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8636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福建省南平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教师版

2020年南平市初中毕业班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50分;考试形式:

闭卷)

友情提示:

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5)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6)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7)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

(王绩《野望》)

(8)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9)《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芳草萋萋鹦鹉洲

(2).

(2)千里共婵娟(3).(3)沉舟侧畔千帆过(4).(4)山岛竦峙(5).(5)朔气传金柝(6).(6)决眦入归鸟(7).(7)徙倚欲何依(8).(8)心忧炭贱愿天寒(9).(9)陟罚臧否(10).不宜异同

【解析】

【详解】本题中的易错字词有:

萋萋、鹦鹉洲、婵娟、竦峙、朔、柝、眦、徙、炭、陟罚臧否,作答时要注意字形,不要写同音字。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粮食丰收,库存充足,使中国有信心应对可能到来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B.“演员‘限薪令’”终于落地,这有助于社会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

C.“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家乡是南平市浦城县人。

D.中国医疗专家组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协助塞尔维亚抗击疫情,顺利完成援助任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应删去“由于”或“使”;

B.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观”;

C.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家乡”;

故选D。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截至2020年5月14日,中国政府已经向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①(A.gōngB.gòng)各种医疗援助,并向12个国家派遣了共计14支专业医疗团队。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中国风雨同担,共克时jiān②(A.艰B.坚),充分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者、构建者的角色【甲】(A.担当B.担任)。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乙】(A.明哲保身B.独善其身),中国在全力打赢本国疫情阻击战的同时,向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对此,世卫组织和多国政要积极评价说,,为保护世界人民健康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____②处___________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如果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就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

B.中国既然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就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

C.中国不仅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还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

D.中国只要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就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

【答案】

(1).

(1)①A

(2).②A(3).

(2)【甲】A(4).【乙】B(5).(3)C

【解析】

【详解】

(1)供:

[gōng]作动词时,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

供应、提供。

[gòng]①奉献:

供养、供职。

②祭祀用的东西:

供桌、供品。

③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

招供、口供。

故选A。

共克时艰:

[gòngkèshíjiān]共同克服时下艰难,是一种当前比较流行的缩略式造词方式。

故选A。

(2)甲处:

担当,意思是指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

担任,指担当某种职务,工作。

结合语境“充分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者、构建者的角色”应用“担当”,故选A。

乙处:

明哲保身,意思是指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亦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独善其身,意思是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

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

根据乙处语境,应用“独善其身”,故选B。

(3)本题考查上下文衔接。

“中国有效控制了国内疫情”与“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是递进关系,所以应用“不仅……还……”,联系下文语境“为保护世界人民健康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层层递进,符合逻辑,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

阅读《卜算子·咏梅》,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体现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

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生命的历程。

C.“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处境的悲凉。

D.词的下片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气不改。

5.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4.C5.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全词借饱受摧残、香气犹在的梅花,抒发自己虽屡遭排斥仍坚持正义、孤高傲世(或:

忠贞不渝、矢志不渝、独立不倚等)的情怀。

(意对即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

理解和分析。

C.“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而不是夸张手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的写作手法。

这首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渲染了梅花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

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梅花生在世上,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

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

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它的品格就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

词人以物喻人,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但绝不媚俗、不屈服、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③。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

泥沼雨水。

②侪(chái):

辈,类;吾侪:

我们这些人。

③版:

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④堵:

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诣】A轼诣武卫营()B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2)【属】A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9.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简要概括。

【答案】6.

(1).

(1)A.到

(2).B.拜访(3).

(2)A.相连,连接(4).B.同“嘱”,嘱咐,嘱托7.B

8.

