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8975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docx

精品解析广东省高州市南塘中学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一附解析

2018-2019学年度高州市南塘中学学校高考模拟卷

历史

考试范围:

必修1.2.3;考试时间:

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

这说明

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平等”不符合史实,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排除;商朝时期中央对方国还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排除C项。

2.在雅典城邦的早期阶段,世袭君主“巴赛勒斯”未能保持住自己的权力。

继而兴起的贵族寡头势力也不能长久的把持城邦的大权。

下列各项,与雅典城邦的这种政治趋势有关的是

A.公民自备武装的重装步兵决定城邦的安危

B.组成城邦的四个血缘部落政治上举足轻重

C.贸易的发达使工商业者成为城邦中坚力量

D.民主政治的深厚传统和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君主制到贵族寡头制,并且贵族寡头势力也不能长久的把持城邦大权,说明雅典政治趋向民主化,结合选项可知,公民自备武装的重装步兵决定城邦的安危,体现的是雅典公民地位显著上升,这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起到重大作用,A选项符合题意。

四个血缘部落是在梭伦改革时期出现的,与贵族寡头把握城邦大权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

贸易的发达使工商业者成为城邦中坚力量说法错误,城邦的中间力量是雅典公民,工商业者不一定是公民,C选项排除。

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

3.1694年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党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

直到次年大选后,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

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选举结果影响组阁

B.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议会对内阁没有制约权

D.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党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说明威廉三世组阁时并不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而英国责任内阁制规定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说明此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故B正确;材料中组阁在前,选举在后,故A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议会对内阁有无制约权,故C错误;内阁不是议会选举产生的,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

材料“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党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说明威廉三世组阁时并不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而英国责任内阁制规定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说明此时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

4.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约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约束已国商民。

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安已国律例核办”。

这一约定

A.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

B.说明清政府已深谙近代外交

C.表明中日逐步走向联合

D.表明双方未意识到司法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清政府和日本约定在通商口岸各自处理本国商民,这说明双方尚未意识到司法主权的问题,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条件,也不能体现清政府已深谙近代外交,排除AB;C与材料相悖,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5.1892年,波兰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

“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这反映出《共产党宣言》

A.其发行量与工业革命之间紧密联系

B.是超越时问和地域的永恒真理

C.其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

D.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诞生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说明《共产党宣言》诞生与工业革命有密切关系,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产党宣言》是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真理,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共产党宣言》发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破产标志,C错误;材料是说明《共产党宣言》发行的情况,不是说明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D错误。

6.据北宋学者王得臣记载:

“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

”由此可知,北宋庙会

A.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

B.成为了新的商业中心

C.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

D.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表明有时空限制,排除A;材料不能看出北宋庙会成为了当时新的商业中心,也不能反映出改变了当时传统商业模式,排除B、D;根据材料“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可以看出当时的相国寺庙会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7.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

材料反映

A.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正是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为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B;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无法体现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解答。

8.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织业出现了以洋棉纱代替手工棉纱现象,如“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

计由汉(口)镇装轮来宜(昌)者,去岁(1889年)仅6700余担,今岁多至69700余担”。

(《光绪十六年宜昌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加大

B.中国内地棉纺织业的衰落

C.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

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强调了,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棉纺织业领域里出现了洋棉纱代替土棉纱的现象,根据材料“川省(四川)购办洋棉纱者,异常踊跃”,汉口等地区购买的数量惊人,说明当时中国沿海地区手工棉纺织业被西方洋棉纺织冲击,中国小农经济出现解体现象,即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被破坏,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当时在中国沿海地区洋人棉纱畅销,没有涉及到中外贸易的顺差或逆差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地点集中在汉口等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外来列强的入侵,中国沿海地区棉纺织业衰落而不是内地,故B选项不选;材料强调了洋棉纱在晚清时期畅销,没有涉及四川成为进口棉纱集散地,故C选项与题干无关。

9.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上市。

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A.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B.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经济成分复杂,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设证券市场、发行债券上市都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发展,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这是顺应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的需要,故B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处于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故A错误;开设证券市场、发行债券上市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故C错误;恢复国民经济并不等于完成资本积累,故D错误。

10.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自由放任”才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然而,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

