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9334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docx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

D

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

参考答案21.猿声2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

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

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

同“翻腾”。

②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示例

8.“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

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

消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1.C。

2.BE。

3.要点一:

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

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

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

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

茅屋。

②山溜响:

山间泉流叮咚作响。

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

请简分析。

(3分)答:

参考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

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

(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意思对即可。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怨送别[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

树梢。

作者简介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

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

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

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

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

《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

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

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

(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

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

出嫁。

②蕡(fén):

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

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

(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参考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也叫“重章复唱“)。

(2)这是一首贺婚诗。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

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江苏卷)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3分)

参考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参考答案

(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补充:

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

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

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

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

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

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早发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2)“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尽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请结合词句赏析。

(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8.(5分)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6分)答案一:

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悯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

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4分)

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4分)

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8分)

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作者简介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

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

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

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

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

(3分)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天津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8分)

暮春[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2分)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参考答案

(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动静结合。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