(1)(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2)河水将要危害(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9.敢于担当(责任感强)、亲民爱民、公而忘私、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同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

该题涉及一词多义文言现象。

A.第一句句意:

苏轼到武卫营。

诣:

到;第二句句意:

就去拜访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诣:

拜访;

B.第一句句意:

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属:

相连,连接;第二句句意: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属:

同“嘱”,嘱咐,嘱托。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划分朗读节奏。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划分依据。

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

该题句意是: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根据句意划分节奏: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或者根据语法进行划分节奏,“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的主语都是苏轼,这三部分都做谓语,故这三部分之间要划分,“卒”是个副词,故应与前面断开。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不漏翻关键词语。

(1)出:

出城;皆:

都;吾谁与守:

宾语前置,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2)害:

危害;急:

紧迫;虽:

虽然;且:

暂且。

【9题详解】

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联系人物的言行,根据文章所写的事件,从事件中提炼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从苏轼阻止富人出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善于指挥、足智多谋的人;从动员武卫营官兵协助守城,不让洪水毁城,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足智多谋、关爱百姓的人;从文中“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以身作则、公而忘私、临危不惧的人;从文中“使官吏分堵以守”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足智多谋、善于指挥的人。

【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

“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三)

阅读《南极

初见》,完成下面小题。

南极的初见

①“我先问你,去南极干啥?

”往返三万公里的船票、机票全部订好,出发前好友张宇问我,想不到还是把我问住了。

②当我与酷爱摄影的好友们辗转到达被称为世界尽头的乌斯怀亚,登上前进号邮轮的第二天,答案就犹如眼前没有边际的海水一样,不可阻挡地涌入脑海。

③碧绿,鹅黄,褐色……没想到第一次登南极岛,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春天的画面。

④与想象中极地的万物肃杀相去甚远。

那绿草、黄花簇拥成团,草看不到茎,花看不见叶,近前,才看清楚那大团的颜色都由细小组成,花瓣极小、草叶细长;成片的红色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

岛上树木种类非常单一,没有一棵枝干笔挺,都是朝一个方向倾斜,许多被吹倒在地,依然顺势生长,与草地相连,在极地顽强地绽放着美丽。

⑤这就是立夏时节极地的春天,人们裹着厚厚的防寒服置身冷风包围的春色中。

⑥沿着探险队员的路标,我们看到了又一片蓬勃的生命。

通向海滩的山坡上,无数企鹅在岩石上集聚,它们灵活中透出的笨拙萌到了我们。

为了把食物送给正在孵蛋的伴侣,它们在岩石上跳上跳下,一不小心就失足滑落,可肥胖的身躯能够瞬间敏捷翻起,又摇摇摆摆地决然前行。

在旁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有的半眯着眼儿,有的露出一只脚丫,有的把尖嘴探进翅膀,安静地趴窝。

它们毫无戒备的样子,让一位摄影师朋友哭笑不得:

“我拍了一群瞎鸟,它们连眼睛都懒得睁开!

⑦我却陷入了沉思。

自然是什么,就是写在大地上的自由,万物适应和共享这个星球的馈赠,生灵之间没有高贵卑贱,只有按照自然法则生存。

接下来的航程中,我看到了追逐冲锋艇浪花的成群白海豚、与游轮齐头并进的座头鲸……我不再惊异,只有贪婪地去欣赏,拼命地去记忆。

⑧在采访这次航行的船长时,我呈上了两个问题:

“许多人到南极是为了通过探险成为英雄,如今你带领我们普通乘客来到这里,你认为我们此行的意义是什么?

你的船长生涯里,得到的最高奖赏是什么?

”船长用一句话回答了我的两个问题:

“我的最高奖赏是许多乘客来信,告诉我,他们体验到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美。

⑨奥莱·约翰·安德里亚森船长出生在挪威一个航海世家,父亲当过船长,妻子和哥哥现在都在船长岗位上,“我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的理想是当船长,她正在学习和考试,准备将来和她的父亲一样。

”对50次穿越号称死亡地带的德雷克海峡他面无惧色;他展示了自己腕上的一块金表,拥有50年航海经历的人,才能得到政府颁发的这一纪念品。

⑩南极特有的极昼现象,让24小时高悬的太阳发出不同的光芒,在海面,你会看到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反射出的奇异色彩,蔚蓝、橘红、深紫、金黄,那些不知漂浮了多少日子、从哪座雪山崩坍下来的千年造化,在海浪冲击下形成人工无法锻造的形状,随着冰层的厚薄显现不同的色彩。

于是,儿时玩具万花筒中的景象在眼前放大,各种色彩与我们乘坐的冲锋舟溅起的浪花交相辉映,转瞬即逝,梦幻?

