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8719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工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工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工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工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农业.docx

《工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农业.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农业.docx

工农业

一、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专题系列

  1.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

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1)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2)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3.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1)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2)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3)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

(1)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2)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二、人口迁移专题系列

  1.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2.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原因)。

  3.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1)自然原因:

原居住地纬度高,气候寒冷;

(2)社会原因:

原居住地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4.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5.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1)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2)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3)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6.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

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

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7.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

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

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1)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2)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3)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1)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2)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3)促进迁出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有利影响:

(1)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3)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4)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5)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

(1)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2)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3)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4)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9.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环境人口数量。

制约因素:

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三、城市专题系列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

(1)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2)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3)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1)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2)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3)科技发达;(4)劳动力丰富,素质高;(5)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6)现代工业(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棉纺织)、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

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

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

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1)便捷的交通;

(2)广阔的消费市场;(3)高素质的劳动力;(4)宽广的经济腹地;(5)充足的商品供应;(6)丰富的农副产品;(7)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

产生原因:

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

(1)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2)居住拥挤;(3)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4)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用:

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

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已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

(1)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2)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3)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4)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

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4.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

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

放射线:

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线:

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5.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

(1)交通线路拥堵;

(2)交通环境污染

  措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

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1)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2)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3)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6.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

(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

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

(1)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2)大城市中心区萎缩;(3)中小城镇发展迅速;(4)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7.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1)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

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

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8.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

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

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9.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重要原因:

经济因素。

表现为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四、农业专题系列

  1.商品谷物农业:

东北地区、美国。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地形平坦开阔;(3)耕地面积广大;(4)土壤肥沃;(5)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1)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2)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3)交通便利;(4)市场广阔;(5)工业比较发达;(6)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

(1)热量不足;

(2)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3)土壤肥力下降;(4)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例:

我国东北地区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1)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2)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3)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4)交通便利;(5)市场广阔;(6)工业比较发达;(7)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1)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

(2)科技水平存在差异;(3)专业化水平不同;(4)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2.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

  

(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

  区位因素分析:

盆地地形,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地广人稀,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邻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

  生产特点:

机械化水平高;农牧生产活动交替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生产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多供出口。

  

(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区位因素分析: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生活能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

  整治和发展方向:

综合开发,发展立体农业;系列开发优势资源;生态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

自然因素的改造:

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

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五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6)工业基础

  4.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5.农业区位的区域分析:

  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

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涝灾害严重。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

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

  6.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1)气候湿润多雨;

(2)排水良好的坡地。

  7.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

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8.尼罗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9.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2)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3)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10.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1)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自然条件);

(2)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11.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

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

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

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1)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2)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12.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1)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2)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13.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

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

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1)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2)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3)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4)加强“南南合作”;(5)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4.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1)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2)自然条件恶劣;(3)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15.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1)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2)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16.复种指数问题:

  

(1)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

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2)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

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3)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17.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1)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2)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18.城市郊区农业问题:

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消费量大;

(2)交通方便;(3)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4)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

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五、工业专题系列

  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

位置、气候、土地(地形)、水源、矿产资源。

  经济因素:

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

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环境因素:

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

(1)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3)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4)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5)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

(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

(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

(1)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2)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举例:

  例1:

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

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

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

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

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

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3.工业主导区位分类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加工厂——原料影响在减弱。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接近市场——饮料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市场影响在加强。

  动力指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冶金——动力影响在减弱。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纺织厂、电子装配厂、服装厂——劳动力数量影响在减弱,劳动力素质影响在加强。

  技术指向型:

对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飞机制造、核电、精密仪器仪表厂——人才和知识的影响力在加强。

  4.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的原因:

(1)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

(2)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3)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4)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5.埃及的经济支柱:

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6.新加坡的经济支柱:

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7.工业集聚:

  

(1)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

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

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2)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

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8.我国四个工业基地的区位劣势: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能源、水源不足。

  京津唐工业基地:

水源不足;污染严重。

  沪宁杭工业基地:

能源、资源缺乏;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能源、资源不足。

  六、影响地理事物(人文地理现象)的各种因素专题系列

  1.农业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光热水土):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地形平坦。

  

(2)社会经济因素:

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等)、政策。

  例1:

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1)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2)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3)粉沙性的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4)地形平坦;(5)有灌溉水源;(6)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干旱地区发展棉花种植的优越自然条件:

  气候干旱,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质疏松(沙质土壤)、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

  例2:

美国东北部(西欧)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1)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2)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2.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农业经济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河流)、资金、政策、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3.城市区位选择

  地形(平原,热带地区分布于高原);气候(降水和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区);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运输的起止点,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资源(多为资源型城市,如:

攀枝花、包头、鞍山;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约翰内斯堡);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我国北方的城市多位于大道交汇处,如邯郸);南方多位于河流交汇处(武汉、重庆、宜宾);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