这一现象说明

A.“新政”因遭到激烈反对而不断趋向保守、稳健

B.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

C.传统理念可改造成为改革服务的精神动力

D.“新政”未改变“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罗斯福总统也经常谈到‘自由’,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可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经过改造,推动了罗斯福新政的顺利进行,故C正确;材料反映罗斯福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改造,促进了新政的顺利进行,材料无法体现新政不断趋向保守、稳健,排除A;材料反映罗斯福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改造,促进了新政的顺利进行,材料无法体现罗斯福试图让步以缓和与反对者间的矛盾,排除B;根据“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四大自由’的概念,有力推动了‘新政’的顺利进行”可知,罗斯福创造性的利用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改变了“自由主义”的政策内涵,故D错误。

11.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明清时期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李贽的“离经叛道”遭到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指责;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这种现象说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故答案为A项。

反对“叛圣人”,不是一种理性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顾炎武等思想家对李贽离经叛道做法的不满,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不是流派之争,排除。

12.民国初年,教育部下令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有人悲愤地质问“不谓今之毁孔者,……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呼吁政府收回成命。

这说明当时

A.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

B.孔教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C.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

D.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民国初年,有人不能接受“各地孔庙学田归公”,要求政府收回成命,体现了尊孔思想,没有认识到传统孔孟思想的危害,说明解放思想、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孔教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一些人不能接受民国打破传统思想的措施,无法体现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排除C;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指革命性和妥协性,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资产阶级妥协性问题,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最初的慈善组织是随佛教传入而伴生的。

唐武宗时期政府担心佛寺对社会的控制,因此废天下僧寺,政府拨付资金承担了佛寺兴办的慈善机构的运营管理。

宋代继承了政府对慈善事业的供给和管理职责,同时,地方政府发起、地方士绅参与的社仓、慈幼庄、慈幼局也开始出现,官办民助成为新的慈善机构特征。

清初期雍正诏令全国建立普济堂、育婴堂,“行文各省督抚,转饬有司,劝募好善之人,于通都大邑,人物稠集之处,照京师例推而行之”,更带来此后全国性的慈善繁荣。

材料二随着基督教等西方宗教进入中国,他们以救济作为进入中国的手段,在华兴办医院、学校、育婴堂、孤老院等,还参与赈灾救灾,1904年完全引入国际红十字运动理念的中国红十字会诞生,此后洛克菲勒基金会、童子军、救世军等西方慈善组织陆续进入中国。

尽管清末民初,中国也出现了慈善家创办的系列慈善机构,但总体看,在中西公益组织同台竞技的格局中,红十字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组织因其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治理模式、国际化的背景,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而中国传统的善会善堂及其后续慈善机构,因机制的僵化和资源的缺乏,逐渐走向衰落。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慈善得到恢复和振兴,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党和政府鼓励公益组织发展,不断放宽对公益慈善类组织的登记成立条件,而且从税收政策上予以激励,带来了又一次中国公益事业的繁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选国《明清以来中国慈善的繁荣、溃败及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慈善事业走向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慈善事业迅速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①佛教的推动;②政府的参与和大力支持;③地方士绅的参与;④儒家民本、宗法观念的特点:

①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积极参与;②不断发展创新;③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

(2)原因:

①国家贫弱;②管理理念落后于西方;③私人力量难以为继;④长期战乱的影响;⑤西方慈善组织的冲击。

(3)影响:

①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生活保障;②提高了政府的凝聚力;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原因:

根据“中国最初的慈善组织是随佛教传入而伴生的”得出佛教的推动;根据”政府拨付资金承担了佛寺兴办的慈善机构的运营管理”政府的参与和大力支持;根据”地方政府发起、地方士绅参与的社仓、慈幼庄、慈幼局也开始出现”得出地方士绅的参与;根据所学,受到儒家民本、宗法观念的影响。

特点:

根据“官办民助成为新的慈善机构特征”得出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根据“清初期雍正诏令全国建立普济堂、育婴堂”得出不断发展创新;根据“于通都大邑,人物稠集之处,照京师例推而行之”“更带来此后全国性的慈善繁荣”得出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

(2)原因:

根据“红十字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组织因其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治理模式、国际化的背景,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因机制的僵化和资源的缺乏,逐渐走向衰落”,并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分析总结。

(3)影响:

结合所学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意义分析回答,可从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生活保障、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总结。