童话?

比梦幻真实,比童话美丽!

⑪离开冲锋舟,在冰天雪地中安扎帐篷。

躺在夜空下,一种无边无际的安静席卷着我,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自己……

⑫想起这一路,真的让我体验到了“不可名状的美”,那种感觉无法描述,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04月10日14版《南极的初见》。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好友对“我”南极之行的疑问作为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第⑤段中“厚厚的防寒服”与“春色”形成反差,衬托出极地的春天依然寒冷。

C.第⑩段“梦幻?

童话?

”两个问号,写出“我”看到冰块色彩变化时的茫然无措。

D.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我”初到南极的所见所感,写出初见南极的惊艳与欣喜。

11.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成片的红色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

(赏析句子)

(2)在旁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有的半眯着眼儿,有的露出一只脚丫,有的把尖嘴探进翅膀,安静地趴窝。

(赏析加点词语)

1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我”南极行体验到

“不可名状的美”?

请简要概括。

13.你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请简要阐述。

14.文章第⑨段为什么要详细写船长的家庭情况?

请简要阐述。

【答案】10.C11.

(1)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了红色苔藓的浓密以及给南极带来的亮色,突出了南极春天的勃勃生机。

(意对即可)

(2)“半眯”“露出”“探进”写出信天翁对人毫无防备、自由自在(或:

安静闲适)的样子,突出南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意对即可)

12.

(1)美丽的自然春色。

(2)南极富有蓬勃生命力的动物。

(3)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

(4)船长对航海事业的执着与坚持。

(5)阳光下冰块反射出的梦幻般的色彩。

(6)远离喧嚣的静谧之美。

13.

(1)大自然的万物是自由的,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2)大自然的万物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自然万物。

14.

(1)为了说明船长一家航海事业的传承以及对下一代的影响,表现船长一家对航海事业的热爱。

(2)表达了“我”对船长的敬佩,从人文方面体现南极之美。

(意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C.“写出我看到冰块色彩变化时的茫然无措。

”有误。

第⑩段“梦幻?

童话?

”两个问号,写出“我”看到冰块色彩变化时的惊奇与欣喜。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和词语。

(1)句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苔藓,它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岛屿泼洒出亮色”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苔藓”以人的动作,写出这成片的红色苔藓生长旺盛,“给岛屿泼洒出亮色”写出它们给南极带来亮色,突显出春天的南极生机勃勃、旺盛的生命力。

(2)句中“半眯”“露出”“探进”是对“草丛里筑窝的白头信天翁”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写出它们面对生人毫无戒备、悠闲安适,让人感受到在南极人与自然界的相处是那么的和谐、舒适。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文章③④⑤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春天的画面。

……那绿草、黄花簇拥成团,草看不到茎,花看不见叶……人们裹着厚厚的防寒服置身冷风包围的春色中”写南极美丽的自然春色。

第⑥段“沿着探险队员的路标,我们看到了又一片蓬勃的生命”写南极富有蓬勃生命力的动物;第⑦段“万物适应和共享这个星球的馈赠,生灵之间没有高贵卑贱,只有按照自然法则生存”写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第⑨段“奥莱•约翰•安德里亚森船长出生在挪威一个航海世家,父亲当过船长,妻子和哥哥现在都在船长岗位上……对50次穿越号称死亡地带的德雷克海峡他面无惧色”写船长对航海事业的执着与坚持。

第⑩段“南极特有的极昼现象,让24小时高悬的太阳发出不同的光芒,在海面,你会看到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反射出的奇异色彩,蔚蓝、橘红、深紫、金黄……”写阳光下冰块反射出的梦幻般的色彩;第⑪段“躺在夜空下,一种无边无际的安静席卷着我,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自己……”写远离喧嚣的静谧之美。

