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9237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 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 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

(诗词曲文皆可)

【答案】

(1)美国;弗罗斯特

(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

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解析】【分析】

(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因而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通过选择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所以标题中的“路”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际是象征人生之路。

(4)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示例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示例2: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故答案为:

⑴美国;弗罗斯特

⑵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⑶示例:

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⑷示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写作的背景进星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本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作者表达的赏析情感进行分析。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

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

指小路。

③霁:

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是: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故答案为:

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

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

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场景。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对此字做简要赏析。

 

【答案】

(1)示例:

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

(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某句诗的画面。

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和适当的描写。

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写法,也就是烟雾和月光既笼罩着江水,也笼罩着沙滩。

这一点在特别注意。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表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统治者和权贵。

因为那些歌女哪里有自由,都是被权贵所指使的呀。

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

(1)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2)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不知亡国恨的统治者的愤慨,增强了抒情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4.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________

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

③阴阳割昏晓________

④荡胸生曾云________

⑤会当凌绝顶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案】

(1)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2)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

未了:

不尽;钟:

聚集;割:

分;曾:

同“层”;会当:

终当,终要。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意思的理解。

注意重点词语如:

钟、割、会当等次的正确理解。

示例:

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

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故答案为:

⑴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⑵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诗句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要结合自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5.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木兰花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1)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请说出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

【答案】

(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2)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解析】【分析】

(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闹春风:

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

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

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

因此“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木兰花》‘闹’打通人的视听感觉,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

举出可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

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

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

举出可知元好问写作《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意图是:

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故答案为:

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红杏众多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赞美,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且教桃李闹春风”的“闹”描写了桃花、李花在春天争相开放,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李花这种争先在春风中吐艳的做法不满和鄙视,从侧面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⑵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的高洁品格。

暗示、告诫自己的晚辈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从“时闻折竹声”一句读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独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要想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霁夜①

(北宋·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⑤。

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⑥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

霁夜:

雨过天晴之夜。

②孔平仲:

北宋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

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③寂历:

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

④帘栊:

窗帘和窗牖。

⑤戍墙铃:

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⑥南轩:

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

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因戍墙铃响而梦醒。

B.颔联先实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虚写“淡月笼云”的夏夜景色。

C.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

D.尾联由今夜推想到明朝,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视觉方面的朦胧夜色,在夜深人静之时尤显“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之铃的清冷与之映衬,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颔联实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清寂的霁夜之景,虚写之前的狂风暴雨,这就构成鲜明的虚实对比。

C.颈联里秋声堕叶的听觉静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很确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欣悦的意趣。

D.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

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

【答案】

(1)B

(2)C

【解析】【分析】

(1)B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B项表述错误,颔联“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是虚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是实写。

(2)理解诗歌内容,辨析四个选项可知,C项“表现出”表述错误,颈联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诗人的清秋逸兴,很有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

⑴B;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需要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要考虑到写作手法,再做分析选择。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①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

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

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解析】【分析】

(1)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是:

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将木芙蓉赋予人的思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芙蓉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努力开放的情形,用其鲜艳的色泽表达了木芙蓉不畏严寒的精神。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木芙蓉”,实际上是借“木芙蓉”来写人。

特别是“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据此理解分析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⑵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⑵本题考查分析托物言志写法。

答题时应注意,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九日与陆处士羽①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重阳②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注】①陆处士羽:

陆羽,唐著名茶学专家,与僧人皎然是朋友。

②重阳: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1)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九日”这一天有饮酒、________的风俗。

(2)两首诗都以“九日和友人相聚”为题材,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志趣不同,请做具体赏析。

【答案】

(1)赏菊

(2)皎诗将“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

淡泊高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

【解析】【分析】

(1)从皎然诗中的“东篱菊也黄”和“谁解助茶香”和白居易诗中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可知,“九日”这一天还有“赏菊”的习俗。

(2)皎然的诗,诗句“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将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再加之“赏菊”,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的品行。

而白居易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自喻),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

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赏菊;

⑵皎诗将“九日”俗人喝酒与自己品茗作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清高脱俗(或:

淡泊高洁);白诗以花喻人,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年老却仍充满少年的活力与情趣,热爱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是对诗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归纳能力。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9.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案】

(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课外的诗歌鉴赏,考了诗词提炼、诗句赏析;但诗人思想感情这一考点并未覆盖到,题目设置较为一般。

本题难度适中。

故答案为:

⑴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⑵“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中的景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

赏析句子时,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主题思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1)“独坐幽篁里”的“幽”,“深林人不知”中的“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和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宁静、淡泊的心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

解答时,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

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中的“幽”和“深”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把握诗歌内容,根据诗中“弹琴复长啸”可知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独坐、弹琴和长啸这些事,体现了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本题考查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

前两句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