三、论述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荣氏企业创建于19世纪末。

荣氏兄弟渐觉悟到办实业更能致富救国,遂于1902年在无锡兴办茂兴面粉厂,创业初期,荣氏兄弟仅有4台粉磨,但经过努力,1912年粉磨的数量增至18台。

1913年,荣氏集团创办的上海福新面粉厂投入生产。

到1921年,荣氏投资开设的面粉厂累计共有12个,荣氏兄弟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

荣氏在总结经营思想时,特别强调的是“必诚必信,以谨蜚声商界”。

把提高产品质量,创出优质名牌,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任,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点。

早在1900年,荣德生就开始注意选择阅读介绍国外企业经营等方面的书籍。

荣氏兄弟“深知欧美机制工作,日新月异,欲资师道,非从实地考虑不可”,多次派人到日本或分赴欧美“考察机械,为取发之资”

——编自程丽燕等《传统与现代的互融——近代中国荣氏企业经久不衰的文化视角》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其中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启示一:

民族工业发展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

说明:

荣氏企业创建于19世纪末,当时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想盛行,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这些为荣氏近代面粉业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故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均有所改善,荣氏兄弟巧抓机遇,扩大业务,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与扩张。

启示二:

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验。

说明:

荣氏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滋养,如强调诚信为本,重视产品质量,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

同时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经营思想、管理经验,积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推动了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启示三:

实业家的爱国精神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说明:

略。

【解析】

【详解】首先,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提取出自己的启示,如根据“荣氏企业创建于19世纪末。

荣氏兄弟渐觉悟到办实业更能致富救国,遂于1902年在无锡兴办茂兴面粉厂,创业初期,荣氏兄弟仅有4台粉磨,但经过努力,1912年粉磨的数量增至18台。

”“1913年,荣氏集团创办的上海福新面粉厂投入生产。

到1921年,荣氏投资开设的面粉厂累计共有12个,荣氏兄弟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提炼出启示:

民族工业发展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

然后结合所学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分析说明。

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

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学者马勇认为:

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

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

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

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答案】

(1)有限度的支持改革,未明确反对变法;但慈禧代表守旧势力,阻碍变革;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措施。

(2)材料二观点认为:

对清朝政局的糜烂,慈禧太后不该负全部责任。

答案一:

同意材料二的观点。

鸦片战争前封建统治日趋腐朽。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吏腐败成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官员、民众普遍形成“天朝上国、虚骄自大”的心态。

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支持洋务派,允许有限改革,推行清末新政。

但毕竟积重难返,最终没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

答案二:

不同意材料二的观点。

固然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日趋腐朽,但政局稳定,农耕经济繁荣。

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代表满洲权贵的利益,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力。

民族危机面前,出卖国家主权、利益。

对内掣肘洋务派;镇压义和团运动:

实行“戊戌新政”。

她是封建顽固势力的总代表,对清朝政局的糜烂,清朝的灭亡应该全部负责。

【解析】

试题分析:

(1)主要考查学生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分析这个问题时一定要依据慈禧的阶级属性进行分析,不能超越阶级性去分析她的行为,所以回答时要注意答案用词的准确性与够严谨性。

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动人物,所以她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阻碍历史发展的,但是她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有时也会做出一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行为,但这并不是她的本心,也不是她的根本目的。

(2)第二问,首先要概括出材料二的观点,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然后根据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要有充分的史实做为依据来进行全面的阐述。

回答时不要把历史上个人的作用夸大化,所以我们正常还应该反对材料作者的观点的。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慈禧

16.材料一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

1836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她从丈夫那里学到“阴谋、收买、强权、先下手为强、武力侵占”等谋略。

1857年,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第二年,在大英帝国沿海殖民地的版图中又增加了印度——帝国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形成了“日不落帝国”。

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在经济、科学、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材料二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

17岁被选秀入宫,27岁垂帘听政,执政48年。

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老佛爷”。

慈禧太后重用李鸿章等汉臣开办洋务运动,庚子后“新政”废科举、倡新式教育,禁止妇女缠足等。

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

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治国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1.都重视发展近代化。

维多利亚促进了英国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君主立宪政体最终确立;慈禧太后重用汉臣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信息2.政治制度不同。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完成了工业革命;慈禧太后时期中国依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个开放型题目。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信息1.都重视发展近代化;信息2.政治制度不同;信息3.治国重点不同;信息4.执政效果不同。

然后根据信息结合各自的史实就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

近代史·中西方近代史·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