后,教师指导学生做进一步总结、概括。

经验: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重用贤臣,并重视发展生产,勤俭节约。

教训:

权力拥有者不能独断专行、奢靡腐化,更不能苛政于民,否则,必然引起内乱和外患,招致亡国的悲惨结局。

情感抒发:

教师感情充沛地道出本课结语——古语说得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见一个国家的兴亡与统治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由此结束教学。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三朝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那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大家的总结,我们来共同完成黑板上的图表。

朝代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建立时间

灿烂文化

重大事件

约公元前

2070年

镶嵌绿松石

的铜牌

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王朝

商纣王

约公元前

1600年

铜爵

盘庚迁殷

西周

周武王

周幽王

公元前

1046年

牧野之战、

分封制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禹传启世袭制

形成夏朝鼎盛西周巩固统治分封制发展商朝牧野之战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司母戊鼎模型,了解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2.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通过汉字听写大赛活动,增强汉字的书写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案例阅读、分析、思考,了解青铜礼器的作用和司母戊鼎的工艺成就。

2.通过动手制作青铜器模型,查找相关资料,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感受、体验等多种形式,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先秦文明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

学会辨认甲骨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

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CBA总冠军奖杯,是一尊极具中国文化精髓的奖杯——中国篮球至尊鼎。

鼎重约10千克,高45厘米,底座为边长22厘米的正方形,底座正面刻有“中国篮球至尊鼎”和“CBA联赛总冠军牟作云杯”字样。

这座奖杯是仿造青铜器小臣缶方鼎模型而造的。

CBA总冠军的奖杯为什么选用鼎的造型?

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古代的青铜礼器有哪些作用和用途呢?

让我们进入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来一探究竟吧。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组织讨论:

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1)计算两道数学题。

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②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2)铸造过程中的六项工程难题。

①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②怎样才能协调好250人同时行动?

③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④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⑤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⑥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教师应重在点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2.司母戊鼎是青铜器的代表作,还有四羊方尊。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哪个朝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

(2)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

(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1)商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

(2)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不一样。

3.教师总结: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

二、甲骨文记事

就目前的考古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的汉字源于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顾名思义,叫做甲骨文。

先来看两幅图片:

【问题探究】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

第一小组:

发现地点有河南安阳的殷墟、陕西、山东等地。

第二小组:

甲骨文的发现之旅——一片甲骨惊天下。

学生补充发现甲骨文的故事:

1899年,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一座大宅院里,年过半百的王懿荣生病了去看中医,在老中医开的药方中发现了一味“龙骨”,上面刻着符号,寻常未见。

接下来,王懿荣多方努力,收购“龙骨”达1500余片,并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

最后,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

而王懿荣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鉴识、收藏了甲骨文,而且也是第一个将其时代断为商代,使蒙尘3000多年的甲骨文字免于湮没,更避免了“人吞商史”的闹剧。

(教师补充:

目前发现了超过16万片的甲骨,都刻有甲骨文。

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西周甲骨上的文字有3300多字)

第三小组:

要知道甲骨文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商代贵族王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占卜。

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一定要占卜定吉凶,再按占卜的结果安排活动。

包括祭祀、战争、农业、狩猎、畜牧业、数字、地理、官制、刑法等,还有医药、气象、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甲骨文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第四小组:

甲骨文发现的重大意义,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师引导: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点?

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猜字游戏

下面我们进行猜字游戏:

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

它们是今天的哪些汉字?

出示甲骨文十二生肖。

(答案依次为:

牛、蛇、鼠、兔、羊、猪、狗、猴、虎、鸡、龙、马)

学生活动:

大显身手,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对应的汉字吗?

(答案依次为:

人、牛、水、日、上、下、明、射)

2.造字特点

教师引导:

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是什么?

学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依次用图片呈现其造字特点。

本意是上衣,字形象一件上衣,最上端是衣领,两侧开口的地方是衣袖,下端是衣服的下摆,古代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本意是细看、观察,字形是一只眼睛在仔细观察一棵树。

一个人在树下休息,本意是休息,后来引申为停止、不要等意。

一个人站在大盆里,身上还滴着水,显然是在洗澡。

此图后变成左形(水)右声(谷)的形声字。

教师总结

(1)象形: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2)指事:

在象形的基础上添加一定的符号构成新字,用以表达比较抽象的概念,反映无形可象的比较复杂的事物,这类字在甲骨文中也不少。

(3)会意: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3.历史地位

教师提问:

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课是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以此探究中华早期文明的源头,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领略祖先的聪明才华,我们将继续探索发现之旅,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作用

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记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特点:

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知道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懂得春秋争霸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作准备。

重点

铁制农具和牛耕;春秋争霸。

难点

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由学生讲述春秋时期经典战争故事,如晋楚之争、秦晋之争等,并出示图片:

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甲胄等,营造古代战争的气氛。

导语:

这些故事和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短兵相接的战场,那么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战火不断?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了解那个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明确概念

大屏幕展示资料,由学生阅读: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2.经济发展

阅读教材及春秋时期农具改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

史料一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用耒耜翻土的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史料二 铁器时代,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

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

我国迄今为止,已发现最早的铁制品为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刘家河等地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铁刃铜钺,距今约3000余年,表明这一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并开始利用铁。

史料三 铁犁牛耕,这是指耕种的方式,而二牛抬杠是铁犁牛耕中大多数的形式,犁衡左右各一轭,各挽一牛,此即所谓“二牛抬杠”。

春秋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重大变革。

思考:

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铁制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铁制农具的出现产生了什么作用?

可以先讨论,然后再回答。

教师总结:

推广:

铁制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作用: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成为春秋大变革的经济基础。

二、王室衰微

史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料二 王曾派人向鲁国“求傅”(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

史料三 公元前707年,周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王被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扫地,从此一蹶不振。

思考:

以上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势力大减,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反而在政治、经济上需要依赖强大的诸侯,王室的政治、经济地位日渐衰微。

【问题探究】

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那么国家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学生:

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必然导致诸侯间的争霸战争,国家处于混乱状态。

教师: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此社会进入了动荡时期。

春秋时期140多个诸侯国中比较强大的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争夺霸主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春秋霸主

教师:

春秋时期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先后有几位诸侯取得了“霸主”的地位,请大家在教材中找到春秋时期先后出现过哪几位“霸主”?

学生: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先后称霸中原。

教师补充:

春秋前期这几位诸侯先后称霸中原,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