可据此概括。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

“自然是什么,就是写在大地上的自由,万物适应和共享这个星球的馈赠”意思是说,大自然的万物是自由的,我们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共享这个美丽的世界。

“生灵之间没有高贵卑贱,只有按照自然法则生存”意思是万物是平等的,生命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爱护自然万物,才能“共生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

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文章第⑨段“奥莱•约翰•安德里亚森船长出生在挪威一个航海世家,父亲当过船长,妻子和哥哥现在都在船长岗位上,‘我有三个女儿,大女儿的理想是当船长,她正在学习和考试,准备将来和她的父亲一样。

’”详细写船长的家庭情况,交代了船长出生在航海世家,船长及后代都在传承着航海事业,突出船长一家对航海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对50次穿越号称死亡地带的德雷克海峡他面无惧色”表达了“我”对船长的赞美与敬佩之情,“船长对航海事业的执着与坚持”从人文方面体现了南极“不可名状的美”。

(四)

阅读《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完成下面小题。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①总有一些不平凡的事件,标注着一个国家的记忆、熔铸于一个民族的精神。

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激发出中华民族携手战胜疫情的顽强斗志。

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铸就一座令人瞩目的精神丰碑。

②“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来自亿万人民聚沙成塔的爱国之志,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

人们不会忘记医务人员奋勇冲锋的“请战书”,不会忘记夜以继日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工人,不会忘记“只要有疫情,一直在”的志愿者,不会忘记默默奉献的平民英雄……面对疫情,人们激荡出“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铿锵旋律,迸发出“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的家国情怀,这就是握指成拳的力量。

③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疫情发生后,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展现了令人震撼的行动能力和精神力量。

我们看到:

争分夺秒的救治,感天动地的驰援,爱心涌动的奉献,这场疫情激发出的精神力量,来自我们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勇于担当的光荣传统的传承。

④抗击疫情的斗争,让我们再次看到: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同舟共济、团结一心,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众人拾柴、涓滴汇海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才让我们更加坚信,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能打赢!

疫情逐渐散去,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有亿万人民携手同心,磨砺凝心聚力的意志,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困难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战胜困难只会让我们不断进步。

⑤正因如此,使得中国在这场全球抗疫“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负责人布鲁斯·艾尔沃德早在赴中国考察时就说:

“要有效防控速度至关重要,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行动迅速。

”看到中国关闭湖北省外出通道,严格管控人员流动,布鲁斯称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史无前例。

考察过程中,艾尔沃德大加赞扬,“疫情防控好比一场战役,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包括领导力、宣传力以及与民众的沟通,中国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⑥“伏久者,飞必高”。

我们民族不仅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而且一定会以“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伟力,在实现伟大梦想中书写更壮丽的篇章。

(选自2020年3月3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携手战胜疫情的顽强斗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被激发出来。

B.第③段引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表现中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战斗的精神。

C.中国在这场全球抗疫的“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赢得了世卫组织的赞誉。

D.文章先分点阐述,再总结全文,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凝聚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

16.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精神力量的来源。

17.第⑤段布鲁斯对中国抗疫表现的评价,包含几层意思?

请简要概括。

【答案】15.D16.

(1)亿万人民具有爱国之志。

(或:

亿万人民胸怀家国情怀)

(2)传承了中华民族勇于担当的光荣传统。

(3)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17.

(1)肯定中国防控疫情行动迅速。

(2)称赞中国防控措施史无前例。

(3)认为中国防控疫情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解析】

【15题详解】

D.有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非分总结构。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可结合第②段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来自亿万人民聚沙成塔的爱国之志,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第③段末尾句“这场疫情激发出的精神力量,来自我们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勇于担当的光荣传统的传承”,第④段首句“抗击疫情的斗争,让我们再次看到: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分条概括作答。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第⑤段,找到布鲁斯•艾尔沃德的话,可提取“要有效防控速度至关重要,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行动迅速”是肯定中国防控疫情行动迅速;“鲁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